《想 北 平》說 課 稿(精選4篇)
《想 北 平》說 課 稿 篇1
華盛虹溪中學 高玉婷一、說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利用課本里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學課外其他讀物。作為一名要具有現(xiàn)代理念的語文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能力方法。二、說教學目標 高二學生到此階段應該對散文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心理特征,根據(jù)此篇文章的教材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養(yǎng)學生自學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畫面中,在散的形中體味神韻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題目是“想北平”,同學們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樣想的?北平是怎樣的?為什么值得想?這就是同學們應該把握的重點。四、說教法 顯示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特點。啟發(fā)式教學,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五、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一段小散文為學生營造一個思鄉(xiāng)的意境,可以讓同學們回憶有哪些文人曾抒寫過思鄉(xiāng)之情,更主要的是為了引出課題《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紹 老舍先生我國著名文學大師,為我國現(xiàn)代文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yǎng)。 (三)朗讀并正音 選擇一段輕柔優(yōu)美的音樂配套,以增強學生對情感的把握。學生在聽老師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達到把握基礎知識的目的。 (四)設置“解題”這樣一個環(huán)境的目的有兩點: 1、“北平”二字可以讓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對象決不是現(xiàn)在的北京,因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時間 才取此名,并結(jié)合課文注釋“寫于1926年”引出寫作背景。 2、“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是一幅故都風俗畫,為下文的“捕捉畫面”環(huán)節(jié)作鋪墊。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yǎng)。 (五)捕捉畫面 散文一般都通過寫景寫事寫畫面來抒發(fā)感情。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過描寫一幅北平風俗畫來抒發(fā)了作者熱烈的思鄉(xiāng)情懷。 提問:描繪了哪樣一些畫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色彩”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景物不是什么名勝古跡而是最尋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著老城墻。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溫和的香片茶。 D、不擠不偏,處處有空的街景。 E、種滿花、菜、水果的院落 F、對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與北平血肉相連。 2、學生在找畫面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找到前五幅畫面,對于后面的兩幅畫面老師應做適當?shù)难a充說明。并提問:為什么老師把后面兩種情景也歸于平淡細微見絢麗的畫面?這個問題在此學生設置一個懸念,放在“情感把握”這一環(huán)節(jié)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照應了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有景有畫面必有情感的生發(fā)。 1、提問:絢麗動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確:動情帶淚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許多直抒胸臆的語句,找出這些語句。 3、找出語句之后,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前面留下的問題: A、為什么“知之不多”卻能體現(xiàn)“絢麗動人”? B、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動情帶淚”? 明確:作者熱烈的情懷是因為心靈與之契合,故都賜予他一切。綜上所述,作者熱烈的情懷都體現(xiàn)在平淡細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勝古跡,而是尋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學目標里的能力訓練目標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話概括這一特點,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點:形散神聚。 5、在此基礎上引出此文的寫作特點:平淡中見絢麗 閑雅中見熱烈 至此, 教學難點在此得到突破。
《想 北 平》說 課 稿 篇2
《想北平》說課稿長興一中 周立平一、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單元《故都的秋》這一教讀課文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品位,并進而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讀本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yǎng)他們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們在平時定要注意導讀。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島時寫的一篇文章,他當時雖然身在異鄉(xiāng),但情系北平。本文題目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憶,而是動情帶淚的思念、眷戀。他描繪的是一幅故都俗畫,抒發(fā)的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閑雅而熱烈的情懷。本文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以小見大”,處處不說愛,不說想念,但處處都在說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處處都在表達對北平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這和之前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鑒于以上兩點,我設計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的: A、知識目標: ①美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現(xiàn)這種情感的。 ②比較學習《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鑒賞三篇文章的異同處 。 B、 能力目標: 研讀課文,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能力。 C、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愛鄉(xiāng)之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A、教學難點:知識目標①②,在把握原文脈絡的基礎上回憶舊知識,重新賞析鑒別《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異同是本文的難點。 B、教學重點: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能力。二、說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賞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的量力行原則,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詠法:即通過誦讀,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細細品味作者的那種細致而深沉的“愛”。 (2)導問法:即通過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情思。 (3)比較法:比較閱讀三篇文章。三、說學法: 通過《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學習,學生對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學法上要求他們先美讀欣賞,后鑒讀區(qū)別,再研讀創(chuàng)新。 美讀欣賞:是用來把握和領會作者感情的。 鑒讀區(qū)別:是在比較的前提下閱讀課文,尋找不同之處。 研讀創(chuàng)新: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訓練。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人往往會對同一事物同一地方產(chǎn)生同樣的感情,但感情一樣,表達的方式卻往往不一樣,例如寫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蘇軾等,今天我們來學習《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異同之處。 2、整體感知,美讀課文 美讀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習課文——導問法 (1)閱讀思考,想想作者對“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樣的一個字來概括?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答:“想”和“愛”。 教師點評明確:“想”字更好。 理由:寫此文時,作者身在青島,所以作者寫時已不僅是“愛”,而是由“愛”而升華的想念、眷戀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兩次提到“這個愛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這是否和文意相違背了?為什么?明確:這不是沒有“愛”,而是這種愛太為濃厚太為強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說從何說起,猶如舒婷所說的縱使我心中有一個汪洋,但流出來的卻只有兩滴眼淚。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樣道出這種“愛”的? A、朗讀課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討論。 B、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回答零散 C、教師歸納整理:主要通過和其他城市比較,表達對北平的愛 比較結(jié)論: ①北平“熱鬧”,但北平“動中有靜” ② 北平布置更為勻調(diào),人為中有“自然風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貼近自然 (4)作者沒有涉及到“愛”,但作為讀者的我們卻可以處處體會到這無處不在的“愛”,這種從細微處著眼來體物抒情的寫法叫什么? 教師明確: 以小見大。 (5)小結(jié)全文:寫文章表達感情時,不一定要選擇雄偉壯觀的景物和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濃厚的,那么從小處著手,涓涓細流同樣也能打動人心,所以,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為真”。 4、 拓展訓練——比較法 (1)學習新課文,但同時也要回憶舊課文,并把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時時進行比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領悟能力。 (2)自由討論已學過的三篇課文,比較它們的異同點。 (3)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A、相同點(容易回答):對北京深沉的“愛”;以小見大的手法 B、不同點(較難回答):物象選擇 感情側(cè)重點 表現(xiàn)手法 表達方式 (討論時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提示) (4)教師點評歸納并適當總結(jié):感情一脈相承,文風各有千秋。 5、 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 (1)研讀課文,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鄉(xiāng)”為話題,當堂訓練,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 導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鄉(xiāng)水,美不美家鄉(xiāng)人”,我們這些在外求學的人兒雖不能說是“十足的游子”,但卻也是難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們在此的許多同學內(nèi)心同樣也深埋著一顆“愛家”、“愛家鄉(xiāng)”的種子,這顆種子,或許在清晨當我們疾步于霧靄之中時被摧醒,也或許在傍晚當我們漫步于落葉之下時被驚動。那么,今天,請大家就借此大好機會盡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牽掛,那份惦念吧! (3)如時間允許,當堂展示優(yōu)秀短文片斷,做到“奇文共欣賞”。
《想 北 平》說 課 稿 篇3
《想北平》說課稿長興中學 徐俊麗 一位著名服裝設計師曾說過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說他最喜歡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設計服裝,因為他的設計如果讓她們顯得完美,他就特別有成就感,而本身就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設計時就怕顯不出她的完美和個性……今天面對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真是深有同感,因為作為現(xiàn)代文學“京派”作家的典型代表的老舍來寫北平,多少有些讓人望而生畏 …… 一.說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cè)重于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zhì)。 基于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xiàn)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 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 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xiàn)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lián)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jié)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jīng)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處讀課文,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檢查預習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jié)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jié)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xiàn)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 安靜閑雅 寫 什 么 布局合理 (4—6節(jié)) 貼近自然 3.研讀課文4—6節(jié),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lián)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 <——> 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4. 回答“為什么會這么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知道學生找文中的字詞句來證明老舍的“偏心” “據(jù)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jīng)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稍停)集中在哪幾個段落可以看出來?(學生教容易找到,在課文的前三段中) 1—3節(jié),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fā)言: 子不嫌母丑(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 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課文還有另一個明顯的特點——選的景和物都是最最平常的,為什么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diào)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diào)“帶泥點的韭菜”; “帶著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zhì): “采菊東籬下”傳統(tǒng)文人的陶氏情結(jié);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zhì)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xiàn)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 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 關注平民,關注底層 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5. 課堂小結(jié): 老舍選取平凡細小事物,用主觀性的語言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閑雅、安然而熱烈的情懷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說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6.布置作業(yè):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shù):300字 附:板書 想 北 平 老舍 襯 安靜閑適 布局合理 主觀色彩(“偏心”) 托 貼近自然 普通家常 平民色彩
《想 北 平》說 課 稿 篇4
《想北平》說課稿華盛虹溪中學 高秀梅一、教材地位分析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之相對應的是課內(nèi)文章——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同屬寫北平的寫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將二者比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北平文人對故鄉(xiāng)深切的眷戀與熱愛在問中盡情展現(xiàn),這里有動情的追憶,有對故都風物的信手描摹,抒發(fā)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鄉(xiāng)土之戀。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生動。高二學生完全可以在一課時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讀文章。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教學大綱”對散文的要求——在誦讀、抓住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藝術化的語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結(jié)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能力等級,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 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 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和對比手法; (3) 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 能力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美讀和感悟的能力; (2) 訓練學生找關鍵語句和領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 德育目標: 滲透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對故土的熱愛之情。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jù) 文章通篇寫的都是對北平的思念與眷戀。無論直抒胸臆,還是以情馭景,用動情的眼光看故都風物,處處閃耀著一個“情”字,處處可見絢麗動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領悟作者對北平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應該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凸現(xiàn)老舍這篇散文的個性色彩,在教學中可以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較閱讀。因此,分析兩篇文章在寫法上的異同,也應該設置為又一個教學重點。四、重點難點的突破辦法 1、指導美讀。入情入境的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整體感知時要朗讀,品味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2、對比分析。與課內(nèi)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較分析,是鑒賞本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能見出本文的特色。既鞏固了以往的知識,又訓練了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的運用。3、課堂協(xié)作討論。這一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fā)揮,培養(yǎng)其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情感和藝術手法的討論,訓練了思維能力,也培養(yǎng)了語言表達能力。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六、教學程序 課前布置預習: 1、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2、思考: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樣的特征? 課前預習的布置除了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作好準備,也讓學生明白本文學習的重點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課堂的討論,歸納才會更有效果。 (一)導入 情境導入法——“鄉(xiāng)情是一顆由甜蜜、溫馨、哀愁凝結(jié)成的珍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顰一笑,一離一合,總是那么讓人牽腸掛肚,讓人心底流過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對故國之戀的最好詮釋。 這種導入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快速入境,身臨其境地那股濃濃的眷戀之情,激起情感共鳴,引發(fā)學習興趣。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導美讀 誦讀的散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也是對散文意境的體會的需要。在朗讀中投入感情,對后面領悟作者感情,品味語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入情入境。安排兩名朗誦較好的學生完成。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題: 1、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寫作此文時正羈旅青島,想念北平卻不得相見,這種“想”是一種動情帶淚的思念。文章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請找出相關的語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筆下選取了哪些景物?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特點,并思考為什么選取這些? 誦讀過后,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結(jié)論,舉薦一兩名學生回答。 學生很容易找到表達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節(jié),如“我真愛北平”“真愿成為詩人……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這種情感是直抒胸臆,濃烈,一瀉而出,無須掩飾。這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摯著眷戀。 學生還可以在4——7節(jié)中概括寫景的重要內(nèi)容,如通過與“四大歷史故都”(特別是巴黎)的對比,寫出北平整體環(huán)境的“復雜又有邊際”,院落布置的“勻調(diào)”,“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這一步驟讓學生充分活動,自瀆自答,相互間協(xié)作討論,培養(yǎng)其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和積極探討的學習能力。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把握大意與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層次也已經(jīng)明確無疑。 (三)與《故都的秋》對比閱讀,分析情感與寫法上的異同。《想北平》屬讀本上的延伸性閱讀,是對課內(nèi)知識的鞏固。一加深對課內(nèi)知識的理解,利用課內(nèi)學習的方法獨立解決同題材文章;二開拓學生視野,增加文字積累。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明白“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點在比較中更加鮮明。 這一環(huán)節(jié)靈活,可讓學生充分獨立展示的思維過程,培養(yǎng)其思辯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化形象的感知為抽象的理性分析。這一過程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引導其學會歸納。討論要點如下: 相同點: (1) 都選取尋常景物,拋開風景名勝,表達一個文人的平民意識; (2) 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烘托故都風物; (3) 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點: (1)對故都的熱愛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從血脈中流出的充滿血淚的“骨肉情”,一個是凄涼之景與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點不同。《故都的秋》選取具有“清”“靜”“悲涼”特征的秋槐、秋蟬、秋果、秋雨等來寫,欣賞秋的姿態(tài)與色彩;本文則 是信手拈來,選取“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及它們承載的情感。”所有景致“都積湊到一塊兒,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這一過程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中藝術手法的分析,而且對于作者對北平的情感的體悟也更深厚了。“心有感于事物,敘事狀物以表心意。”這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讀語言文字中來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語言 鑒賞抒情散文,品味語言是基礎。體會情感,賞析藝術手法都要與品味語言始終相隨。在上步驟的分析中其實已經(jīng)完成了部分語句的感悟。這里再單提出來,以使語言特色更加鮮明。 散文的美未必來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動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光彩。你認為本文哪幾處寫的具有“動人光彩”,找出來,品味其語言。 估計語段: 第2節(jié)——“我愛我的母親……”與北平之愛作類比; 第6節(jié)——“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葉上的泥點……進了城還帶一層白霜。” 第8節(jié)——“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這樣的文字鼓舞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感悟,甚至背誦下來。學生大致可得出平實、生動,看似平常語卻那樣貼切、形象。這與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關心蒼生,為民請命的歷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五、總結(jié)與拓展 回顧教學主要內(nèi)容(情感、藝術手法與語言特色),再次突出重點難點。 結(jié)語:鄉(xiāng)情是一杯略帶苦味的“鄉(xiāng)色酒”,讓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飲。久在異鄉(xiāng),身在旅途之人常常為一句熟悉的家鄉(xiāng)話,一陣撲鼻的紅棗粥的香氣,一抹長滿了鄉(xiāng)思的老槐樹催得潸然淚下。無論在何時何地,一個人的心靈歸宿總是生你養(yǎng)你的那片熱土! 附:板書設計 脈絡 感情 手法 引子:我的北平(1) 整體感覺:安適 熱烈 類比 我愛北平(2-3) 城市布置:勻調(diào) 眷戀 以情馭景想北平 老舍 故都風俗畫(4-7) 花多菜多果子多 閑雅 對比烘托 結(jié)句:真想北平(8) 接近大自然 思念 板書設計理由:重點難點清楚,讓學生明白文章脈絡,寫景特點,感情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