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路》說課設計之一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問路指路》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聽說課,也是這一冊中最后一次聽說訓練。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序
本學期聽說訓練的要求是能聽懂別人講的一件事,邊聽邊記住內容,并學會簡單交際應用中的應對用語。《問路》則是延續《打電話》后第二次進行交際性聽說的教材。
它由三部分組成。為什么要問路、怎樣問路指路和結果怎樣。因為小蘭把寫著冬冬家地址的小紙條不知放哪兒去了,小蘭到冬冬家玩,于是就要問路。小蘭邊問,民警叔叔邊指,最后小蘭找到冬冬的家。教材按照不清楚具體地址——小蘭問路、民警指路——找到冬冬的家這樣的事情發展順序寫下來,思路清晰,條理清楚,便于學生述說。
(2)有物
這節聽說訓練的重點則是問路和指路的對話訓練。如何讓學生較易地掌握應對用語呢?教材圖文并茂,插圖的適當出現,則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民警叔叔的姿勢、臉部的表情和手指的動作來體會他指路時的熱情態度。文章則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在民警叔叔指路的那段話里,除了態度熱情外,還要注意指清路名、方向、標記等,這是很重要的基本知識。同理,小蘭問路時態度該怎樣,注意什么,禮貌用語該怎樣運用等都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體會、——掌握。教材有血有肉,聲情并茂,變一段枯燥乏味的聽說訓練為一段連貫生動的對話訓練。
(3)有用
本節課的問路指路用的日常應對用語,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加之教材內容豐富,畫面形象,在訓練學生的會話能力上又能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真正體現了聽說訓練的廣泛性、交際性和實用性。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按知識、能力、情感三條線,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懂得問路時態度要有禮、問得要得體;指路時態度要熱情、指得清楚。
(2)初步學會問路和指路,能說清一段連貫的對話。
(3)能把學校到自己家里的路線說清楚。
3.教學重難點
本節聽說訓練的重點內容有三大塊:①問路和指路要注意什么?②分角色表演問路和指路。③能說清學校到自己家的路線。三塊中難以掌握的是理解指路時必須注意什么。這必須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去概括。由于指路時關系到實際的方向,可能和地圖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相矛盾,所以說清學校到自己家里的路線也是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由于這是一篇具有生活氣息的生動活潑的聽說訓練教材,于是沿襲傳統的“揭題——出示圖片——指導觀察——小段分說——整篇總說”的聽說訓練模式,大膽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融“優美的動畫揭題,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讀讀說說、演演說說、畫畫說說、評評說說”于一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教師的主導精神,成功地達成教學目標。
2.學法
學生是學習主體,聽說技能的掌握也必須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熟練。因此這節聽說訓練以學生的自學和表演為主。通過自學讓學生明白聽說訓練的要求,懂得問路和指路時須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表演、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在操作中提高交際會話能力,出色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講述精彩故事,展示生活畫面——揭題
運用故事激發興趣,是我們教學中常見的導入揭題方法。但多媒體計算機集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動畫、視頻圖像于一體。它的大容量信息向學生提供了許多生動形象的感性素材,為聽說訓練創設了優美的情境。于是,上課一開始,我就邊講故事《糟糕的大頭兒子》,邊又為它添上新奇的一筆——動畫展現生動畫面。如“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正是一年春游的好季節。”馬上畫面上就出現鳥語花香、桃紅柳綠的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再如當講到“當大頭兒子來到第一個十字路口的時候,糟了!爸爸給的路線圖不見了。”畫面上先出現一個十字路口,再出示一個大頭兒子摸摸后腦勺的頭像,最后音樂提醒,出現字幕:“糟了,路線圖不見了。”這樣畫面清晰,條理清楚,形象生動,其中也蘊含了大頭兒子接著為什么問路的原因。同理接下來“大頭兒子沒禮貌地問路,小白鴿不負責任地指路,以致最后大頭兒子仍在十字路口,傷心地流下眼淚”也都出示了一連串的動畫,不但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了解故事,饒有興趣地走進課堂。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大頭兒子在小白鴿的指路下,為什么找不到長城呢?它們到底該怎樣問路和指路呢?教師在學生懸念迭起,思維被疑問所激活的時候順勢揭題,導入聽說訓練。
2.勇闖三關,扎實訓練
美國蓍名教育家布盧姆曾說:“如果學生對教學目標有明確標準的話,如果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能得到幫助,所有的學生均能掌握學校所教的大量東西”。于是我就帶領學生去闖聽說訓練三大關。第一關就是內容關。如圖所示:
這三道題其實就是本節聽說課的重點,特別是后兩道題問路和指路的要求更是本節課的中心。讓學生通過自學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接著訓練聽說技能。技能是明確目標、掌握方法后通過不斷的變式訓練而形成的。緊接著我就出示:
當學生自由表演、指中表演,再議議評評后,已初步具有操作問路和指路的能力時,我就帶他們闖進第三關:
以上三關,從熟悉要求——掌握方法,初步運用——兩次遷移,多次運用;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同時勇闖三關,爭奪金杯,形式新穎,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為攻克內容關,學生迅速地積極憑借教材,閱讀思考,解決問題。接著分角色表演,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索,掌握方法。為順利闖過練習關,學生必須動腦、動手、動口來攻克難關。教師則重在指導、點撥、評價,還可以讓學生再次借助電腦形象演示行走的路線(包括方向、路名、標記等)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指路的難點。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整個課堂教學實現優教、優學。
3.首尾呼應,小結回味
好的課堂教學結尾,不僅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當學生闖三關后,我又重新帶領他們回到故事中,把故事揭題中留下的問題放在課內將結束之際解決,讓學生判斷剛才大頭兒子糟糕在哪?他該怎樣問路呢?小白鴿又該怎樣正確指路呢?讓學生在辨析明理中再次提高認識,也從學生的信息交流中反饋教學的效果。這樣首尾呼應、完整鮮明。最后課在大頭兒子經過小白鴿的指點,終于找到長城,師生共同欣賞長城美景的愉悅氣氛中結束。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課也得到了美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