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聽課記錄怎么寫(通用3篇)
小學語文聽課記錄怎么寫 篇1
一、激趣導入
1、教師板畫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今天我們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鯨。(播放錄像)
3、看到這翻騰、躍動的鯨,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生字,指名讀
肚肺腭胎
發現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體的某一部位。
3、教師指導書寫生字。
請學生上臺把這些生字寫在板畫上。
4、指名朗讀課文,檢查學生讀書情況,讀中糾正字音,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關鍵句,懂得讀書時要抓住重點。
(1)鯨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用了個字把它寫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話讀成一個字,了不起。
(2)指名讀第2自然段,把它讀成一句話。
鯨是哺乳動物,不屬于魚類。
(3)指名讀第4自然段
這節第一句話與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設問)
三、學習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鯨的大,認識說明方法。
1、能換一個詞說鯨大嗎?
生:巨大
生:龐大
生:龐然大物
2、特別大、非常大、極其大,大家說了很多大的詞,你看,課文有這樣寫大嗎?把寫大的詞句找出來。
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這陸地上的動物。
你能真的能到鯨的嘴里去嗎?
生:那是假設
3、聘請高級解說員介紹一下鯨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紹了鯨的什么特點?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這短短的一段話作者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寫鯨的大?(板書:多種說明方法)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了解鯨是哺乳動物,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1、剛才我們在研究鯨大的特點,那課文僅僅是介紹這個特點嗎?
2、片斷出示,同學們看看與課文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要用2個很長?
生:一個很長不夠。
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很長”、“漸漸”、“完全”、“整個”等詞的意思。
同學們,這些詞一個都不能少,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
(板書:精確的語言表達)
3、再讀這段話,把剛才我們忽視的詞強調出來。
4、出示句式:我們知道鯨適應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別忘了
。
五、了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展開辯論。
1、讀第4、5節,了解鯨的習性。
2、圍繞齒、須鯨的特點,展開辯論,培養學生的辯說能力。
點評:
林老師一上來就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充滿激情的語言,加上精彩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老師別具心裁的運用小轉盤讓學生發現這些生字的規律,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這些字的記憶,還讓學生明白了這些生字分別指鯨的哪個部位。
帶著問題閱讀,讓學生學會思考。
由淺入深的教學,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這一環節的設計,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發展了學生思辯能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板書:
作比較
板畫鯨
多種說明方法
列數字
假設
精確的語言表達
總評:
林老師的課太生動了,學生自始自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多么難得呀!
林老師教于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靈活運用合理地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點撥;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采用帶問題朗讀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此精彩的課,讓我一輩子難忘。
小學語文聽課記錄怎么寫 篇2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詠華山。(生齊讀課題)
3、(出示寇準寫的詩)指名讀。
【評:復習導入時,通過看填空題背第一段,指名讀《華山》,既檢查了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又突出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詩人的創作背景,充分顯示了教者設計教案時的匠心。】
(出示課件)啊!華山真高哇!(指名讀)
2、是呀,華山真高呀,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華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邊讀邊找)
輕聲地讀一讀,邊讀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討論)
【評:教者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華山在學生心中雄偉、高大的印象。】
【評:學生從第一課時開始就對華山充滿了好奇,師在此處播放華山的錄像,畫簡筆畫,為學習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華山的“高”這一特點。】
(2)齊讀。
3、在第二自然段中還有一句話也寫了華山的高呢,看看誰最細心,能把這句話找出來。
(出示課件)他們沿著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
(2)(指黑板)是呀,難怪小寇準會從心底發出驚嘆:
生齊讀:啊!華山真高哇!
4、小朋友們都被華山險峻的風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發出了贊嘆,這就是——(指課件齊說:情不自禁)。
【評:重視詞語的積累,能結合課文內容指導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顯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詩。
過渡:小寇準也和大家一樣,情不自禁地贊美起華山來。
1、課件出示詩句。
(2)生在課文中找詩句的意思。
(3)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意思?(出示古詩和句意。)
(4)哪句話寫了“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詩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抓住重點段落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品評詩人用詞的精妙。】
(6)請女生讀詩句,男生讀課文中的句子。
4、點題,像我們這樣贊美華山就是——(指課題)詠華山。
5、是呀,小寇準小小年紀就能做出這樣的好詩,難怪先生連連點頭稱贊:(——出示第三自然段:齊說)
6、讓我們捧起書再一次詠華山!齊讀課文。
四、課外延伸
1、提供課前收集的描寫山的詩,生自由練讀。
2、指名上臺朗誦,師配樂。
3、鼓勵學生課后搜集關于山的古詩。
【評:教者能打破課堂局限,將學生引向課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五、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出示)歲華齊
2、學習“山字頭”,領讀。
3、看一看,這三個字有什么共同點?
4、你們看,這三個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紅,師巡視。
小學語文聽課記錄怎么寫 篇3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寫的是什么嗎?)齊讀課題:荷花。
2.語言渲染:從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愛的植物之一,描寫贊美荷花的詩文數不勝數,我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李白、蘇軾等都曾吟詠過荷花。人們稱荷花為“花之君子”。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有關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國現代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爺爺,文章的題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學看過荷花?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看過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態的荷花……)
這樣的荷花,同學們還想看嗎?在學習課文前,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伴著美妙的音樂,去荷花池邊欣賞一下荷花的美麗風姿。請同學們邊看邊想,你看到了什么。(課件呈現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樂)
二、初讀課文,熏陶情感:
1.引起閱讀興趣:老師發現,同學們剛才在聽、在看的時候都快入迷了。從你們的表情中老師看提出來,大家都被美妙的音樂和美麗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們是這樣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樣看荷花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葉圣陶爺爺的這篇《荷花》,看看葉爺爺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美好的享受?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l)遇到生字多讀幾遍,除了讀準字音之外,還要看清字形。(2)把句子讀通順。(3)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詞語:
挨挨擠擠蓮蓬花骨朵飽脹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夢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充分朗讀,激活語感:
(1)解決了這些讀書時的“攔路虎”,我們就可以美美地讀一讀葉圣陶爺爺的這篇《荷花》啦。有誰愿意大聲地讀一讀這篇課文呢?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對于舉手的同學,對他們的自信或勇敢給予充分的肯定。
(2)說說葉爺爺是怎樣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看荷花時,老師趁勢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是從哪段課文中體會到這一點的,再組織學反復誦讀相應的段落。(課文第2段可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性誦讀,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不同的感受和韻味;課文第3段可組織學生進行競賽性誦讀,鼓勵學生一個比一個讀得好;課文第4段可組織學生進行示范性誦讀,以優生的朗讀為樣板,鼓勵學生向優生學習朗讀。)
(初讀時的充分誦讀,就是為了使學生讀透課文,為感悟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讀的多了,學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師需要講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便是這個道理。現今,我們也常說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但僅僅靠講讀課文時的那點“讀”是遠遠不夠的。一節課,老師要帶領學生理解課文,又要讓學生讀中感悟,時間根本是不允許的,結果仍然是老師“包辦代替”——老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因此,在初讀時就要讓學生多讀課文、讀透課文,過了這一關,到精讀課文、品讀課文時,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師幫生,或生生互助,解決每段中不理解的詞義,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輕快地跳舞。
②挨挨擠擠:本課形容荷葉長得很密,互相擠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飽脹:飽滿得發脹。
⑤破裂:出現裂縫。
⑥姿勢:身體呈現的樣子。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出示問題,指導再讀:葉圣陶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說,作者寫文章的時候一般是有比較充分嚴密的思考和準備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內在脈絡可尋的。我們閱讀欣賞文章的時候,如果能夠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較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這篇課文的脈絡,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帶著這個問題,請大家再去認真讀課文。
2.小組討論。
3.交流討論結果:課文共五個自然段,按照觀賞荷花的順序主要寫了“看荷花”和“想荷花”兩大部分或者說“初聞荷香”、“再賞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學思想下,我們不提倡以往的給課文劃分段落。其實對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需要一個死的劃分,就如這篇文章,可以分為“看荷花”和“想荷花”兩部分或者“初聞荷香”、“再賞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還會有其他的劃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脈絡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靈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個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結:文章敘述、描寫、抒情,脈絡清晰,層層深入,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熱愛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讓我們再一次美美地讀這篇文章。
5.配樂齊讀全文。
四、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用“查閱《古詩通》、詢問家長、上網查詢”等方法搜集古代詠荷的名詩名句。
人生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蕭楚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