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案(通用4篇)
《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莞、姹、嫣”。會寫7個生字“脊、莞、錦、姹、嫣、暇、頗”。
2.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 等詞語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了解德國風俗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了解德國風俗特點。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優美的德國音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讀題激趣
1、猜猜他是誰:
提示一、他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對印度梵文有很深的研究。
提示二、他享有“東方學者”的盛譽,當選“感動中國2006年度十大人物”。
提示三、年輕時留學德國十年,后著有留學回憶錄《留德十年》。
對,他就是季羨林爺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也是選自《留德十年》的。齊讀課題,有詩意地讀讀課題,有哲理地讀題目。
2、你對季羨林先生了解嗎?交流相關資料,了解寫作背景。
3、導入,讀題。
4、讀了課題后,你心里面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問?
。ㄗ约旱幕槭裁匆寗e人看?)當你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們一定想到了我們自己養花的情景來。你家里養花嗎?你家養花是給誰看的?
5、季老要寫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自由地讀書。出示要求:
、僮x到生字或優美的詞語、句子,及時用筆把它圈劃下來,然后多念幾遍。
、谀阌心男┑胤讲焕斫獾模嫵鰜恚谂赃叜媯“?”,一會兒提出來。
2.檢查自讀效果。
(1)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姹紫嫣紅、脊梁
(2)指導寫字:
嫣
(3)引導理解詞語:
姹紫嫣紅:姹、嫣:嬌艷。形容各種花朵嬌艷美麗。
花團錦簇:錦:有文彩的絲織品;簇:叢聚。形容五彩繽紛,十分鮮艷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辭藻華麗。
應接不暇:暇:空閑。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4)指名朗讀,引導正音。
3、你有哪些問題不明白?請提出來。
引導學生提問,并在書中標記。
4、這些問題,在我們學習文章的過程中逐步解決,好嗎?
5.學習第一自然段。
(1)出示德國小鎮的課件,播放德國的音樂。
看圖,思考:德國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體會德國這個民族愛花。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6、這個愛花的民族養花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訓練細致觀察的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能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4.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還記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2.昨天,我們隨著季羨林先生,游覽了德國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作者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這樣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課件出示)
3.板書“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齊讀)
二、品讀學文
1.默讀課文,體悟風情。
師:是什么讓作者發出這樣的贊嘆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體現奇麗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體現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畫出來的句子讀一讀,想想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2.感受“奇麗的景色!”
學生匯報交流(請學生說,提醒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1)“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a、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體會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戶戶”表現“奇”)
b、引導學生想象、描述“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隨機出示課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表現“麗”),用“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造句。
你還能想到哪些描寫花的詞語? 此時,你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想象,交流。體會景美,板書“美”。
指導書寫。
(2)“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a、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師: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師:想去親眼看看這美麗的景色嗎?
b、播放課件,欣賞。
師:走在這樣的小鎮上,你有什么感受呢?
c、指導朗讀、背誦。
3.體會“民族的奇特”
師:這么美的景色是怎么產生的呢?
(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比較,理解德國民族
養花的奇特。
4、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板書)
(1)結合上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誰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境界嗎?
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舉例子,
教師小結。
5.朗讀升華
師:正是這種“我為人人”的境界,讓我
們見識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他們“家家戶戶都在養花……”(生接讀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課件出示)
師:正是這樣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這樣奇麗的景色:走過任何一條街……(生接讀第3自然段寫景的部分,課件出示)
6.理解“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
。1)導語
師: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樣的奇麗的景色,會長久保持嗎?(會)
從哪看出來?四、五十年后,當作者回到德國看到“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比绱碎L的時間景色依然沒有改變,所以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出示句子,齊讀)
。2)理解“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美麗到底指什么?
。利惓酥该利惖幕ǎ苍S作者還指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師:在美麗的花背后,卻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難怪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保R讀)
7.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a、師:正是這樣的境界,使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四十五年前,仿佛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夢的?
引導學生談理解。(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來理解)
b、拓展閱讀,幫助理解。
推薦課外閱讀作品。
師: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夢?我們來看看他寫的一本書——《德國印象》的一個片段。
讀書,思考,理解“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
c、小結。
四、積累語言:摘抄文中描寫優美的句子。
《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理解聽寫部分的詞義。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3.通過學習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教學難點:
如此多的生詞,學生不能當堂課上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師把書面語言轉變為口頭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出示:
花
你喜歡花嗎?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國人家家戶戶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們知道他們這是做干什么?原來……
出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1.齊讀課題
2.他們這樣做是為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一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2.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學習:“頗”、“耐”
查字典理解“頗”!昂堋钡囊馑肌
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質”的意思。
師:作者認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好思想、好品質是值得人們深思的。那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三、再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
1.朗讀課文第二、三小節,找到有關的句子用直線劃下來讀一讀。
出示: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學習生字:“栽”、“脊”。指導書空“脊”。
再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學習生字:“簇、匯、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樣記住它?(與姐妹字“瑕”進行比較。)
聯系上下文,你能說說“應接不暇”的意思嗎?(注意此處的應為多音字,應付的意思)
老師先說一句話:節日的百潤發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銀員們忙得應接不暇。誰能用它也說一句話。
2.朗讀課文第2.3小節。
3.教師小結:
試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見五顏六色、姹紫嫣紅的鮮花,鼻聞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種仿若人間仙境的感覺?
所以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種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們之間互愛的表現。
讓我們再一次去體會一下,作者數年后再次來到德國的感受吧?
4.讀第4節。
5.作者認為除了花以外,美麗的東西還有很多,你知道還有哪些美麗的東西嗎?
6.小結:正是有這奇特的民族,才有這綺麗的景色。
四、朗讀全文,學習其余未學的生字、詞。
1.學習生字:概、栽、確、含
2.朗讀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土暽、詞)
4.你能說說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嗎?(說一件貼一朵花)
《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通過隨文識字的方式認識“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家家戶戶、應接不暇”等詞語,并且會寫其中的6個生字。
3、 運用做批注的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感悟美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4、 初步感受到德國的異域風情、異域文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教學重點:
運用做批注的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感悟美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教學難點:
初步感受到德國的異域風情、異域文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教學方法:
談話啟發法、朗讀品悟法、課件演示法。
教學準備:
課件、打印板書、查閱“脊”的筆順。
教學流程:
第一板塊 初識景色的美麗
一、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圖片)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的大樹季羨林先生。(課件出示簡介)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遠赴德國,在的哥廷根大學留學,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當先生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已是滿頭銀發。人家問他對德國、對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長地說——(出示: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2、到底是怎樣的美麗讓先生經歷四五十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來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內容——(齊讀課題)
二、初讀、教學生字詞
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指名分段讀課文,相機出示兩組詞語。
脊梁 家家戶戶 莞爾一笑(第二自然段)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應接不暇 耐人尋味(第三自然段)
3、指名讀,正音:脊梁讀輕聲,莞爾一笑的菀要變調,應接不暇的應讀第四聲。
4、書寫指導:點紅上述詞語中的生字:脊、莞、錦、姹、嫣、暇
哪個字最難寫,哪些容易寫錯,需要提醒大家?(脊的筆順,嫣中“與”的變化,暇是日字旁)并在書桌上書空。
5、讀完課文之后,你想用課文中的哪一句表達自己的感受?(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也是季老先生的感嘆。
第二板塊 感悟景色的奇麗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在先生的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板貼:奇麗的景色)奇是奇特, “麗”是美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看到了怎樣奇特美麗的景色,讓他一嘆再嘆?快速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找到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多讀幾次。
2、指名交流:你讀的是哪些句子。(課件出示語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3、我們再入情入境地來讀讀這些句子,讀著讀著,又感受到了什么?請邊讀邊做好記號、批注。
4、交流學習收獲。
預設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A、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覺得花很美。它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B、請你把這種美麗讀出來吧。
C、多美的花呀,誰再來讀?
D、出示語段幫助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E、詞語積累:像這樣形容花美的詞語你還積累了哪些?(課件出示:繁花似錦、百花齊放、百花爭艷)把它們寫在書的旁邊。
F、齊讀句子。
預設二: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導:除了這句讓你感受到美,誰還從其他句子中同樣感受到了?(出示句子)
你從哪些詞感受到了美?
花的海洋——花多、色彩鮮艷、美麗多姿。指名讀。
應接不暇——還有誰從這句話里的哪個詞感受到花多?指名讀。
如入山——如此多如此美,讓人仿佛漫步在(山上。)關于山有這么一段文字描述(課件出示)。從中你知道了什么?(紹興的一條官道、景色很美)課文中指街道兩旁——高高的樓房上,臨街的窗戶邊都種滿了美麗的鮮花,讓人感到美麗舒服。指名讀。
5、 兩句連讀:誰能夠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多姿多彩讀出來?(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大家都讀得很好,把老師帶到了奇麗的哥廷根。給你們一個獎勵吧!我帶你們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出示圖片)齊讀句子。
第三板塊 體會風情的奇特
四、學習第二然段
1、導:好一派奇麗的景色!可是為什么會有如此奇麗的景色呢?我們用心來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并做好批注。
2、指名交流學習收獲。
家家戶戶——德國人愛花,每個人都養花。引讀(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走過任何一條街……)
三個“都”——人人為他人著想,將花最美的一面給別人看。每一朵花上都綻放著一顆真切的愛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滿窗的綠色,很難看到鮮花的爛漫。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走過任何一條街……
3、難怪,先生要發出這樣的感慨——(出示、生齊讀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4、這樣愛花的真切,愛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驚。于是——(出示句子: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這么令先生吃驚奇麗景象,女房東只是“莞爾一笑”,這笑里包含著什么?
5、是啊,對于他們來說太平常了,本來就是這樣的,那是哥廷根人長期以來的習慣和風俗啊。(引讀)正是這樣,每一家都是這樣——(出示句子齊讀: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6、小結。
原來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變,也包括這樣美好的習俗啊。這樣的人才組成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民族啊。(板貼:奇特的民族)
生齊讀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第四板塊 了解異國的文化
五、總結升華
1、可是,你們知道嗎?先生留學德國時期,德國正處于怎樣的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 是的,正是德國社會激烈動蕩的十年,正經歷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投降,整個國家都籠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圍里!物資奇缺,吃飯和取暖都無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卻為何依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2、是啊,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確實讓人感到吃驚。一面是饑寒交迫,一面是鮮花滿街,這是——生齊讀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3、一面是炮火連天,一面是鮮花滿街,這是——
4、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的是這樣奇麗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這樣奇麗的景色——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5、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德國,去哥廷根,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還是這樣奇麗的景色——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6、這樣奇麗的景色,在中國看不到,在美國看不到,在法國估計也看不到。這就是德國的風情,這就是德國的文化。因為,在那里——生齊讀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7、愛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真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季老的這篇課文,為我們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打開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我們還將感受更多的異域風情、異國文化。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 認識生字、詞語,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緊扣課題“讓”字,叩問文本,感受三美,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學習難點
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課前準備:
師:了解季羨林;設計課件
生: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私庾髡,扣問課題
1、引出作者:孩子們,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還記得文中的大樹是誰嗎?
生:季羨林
2、介紹一下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xx),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學。1945年10月回國。1980年,離開哥廷根35年后,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學習。
3、揭題導題: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季羨林一生幾次到過德國?
預設:兩次,第一次是為了——留學,這一呆呀就是——10年
師:所以對于季羨林來說,德國就是他的第二個故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他寫的與德國有關的文章,題目是——(課前板書)
4、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5、擦去“讓”體會德國人心甘情愿種花給別人看。
6、叩問“讓”字,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預設:讓別人看到了怎么樣的花?——貼紙:讓別人看到了怎么樣的花?
如何讓別人看花 ——貼紙:怎么讓?
為什么自己的花要讓別人看? ——貼紙:為什么讓?
7、牽線“美麗”,一線貫穿
1980年,季羨林爺爺重返德國時,迎接他的主人問她: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
季羨林回答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發問:德國的什么可能變了?
美麗并沒有改變是指哪些美麗沒變呢?
8、過渡語:難道真的只有花的美麗是不變的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理清內容
1、這篇課文都讀過好幾遍了吧?其實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兒。下面就請同學們繼續認真自由地讀書。
注意: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2、讀完后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書讀完了,但真的都讀好了嗎?老師來檢查檢查。
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請一名學生讀完后)問:第一句想說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們在朗讀的時候要突出哪個字?——花。想要把一個字重點突出來,可以怎么讀?——重讀。來讀讀看。
。2) 同樣的道理,第二句應該怎么讀。齊讀,突出德國。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1) (請一名學生讀完)問:季羨林想贊美德國的什么?——美麗,所以我們要把朗讀的重點落在——美麗。聽老師讀。
(2) 我還是采用剛才那樣重讀的方法突出美麗這個詞的嗎?——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麗后面停頓久一點.那你們也來試試看。
(3) 生讀句子
歸納學法:原來我們在朗讀時為了突出重點,可以采用重讀,也可以采用停頓的辦法。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不要問為什么這樣讀?)
。1) 停頓教學,“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進入,我們平時讀書停頓往往是在一個詞語讀完之后,雖然這里的“如”和“入”是單個字,但是實際上表示一個詞語,所以要做此停頓。
。2) 介紹山陰道的美麗故事:東晉王獻之一日由我們現在的浙江紹興去往諸暨,途徑一條山陰道,其風景甚美,于是他寫下了這一妙句:“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陰道就從此聲名遠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陰道”奉為風景極美的地方。
。3) 齊讀。
3、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指導概括方法:概括內容一定要清楚,簡潔,明了。發現了沒有,原來有時候題目拿來概括課文內容!
三、一品 “讓別人看到了怎么樣的花?”,感受花美
1、德國人到底讓別人看到了怎樣的花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2到3段,找出相關語句。
。1)交流
。ù笃聊怀鍪揪渥樱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配樂批注,開展語言訓練
(3)生自由讀,做批注。
。4)學生交流,老師相機點評。
(5)關注: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花團錦簇
老師發現你抓住了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談了自己的讀書收獲,你說什么是花團錦簇?
學生交流:
預設: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會有哪些花?
這些花都簇擁在一起,這就是——花團錦簇(板書)
從哪里還可以看出德國街頭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戶戶,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姹紫嫣紅
什么是姹紫嫣紅?
預設:花有很多種顏色。
哪些詞語也可以用來形容花的顏色多?
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是的,從這么多顏色,我們可以讀到,這的花很——美(板書:姹紫嫣紅)
。6)朗讀訓練,引讀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兒一簇,那兒一團。這就是
——花團錦簇。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藍的像——海。這就是
——姹紫嫣紅。
走在這條街上,抬頭向上看,這家窗子前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走過那條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這就是——
走過任何……家家戶戶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7)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畫面
(9)分組朗讀,讀出花的又多又美
師:多美的意境呀!此時此刻,如果我們走在這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德國街頭,能不使人感到愜意舒服嗎?現在帶我們男女生分組讀讀看,看看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能把德國街頭的花讀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們,此時此刻,你覺得德國的什么美?——花美(板書)
。11)背誦句子
這么美的畫面,我們就把它刻在心里,記住她,一起來背背看吧,真不會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讓別人看花”,感受行為美
1、教師引導:是啊,德國的確是一個愛花的民族。那么,德國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載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讓你明白了德國人種花是讓別人看的
種花的地點——臨街窗戶的外面(板書:臨街而種)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莖, 花的桿)
5、出示圖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師:在家里,德國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們仍然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板書:臨街而種)
7、激發情感,感性朗讀
現在你們想帶著怎樣的感情讀這句?
學生交流(敬佩、贊美)
齊讀
8、引導理解莞爾一笑,體會德國人種花給被人看的行為美。
。1)什么是莞爾一笑。
(2)走進畫面,情景再現,師生表演“莞爾一笑”
。3)你從女房東的莞爾一笑讀出了什么?
預設:德國人認為種花給別人看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
9、引導感受行為美
這是你又覺得德國人什么是美麗的。俊袨槊溃。ò鍟
五、三品“為什么讓花給別人看” ,體會風土人情美
1、師:家家戶戶種花,家家戶戶的花都臨街而種,雖然在家只能看見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樣的場景,找出那句話?
2、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1)這種境界是怎樣的境界?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板書)
。2)從哪里可以看出德國人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3)引讀:
是啊,德國人就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個時候別人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時你會看到怎樣的畫面——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板書)
3、交流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例子
。1)其實何止德國做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其實在我們也是一直這樣做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學生交流,師引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掃地,借閱書本
4、 扣“又”,引導理解風土人情美
孩子們,課文最后一段有這樣一句話:
“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師: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這樣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以前是什么時候啊——季羨林爺爺在德國留學的那十年。
說明了幾十年來,無亂風雨怎樣變幻,無論時代怎么變遷,德國人種花的習慣沒有變。
如果一種習慣幾十年如一日,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為是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
5、此時此刻,你覺得什么極美——風土人情。ò鍟
六、回顧“美麗不變”,升華課堂
1、現在你們懂了嗎,季羨林爺爺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的是什么沒有變?
花的美麗沒有變;種花的行為沒有變;風土人情沒有變
2、季羨林爺爺說的美麗就是:花美、行為美、風土人情美。
七、樸實拓展,抄錄“美麗”
孩子們,美的東西值得我們珍藏,拿出我們的采蜜本,選擇其中的一種美,把相關的句子抄下來。(播放音樂)
八、板書
美麗沒變?(!)
花團錦簇
花美
姹紫嫣紅
人人為我
風土人情美
我為人人
行為美 臨街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