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精選3篇)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調節》,第1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主要包括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兩部分內容。通過觀察現象總結向性運動的概念。通過探究活動弄清生長素發現過程及其作用。重點介紹達爾文、詹森、拜爾、溫特等科學家100多年前的實驗,從而揭示了生長素的發現過程。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呈現科學知識的部分并不多。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就是其中比較完整地反映出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本節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學探究素材。植物向性運動的內容與“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有關,對理解適應性等有重要意義。生長素的內容牽涉到植物的個體發育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向性運動的概念。
(2)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學科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長素產生、分布和運輸。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
(2)運用生長素作用原理分析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科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的思路、方法觀察、假說、實驗驗證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發展使一個繼承、修正、補充、創新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學會一整套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絕大多數學生生長在農村,對于植物向光性現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過接觸,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逐漸增強,面對新奇而富于思考的問題,學生有探究的欲望。學生對求解向光性成因問題,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礎。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以及對幾位科學家和他們所進行的實驗的介紹。使學生體驗科學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適時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體會知識的得出過程。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1.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難點:1.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2.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六、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境 投影展示向著窗外生長的植株,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問題探討”中的討論題。分組討論后回答
培養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
教師簡單總結,并給出植物向光性的定義
理解向光性的含義
使學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植物為什么會向光生長?科學家們又是怎樣研究這一問題的呢?
思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投影展示達爾文向光性實驗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實驗1和2對比說明了什么?
2、實驗3和4中為什么要分別遮蓋胚芽鞘的尖端和下面一段?
3、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哪一部分?
4、通過上述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給出達爾文的結論: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到下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彎曲。
過渡語:達爾文的結論是否正確呢?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他結論中所說的刺激是否能由尖端產生向下傳遞呢?要證明該如何設計實驗?
展示鮑森。詹森的實驗示意圖,提出問題:通過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肯定學生的結論并進一步提問:尖端產生的刺激能傳到下部,那么它為什么能使伸長區兩側生長不均勻呢?
展示拜耳實驗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 實驗為什么要在黑暗中進行?
2、 通過實驗現象能得出什么結論?
講述:通過以上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的分布不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這究竟是一種什么物質?其化學本質是什么?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展示溫特實驗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此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
2、 通過此實驗能否知道尖端產生的是什么物質?如何才能確定?
講述:溫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并將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那么生長素到底是一種什么物質?如何才能確定?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講解: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紹其他植物激素名稱
過渡:除了胚芽鞘尖端能產生生長素,植物體還有哪些部位可以產生生長素,產生后分布在哪?如何運輸?
引導學生總結:生長素的產生部位、運輸方式、分布及影響因素,講解極性運輸
課堂練習:學生討論49頁技能訓練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七、教學評價設計
1、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確定組長,課上由組長統計組內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
2、課堂結束時對所學知識進行練習性檢測,檢查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
八、板書設計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一、生長素的發現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長素產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長彎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段
2.生長素成分
化學本質: 吲哚乙酸(iaa)
生長效應物: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植物激素
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化學本質吲哚乙酸(iaa)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的種子
運輸特點極性運輸
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分 布相對分布在生長旺盛的細胞組織
含 量極少
作用效果顯著
九.教學反思
通過對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介紹,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思路、方法,培養學生科學
的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講授本節時,以學生親眼見到的一些向光性運動為切入點,利用學生想知道向光性內部原因的欲望為動力,按問題的一般研究方法激發學生去思考,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并在每個問題學生解決之后,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科學家的實驗,加以驗證。這樣,每解決一個問題后學生都會有一種精神上的喜悅和滿足,促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探究的欲望,從而樹立學生在學習上堅持不懈的意志。
用flash課件演示生長素發現的實驗;單側光照射引起生長素不均勻分布變靜態為動態,彌補圖形靜止不動的缺陷,更加直觀。但這樣處理也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引起對知識的學習記憶。
授課中注意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知識的得出都來源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這樣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容易。課堂時間不容易把握,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修正部分內容。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②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能力目標: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發現生長素過程中蘊涵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
學習難點:科學實驗嚴謹性的分析。
導學過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 方向生長的現象。
二、生 長素的發現過程
(一)達爾文實驗:
進行實驗:(取材:金絲雀虉草的胚芽鞘 。)
閱讀教材:?1圖3—1中的4個胚芽鞘是否生長?如何生長?
?2胚芽鞘向光性與什么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長與什么部位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4胚芽鞘感受單側光刺激的具體是什么部位?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得出結論:)
胚芽鞘彎曲生長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產生某種______,并傳遞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時,會造成伸長區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二)19xx年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通過 傳遞給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瓊脂片換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長情況應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 拜爾的實驗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來彎曲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 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 溫特的實驗
首先根據課本分析實驗過程:
(1)a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會________生長。
(2)b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實驗結論:
胚芽鞘尖端能產生 _________,會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這種化學物質被命名為_________ 。
●1946年科學家分離并鑒定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__________(iaa)。
●向光性產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義:
由植物體產生,能從__________運送到_________,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訓練:
1、胚芽鞘產生生長素的部位,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彎曲生長的部位分別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 將甲、乙兩株幼苗分別種在單側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頂端罩上不透光的錫箔小帽,結果幼苗直立生長,乙幼苗不戴錫箔小帽,結果彎向光源生長,此實驗主要說明( )
a.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無關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產生某種能促進生長的物質
3.下圖中能說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實驗組合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 .下列是關于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一些說法,錯誤的是( )
a.達爾文設計簡單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來證實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瓊脂片,胚芽鞘產生的刺激也能傳遞給下部
c.溫特用實驗證實了植物的向光性確實和某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均勻有關
d.首次分離的生長素不是從植物體內,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射和黑暗條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c.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d.胚芽鞘尖端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②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能力目標: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發現生長素過程中蘊涵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
學習難點:科學實驗嚴謹性的分析。
導學過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 方向生長的現象。
二、生 長素的發現過程
(一)達爾文實驗:
進行實驗:(取材:金絲雀虉草的胚芽鞘 。)
閱讀教材:?1圖3—1中的4個胚芽鞘是否生長?如何生長?
?2胚芽鞘向光性與什么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長與什么部位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4胚芽鞘感受單側光刺激的具體是什么部位?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得出結論:)
胚芽鞘彎曲生長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產生某種______,并傳遞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時,會造成伸長區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二)19xx年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通過 傳遞給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瓊脂片換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長情況應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 拜爾的實驗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來彎曲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 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 溫特的實驗
首先根據課本分析實驗過程:
(1)a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會________生長。
(2)b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實驗結論:
胚芽鞘尖端能產生 _________,會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這種化學物質被命名為_________ 。
●1946年科學家分離并鑒定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__________(iaa)。
●向光性產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義:
由植物體產生,能從__________運送到_________,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限時訓練:
1、胚芽鞘產生生長素的部位,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彎曲生長的部位分別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來源:]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 將甲、乙兩株幼苗分別種在單側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頂端罩上不透光的錫箔小帽,結果幼苗直立生長,乙幼苗不戴錫箔小帽,結果彎向光源生長,此實驗主要說明( )
a.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無關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產生某種能促進生長的物質
3.下圖中能說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實驗組合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 .下列是關于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一些說法,錯誤的是( )
a.達爾文設計簡單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來證實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瓊脂片,胚芽鞘產生的刺激也能傳遞給下部
c.溫特用實驗證實了植物的向光性確實和某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均勻有關
d.首次分離的生長素不是從植物體內,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射和黑暗條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c.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d.胚芽鞘尖端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