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后園·我》教案(通用3篇)
《祖父·后園·我》教案 篇1
教學目標:體味文章中作者描寫的童年趣事所帶來的感受,結合自己的童年,反復朗讀文章,體會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學重點:濃濃親情在文中的體現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和描寫景物的多種手法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這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引起我們的共鳴。而《祖父、后園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記敘了自己與祖父之間那種濃濃的爺孫情。一個頑皮可愛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個充滿樂趣的后園,共同編織了一段自由快樂的童年時光,讓我們一起走進后園,共同感受兒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間濃郁的親情。
二、作品、作家介紹
《祖父、后園和我》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作者對于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
蕭紅幼年喪母,父親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對蕭紅不聞不問。蕭紅自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邁的祖父給她疼愛和溫暖,讓她感到一些人間的溫情。她和祖父之間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們互相依戀,互相安慰,度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蕭紅能進學校讀書,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蕭紅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愛、寬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關愛,蕭紅童年雖然寂寞,卻依然有溫情有快樂,以至于蕭紅“覺得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園里勞作,于是蕭紅也跟著祖父總在后花園里玩樂,鋤草,吃黃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螞,澆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覺,一切對她來說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后,蕭紅十分悲痛。祖父的去世,斷絕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聯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親立刻對她冷酷逼迫,使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祖父、后園和我》的作者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并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于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
教學過程
(一) 學生自讀,整體感知課文,注意文中重點字詞:
谷穗 衣襟 嘴饞 玫瑰 玩膩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藍悠悠
(二) 引導討論,理清課文的情節
課文以一個充滿樂趣的后園為中心展開情節,敘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園的快樂時光,其中又以幾件趣事串聯:
(1)種小白菜
(2)鏟地,重點寫“狗尾草”事件
(3)“我”在后園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4)“我”和祖父討論“櫻桃樹為什么不結櫻桃”,“為什么櫻桃樹不開花”等問題
(5)插花事件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比較到位的認識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園度過的自由快樂時光,但是作者是怎樣將童年的美好記憶生動地表達出來讓我們感同身受的呢?本課我們將就這一點展開深一層的探討。
二、課文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邊閱讀邊討論)
后園:課文所描寫的典型環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個問題,待同學(可以是小組發言人)充分發表意見后,分別給予提示,最后由教師作結。
1. 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提問:作者的觀察是否很細致?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A:作者的觀察很細致,從“金”“綠”“嗡嗡地飛”“滿身絨毛”以及“胖圓圓”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2. 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提問:“嘯”“冒煙”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由發光的葉子想到沙灘上的蚌殼?
A:“嘯”是“呼嘯”之意。表示發出聲響。“冒煙”表示下雨時,密集的雨點打在大榆樹樹冠上飛濺起來,加上大榆樹上下雨水迷漫,風一吹形成水霧,遠望猶如“冒煙”。
因為榆樹葉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而沙灘上的蚌殼多而密,在太陽的照射下,也會閃閃發光,所以作者由葉子想到了蚌殼。
3.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提問:上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一切都活了”,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么?
A:句子使用了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滿了生命,都有人情味。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實。
4. 刮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長。
提問:類似的經歷你有過嗎?和同學討論一下。
三、結語
其實,“我”與祖父的天地,就是整個世界。與其說文章是寫祖父,不如說是通過寫祖父這一形象,體現無限的親情,緩緩流動在心間的、暖暖的情感。平淡之中的敘述,就是最真實、最真切的感受。正如我的祖父在我的腦海里的,更多的是離開家鄉之后,我成長歲月中的祖父,與祖父自由快樂的時光,以及他愈見蒼老的容顏。這些在生活中悄悄溜走的歲月,平淡的時光,才是我經常溫習的和祖父之間的拳拳親情。
四、作業
這篇文章不僅寫出了童年的歡樂和情趣,寫出了濃濃的親情,更寫出了“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請從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反復閱讀,細細體會,并以童年類似經歷為題材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祖父·后園·我》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生字、詞。
2、培養學生語言積累及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美,尋找親情,從而提高審美觀。
教學重點:
學習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提高審美觀。
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展示教師搜集的資料如下:
踏莎行(訪蕭紅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難得才情高格調。長留清輝在人間,寂寞空冢憑誰吊。
海著碧衣,山披翠襖,凄凄此處埋芳草。北魂南魄領風騷,文債情債均未了。
(教師解釋這幅對聯)
讓學生簡介蕭紅生平事跡。蕭紅原名張乃瑩,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她從小生長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卻是在可憐的陰影中長大的,在侮辱與損害的惡境中孤零零的掙扎過來。他的父親張庭舉是一個典型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奴仆。他冷酷、貪婪,甚至因為蕭紅是個女孩而歧視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溫暖和愛,祖父和他的后園是她童年時代的一束陽光,因而她對于和祖父一起時的那段童年時光有著強烈的眷戀之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她筆下的祖父以及充滿樂趣的后園。
二、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交流自己預習時查找的生字、詞,然后集體訂正如下詞語:
谷穗 玩膩了 衣襟 地櫬 嘴饞 玫瑰
3、教師范讀課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三、整體感知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學習,鍛煉學生整體閱讀、歸納、概括能力。重點解決如下問題:
1、祖父和“我”在后園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簡單復述。
2、我是個什么樣的孩子?你喜歡文中的祖父么?為什么?
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組補充完善,最后多媒體展示討論結果
第一問答案:
(1) 種小白菜
(2) 鏟地,重點寫“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園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討論“櫻桃樹為什么不結櫻桃”,“為什么櫻桃樹不開花”等問題。
(5)插花事件。
第二問: 要求學生歸納
祖父:勤勞慈愛、幽默風趣,有一顆童心。
“我”:天真活潑、頑皮可愛,有一顆自由的心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寫出了濃濃的親情,也寫出了“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內容。
第一部分:“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第二部分:“一到后園里,我就沒有對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
2、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
如:①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②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③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飛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④刮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長。
(除了這些句子外,當然也可以是其他句子)
3、交流:(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在你的親人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用親身經歷的具體事例說明)
五、教師小結
六、布置作業
1、 同學們,在你們的童年中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把它們寫出來,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童年的歡樂。
2、閱讀蕭紅的其他作品,并寫出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祖父: 勤勞慈愛 幽默風趣
童年趣事 :
1、 種小白菜
2、 鏟地,重點寫“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園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討論“櫻桃樹為什么不結櫻桃”,“為什么櫻桃樹不開花”等問題。
5、插花事件。
《祖父·后園·我》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了解課文中描寫了關于“祖父、后園和我”的哪些內容。
2.結合作者幼年生活的時代背景,理解課文描寫的祖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快樂生活場景,體會他們之間的親密情感。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留意課文題目的特點,學習文章細膩的筆法,學習把事情寫具體。
教學重點
后園很大、很繁華、很有生機的部分,和“草帽插花”事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些事情?
3.搜集蕭紅的資料。
一、創設情景,課題猜想
1.童年如一首詩,似一支歌,是回憶時甜美的微笑,這節課我們就走進作家蕭紅最美好的童年記憶。(揭示課題)
2.介紹蕭紅的資料。
3.課題猜想:你發現這個課題與以前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嗎?中間有兩個間隔號連接,猜想一下:編者為什么要用間隔號連接呢?作者可能在這篇文章中寫些什么?
二、交流預習,整體感知
1.交流預習情況:課文寫了哪些事情?
2.指名說。
三、細讀課文,深入感悟
1.“祖父”、“后園”和“我”彼此之間密不可分,靜下心來默讀課文,看看他們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感受深的地方用關鍵詞寫一寫批注。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點:
(1)祖父慈祥可愛、幽默風趣、有一顆童心。
“祖父的眼睛總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似的。”“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說:“你看天空飛個家雀。”“祖父常常這樣做,也總是把帽子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孩子每次都能在他衣襟下或袖口下把帽子找出來。”“每當祖父這樣做一次的時候,祖父和孩子們都一齊地笑得不得了,好像這戲還是第一次演似的。
“他把帽子放下,也大笑起來,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好不容易停住了,一想起來,又笑了。”
(2)后園有花有果有瓜,很有生機,是“我”和祖父的樂園。
“一到了后園里,立刻就是另一個世界了。這個世界……休息好了又跑。”
(3)我很頑皮、快樂。
“他越招呼我越不聽話。”
“櫻桃樹上,明明沒有結櫻桃,偏跑到樹上去找櫻桃……為什么不結櫻桃?”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紅彤彤的二三十朵。”
4.文章中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是“笑”,字里行間洋溢著祖父和“我”之間一種濃濃的親情。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為什么“祖父、后園、我,這三樣成了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組織小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讓學生認識到:慈祥和藹的祖父是“我”童年的伙伴,后園是“我”和祖父的樂園,“我”和祖父在這里自由快樂地享受著親情的溫馨和美好。
四、讀中學寫,拓展延伸
1.用間隔號連接以表示他們之間密切關聯。你的童年有與你密不可分的人物和地點嗎?說一說。
2.下課后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