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教案(精選20篇)
《動物》教案 篇1
幼兒園英語教案:動物樂園
教學目標:
1、 在說說、看看、玩玩中,進一步提高幼兒對動物明顯特征的認識。
2、 體驗游戲的樂趣,更加喜歡、親近小動物。
活動準備: 頭飾12種小動物,動物園、長短、大小、黑白與其他、二與四、zoo等字,12種小動物圖片,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圖形,音樂磁帶,有關小動物外形的前期經驗。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今天我們去一個有許多動物的地方,猜猜是哪里?(動物園)
2、現在在我們開著小汽車準備出發。
3、Where are you going ?(zoo)
4、Are you ready?(Yes)
5、邊唱Riddingin my car,邊做動作。
6、動物樂園到了,Get off ,please.(Thank you)
7、(出示動物園...
《動物》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將手變化出不同的動物造型。
2、大膽運用各種顏料進行動物手形彩繪,感受在手上繪畫的樂趣和成就感。
二、活動準備:
1、多媒體、手型彩繪課件。
2、毛筆各24個、各色水粉顏料4組、涮筆筒4個、紙巾24個。
三、活動過程:
1、觀看動物演出,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森林里面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動物演出,你們想去參加嗎?快看,演出開始啦!
(動物表演)
師:表演精彩嗎?那我們給點掌聲吧!這么精彩的演出,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參加呀?
師:這些動物都是什么變成的?手怎么樣做才能變成可愛的動物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把動物朋友請出來吧。
2、觀察手型怎么變成動物
師:這個動物是怎么變成的?趕快一起來變一下。對了,食指和拇指捏在一起就變成了孔雀,這個尖尖的是什么?那后面三個手指呢?
師:瞧,梅花鹿又是怎么變成的?小手趕快也來變一下,這個拳頭是梅花鹿的什么?那頭上的是什么?樹枝是梅花鹿頭上的什么?
師:公雞是怎么變成的?也來變一變。
師:現在呀,動物朋友們有些累了,我們請他們去休息一下吧!
3、引導幼兒用手做出各種造型,體驗手型的樂趣
師:通過剛剛的表演呀,徐老師發現我們的小手本領可真大,通過改變它的形狀就能變出許多可愛的動物。今天呀,我也帶來了一些動物手型圖片,請你們自己用小手試一試,以最快的速度變出來,好嗎?好,小手準備好!一、二、三、變!變成了什么?
斑馬
師:對了,是斑馬。斑馬走路,啪嗒啪嗒,趕快,小斑馬們,跑起來嘍!
(2)鱷魚
師:小手準備好!咦,這回是誰呀?再猜一猜。嗯,是鱷魚!仔細瞧瞧,鱷魚的什么?好,長大嘴巴,咔嚓咔嚓。
鸚鵡
師:誰來了?是彩色的小鸚鵡呀!鸚鵡的嘴巴怎么變的呀?嗯,手指彎下來。小鸚鵡的本領是什么?小鸚鵡,有禮貌,見到客人問聲好,你好,你好!
天鵝
師:小手準備好!變,變出了什么?是美麗的小天鵝呀。小天鵝,愛跳舞,點點頭,轉個圈,一起來跳芭蕾舞。
大象
師:最后,瞧瞧誰來了。大象最要的特征是什么?有一個長鼻子和象牙。大象寶寶真可愛,長長鼻子胖腦袋。
提問:小朋友們變得可真不錯。那想想看,小手除了可以變出圖片上的動物,還能變出其他小動物嗎?我請你們在腦袋里想一想,然后用小手變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動物。好,小手準備好,變!
師:你變得是什么?可真想象呀。還有誰也來介紹一下。
4、教師現場示范,幫助幼兒了解作畫步驟
師:看了小朋友們變出的動物都這么可愛,我也想來試一試。小眼睛,看仔細,我的小手變成了什么小動物呢?再猜一猜。對了,是小蛇呀。參加深林舞會要有好看的服裝,那我來給小蛇打扮一下,看,老師準備了許多的材料來打扮小蛇,有毛筆、水、顏料、吸水墊。好,接下來,仔細看好我是怎么給小蛇穿衣服的,首先,把毛筆從水里拿出來,在盆邊上刮一刮,再放到吸水墊上把水吸干,接下去,為小蛇選擇一種顏料,小蛇是什么顏色的呢?嗯,今天可是森里舞會,所以我要給它打扮的漂亮一些,我選擇紅色來給小蛇涂上。好,涂完背上的顏色,接下來,我要涂蛇肚皮上的白色啦,毛筆該怎么辦?放進水里把筆洗干凈,然后在吸水墊上把水吸干,再蘸上白色涂上。我的小蛇完成啦,但不夠漂亮,再添上一些花紋。看好看嗎?嗯,真好看,如果小蛇把眼睛睜的大大的就更漂亮了,看,小蛇把眼睛睜大了,這回它可以去參加森林舞會啦!
師!你們也想來試一試嗎?好,趕快,站起來,輕輕地去邊上找個空位給自己的小動物穿上漂亮的服裝吧!
5、幼兒自由創作,教師巡回指導
6、動物表演
師:小動物,森里舞會馬上就要開始啦,趕快過來呀!我們一起舉起小動物給我們的客人老師表演一下吧!
四、活動反思: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為了達到“趣味、想象、創新”的幼兒園美術教育理想狀態,我選擇了本次教學活動,并對它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摒棄了傳統的美術教學格局,沒有運用到彩筆在紙上繪畫,而是組織幼兒在手上進行作畫。整個教學活動中,我以積極運用幼兒的視覺感官為原則,引導他們在充分欣賞動物手形彩繪的美和感知動物手形彩繪其創作方法的基礎上,引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和愿望,從而產生表現美的情趣。整個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厚,也很樂意用小手去模仿、去創造。通過活動讓他們真正體驗到了美術創作的樂趣。
《動物》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讓他們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二、識木魚,學習并探索演奏方法,并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三、編創與活動,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動物說話》
二、認識木魚
三、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聽音樂律動。
二、編創與活動。
1、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指導學生讀歌謠時,有意識地讀出節拍的強弱,做到有感情地讀。
2、可啟發學生用不同的音色,表現老鴨和小鴨的叫聲。
三、表演《動物說話》
1、聽樂曲律動
2、完整地聆聽《動物說話》,聽錄音再自己范唱,讓學生來感受。
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感受,拍手聽、默唱、小聲跟唱。
3、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來讀歌詞。
4、聽琴輕聲學唱
5、師提示:怎么樣演唱能表現出你很愛小動物的心情,用你的聲音告訴我。啟發學生演唱時投入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
7、啟發學生編創歌詞,表現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8、用木魚為歌曲伴奏,注意看課本上木魚的圖有深有淺,示意學生敲擊的動作有重有輕,要按著歌曲的強弱規律敲擊,并要明確打擊樂的伴奏地位,學會與歌曲的聲音協調起來,不要喧賓奪主。
四、復習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和《同唱一首歌》。
五、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告訴小朋友要熱愛小動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能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歌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二、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三、能根據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形象即興創編歌詞,并會演唱和表演。
一、認識碰鐘、鋁片琴,學習并探索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教學重點:即興創編歌詞,并會演唱和表演。器樂的演奏運用。
教學難點:鋁片琴在歌曲伴奏中的運用。
教學用具:各種動物頭飾、鋁片琴、碰鐘、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請小朋友們課前自己制作一個最喜歡的動物頭飾。
教學過程:
一、體現引入部分:
1、老師與學生一起隨著歌曲《動物說話》自由律動,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使學生在平等、輕松、自由的氣氛下進入音樂課堂。
提問引入:剛才我們表演了一首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小朋友們還會唱其它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嗎?(自由表演唱,培養學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2、感受新課部分:
變魔術引入新課:請一位小朋友協助老師,其余小朋友閉上眼睛,老師事先讓這位小朋友穿上小羊羔衣服和頭飾,不讓孩子們看見,其他孩子閉上眼睛,老師說:“一、二、三變”,小羊羔從教室外咩咩叫繞場一周。
老師引導小朋友看著小羊羔有節奏地朗讀歌詞。
3、用聽唱、模唱法學會《我有一只小羊羔》。
A、要以完整有感情的范唱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愿望。?
B、采用適合學生演唱的調高進行聽唱教學。聽唱教學中可提示學生在同音反復處唱得輕松、親切。?
C、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跟著音樂做自由律動,編創動作,表達喜愛小動物的情感。
1、認識碰鐘、鋁片琴,學習敲擊的正確姿勢。
2、為了使學生很容易用鋁片琴敲出旋律,減少技術負擔,老師先在鋁片琴上分別貼上“1、2、3、5”四個音,用“數字譜唱法”學習。
3.212∣333∣222∣355∣
3.212∣3333∣2232∣1–||
二、用鋁片琴為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伴奏
1、老師示范用鋁片琴敲出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分成四個小組,分別用“數字譜唱法”把歌譜分成四組接龍,用鋁板琴演奏自己的音樂部分,小朋友輪換著玩一玩打擊樂器。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方法:每組分別推薦幾名小朋友敲鋁片琴和碰鐘,為歌曲伴奏,其余小朋友圍著本組自由表演,角色可以輪換。
2、分小組進行編創歌詞:請小朋友們戴上自己制作的動物頭飾。每個小朋友在組內編唱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歌《我有一只》。分小組展示成果(唱、奏、演結合,培養學生自信地唱歌,與同學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創新思維)。
3、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方法:每組推薦幾名小朋友分別敲鋁片琴和碰鐘,為歌曲伴奏,其余小朋友圍著本組自由表演自己創編的歌,大家可唱的不一樣,讓小朋友盡情地表現自我,角色可以輪換。欣賞《我的小綿羊》并小結。
4、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各類不同品種的羊的圖片,邊欣賞邊聽歌曲《我的小綿羊》,讓學生感受除今天學習的《我有一只小羊羔》外,還有許多關于羊的歌曲。
5、讓學生了解羊全身都是寶,如:羊皮鞋、羊毛衣等,讓學生自由發言和討論,從而教育學生:小動物對人類有很多貢獻,我們要愛護小動物,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三、課堂小結:讓學生感受音樂是怎樣表現各種動物的動作、叫聲、形態等特點,從而感受音樂的情緒變化對表現樂曲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熱情。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聆聽歌曲《三只小豬》和《快樂的小熊貓》,感受樂曲描述的愉快勞動的情景,感受勞動的快樂。
2.認識碰鐘,學習敲擊碰鐘的正確姿勢。
教學過程:
一、律動。
二、認識碰鐘
1、觀察示意圖,知道怎么敲擊。
2、想一想,聽一聽,碰鐘的聲音是長的,還是短的?怎么才能敲出短音。啟發學生動腦思考。讓學生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敲擊碰鐘。
一、復習表演〈〈動物說話〉〉,〈〈我愛我的小羊羔〉〉
二、聆聽《三只小豬》
1、完整地聆聽《三只小豬》,說一說樂曲描繪了怎樣的小豬。三只小豬好象在做什么?
2、復聽,讓學生自編動作表演三只可愛的小豬。看誰能記住小豬叫的地方,隨著樂曲學小豬的叫聲。
3、三幅動作提示圖分別是:
扭著身體學小豬走路。
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豬的翹鼻子。
兩只手在耳朵上方伸開五指做“扇風”的動作,模仿小豬的大耳朵。
三、聆聽《快樂的小熊貓》
1、初聽樂曲,感受樂曲描述的清晨的意境和小熊貓愉快勞動的情景。
2、復聽,將音樂分成兩部分。“大森林的早晨,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在小熊貓打水的時候,你好象又聽到了什么聲音。”利用音樂中的特殊音響,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3、復聽時,讓學生跟著音樂表演,樂曲結束了。教師可啟發學生編創結尾。編創結尾分組進行,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利用樂器、人聲、拍打動作為樂曲做結尾。
四、課堂小結:以情感、能力培養為主線,讓學生在“想”“動”的音樂實踐中拓展音樂,了解音樂要素、力度以及不同畫面所表現的不同的音樂形象。
《動物》教案 篇4
會跳舞的小動物
教學目標
4. 以學會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第一段,并能模范洋娃娃與小熊的動作大膽進行歌表演。
5. 在聽賞管 樂曲〈跳圓舞曲的小貓〉時,能感受到樂曲的基本情緒,并能隨樂曲的 進行表演和創編,敢于表現自我,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6.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到二拍子歌曲和三拍子樂曲在節拍上的特點,能用肌體動作表現二拍子和三拍子拍感。
教學重點
體驗二拍子和三拍子的節拍感。
教學難點
用 動作表現二拍子和三拍子的節拍特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
教學過程
四、 創設情境
學生聽音樂進教室。(音樂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師:小朋友們,誰來說說你最喜歡的小動物,并且說說它最喜歡干什么。
生:。。。。。
師:其實,小動物和我們小朋友一樣,也有自己的爸爸媽媽、親人、朋友,它們高興起來也喜歡唱歌跳舞。在一座美麗的動物城堡里就有一群會跳舞的小動物,聽說它們最近要舉行一個化裝舞會,小動物們都在家里積極地準備著呢。大家想不想去見認識以下會跳舞的小動物呢?
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神秘的動物城堡看看。
五、 聽賞〈跳圓舞曲的小貓〉
4、 聽、猜、說
師:這是誰的家啊?聽,里面好像傳來音樂的聲音,不如我們坐下來聽聽,猜猜會是誰在跳舞呢。注意,一定要安靜地聽不然會影響到里面跳舞的小動物。
師:你們聽辯出是誰在跳舞嗎?為什么?
生:……
師:那我們再來聽聽是不是這樣的。(聽一個樂句。)原來在這首樂曲里面有用小提琴刮奏模仿小貓的叫聲,很像。(教師示范叫一聲。)我們大家一起來學一學吧。
師:原來呀,貓先生來貓小姐家里邀請她做舞伴去參加舞會,這不,剛才就是它們在練習呢。它們聽說小朋友來看它們,高興極了。(小貓說話。)原來這是一首三拍子的樂曲哦。難怪這么優美。我一聽到它,就忍不住想要舞起來。可是我不知道應該這樣動,還是這樣動。(教師做兩種不同的動作。)現在,老師想請大家用這兩種動作試一下,然后告訴老師該用哪一種動作表現。
5、 聽、編、動
學生隨樂搖一搖、擺一擺。
師:說一說選擇哪種動物來配合音樂。
(學生回答)
師:哦,我知道了,可是我覺得就這一個動作太單調了,你們還能編出更多的這種優美的三拍子的動作來嗎?
(學生個別上臺做動作,學生一起學習。)
師:請大家即興創編動作,看誰的動作設計得又多又合適。
(學生自主創編動作,師生共同評價。)
6、 聽、叫、跳
師:現在就讓我們和貓先生、貓小姐一起跳起這支優美的三拍子圓舞曲吧。
師:首先由我扮演貓先生,先來邀請一位貓小姐跳舞,其他人各邀舞伴自由地跳。請注意,你的動作一定要優美、輕盈,說不定等一會兒也有人來邀請你跳哦。對了,如果你聽到樂曲什么地方像小貓叫的時候,就請你也來學學小貓動聽的叫聲。(師生共舞)
師:在貓小姐家里,我們學會了跳優美的三拍子圓舞曲,真是收獲不小啊。抓緊時間再去別的小動物家看看吧。
說明:這一環節的教學,是通過小朋友對三拍子動作的創編,充分感受三拍子的節拍感,同時知道三拍子的動作要優美、輕盈。
六、 學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第一段
聽音樂邊走邊換座位。(二拍子音樂)
2、 聽、編、動
師:這又是睡的家啊?聽,好像有哭聲。我們趕緊去看看。
師:原來是洋娃娃和小熊因為擔心舞跳得不好急得哭呢。小朋友,你們剛才那么熱心地幫我,現在愿意來幫幫它們嗎?
(2)初聽旋律
師:那我們先來看看它們是怎么跳的吧。你覺得它們跳的怎么樣?為什么?為什么不能?
《動物》教案 篇5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一、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
2.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3.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二、教學策略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編寫特點,要從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角度入手,通過對典型動物的介紹,得出動物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形態、結構及生理功能特點,重點關注運動、呼吸等方面。本節強調通過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并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并讓學生也知道這是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有效途徑。建議教師課前要親自對“飼養和觀察蚯蚓”的實驗,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等欄目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實踐并結合當地的實際作出相應的處理,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同時明確要求學生一定要動手參與實踐活動,如制作觀蟲器、飼養蚯蚓等。
教師應充分注意“陸地生活的動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動物、在地下穴居的動物,水陸兩棲的動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飛行但需要在陸地上棲息活動的動物。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并概括出它們適于在陸地環境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時完成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對環節動物和哺乳動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節教學內容豐富,建議用3課時完成。要注意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教學活動并注重實效。建議每節課前都布置學生課下進行觀察、調查和搜集材料;課上再進一步認真觀察、對比、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然后進行總結概括。
第1課時,建議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總結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顯著不同。如濕度(干燥)、溫度(晝夜溫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氣態氧的環境等;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教科書提供的圖片資料或當地常見陸地生活動物的情況(注意包括能在空中飛行的動物),通過討論、交流、填寫記錄表等教學活動,總結概括出陸地生活的動物在運動、呼吸和對刺激的反應等方面適應陸地環境的特點。
第2課時,完成對陸地生活動物中的地下穴居類群的觀察和概括。建議課前布置學生制作觀蟲器,并飼養和觀察蚯蚓;課上引導學生實驗、觀察、討論、交流。教師應引導并鼓勵學生設計有創意的實驗。在總結概括出蚯蚓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的基礎上,通過簡介水蛭和沙蠶,完成有關環節動物主要特征的總結。
第3課時,完成對陸地生活動物類群的觀察和概括。鑒于兔與人同屬哺乳動物,而有關人的知識已在七年級下冊詳細介紹過,因此本課時教學的側重點是通過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陸地生活的動物類群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特點,并完成新課標中要求的關于哺乳動物主要特征的概括。此外,關于陸地生活動物棲息地保護的教學要引起教師的特別重視。因為這對培養學生的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等情感態度有重要作用。建議課前師生共同調查、搜集當地動物棲息地保護的歷史、現狀、前景、措施等資料,課上由教師或學生進行介紹,師生共同交流,以期在學生思想中產生“一定要保護好動物棲息地”的共鳴。
實驗——飼養和觀察蚯蚓
蚯蚓
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種類約有1 800多種。我國已有記錄的有229種。各地常見的為巨蚯蚓、穴居生活的環毛蚓。蚯蚓體呈長圓柱形,長約30 cm左右,由70~100個以上體節構成,除第1節和最后1~2節及生殖帶外,每個體節上都有環生剛毛數十至百余條。生殖帶環狀,由14~16節三節合并而成,無剛毛,僅有雌性生殖孔1個(在第14節腹面正中央)。在18節腹側有雄性生殖孔1對。體前端的第6~7、7~8、8~9的節間溝兩側有受精囊孔3對、環狀心臟位于第7、9、12、13節內。無大腎管,有多數小腎管。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產卵1~3個,放在蚓繭(卵袋)中,在蚓繭內受精,經1月左右孵出(圖4)。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并改善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堿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于農作物的生長。
由于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用作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飼料,都能取得增產的效果。
蚯蚓在藥物學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見的中藥材,有解熱、鎮痙、活絡、平喘、降壓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體內可分泌出一種能分解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的特殊酶,因此,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紙、食品工業的下腳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消除環境污染。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成立了蚯蚓養殖工廠,并把蚯蚓養殖工廠稱為“環境凈化裝置”。
由于蚯蚓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汞、鉛和鎘等微量金屬,這類金屬元素在蚯蚓體內的聚集量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蚯蚓可作為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監測動物。
人工飼養蚯蚓是一項很有發展前途的產業。目前我國也在積極開發中。
1.蚯蚓適于在具有一定溫度和濕度、溫差變化不大、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晝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體的動物,異體受精。靠體壁中的環肌、縱肌和剛毛之間的配合運動,以土壤中的枯枝殘葉等有機物為食。
2.蚯蚓沒有呼吸系統,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蚯蚓體壁分布有毛細血管,血中含血紅蛋白,可攜帶氧氣。大氣中的氧可溶于體壁的黏液中,再進入蚯蚓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進行氣體交換。如果蚯蚓的體表干燥則無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過后,過多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3.動物身體分節,可使身體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蚯蚓的體節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剛毛的末端,可與周圍環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觸,以有所支撐,與環肌、縱肌協調作用完成運動。
4.深層潮濕的土壤能為蚯蚓提供適宜的生存、生活的環境及繁衍的條件,一般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氣態氧、食物和便于避敵的棲息場所等。
《動物》教案 篇6
教材: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p42-p43
課題:快樂的動物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能動手操作找出“倍”的數量關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學生掌握“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理解“倍”的含義,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難點: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準備:課件、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1、談話引入,老師想帶大家去參加一個快樂的動物聚會,好不好?(板書課題,播放課件)
二、問題探究
2、師:同學們,參加聚會的都有哪些小動物呀?數數看,它們各有多少只?(學生說完,教師點擊課件,出示猴子,鴨子,松鼠,小雞的圖像,然后出示只數:3、6、2、8)
師:如果老師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邊說邊貼動物圖像)誰能告訴老師,我應該怎樣貼呢?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圍棋子,也象老師這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擺在你的課桌上,能擺好嗎?
師: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根據我們擺的情況,你能發現什么嗎?
大家說的都很好,小鴨的只數是6,(板書6)小猴的只數是3(板書3),6里面有幾個3呀?6里面有2個3,(邊說邊圈)我們就說6是3的2倍,也就是說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邊說邊板書)
生:6是3的幾倍,我們可以用除法來算,6÷3=2(板“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2后面就不用寫“倍”字了。
師:如果又來了3只小鴨,(加3個磁扣,請小朋友也加3個圍棋子),誰知道現在誰是誰的幾倍?為什么?
學生嘗試練習,進行討論,再集體匯報,教師講解:
現在小鴨是9只,小猴是3只,(板書9),9里面有幾個3呢?9里面有3個3,我們就說9是3的3倍,也就是說小鴨數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師:如果要同學們像這樣也列個除法算式來求9是3的幾倍,誰會?(把6÷3=2改成9÷3=3)
三、體驗感悟
1、請同學們用剛剛學到的倍數知識想一想,根據這四種小動物的只數,除了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還能找到其它的倍數問題嗎?
2、在小組內交流,可以擺一擺,算一算,然后在老師發給你們的答題紙上做好記錄。
3、匯報、交流:根據學生填的情況,請小組派代表上臺來做小老師。講解小鴨數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
小雞數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實踐應用
1、課件演示:其實今天來參加這個快樂的聚會的小動物還有很多呢,看看還來了誰吧!書上p47練習題。(小貓,小老鼠)
2、嘗試解決問題,把你的算式寫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嗎?
集體訂正,在電腦上操作。
3、還有很多的小動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集體訂正,在電腦上操作。
4、出示在這個聚會上,還有我們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誰吧!(出示淘氣,機靈狗比身高的圖)
師: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嗎?他們碰到難題了,你們能幫助他們解決這個難題嗎?
打開書p47,小組討論一下,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然后把書上的空填好。
集體訂正,教師重點講解(電腦上操作課件)。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數問題嗎?
五、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呀?
六、布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33頁
板書設計
快樂的動物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有意識的采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力爭為學生創設自己動手、小組合作的機會,在老師講解新課以后,讓孩子在小組內自己動手操作,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動物》教案 篇7
第四課可愛的小動物(第3課時)教學目標:1、能注意觀察小動物,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睦相處。2、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歌聲和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3、認識碰鐘,學習并探索演奏方法。教學重點: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教學措施及方法:謎語導入法、想象體驗法、旋示法、器樂伴奏法、歌表演等多種形式貫穿于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幫助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生活,發展特長,提高音樂素養。教學準備:《第四課》教學光盤、“草原放牧”的輔助課件、碰鐘、寫有歌詞的小羊圖片、做獎勵用的小羊飾品等。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謎語導入1、 請小朋友猜個謎語(即興自編)“遠看像堆雪,近聽叫咩咩,要問我住哪,遼闊大草原”(打一動物)3、說說你是怎樣猜出來的?2、猜謎語。猜對獲得一只“小羊”圖片。4、回憶描述生活中見過的小羊。“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一開始,用猜謎語的形式,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回憶描述是引出歌詞的過渡,同時體現了音樂教學生活化的原則。二、體驗感受歌曲1、根據旋律高低,排出寫有歌詞的“小羊圖片”3、播放“草原放牧”的輔助教學課件,教師完整而有感情地范唱。2、按節奏朗讀歌詞,體驗小羊的活潑可愛。4、欣賞歌曲。讓學生在“ ×”的骨干節奏中想象小羊蹦蹦跳跳、活潑可愛的形象,激發情感。視聽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愿望四、學習、表現歌曲1、 彈奏歌曲旋律。3、引導:你覺得小羊羔可愛嗎?5、播放歌曲第二段7、怎樣演唱能表現你很愛小動物的心情,用你的歌聲告訴我,好嗎?2、聽唱法學習第一段,注意同音反復處唱得輕松、親切。4、想象模擬小羊神態,創編表演動作。第一個來表演或表演成功的可獲得一只“小羊”飾品。6、填唱法學習第二段歌詞8、演唱整首歌曲,比比誰唱得好。多形式的學習及獎勵制度,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活躍氣氛。體驗到小羊的可愛,孩子們都愛上了小羊羔,此時,已不必教師過多的提示,歌曲的情感處理便水到渠成了。四、為歌曲伴奏1、談話:小主人太愛這小羊羔了,生怕丟失,就給小羊系上了漂亮的小鈴鐺,看,(出示碰鈴,示范演奏)3、啟發探索:如果小羊就在腳邊,它想用短音告訴主人,怎么辦?5、彈奏歌曲。2、觀察碰鈴,練習演奏,聽聽碰鈴的聲音是長的,還是短的?4、探索碰鈴的其他演奏方法。6、分組:一組演唱歌曲,一組用碰鈴為歌曲伴奏。通過此環節,掌握碰鈴的演奏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五、創編歌詞1、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想不想讓動物們都到一起來開個聚會?3、檢查、指導5、與學生一起評比出最佳創編獎、表演獎、合作獎。2、自選“編兒歌、畫圖、制作動物頭飾”等方式,介紹喜愛的小動物。4、分組創編歌詞,上臺演唱。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音樂課程標準中的多元化原則、綜合性原則。通過小組學習創編歌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音樂創新能力。六、課外延伸1、感謝小朋友精彩的表演,讓老師發現了這么多可愛的小動物。2、課后繼續觀察小動物,試著與它們溝通交流,作朋友。一堂課結束了,并不意味著教育的結束。號召孩子們課后與小動物交朋友,正是本課情感教育目標的實踐環節。
動 物 說 話
一、 教學設想
“可愛的動物”是人音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第四課中的內容,這課可按三課時來完成,其中“動物說話”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從喜愛小動物是兒童們的天性入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表現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在歌曲中體驗不同的演唱形式和藝術風格。
二、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2、學習敲擊木魚并嘗試用自制樂器為歌曲演唱伴奏。
3、通過歌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創編歌詞。
三、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動物說話》
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歌曲創作
五、 教學準備
1、《動物說話》教學課件,磁帶。
2、木魚,自制樂器,圖片。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組織教學
播放音樂
在教師的帶領下隨音樂律動進教室。
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二、學習 新歌
1、(圖片出示)導入:小朋友們, 瞧:誰來了?
2、點擊課件,播放音樂。
3、教學范唱(學小雞、小鴨說話)
4、提問:“小雞、小鴨說了些什么?
5、節奏練習
| x x | x |
6、放錄音
7、教師伴奏請學生唱
提問:“你們喜歡小雞、小鴨嗎?”
那怎樣唱才能表現出你很喜歡,用你的聲音告訴我好嗎?
8、分角色表演
9、提問:“老鴨、老雞是怎么說話的?
1、看畫面,回答。
2、聆聽歌曲《動物說話》,感受情緒。
3、學生聽教師范唱。
4、回答動物叫聲(嘰嘰,嘎嘎)
5、按節奏練習動物說話并用拍手、跺腳等動作伴奏。
6、學生跟錄音唱
7、學生試著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
8、學生表演
9、學生嘗試按老鴨、老雞的說話聲表演。
運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獲得生動的音樂形象,完整的歌曲印象。
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音樂,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
三、創作活動
1、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的小動物還有哪些?它們是怎樣說話的呢?”
2、請學生編歌詞
3、認識木魚
4、按圖示(輕重)練習敲木魚
5、用自制樂器為歌曲伴奏
1、回答動物名稱,并學著動物說話。
2、學生自編歌詞唱
3、學習木魚的敲法,討論木魚的不同的敲法,4、用木魚為歌曲伴奏。
5、學生邊唱邊伴奏(按強弱規律)
通過歌詞創編,自制樂器為歌曲伴奏,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開發。
四、結 束
放錄音
學生帶著自制的樂器邊伴奏邊離開教室
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動物》教案 篇8
課題動物說話
教學目的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
重難點學唱歌曲
教學環節
一、聽音樂進入教室,拍手踏步。
二、組織教學,師生互相問好。
三、點名。
四、學唱《動物說話》。
1、教師提問:找找書上面有些什么動物?它們各自是怎樣說話的?(嘰、嘎、吱吱喳、咕咕兒呱)由此引出課題《動物說話》。
2、完整地聆聽《動物說話》,學生感受,拍手聽、默唱。
3、唱完后問學生想不想學?教學生讀歌詞后(把動作加上),請學生齊讀。
4、教唱歌曲,注意音量適中,音與音之間要唱得連貫。
5、演唱時,教師可以提示:“怎樣演唱能表現出你很愛小動物的心情,用你的聲音告訴我”。啟發學生演唱時投入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叫聲要唱得輕快而有彈性。
6、全班齊唱。(確定一段學會后才教第二段)
7、請學生為第20頁這幅圖編個小故事。
五、朗讀歌謠。
1、請學生看第21頁下面的格子,聽老師朗讀歌謠。(讀出二拍子的強弱)
2、跟著老師讀。
3、學生自己拍手讀。
六、復習學過的歌曲。
信息反饋
第四課可愛的動物(2課時)
課題三只小豬
教學目的能夠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樂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在聆聽音樂中嘗試用動作表達自己想像中的動物神態。
重難點欣賞
教學環節
一、聽音樂進入教室,拍手踏步。
二、師生互相問好。
三、點名。
四、聆聽《三只小豬》。
1、完整聆聽《三只小豬》,說一說樂曲描繪了怎樣的小豬。三只小豬好像在做什么?(小豬歡快的叫聲,好似小豬們在游戲、捉迷藏,一切都是那樣愜意。)
2、復聽時讓學生自編動作表演三只可愛的小豬。看誰能記住小豬叫的地方,隨著樂曲學小豬的叫聲。
3、三幅動作提示圖分別是:
①扭著身體學小豬走路;
②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豬翹鼻子。
③兩只手在耳朵上方伸開五指做“扇風”的動作,模仿小豬的大耳朵。
五、復習歌曲《動物說話》。
六、聆聽《快樂的小熊貓》。
1、初聽樂曲,感受樂曲描述清晨的意境和小熊貓愉快勞動的情景。
2、老師講故事,引發學生的想象。《快樂的小熊貓》是美術影片《熊貓百貨商店》中的一個音樂片斷。音樂開始,渲染了大森林早晨美麗幽靜的景色,描寫了大自然從朦朧中漸漸醒來,天越來越亮了。接著音樂出現了輕快跳躍的旋律:這好像在寫小鳥醒來啦,它眨著惺忪的眼睛,轉動著小腦袋,唱起了黎明的歌。時間不早啦,該出門了,小鳥拍了拍翅膀飛出了窩:小鳥飛呀!飛呀!飛到了熊貓百貨商店門前的大樹上。仿佛使人們看見了兩只活潑可愛的小熊貓來到水塘邊打水,一聲大镲響,這是小熊貓把水桶丟進了水塘。然后,由豎琴奏出了一串琶音,表現了水桶在池塘中激起的浪花和水塘里泛起了一圈圈的水波。接著它倆把水桶提出水面抬起來,此刻單簧管吹出了4小節呆板、滑稽、憨厚的節奏音型,好像兩只小熊貓搖晃著胖乎乎的身體在抬水。他們走過樹林,走過小橋,小鳥向熊貓問早,小熊貓也回答了小鳥的問候,并說“歡迎大家到商店來買東西。”接著樂隊奏出快速的下行跳進的旋律,仿佛是小熊貓急促走進商店的步態,加上最后豎琴的刮奏,形象地表現了小熊貓一溜煙似地走進了商店柜臺,開始接待來買東西的顧客。
3、復聽時可將音樂分成兩部分。“大森林的早晨,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在小熊貓打水的時候,你好像又聽到了什么聲音”。利用音樂中的特殊音響,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跟著音樂表演,樂曲結束時教師可啟發學生創編結尾。編創結尾可分組進行,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利用樂器、人聲、拍打動作為樂曲做結尾。聆聽音樂,要以學生的自覺感受為主,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做,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
4、可邊聽邊念歌謠。
1、樹林靜悄悄,陽光一道道,早晨空氣多新鮮,小鳥醒來了。
2、小猴蕩秋千,松鼠蹦蹦跳,兩只快樂的小熊貓,又點頭來又問好。
3、拍拍翅膀飛出窩,小鳥飛呀飛得高,飛到熊貓百貨店,又唱歌兒又歡笑。
4、木桶打滿水,跨上獨木橋,搖搖晃晃朝前走,清清溪水叮咚跳。
5、.瞧,那邊是誰過來了?哦,兩只可愛的小熊貓,扛起木桶朝
前走,胖乎乎的身體搖呀搖。
6、百貨商店柜臺里,站著快樂的小熊貓,“歡迎大家快快來,買啥東西任你挑。”
七、復習學過的歌曲。
信息反饋
第四課可愛的動物(3課時)
課題《我有一只小羊羔》
教學目的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認識木魚、碰鐘,學習并探索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重難點樂器伴奏
教學環節
一、聽音樂進入教室,拍手踏步。
二、師生互相問好。
三、點名。
四、學唱《我有一只小羊羔》。
1、教師要以完整有感情的范唱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愿望。
2、讀歌詞,使學生想象出小羊羔蹦蹦跳跳、活潑可愛的形象,并感受到小主人公對小羊羔真摯、親切的感情。
3、提示學生在同音反復處唱得輕松、親切。唱會歌曲后,跟著老師用唱名唱歌。
4、在演唱中變換演唱形式并編創動作,表達喜愛小動物的情感。
5、編創歌詞,可分小組進行。
五、認識樂器。
1、認識碰鐘,學習敲擊碰鐘的正確姿勢。
①觀察示意圖,知道怎樣敲擊。
②想一想碰鐘的聲音是長的,還是短的?怎樣能敲出短音。啟發學生動腦思考。
2、認識木魚。學習敲擊木魚的正確姿勢,要通過學生探索、學習來完成。
①知道怎樣敲,觀察示意圖。
②想一想還可以怎樣敲,能有幾種敲擊方法,讓學生探索、發現。
六、樂器伴奏。
1、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指導學生讀歌謠時,有意識地讀出節拍的強弱,做到有感情地讀。(用樂器伴奏)
2、可啟發學生用不同的音色,表演老鴨和小鴨的叫聲。
3、全班唱歌,教師可啟發學生自己編創歌詞,表現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4、用木魚為歌曲伴奏,注意看課本上木魚圖后面的圓點,它們有大有小,示意學生敲擊的動作有重有輕,要接著歌曲的強弱規律敲擊,并要明確打擊樂的伴奏地位,學會與歌唱的聲音協調起來,不要喧賓奪主。
七、復習學過的歌曲。
《動物》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能夠畫出簡單的小動物。
活動準備:
錄音,ppt課件,水筆、記號筆、水彩筆、彩色卡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身邊的小動物。幼兒通過回憶、講述,讓幼兒初步了解小動物。
二、欣賞:小動物
1、觀看《小動物》課件,教師適時提問:剛才小朋友說的只是眾多小動物中的一種,我的好朋友去世界旅游時,拍下了一些奇特有趣的小動物,你們想不想看看呢?你最喜歡里面的哪個小動物?為什么?
2、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么多小動物,它們各具特色。
三、幼兒在欣賞小動物的基礎上,學習畫出小動物。
四、幼兒創作繪畫
1、出示老師設計的小動物。
2、提出要求,幼兒臨摹小動物。
五、作品展示評比:比比誰的設計最漂亮。
《動物》教案 篇10
課 題
第9課:可愛的動物(1)
教學時間
4/11一(2) 4/12一(1)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各種材料特性,探討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的方法。 2、培養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驗合作、探究、發掘的愉悅,激發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 3、通過探索各種媒材的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1、欣賞、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藝術作品中的動物的形、色、動態之美,探索各種媒材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 2、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
教學準備
動物錄象、圖片、卡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組織教學 一、做好課前準備。 1、猜一猜:長長的鼻子,白胖的身體,大大的身體,黑眼睛,耳朵像撲扇, 最愛吃的是竹子。四肢像柱子。我的脖子最最長, 我還穿著花衣裳。 2、看一看:播放動物的錄象, 它長的什么樣?你能學學它的叫聲嗎?你能學學它走路的樣子嗎? 3、說說發生在它身上的有趣的事情。 猜謎 請學生描述自己喜歡的動物。 激發興趣。能否說出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外形特征。 畫一畫 1、教師出示一些典型的動物外形,幫助學生抓住動物的典型特征并能夸張的表現出來。 2、啟發學生嘗試多種繪畫手法,如:毛筆、手指點畫、拓印等。鼓勵學生畫出有情節的畫面。 畫一畫:適當的添加一些背景,運用一點遮擋關系。小組之間可以先進行討論,分工合作完成連環畫,表現一個連續的情節。 賞析藝術家表現動物的美術作品。了解不通的美術表現方式和美的多樣性。 展示交流 鼓勵學生大膽介紹自己的畫。畫連環畫的小組可以分角色講講其中的故事。 自評、互評 選擇自己喜愛的不同動物,討論不同媒材、表現手法制作出的動物之不同美感及制作的方法。 課堂拓展 將自己的作品與你的家人共同分享。小組合作的作品可以留在學校留念。 大膽展示。
板書
9、可愛的動物
課 題
第9課 可愛的動物(2)
教學時間
4/14一(2) 4/15一(1)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各種材料特性,探討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的方法。 2、培養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驗合作、探究、發掘的愉悅,激發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 3、通過探索各種媒材的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1、欣賞、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藝術作品中的動物的形、色、動態之美,探索各種媒材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 2、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
教學準備
動物錄象、圖片、卡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看一看 教師出示一些用彩紙粘貼的動物。說說你認為還可以怎樣表現。小結:畫可以用點、線、面表現,做主要以塊面的層層粘貼為主。 學生欣賞。 學生討論用彩紙粘貼和畫動物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用不同媒材、變現方法制作出的動物之不同美感及制作的方法。 拼一拼擺一擺 教師事先準備一些用彩紙剪好的動物的各個部分。 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拼擺成完整的動物。 培養動手能力。 做一做 (1)教師演示剪貼或用手撕一只動物,引導學生觀察撕紙的手法。 (2)在黑板上貼出一個大的動物的樂園,里面沒有動物,創設一個動物們要到動物樂園做客的情境,熱情鼓勵學生的參與。強調抓住動物的特征。 掌握分工合作的方法。 展示交流 引發學生對動物的關愛,進行愛護動物的思想教育,感受人與動物、動物與大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 學生將自己做的動物自由的貼到動物樂園里,隨意欣賞別人的作品,鼓勵他們談出對他人或自己作品的感受。 大膽展示各種動物作品。 課堂拓展 你還知道其他關于動物的更多知識嗎?你知道其他國家如何保護動物的?你知道動物可以分成哪些種類?動物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 自己搜集關于動物的資料,進行課堂交流。 課后探索延伸
板 書
第9課 可愛的動物
教學后記這節課,電腦課件在課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果就憑我嘴巴講,學生只能知道個大概。但是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很快的分析了各個動物的特征并進行了概括,只是作業效果不是很好,很多學生都只是畫個大概的形象,而且都比較簡單。在制作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似乎要高些,他們根據自己所帶的材料,制作出了許多立體的動物,可惜創新的不多。可能我在示范的時候,做一個課外的動物,學生的作業會更好。
課 題
第9課:可愛的動物
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一年級的美術課。這學期要對他們的美術創作能力和表現力作進一步加強,訓練他們對于美的事物有興趣,初步感受美的能力,由于學生的年齡小耐性較差,因此對待作業的態度不夠仔細所以要培養他們作畫的良好習慣。
教材分析本教材的編寫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以“接近社會、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為原則,選擇符合一年級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課題。本冊教學內容中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排列的
教學目標1、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各種材料特性,探討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的方法。2、培養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驗合作、探究、發掘的愉悅,激發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3、通過探索各種媒材的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動物》教案 篇11
第四單元有趣的動物
第1課時 尋訪螞蟻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態度。
2、樂于對生物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3、歸納昆蟲的特征。
4、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教學要點:
《尋訪螞蟻》由活動“跟蹤螞蟻”引入。由兩個畫面組成:一個是靜態的畫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會神地觀
察著地面上的螞蟻;第二個是“動”的過程,三個小伙伴順著螞蟻長長的隊伍跟蹤追擊,由此進行探究的主題。
后面安排了幾個連續的探究活動:
小制作:“螞蟻”→觀察與交流:真正的螞蟻什么樣→比較:螞蟻的“兄弟姐妹”,歸納昆蟲的特征→展覽廳:
各種各樣的昆蟲,展示昆蟲世界的豐富多彩→拓展活動(查找動物準備過冬的資料)。
教學過程:
1、教學引入
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化學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經說過:“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
這是因為,好奇幾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兒童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心,喜歡刨根問底,并且極富想象
力。這正是一個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和必備的素質。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尋訪螞蟻,看誰發現的多,看誰
能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
(1)引入活動:尋蹤追擊。
第1個畫面:觀察并提出問題。是一個相對靜態的畫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會神地觀察著地面上的螞蟻
。“螞蟻住在哪里?”“這些螞蟻排著隊干什么?”“咱們順著長隊去瞧瞧! ”。
第2個畫面,是一個動靜結合的畫面。四個小伙伴順著螞蟻長長的隊伍追擊。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并
趴在地上觀看螞蟻窩:“我找到了!螞蟻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聞聲而來。
(2)做“螞蟻”。“螞蟻的身體是什么樣子的?”這是在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最容易提出的問題。螞蟻身體小,
僅靠觀察,學生不會對螞蟻產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螞蟻模型的方
法,來加深學生對學生形態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二是強化知識點——螞蟻的身體
是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的。
(3)觀察與交流:真正的螞蟻什么樣?這是本課教材的重點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二級目標:多層次對螞蟻
的觀察和提問。
根據學生的可接受能力,分為三個觀察層次:“螞蟻吃什么?”“螞蟻在干什么?”“螞蟻長得什么樣子?”。
活動的展開循序漸進,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探究主題。
觀察有不同的形式和類型。一是定性的觀察。作為感知活動的觀察,要求觀察者運用各種感官進行感知。二是定
量的觀察。要求觀察者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想各種辦法進行觀察,其中包括運用工具進行觀察。“用
樟腦球畫一個圈觀察螞蟻”,“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等畫面,表達的就是這一層次上的觀察。
(4)螞蟻的“兄弟姐妹”、各種各樣的昆蟲。這是由能力培養到內化知識的過程。通過觀察與提問能力培養,學
生學會了觀察與提問的方法,知道了螞蟻的形態特征。在這里,教材中呈現的語言不多,目的是讓學生用學到的
方法,舉一反三,對螞蟻這一類昆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歸納出昆蟲這一類動物的特征,拓展知識,感受生命的
豐富多彩。
(5)拓展活動,查找昆蟲準備過冬的資料,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做好準備。
第2課時 動物怎樣過冬
教學目標:
1、認識季節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2、了解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方式。
教學要點:
這一課安排了環環相扣的四個層面探究活動,即趣味閱讀:小螞蟻找朋友→觀察與提問:提出問題,收集動物過
冬的資料→匯報與交流:小組內搜集到的資料,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分類:動物過冬的方式→游戲:卡片問答
→角色扮演:我要準備過冬啦!
教學過程:
1、閱讀“小螞蟻找朋友”。誰能說一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2、在觀察的基礎上,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動物過冬的方式為什么不同?”“其他動物是怎樣過冬的?”通過
查找資料的形式,調動學生腦海里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喚起對動物的家的回憶。
3、用什么方法搜集資料?讓學生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等方式進行搜集資料。
4、更深層次的觀察與提問:給動物的過冬方式分類。教材中呈現的畫面是從同學們搜集到的資料中篩選出來的,
有共性。
5、卡片競答游戲我角色扮演。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層次,意在通過活潑的形式,激發學生對已知事物的感受力,
展示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真正將能力內化為知識。
第3課時 上夜班的動物
教學目標:
1、探究晝夜變化對動物行為的影響。
2、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進一步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4、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興趣。
教學要點:
“尋找螞蟻”和“動物怎樣過冬”是對晝行性動物進行的探究活動。對許多夜行性動物怎樣進行觀察?還有什么
問題?“上夜班的動物”就是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動物在白天
活動,還有的動物喜歡在夜間捕食和運動。
為此,安排了趣味閱讀:
誰殺死了葦鶯的寶寶?→觀察與提問:還有哪些動物上夜班?→搜集資料:動物夜間干什么?→活動:貓的研究
→觀察與討論:動物怎樣上夜班?→拓展活動:“動物夜間通行證”五個探究性活動。
教學過程:
1、趣味閱讀。故事中安排了7種動物先后出場,其中5種是夜行性動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體會到夜行性動
物的行為,對夜行性動物的生活習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動物的一些特征,并通過搜集資料進行
驗證。
2、貓的研究。由“一般”到“個別”,通過研究貓的行為,如夜行性以及適應夜行性的特點:眼睛和爪子等,拓
展夜行性動物的特征。
3、觀察與討論:動物怎樣上夜班?這里面主要是歸納探究到知識。
4、辦一張“動物夜間通行證”,這用是“做中學”的形式對整個單元的歸納和總結。
《動物》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能夠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歌(樂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2、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3、在聆聽音樂中嘗試用動作表達自己想象中的動物種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表現力,使學生平時養成注意觀察、細心的好習慣。
4、認識木魚、碰鐘,學習并探索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5、能準確地朗讀歌謠,并讀出二拍子的強弱。
教學內容:
1、聆聽《三只小豬》。
2、聆聽《快樂的小熊貓》。
3、表演《動物說話》
4、創編與活動--認識木魚。
5、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
6、編創與活動。——認識碰鐘
教學重點:
學習創造,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學習歌曲,并能配合拍、踏、聲勢律動來體現。
2、節奏、歌詞的創編
教具準備:
電子琴、教學掛圖、動物頭飾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聆聽音樂,想像表演
1、播放表現小兔子(袋鼠、青蛙)大象(熊貓、狗熊)形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想像,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
2、學生仔細聆聽跳躍的、緩慢的音樂,展開想像。
3、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做出體態反應。
二、學習歌曲《動物說話》
1、節奏導入
2、欣賞歌曲《動物說話》第一段。
3、由學生做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按例題節奏朗讀歌詞。
4、采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感受,拍手聽、默唱,小聲跟唱。
5、演唱歌曲。老師提示:怎樣演唱能夠表現出你很愛小動物的心情。用你的聲音告訴我,(啟發學生演唱時投入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
6、分配角色演唱,叫聲要唱得輕快而有彈性。
三、創編活動,發展個性
1、創編節奏。
①教師變拍節奏,讓學生模仿
②學生自己創編新的拍踏節奏。
③播放歌曲《動物說話》,學生隨音樂自由創編拍、踏節奏、聲音律動。
④挑出一種的拍踏伴奏方式,隨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拍踏。
2、創編歌詞。
①學生分組運用各種動物的叫聲,為歌曲創編新的歌詞。
②各組有表情地演唱創編歌曲。
四、小結:
小動物和人類應該做好朋友,人們應該保護他們。
第二課時
一、有表情演唱《動物說話》
二、創編與活動
1、認識木魚(學習敲擊木魚的正確姿勢,要通過學生探索、學習來完成)
①觀察示意圖,掌握怎么敲。
②想一想還可以怎么敲,有幾種敲法(討論)
③學生自己討論,探索,發現。④演示敲法
2、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
【要求】指導學生讀歌謠時,有意識地讀出節拍的強弱,做到有感情地讀。啟發學生用不同的音色,表演老鴨和小鴨的叫聲。
三、聆聽《三只小豬》
1、完整聆聽《三只小豬》老師:"誰能說說樂曲描繪了怎樣的小豬"。"三只小豬好象在做什么?"
2、復聽《三只小豬》
①讓學生邊聽邊自編動作表演出三只可愛的小豬。老師:"看誰能記住小豬在什么地方叫了"
②邊聽邊學小豬的叫聲。
3、根據三幅動作提示圖做動作。
①扭著身子學小豬走路。②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豬翹鼻子。③兩只手在耳朵上方伸開五指做"扇風"的動作,模仿小豬的大耳朵。
四、聆聽《快樂的小熊貓》
1、初聽樂曲,感受樂曲描述清晨的意境和小熊貓愉快勞動的情景。
2、分段復聽,將音樂分為兩部分。
①“大森林的早晨,你聽到什么聲音?”
②“在小熊貓打水的時候,你好象又聽到了什么聲音?”利用音樂中的特殊音響,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3、聽音樂表演
4、創編
①啟發學生創編結尾,小組討論設計。
②分組展示創編的結尾,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
③利用樂器、人聲、拍擊動作為樂曲創設結尾。
五、小結
1、老師:同學們的想像力可真豐富,不僅聽到了音樂里的叫聲,還懂得創編,可真了不起,比一比剛才哪個小組創編得,為什么啊?
2、鼓勵優勝小組。
第三課時
一、學唱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
1、教師以完整有感情的范唱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愿望。
2、跟老師用唱名唱歌。
3、按節奏朗讀歌詞。
4、難點錯誤糾正提示學生在同音反復處唱得輕松、親切。
5、學唱歌詞。
6、創編與合作。
①在演唱中變換演唱形式。
②創編動作,表達出真愛小動物的情感。
③分小組創編歌詞。根據插圖提示,變換小動物進行歌詞創編。
二、創編與活動
1、認識碰鐘,學習敲擊碰鐘的正確姿勢。
①觀察示意圖,學習怎么敲擊。
②演示敲法。
2、想一想碰鐘的聲音是長,還是短的呢?學生邊唱歌曲,邊用碰鐘及掌聲為歌曲伴奏。
3、啟發學生動腦筋思考"怎樣敲,能敲出短音"。
板書設計:
變換拍踏
三、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些打擊樂器,學習并探索了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伴奏。
《動物》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
舊教材講述魚的形態、結構、生理及解剖實驗的內容占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由于大幅度刪減了原教材的內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學生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第四單元中已經學習了人體結構和生理的內容,所以本課簡化了魚的結構和生理方面的內容,著重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由于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所以要讓他們通過探究和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作出的假設,可以教給他們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
【教材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類型。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3)知道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
2. 能力培養
(1)通過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實驗分小組進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
( 2)通過觀察"魚鰓作用"的實驗,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
通過水域環境保護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認識愛護水生動物,保護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水生動物資源的重要性。
【教法設計】
多媒體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演示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活動
(1)實驗材料:魚缸、鯽魚、氣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線、透明膠、鋼尺、天平、墨水、涵管等。
(2)制作cai課件。
2.學生活動
搜集有關水生動物的生活資料;預習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模擬實驗。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
講述生物圈ⅱ號實驗,分析失敗原因,引入本章內容: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已知動物有150多萬種。按照有無脊椎分成兩大類: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動物生活的環境和運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在陸地活動的,有在水中游泳的,還有在空中飛行的,讓學生填教材中第2頁表格:介紹水中生活的動物。
想一想: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水中呢?
像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認識鯽魚外形,播放魚游泳的錄像后提問:
問題1: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是否利于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
問題2:魚運動的動力是什么?魚在游泳時,靠什么那位產生前進的動力?靠哪種鰭來保持平衡?靠哪種鰭來保持方向?各種鰭的作用能僅靠觀察得出結論嗎?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按教材提供的方案引導學生開展討論。
1.活體整體觀察,作出假設。
2. 剪掉魚鰭的活體單因素觀察。因為要保護動物,剪掉魚鰭太殘忍,不提倡用此法。
3.不剪掉魚鰭的活體單因素觀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具體的探究計劃。
4.
模擬實驗觀察: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
讓學生實施計劃,巡視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讓學生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讓我們先看一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播放魚呼吸的錄像,讓學生注意觀察魚缸里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的動作。
質疑:口和鰓蓋后緣為什么不是同時張或合的呢?
演示實驗:用吸管把墨汁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指導學生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這說明什么?
圖示魚鰓的結構放大圖,讓學生看一看鰓的形態和顏色。質疑:鰓為什么是鮮紅色?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正因為鰓具有這樣的結構,它才能在水中完成氣體交換。所以,鰓是魚類的呼吸器官。
質疑: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二課時
組織學生看圖,認識教材中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結構簡單,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道,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四排出體外。例如:海葵、珊瑚、海蜇。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例如:章魚、扇貝、槍烏賊、河蚌。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例如:水蚤、蝦、蜘蛛蟹、梭子蟹。在水中生活的動物還有海豚、鯨、海豹、龜、鱉等。
圖示水域生態系統,水中的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復雜而緊密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人類的生活。所以我們必須保護水域環境。然而,人類活動正在使許多水域環境遭到破壞。讓學生看圖,圖示水環境的污染而引起大批魚的死亡,質疑:為什么魚都死了?圖示各種污染的原因。角色扮演:小河被污染了。提供背景和出現的角色,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舉辦一個課堂辯論賽。
背景:有一條小河,以前河水非常清澈,農民們愉快地生活在小河兩岸。幾年前,在小河的上游建了一家小造紙廠。造紙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小河,下游村莊的農民用河水灌溉,農田和果樹受到影響,產量下降,用河水養魚,魚的生長受到影響,產量下降,而且捕獲的魚也賣不出去,孩子們過去常在河中游泳,現在河水發臭,已無法游泳,為此,農民一紙訴狀送到法院。
可能出現的角色:造紙廠廠長、果農、小學校長、村里的長者、造紙廠工人、農民、漁民、法官、村里的會計、養鴨人、村長、學生家長、學生。
最后讓"法官"對辯論賽進行總結陳詞。
對整個辯論賽總結,表揚表現出色的學生。
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們知道了魚類有哪些適應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結構特點,也了解了一些常見的水生無脊椎動物的特點。同時也認識到水域環境的污染在影響著水生動物的生活,進而影響了我們人類自身。
結束語
動物世界中還有許多生活在陸地上,它們有哪些適應陸地生活的特點呢?下節我們一起來學習。請同學們回去預習第二節:陸地生活的動物。同時也希望大家查閱資料,了解陸地生活的動物。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所熟悉的動物分類。
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完善)。概括出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認真觀察,根據提示問題積極動腦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補充完善,得出正確結論:魚的外形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運動時水的阻力。
魚的運動器官是鰭,各種鰭的作用不能僅靠觀察得出結論。
觀察魚各個鰭的運動,根據觀察和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探究思路后,制定具體的探究計劃,向教師領取需要的材料用具。
實施計劃,動手操作。
每小組派一人講述本組得出的結論,表述交流。
仔細觀察,說出自己看到的現象:水從口進入魚鰓,從鰓蓋后緣流出。
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腮絲中有許多毛細血管,所以是鮮紅色的,腮絲既多又細,這樣增加了與水的接觸面積。
它們體表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來適應水中生活。
看圖,認識其他水生動物。
看圖分析,理解水域生態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
各抒己見,表達交流,列舉原因。
從每個角色的角度進行辯論。
《動物》教案 篇14
課 題
第9課:可愛的動物
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一年級的美術課。這學期要對他們的美術創作能力和表現力作進一步加強,訓練他們對于美的事物有興趣,初步感受美的能力,由于學生的年齡小耐性較差,因此對待作業的態度不夠仔細所以要培養他們作畫的良好習慣。
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編寫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以“接近社會、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為原則,選擇符合一年級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課題。本冊教學內容中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排列的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各種材料特性,探討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的方法。 2、培養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驗合作、探究、發掘的愉悅,激發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 3、通過探索各種媒材的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 題
第9課:可愛的動物(1)
教學時間
一(3)、一(4)、4/6-4/13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各種材料特性,探討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的方法。 2、培養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驗合作、探究、發掘的愉悅,激發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 3、通過探索各種媒材的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1、欣賞、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藝術作品中的動物的形、色、動態之美,探索各種媒材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 2、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
教學準備
動物錄象、圖片、卡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組織教學 一、做好課前準備。 1、猜一猜:長長的鼻子,白胖的身體,大大的身體,黑眼睛,耳朵像撲扇,最愛吃的是竹子。四肢像柱子。我的脖子最最長, 我還穿著花衣裳。 2、看一看:播放動物的錄象, 它長的什么樣?你能學學它的叫聲嗎?你能學學它走路的樣子嗎? 3、說說發生在它身上的有趣的事情。 猜謎 請學生描述自己喜歡的動物。 激發興趣。能否說出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外形特征。 畫一畫 1、教師出示一些典型的動物外形,幫助學生抓住動物的典型特征并能夸張的表現出來。 新課標第一網 2、啟發學生嘗試多種繪畫手法,如:毛筆、手指點畫、拓印等。鼓勵學生畫出有情節的畫面。 畫一畫:適當的添加一些背景,運用一點遮擋關系。小組之間可以先進行討論,分工合作完成連環畫,表現一個連續的情節。 賞析藝術家表現動物的美術作品。了解不通的美術表現方式和美的多樣性。 展示交流 鼓勵學生大膽介紹自己的畫。畫連環畫的小組可以分角色講講其中的故事。 自評、互評 選擇自己喜愛的不同動物,討論不同媒材、表現手法制作出的動物之不同美感及制作的方法。 課堂拓展 將自己的作品與你的家人共同分享。小組合作的作品可以留在學校留念。 大膽展示。
板書
9、可愛的動物
課 題
第9課 可愛的動物(2)
教學時間
一(3)、一(4)、4/13-4/20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各種材料特性,探討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的方法。 2、培養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驗合作、探究、發掘的愉悅,激發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 3、通過探索各種媒材的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1、欣賞、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藝術作品中的動物的形、色、動態之美,探索各種媒材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 2、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
教學準備
動物錄象、圖片、卡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看一看 教師出示一些用彩紙粘貼的動物。說說你認為還可以怎樣表現。小結:畫可以用點、線、面表現,做主要以塊面的層層粘貼為主。 學生欣賞。 學生討論用彩紙粘貼和畫動物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用不同媒材、變現方法制作出的動物之不同美感及制作的方法。 拼一拼擺一擺 教師事先準備一些用彩紙剪好的動物的各個部分。 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拼擺成完整的動物。 培養動手能力。 做一做 (1)教師演示剪貼或用手撕一只動物,引導學生觀察撕紙的手法。(2)在黑板上貼出一個大的動物的樂園,里面沒有動物,創設一個動物們要到動物樂園做客的情境,熱情鼓勵學生的參與。強調抓住動物的特征。 掌握分工合作的方法。 展示交流 引發學生對動物的關愛,進行愛護動物的思想教育,感受人與動物、動物與大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 學生將自己做的動物自由的貼到動物樂園里,隨意欣賞別人的作品,鼓勵他們談出對他人或自己作品的感受。 大膽展示各種動物作品。 課堂拓展 你還知道其他關于動物的更多知識嗎?你知道其他國家如何保護動物的?你知道動物可以分成哪些種類?動物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自己搜集關于動物的資料,進行課堂交流。 課后探索延伸
板 書
第9課 可愛的動物
教學后記這節課,電腦課件在課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果就憑我嘴巴講,學生只能知道個大概。但是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很快的分析了各個動物的特征并進行了概括,只是作業效果不是很好,很多學生都只是畫個大概的形象,而且都比較簡單。在制作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似乎要高些,他們根據自己所帶的材料,制作出了許多立體的動物,可惜創新的不多。可能我在示范的時候,做一個課外的動物,學生的作業會更好。
課題
整理課
授課時間
一(3)、一(4)、4/13-4/20
教學目標
完成前三幅作品,注意創意和構圖。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根據現有的基礎,完成作品,并加以適當的加工,色彩和畫面完整,構圖統一。
教學準備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組織教學二、完成作業教師個別輔導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三、完成整理作品完成作業。
《動物》教案 篇15
游戲目的:
1、訓練幼兒思維獨創性和豐富的想像力。
2、讓幼兒對常見動物的生活場所有基本了解。
游戲準備:
1、準備繪畫紙、畫筆、各種動物的名稱字卡(沒有圖的卡片)。
2、布置好動物園場地(可在地上標出樹、草地、池塘、山等)。
游戲過程:
1、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面對面坐好。
2、老師給每個幼兒分發畫紙、畫筆和一張動物的名稱卡(要求幼兒只能自己看到卡片)。
3、幼兒根據自己卡片上的動物名稱在畫紙上畫出動物形象。
4、畫好后讓對面的小朋友說出自己畫的是什么動物。如果小朋友說對了,則該幼兒可以到布置好的動物園把畫紙放到動物平時的生活場所上;如果對面的小朋友沒有猜對,則該幼兒要重新完成繪畫。
5、最先進入動物園并正確找到動物生活場所的小朋友獲勝。
備注:
教師可根據幼兒不同情況適當指導繪畫。
《動物》教案 篇16
課題
第10課 藝術作品中的動物
學情
分析
《藝術作品中的動物》一課旨在通過欣賞各種藝術作品中的動物,讓學生認識更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學習藝術家們對動物形象的藝術處理方法,使學生體會到藝術作品的魅力,并通過欣賞這些藝術作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以動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中寄托了人類(藝術家)的美好愿望與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了解民俗文化、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材
分析
本課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探究性學習,把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集中對比欣賞,讓學生自己獲得藝術表現形式、材料等方面的知識。但由于孩子年齡尚小,對于一些知識性較強的東西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認識、了解。
教學目標
能夠認識辨別青銅、雕塑、泥塑、中國畫、兒童畫等藝術表現形式的基本特征,知道很多藝術作品中的動物是藝術家在色彩、造型上進行了變形、夸張,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現動物的特征,以及寄托人們美好的愿望。 學習描述不同形式的作品,能抓住作品在色彩、造型、材質上的特征,正確表達自己喜歡作品的原因。
課時
安排
共 1 課時
課題
第10課 藝術作品中的動物
教學時間
二(1)、二(2)、二(3)、二(4)4/25-5/1
教學目標
能夠認識辨別青銅、雕塑、泥塑、中國畫、兒童畫等藝術表現形式的基本特征,知道很多藝術作品中的動物是藝術家在色彩、造型上進行了變形、夸張,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現動物的特征,以及寄托人們美好的愿望。
學習描述不同形式的作品,能抓住作品在色彩、造型、材質上的特征,正確表達自己喜歡作品的原因。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重點:1、認識各種美術表現形式,能從色彩、造型、材質、呈現方式方面進行描述。2、了解藝術作品中經常運用的夸張、變形手法。3、初步了解動物在民間藝術中的寓意。 難點:體會不同藝術形式給我們帶來的不同美感,并將此感受加以描述。
教學準備
有關動物的圖片,以動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上節課的動物頭飾作業。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導入新課
(1)“老師在動物園里給幾種動物拍了照片,你們想不想看?”
出示課件:書中六種藝術作品的動物原型。
(2)“后來我又在工藝美術商店里找到它們,你們看!”
出示課件:六種動物的藝術形象。
(3)點擊鼠標,出示課題:藝術作品中的動物。
2、學習新課
(1)引導學生對自然界中的動物與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對比。
①設問:藝術作品中的動物與自然界中的動物有什么不同?
出示課件:藝術作品中的動物與自然界中的動物對比。
②配合學生匯報的小組討論情況出示課件。
(2)幫助學生了解多種藝術表現形式。
①設問:比較一下藝術家的作品在表現方法、材料上有什么區別?
出示課件:生活中的馬和藝術作品中的馬。
②設問:藝術家們是怎樣表現動物的?
(3)啟發學生體會不同的表現形式給人以不同感受。
教師小結。
出示課件:不同藝術形式的獅子。
① 設問: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同一種動物,它們給你的感受一樣嗎?
② 設問:這些藝術作品在生活中什么用處?
通過分析、比較,談藝術品中的動物具有功能性特點,如裝飾環境,傳遞感情,鎮宅辟邪等。
(4)引導學生感受人與動物在藝術作品的交融。
3、實踐活動
① 用頭飾、面具,以及自己帶來的各種動物的裝飾物,道具等對自己進行裝扮。
② 以小組為單位,擺六組動物造型;要突出動物的體態和神態,還可以有情節。
4、課堂小結
① 用攝像頭給學生拍照,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表現。
② 小結:人借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傳遞情感,抒發感情。動物是人的好朋友。 欣賞自己和其它同學的動物造型,體會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帶來的樂趣。
看課件,認識馬、牛、獅、雞、猴的自然形象。欣賞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形象。 學生分小組討論,根據教材和課件中呈現動物的自然形象和藝術形象,每組分析、討論一種動物。組際交流。通過各組匯報及可見的引導,共同總結出藝術作品中動物造型夸張、外形簡潔、圖案漂亮、色彩豐富、形象生動、活潑有趣的特點。
看課件,認識中國畫、版畫、卡通畫、剪紙、青銅器、黑陶、彩陶、雕塑等藝術表現形式。 自由發言,相互啟發。(結合自己帶來的照片和實物資料、教材中的作品及課件中的作品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形象。)看課件,盡情地談自己的感受。 ① 出示課件:體現人與動物和諧相片的藝術作品。(將作品中的人物去掉,與原作對比) ② 出示課件:寄托人的情感的藝術作品。和學生一起表演。
由欣賞自然界中的動物引入,通過對比使學生初步認識藝術作品的動物。通過對比欣賞生活中和藝術中的動物,使學生明確藝術作品是經過認得裝飾和概括,帶有人的感情色彩的。使學生了解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并通過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概括,增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力。通過對不同藝術形式的動物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具有人性化特征,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通過欣賞,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密關系。了解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寄托了人的情感。 板書
課后記
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我國的藝術作品的機會太少了。這捷克我給他們補充了許多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希望他們能開闊眼界,拓展思路。
課題
整理課15
教學時間
二(1)、二(2)、二(3)、二(4)4/25-5/1
教學目標
完成前兩幅手工作品,注意創意。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根據現有的基礎,完成手工作品,并加以適當的加工,整理工具,加上適當的色彩。
教學準備繪畫工具學生收集各種大小商品的包裝盒、彩色紙、剪子。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組織教學二、完成作業教師個別輔導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三、完成整理作品完成作業。
《動物》教案 篇17
1、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生長著不同的(動
物)。在觀察活動中,我們要做到:
a.愛護小動物(植物),不傷害它們;
b.保護動物(植物)棲息地的原貌,保護他們的生存環境;
c.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險的地方活動。
2、我們觀察蝸牛,要注意觀察蝸牛的外形、生活、運動、反應、吃食、排泄、繁
殖等。蝸牛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腹、尾)三部分,頭部長有(2對觸角),
(眼睛長在長觸角的頂端),嘴里長有(齒舌),用(氣孔)呼吸、排泄糞便。
3、蝸牛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晝伏夜出。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
爬行時會分泌(粘液)是為了使腹足經常保持濕潤避免爬行時受到損傷。
4、(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
5、蝸牛具有(視覺、嗅覺、觸覺、味覺),沒有(聽覺)。
6、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
7、蚯蚓身體由許多(環節)構成,身體上有(口)、(環帶)、(肛門)。(環
帶)是蚯蚓的生殖器官,離環帶近的是(口),離環帶遠的是(肛門)。
8、蝸牛和蚯蚓的相同點是:都適應(潮濕)的環境,身體(柔軟),都會(爬行),
會吃(食物),會(排泄),會(繁殖后代)等。
9、螞蟻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
有六只(腳),運動(爬行),在行走會分泌一種(信息素)。生活在洞穴(土
壤)中。(群居)生活,食物(多樣),會(繁殖后代)等。
10、螞蟻適應在(陸地)上生活。
1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12、金魚的特點是:生活在(水中),身體表面有(鱗片),用(鰭)游泳,用
(鰓)呼吸,吃(魚食)和(面包屑)等,會(繁殖后代)等。
13、螞蟻和金魚的相同點:都是有(生命)的,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
生長,會(排泄)廢物,會(繁殖后代)等。
14、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的(環境)也不同。
15、世界上大約有一百多萬種動物,動物的共同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長,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
(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等。
16、為了觀察螞蟻,我們可以帶些面包屑和白糖做誘餌。帶上放大鏡,可觀察螞
蟻身體。為了防止螞蟻亂爬,我們可以帶一個小玻璃瓶子,將螞蟻扣在里面。
17、蝸牛遇到危險,身體縮進殼內,螞蟻遇到危險,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險,
縮成一團或逃走;金魚,游到安全的地方。
《動物》教案 篇18
一、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于英語的興趣,讓幼兒樂意參與英語活動。
2.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幼兒了解動物cat 和dog 的英語名稱3.通過活動促進幼兒交往能力與初步的合作能力。
二、活動內容聽懂、會說單詞cat 和dog。
三、活動準備貓和狗的的卡片、貓與狗的頭飾、黑板、錄音機等。
四、活動過程
1.用英語問候師:Hello!引導幼兒模仿說“Hello”
師:Ok, I’m Jojo,When I say “Hello” to you, you can say “Hello, Jojo!”
(對給回答得好的幼兒“Give me five!”,運用夸張的肢體動作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
2.熱身運動師:Let’s warm up! Listen to the music. let’s say “Music”(做朝向錄音機的動作)師生共做表演 “Follow me”
3.單詞呈現
(1)cat師:今天我們班上來了一位新朋友,讓我們猜猜它是誰?將卡片藏在黑板后面,露出一點,直到猜出才顯示卡片單詞呈現方式:卡片(用不同的部位擊打卡片并說出單詞),捉迷藏游戲(小貓跟我們玩躲貓貓游戲,幼兒眼睛閉起來,引導幼兒朝不同方向念單詞,叫cat出來)
(2)dog引導幼兒猜測是不是在簾子后,教師進去看一下,發出“汪汪汪“的聲音,引出”dog”
單詞呈現:chant “dog dog 汪汪汪”;卡片
4.游戲小貓哪去了,小貓告訴老師,只要和老師一起跳著喊,他就會出來了,鉆山洞:選出兩個小朋友做橋墩,鉆山洞的小朋友(第一個帶上頭飾)要邊念單詞邊鉆,引導還沒鉆的幼兒一起說,讓每一位幼兒練習說;鉆山洞人數不可以多。
5.結束活動今天我們認識了cat 和dog,在音樂聲中和cat,dog說再見。
《動物》教案 篇19
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3、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蝸牛(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蝸牛(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蚯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螞蟻》
教學目標:
1、科學情感目標:熱愛大自然中的各種小動物。
2、科學探究目標:搜集資料和初步整理資料的能力。
3、科學知識目標:獲取關于螞蟻的各種知識。
教學重點:
獲取關于螞蟻的各種知識,搜集資料和初步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具:《螞蟻》課件
2.學具:搜集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我知道同學們非常喜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尤其是喜歡研究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種小動物──螞蟻,好不好?
別看這小小的螞蟻,它們的生存歷史竟然比我們人類的歷史還要漫長,而且它們的種類繁多。到目前為止,就已經發現了15000多種。關于它們的秘密那就更多了。
二、生生互動,交流展示
師:同學們,你們通過搜集資料一定對螞蟻有了一些了解吧,愿意把你們了解到的知識介紹給同學們嗎?這樣吧,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再向全班同學介紹好不好?(小組內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
師:哪些同學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資料匯報給全班同學呢?(結合學生的匯報,穿插演示多媒體課件。)
生:我從《兒童知識寶典》這本書中了解到螞蟻的家很大,而且分為很多小室。
師:老師也搜集了一段關于螞蟻家的資料片,讓我們一同去參觀一下螞蟻的家。(演示多媒體課件──蟻巢的片段)
師:通過參觀螞蟻的家,你們對螞蟻的家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螞蟻的家建在樹上、土中、石頭下。
生:我知道了螞蟻是集體生活的。
師:成千上萬只螞蟻組成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每只螞蟻都有專門的任務,它們共同勞動來維系這個大家庭。
生:我觀察過螞蟻搬運食物,你們看螞蟻就是這樣搬運食物的。(學生在實物投影前展示自己的畫)
師:在有些人看來,小小的螞蟻是那么的不起眼,可這位同學卻認真仔細地觀察了它們,并把他觀察到的現象畫成畫展示給大家,這一點很值得表揚。其他同學是不是也觀察過螞蟻呢?你在觀察螞蟻時發現了那些有趣的現象?能說一說嗎?
生:我在觀察螞蟻時,看到兩只螞蟻見面后相互碰一碰觸角,好像在說老兄我發現食物了,快告訴其它伙伴我們一起去搬運。
師:小螞蟻相互碰觸角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演示多媒體課件──螞蟻傳遞信息的片段)
師:誰來說一說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看到過螞蟻成群結隊搬家的情景。
師:螞蟻搬家要下雨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有哪位同學愿意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生:我看到過小螞蟻打架。
師:小螞蟻為什么會打架呢?哪位同學愿意說一說?
生:我從《昆蟲知識》這本書中知道了螞蟻為什么會打架。
師:螞蟻還會打架多有趣呀!讓我們親眼目睹一下這激烈的場面吧。(演示多媒體課件──螞蟻打架的片段)
師:還有哪位同學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資料匯報給大家呢?
生:我從《動物世界》里知道了關于螞蟻的趣聞。
生:我從《生物小百科》里知道了螞蟻從出生到長大要經歷四個階段:卵、幼蟲、繭和成年螞蟻。
生:我從《十萬個為什么》里知道了螞蟻的力氣很大,它能舉起比自己身體重很多的東西。
師:別看這小小的螞蟻,居然能舉起比自身重52倍的東西,所以人們稱它為舉重冠軍哎。
生:我從《螞蟻》這本書里知道了螞蟻都吃什么。
師:螞蟻在自然界中能清除大量動、植物污物,在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愛護小螞蟻,不要傷害它們。
生:我知道螞蟻這個大家庭里有:蟻后、公蟻、工蟻、兵蟻。
師:讓我們一起到螞蟻的家去認識一下它們的家庭成員好嗎?(演示多媒體課件──螞蟻的家庭成員片斷)
生:我從互聯網上學到了很多關于螞蟻的歌謠,我愿意說給同學們聽。(學生到講臺前邊朗誦邊表演)
師:還有誰能說說關于螞蟻的歌謠呢?(其他同學也來介紹自己搜集的歌謠)
師:這首歌謠真不錯,能不能帶我們全班同學說一遍呢?
生: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螞蟻的故事。
師:小螞蟻們在生死關頭能團結一心,為了群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個體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呢?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螞蟻的故事呢?
生:講述《螞蟻與蟈蟈》的故事。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對螞蟻的生活習性有了哪些了解?
生:通過他講的這個故事我知道了:螞蟻冬天都是在巢*里度過的。
師:當日氣溫降到七攝氏度以下時,小螞蟻們就會鉆到巢*里不再出來,一直到來年春天。
三、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能從書中、互聯網上、電視中、甚至于父母那獲取到這么多關于小螞蟻的知識,真是了不起。聽了同學們的匯報,你對螞蟻小螞蟻是不是有了更多地了解?(學生自主發言)
師:你們還想對螞蟻進行哪些了解?
生:我想知道螞蟻是不是會游泳?
生:螞蟻吃了腐爛的食物,為什么不會生病?
(學生紛紛質疑)
師:聽了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疑問,可見你們的求知*是非常強烈的,很想對小螞蟻進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可是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是十分有限的,這就需要同學們課下繼續去觀察、搜集更多的資料,獲取更多的知識。
《金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4、教師或學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
5、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
6、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回教室匯報。
4、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5、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3、關注: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4、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1、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設計意圖:對生命的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動物》教案 篇20
活動名稱:動物大聚會
活動目標:
1.能大膽地運用“I’m…(動物名稱)Nicetomeetyou.和Ilike...進行對話交流。
2.體驗在動物聚會中積極運用英語與同伴打招呼和做自我介紹的快樂。
3.感受英語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歌曲MP3;神秘紙箱;各種動物頭飾;PPT;照相機;音箱;電腦;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
一起唱跳《Bingo》
T:Hello,everybody,I’mRitaLet’ssayhelloHellotoeachother.Hello
C:Hello.
T:Next,followme,Let’ssingasongtogether.
老師示范動作,孩子跟著模仿
三、找朋友
(老師先找一個小朋友示范再請小朋友依次進行。)
T:Introduceyourselftoyourfriend
C1:I’madog,wowwow.
C2:I’macat,miao,miao.
C1:Nicetomeetyou.
C2:Nicetomeetyoutoo.
類推
新授單詞(dog,cat,rabbit,bear,mouse)領讀環節:T:老師出示單詞并領讀。
游戲鞏固:鞏固方法:makeacirclegogo,等
老師講解游戲規則
T:Everybody,let’smakeacircle.......所有的小貓找到對應單詞的家)
T:It’stimetogotobed.(所有的小動物假裝睡覺。)---后面類推2-3輪
進餐時間
T:Let’shavelunch.Look,hereissomefoods,look,what’sthis?(老師出示食物圖片或實物)
C:Fish.
T:Wholikesfish?
Cx:I’macat,Ilikefish.
T:Hereyouare.
Cx:Thankyou.
類推
四、結束:
T:“Nowwearegoodfriends,let’ssinganddancetogether.Musicstart.”
(“現在大家都互相熟悉是朋友了,我們一起唱歌跳舞吧,音樂響起來!”)一起唱跳歌曲《Icansing》
老師:“Animals,let’stakeaphototogether.Let’smakeapose.Let’ssay“Happy
Children’sday.”
(“小動物們,大家來擺個造型拍照留念吧!一起說‘HappyChildren’s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