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冊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通用3篇)
高二上冊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2、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了解李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二、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三、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四、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1、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
⑴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⑵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⑶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3、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4、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五、課后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三。
2、太白風采與盛唐氣象之間有何聯系?
高二上冊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3、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于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的難點】
本詩的教學難點是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本詩設計兩種教學方案:
1、學生自主學習式教學方案。
2、教師導學式教學方案。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方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蜀道難》的基本內容及行文脈絡,反復誦讀,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蜀道艱難險阻,無論是通行還是戰爭,自古這里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墨客對此不乏感嘆之辭,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樣的傳奇和艱險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給你們做的介紹。(板書)
二、布置、檢查預習作業
1、布置預習作業(此項內容為上節課布置或課下通過課代表布置給同學):
⑴通過回憶過去學過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詩歌風格。
⑵通過查閱其他資料(網絡、圖書等)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⑶結合課*釋和查字典掃清文字障礙,并反復誦讀,體會全詩的感情基調。
⑷理清全文脈絡。
2、檢查預習作業:
⑴按課前布置的作業,分小組討論,相互取長補短,推舉代表發言,陳述本小組作業完成情況和作業最后內容。
⑵教師提問,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3、教師在檢查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⑴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他自青年時就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年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和王昌齡齊名,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回憶學過的李白的詩(以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詩為主),總結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后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像,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情感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借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郁與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丑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是的,李白詩歌中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高二上冊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了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歷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布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制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復述全詩主要內容,并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辟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后,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后,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并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回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后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朗讀練習。
2、重點鑒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么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匯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于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并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布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于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⑴《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⑵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⑶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⑷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⑸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么?
⑹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⑺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⑻主旨句在全詩中反復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⑼全詩的夸張。
⑽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⑾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夸張?
⑿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2、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愿發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布置作業
預習課外詩歌《將進酒》。
〖參考資料〗
劍閣賦
李白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肅颯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盡),我沉吟兮嘆息。視東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劍閣兮,與君兩鄉(通“向”)對酒而相憶。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此詩為天寶二年(746)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君平,西漢人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后兩句意在告訴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