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的抉擇、心靈的震撼、靈魂的洗禮 ——《散步》教學案例
真愛的抉擇、心靈的震撼、靈魂的洗禮
——《散步》教學案例
主題與背景:
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共創共生,形成“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交流。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教材中學到的多。這些新課程理念一次次闖入我的視線,而從理念到實踐之間,我卻走了相當長的一段曲折晦暗的小路,直到我教完了《散步》這篇文章,才在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這一理念的真諦。
《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10年前,我剛踏上工作崗位,以品味《散步》優美樸實而蘊合豐富的語言為重點,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但10年后的今天,已為人妻、為人母的我再讀這篇文章,我的心靈震顫了,我陷入了矛盾而又痛苦的愛的抉擇中。我突然間明白對中年人復雜心境的理解,需要生活的積淀。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走進成年人的內心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質量嗎?我一夜無眠,經過反復的思量,我決定啟動學生,用審美的眼光打量我們的周圍,從現有生活資源中去獲取一種快樂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長它,從而造就靈魂,激發創造。所以,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為主,讓老師、學生、家長一道經歷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情境描述:
在布置預習作業 時,我破天荒地布置了一道獨特的作業 題,是要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的。題目設計如下:尊敬的家長:您好!《散步》是一篇語言優美、寄意深遠的散文。為使教學效果更佳,我真誠地邀請您加入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請您和您的孩子一起讀讀這篇課文,并寫下您真摯的見解。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由有兩點:中年人讀這篇文章最能引起共鳴,通過家長的參與,拓寬合作的領域,達到家長、學生、老師三者之間有效的溝通,使這篇文章的學習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我說:“我們在閱讀時應跳進作品中去,與里邊的人物作心靈的溝通,設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親或其中的一位,面對分歧,你是怎樣作出抉擇的?”一瞬間,課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這一問題把孩子們領進了精彩的問題空間,它既關注了作品人物情感態度,又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需求,激發了他們的表達興趣。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紛紛作出了抉擇。“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會想到母親的辛勞和對自己的培育之恩,我會選擇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遠、更好。“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覺得選擇很困難,但我會選擇走小路。因為‘母親年紀很大了,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也很聽她的話一樣’。我想母親是明理的,她會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孫子,自己改變主意要順從孫子走小路,所以她應該是不會怪我。我選擇走小路,我的小兒子會很高興,他會給全家人帶來歡樂的。”有人反對:“雖然母親對我的選擇會理解,難道母親就沒有想法嗎?她是否會想:‘我老了不中用嗎?自己的話連孫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兒子一場。’課文說,‘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他不至于會哭鬧。”“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會聽從丈夫,因為我不想讓丈夫左右為難,也不想在母親心中留下壞印象,因為媳婦難當。所以文中的妻子很偉大。”全班同學都笑開了,她的臉漲紅了。她又補充說:“我媽媽這么說的。”看來我布置的預習作業 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學們紛紛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文本,作出自己表述。我對他們的選擇表示了理解和贊賞。
“我曾聽到一個荒唐又殘忍的故事:‘倘若你的母親、妻子同時掉入水中,你只能救一個,那么你救誰呢?”我故意拋出一個問題,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同學們有點七嘴八舌了。最后他們大多數表示說,無法選擇,然后拿眼睛靜靜地瞧我,等待我的回答。
我有點激動地說:“人生要面臨很多抉擇,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遇到很多痛苦,有時無論怎樣抉擇,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擇又是幸福的。你們看文中——”我故意停頓。學生心領神會,恍然大悟。我請了躍躍欲試的同學發言:“作者想到母親,母親想到孫兒,他們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擇,我雖然委屈了兒子,母親放棄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們也抉擇了幸福,才會有那溫馨動人的一幕。”同學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我接著用紅筆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個愛心。機靈的良修叫道:“這是愛的抉擇,這是親情的自然流露。”學生找到了問題的鑰匙,所有學生的情感都在升騰,他們為自己的抉擇而感到快樂、幸福。我說:“這個抉擇創造了一個怎樣的世界?”很多同學一下子都想到了文章中的最后一句,仿佛它似乎早已定格學生的腦海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大家聲情并茂地能朗讀著。由于生活中的經驗局限,同學們并不能一下子透徹地理解其中的含義。我一邊提示,一邊板書,通過板書。然后提問:“中年人兩肩背著老人和小孩,靠的是什么?”同學們這時明白了,靠的是責任。三代人跟責任有什么關聯嗎?有幾個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年人正在承擔責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顧兩頭,難。”“老年人已經承擔了責任,小孩子將來也要承擔,責任維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顧兩頭,應該。”“這里的責任,既有尊老、又有愛幼,他們同樣重要。”
面對“難、應該”,我借機推進一層:“尊老、愛幼”哪一個更可貴?誰更能體現責任?”這個問題一下子又將他們激活了。他們情緒高漲,有說“愛幼”更可貴,有說“尊老”更可貴,也有說二者都可貴。這時我陷入了抉擇中,我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責任”、“尊老愛幼”乃至“整個世界”的含義,讓他們的情感作一次高尚的旅行。我要不要把自己的困惑告訴大家,創設情境,讓他們再作一次愛的抉擇,用“真愛”陽光照耀青少年生命成長的大道呢?經過思量,我一反常態,可以說是漲紅了臉,聲音有點發顫地說:“同學們,我不想馬上對尊老愛幼作出評價,我想讓大
“《散步》一文告訴我們,只有責任感代代相傳,世界才會被扛起來,中年人(我和妻子)的舉動,不僅僅是一種責任的承接,還是給下一代的示范。生命是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老師應該選擇讓他們留下,給他們歡樂,這樣,你老了也會得到同樣的歡樂。”
“對,《散步》中的整個世界,應該包括老人、中年人、小孩,也就是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整個人類,都應該這樣。這是理想的生活,生命的理想。”
拿課文作示例,解釋的比我還深刻。《散步》已經在學生的腦海里生根開花了。
培根說:“哺育女子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尊老是人類特有高尚情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老師,我相信你有這種美德。”他的目光充滿信任,讓人怦然心動。
“老師,我的家庭生活沒那么完美,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奶奶唉聲嘆氣,說只有上孝下,沒有下孝上;媽媽經常愛生氣,我呢?兩頭受氣。我們和奶奶分開住后,親情好像淡了許多,但沒有嘮叨和爭吵,這對大家都好。只是我不明白,為什么媽媽不喜歡奶奶呢?她們不都是母親嗎?”
勇氣可嘉,擲地有聲,好像在指責我,我的臉更紅了,多么純真的質問。
“老師,請你聽聽我的爸爸,對《散步》這篇課文的理解吧。”因家長字跡有點潦草,便由我當堂代讀,我和學生的內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震 憾
——讀《散步》有感
拖著一天的工作和夜班的疲憊,我回到家中,看見桌上兒子留給我的“作業 ”:寫出課文《散步》課后感,不禁納悶,我的作業 ?
當我隨意翻開課文《散步》,心靈隨著字里行間不斷震動,我的世界已被震撼!記憶所及,我們一家三代似乎從未散過步,然而我對于我的責任和親情,我感覺得到,理解得到,可是我沒有做到。我和母親各自為家,一起的時間很少,更不用說散步了。其實,生活的本質仍是親情至上,關心老人、愛護老人,應該就像對待初生的朝陽般對待逝去的夕陽。因為老人+小孩=整個世界。
震撼之余,深感作為兒子和父親的自己責任重大。感
讀罷此文,還有很多學生交上了自己和家長的作業 ,我來不及細看,我和學生的臉上都寫著感動和幸福,我慶幸自己的抉擇,感動學生的抉擇。我動情地說:“有人說,體驗愛,體驗幸福,體驗光明,體驗溫暖,這是我們生命的一種能力,一種狀態,甚至這就是生命本身。而我認為,給予愛和幸福,給予光明和溫暖,則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讓我們學會肩負責任,讓生命以最美好的方式延續。”最后,我用多媒體打出字幕,我和學生一起誦讀:“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手遞給夕陽,一手遞給朝陽;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手遞給晚霞,一手遞給朝霞;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金秋,一只手遞給初春;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老人,一只遞給小孩。”
在這個散步的教學活動中,我和學生以及家長在欣賞這篇美文時,經過愛的抉擇,不僅僅得到了的心靈的震撼,而且經歷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問題討論:
如何理解教師和學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
詮釋與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是課程創新和開發的過程。教師、學生,他們都是主體,是認識者,而且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
教師本身就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創造者,教師主要要創造教學事件、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活動。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課前組織學生和家長合作、交流,課中提出了:“假如你是父親,你會怎樣抉擇?你該給老師做怎樣抉擇?”這樣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時間,這也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師生、生生互動、互助、合作交流中,使學生已有直接或間接的知識和經驗這種課程資源,形成新的的個性化的體驗。從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到關注學生可能生活世界。可能生活世界是一種對人生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學生在兩次抉擇中,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和人文世界觀,從而使他們正確抉擇自己未來的可能生活:有責任的生活,有愛心的生活,富有創意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共享感情與認識,學生看見老師的坦誠和人格魅力,并以此為榜樣。而我在與學生交流中懂得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美,幫助學生開掘了他們的潛質,從而最大程度實現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創造。
從我設計《散步》教學到實施教學的整個過程,我常常被自己感動,也常常被學生感動,每上一堂課,對我的心靈就是一次巨大的震撼。以前的我像個救世主,給學生知識,給他們力量,給他們關愛,在學生面前,我永遠是正義的、強大的、樂觀的、豁達的,我因學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滿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獨,因為這份驕傲是不真實的。現在我和學生一同哭,一同笑,一起想辦法,一起渡難關。雖然有時我變得非常“無知”,難免臉紅尷尬,但我真實而輕松,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覺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貴。我感謝新課程,感謝《散步》,感謝學生,感謝一切可以感謝的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