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課例分析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課例分析
曹橋中學 胡芳華
【教學設計】
尊重生命,體現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并且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盡量創設一個個學生能夠有情感共鳴的背景或者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開發多種課堂資源,但又不脫離文本的教學方法就是一個不錯的設想,那么教師怎樣來達到這個目標呢?《孔乙己》的教學就是力圖做到這點。
小說這種文體與別的體裁有所區別,它的目的在于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具體的環境描寫以及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因此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去感知這個離他們已經很遠的社會,我深知課堂上沒有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就沒有達到小說賞析的基本目的,哪怕這堂課再嚴謹、再熱烈,但永遠稱不上精彩。
《孔乙己》這篇小說全文總共不到3000字,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一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是如何掙扎在自尊與生存、高貴與墮落、敏感與麻木之間的。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以及整個社會對苦人的“涼薄”,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斗檄文。小說運用側面描寫、對比映襯、白描手法,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學目標 時就把整堂課的重點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難點放在如何由孔乙己個人的悲劇反窺整個病態社會的不合理,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由淺入深的賞析效果。
【教學片斷一】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孔乙己嗎?
生:沒有。(齊聲)
師:那對于我們沒有見過的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過什么手段讓我們有個深刻印象的?
生: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七嘴八舌)
師:那么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呢?請大家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來解決投影片上的問題(出示投影)。
閱讀全文,思考問題
你覺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點?試從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的句子來分析。
(學生熱烈的討論)
師:經過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們覺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點呢?請舉手。
生:我覺得孔乙己是一個很懶的人,因為他一件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師:很好,同學們,這可不是一般的懶,你們能達到這種境界嗎?(眾生笑)
生:我認為孔乙己是一個很清高的人,因為短衣幫的人問他讀過書沒有,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師:嗯,舊時知識分子的通病。
生:我認為孔乙己是個善良的人,因為他分茴香豆給小孩吃。
師:確實,因為他也很貧窮。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書呆子,因為他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師:對,如果用書面語就是……
生:迂腐。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因為明明偷了書,還說竊書不算偷。
師: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竊跟偷有沒有區別?
生:沒有。
師:比較一個詞,我們往往從詞性、詞義等方面入手,你們覺得沒區別嗎?
生:有,一個是書面語,一個是口語。
師:很好,那這兩個字意思有沒有區別?
生:沒有。
師:那么作為讀書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們意思相同?
生:知道。
師:那他為什么還這么說?
生:因為他認為短衣幫不懂。
師:你們很聰明,那么這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點?
生:……
師:以為騙了別人,其實是在騙自己。
生:自欺欺人。(齊聲)
師:很好,還有嗎?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守信的人,因為他不出一個月定然還清酒錢。
師:他也有可愛的一面。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堅強的人,因為他爬著到酒店來喝酒。(生笑)
師:這里除了看到他的堅強還看到什么?
生:他很喜歡喝酒。
師:我們通過大家的分析,對孔乙己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可這些畢竟還是比較破碎的拼湊,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出示投影)
你覺得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試從前面分析的基礎上,用一句話給孔乙己的形象做個高度的概括。
例如:孔乙己是一個潦倒、不幸的讀書人。(葉圣陶)
生: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
師:很有深度。
生:孔乙己是一個可憐但又令人討厭的人。
師:確實,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為卻讓人生厭。
生:孔乙己是一個可悲又可敬的人。
師:可悲能理解,可敬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因為他考試沒考上又接著考,堅持了很久,所以可敬。
師:從這個方面來講,他是很有毅力的,但這種精神值不值得我們學習?
生:不值得。(生笑)
師:同學們在概括這個人物形象時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那么你們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樣的嗎?請大家齊讀一遍。(出示投影)
孔乙己是歷史轉折時期、落后于時代的,固守著過去價值觀的被侮辱、被損害的讀書人。(李歐梵)
孔乙己是貧賤而悲慘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劉再復)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著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錢理群)
孔乙己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魯迅)
師:大家看看這些評價當中有什么共同點嗎?
生:孔乙己是一個悲劇人物。
【教學片斷二】
師: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到底到了一種怎樣的狀況呢?請大家帶著三個問題來觀看電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的片斷。(出示投影,打開視頻)
問題一:電影中孔乙己身邊的人是如何對待孔乙己的?
問題二:你覺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樣一個社會環境中?
問題三:仔細觀察孔乙己的外貌、動作、神態等,結合前面兩個問題,你覺得孔乙己的結局會如何?
(學生靜靜的觀看,電影中的悲劇藝術效果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
師: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慘的時候,身邊的人是如何對待他的呢?
生:嘲笑。
師:你們覺得這是怎樣一個社會?
生:冷漠的,殘酷的等(七嘴八舌)
師:孔乙己的結局會如何?
生:肯定是死。
師: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卻是這樣說的: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大約”“的確”是一組矛盾的詞,作者怎么會把它們放在一起?
生:大約是猜測的意思,的確是肯定的。
師:為什么是猜測的?
生:因為沒有親眼看見。
師:那為什么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師:不如我們回到文本中來看看孔乙己活動的環境是怎樣的。(出示投影)
【一】
小伙計至今仍記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
↓
生:孔乙己來了可以笑幾聲。
師: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
生:“我”、掌柜的、短衣幫、小孩。
師:這些人是不是同一個階層?
↓
生:不是
師:那么在魯鎮這個社會的縮影中有沒有認同孔乙己的階層?
↓
生:……
師:文中其實有一個詞就暗示了。
生:沒有,因為他是“唯一”的人。
師:那孔乙己是個什么人?
生:多余人
師:【二】
孔乙己的腿是被誰打折的?(出示投影二)
↓
生:丁舉人
師:丁舉人為什么要打折他的腿?
↓
生:因為他偷了丁舉人的書。
師:為什么在偷了幾本書的情況下,他敢把孔乙己的腿打折?
↓
生:因為他有權勢。
師:所以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
生:黑暗、腐朽、殘暴的社會
師:【三】
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的悲慘遭遇是通過什么途徑知道的?(出示投影三)
↓
生:掌柜的和喝酒的人聊天。
師:掌柜為什么要提起孔乙己,他們談論的口氣是怎樣的?
↓
生:因為他還欠十九個錢。
師:他們談論孔乙己時跟談論一條狗有沒有區別?
生:沒有。
師:所以他們的口氣很……
生:冷漠
師:我想請大家推舉兩位同學來表演這段對話?
(學生推舉,兩位同學表演,完畢,學生鼓掌)
師: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對待不幸的人是一種什么態度?
↓
生:冷漠無情
師:同學們,在這樣一個社會,孔乙己活得下去嗎?
生:活不下去。
師:所以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因為……
生:在那個社會里必死無疑。
師:(出示投影)
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么,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
生:社會問題的悲劇
師:那么那個社會合理嗎?
生:不合理。
師:同學們,在當今社會有沒有因為各種原因像孔乙己一樣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
(學生分為兩派,各舉例子)
師:我很想給大家看一段小錄像。(出示《灰色的震撼》的視頻)
(學生專注得出奇,有的女生已經淚流滿面了,泣不成聲了)
師:原來在我們的幸福背后還有很多我們沒有觸摸過的災難,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么個例子,那就是初二(1)班的宋平泉同學(該生是曹橋中學現在在編學生,因患白血病在嘉興接受治療,我校師生共為他捐款一萬多元),孔乙己跟他相比誰要幸福?
生:宋平泉。(齊聲)
師:我這里還有幾份資料(出示投影),一是為受海嘯災區捐款1000萬的丁磊,二是浙江省為受洪水侵犯的災區捐款,三是為希望工程的捐款。相比之下,哪個社會更文明,更人文?
生:我們這個社會(驕傲的回答)
師:老師給你們看這段《灰色的震撼》是為了什么呢?
生:我們的社會還是有不幸的人。
師:就為了讓你們痛哭流涕嗎?
生:不是(生笑)。
師:那是希望?
生:我們能夠幫助這些不幸的人。
師:同學們真的很善良,我希望同學們能通過《孔乙己》看到一個社會問題,更希望在我們的社會不會存在因為冷漠麻木而導致的悲劇,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要吝嗇我們能夠伸出的雙手。
【教學反思】
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脫離這個載體,一切的講解都變得蒼白,所以整堂課的起始階段就安排在解讀“學生”眼中的孔乙己。在這里我采取了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通過交流達到一個初步的共識,并且能更全面的看待孔乙己這個人。鑒于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文學修養,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把評價標準定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上,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圓其說就給予肯定。所以很多我們無法界定的答案也出來了,比如有人說孔乙己很堅強,因為他爬著來喝酒的等。課堂上同學們踴躍發言,通過對文本整體的分析,讓他們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嘗到了自己探索發現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這是感受。
可是這一切都還停留在淺層次的賞析上,每個人都只是發現孔乙己身上的某一個或者某兩個特點,在這點來說這個人物形象學生心中還是獨立的,或者說是被割裂的,于是我要想辦法讓學生從不完整的碎片印象過渡到整體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試從前面分析的基礎上,用一句話給孔乙己的形象做個高度的概括。例如:孔乙己是一個潦倒、不幸的讀書人。(葉圣陶)
我讓學生思考一分鐘后發言,對于這種有高度的題目,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了,可是顧此失彼的現象也多了,這時舉手的人數明顯下降,但回答的精確度卻在提高,這是對孔乙己的理解。然后我出示一些名家對孔乙己的評價,讓學生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這個人物。應該說,課堂這塊二十分鐘的內容起到了很好的鋪墊效果,這為我轉向難點的分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還只是孤立的來看孔乙己個人的悲劇,那么這堂課就沒有實質的意義。因為我們都知道魯迅所要指向的是整個不合理的社會,可是怎么把孔乙己的悲劇跟社會聯系起來呢?畢竟他本身的性格實在是太突出了,這么一個好吃懶做、迂腐不堪、又鄙視勞動的人實在很難有好的結局。于是我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在網上找到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的一分五十七秒的視頻錄像,利用電影里孔乙己的凄慘和旁人的冷嘲熱諷的鮮明對比讓學生先從心靈上得到震撼,然后再回歸到文本中來感受這個已經有段距離的社會。我讓學生帶著三個問題看這段視頻,做到有的放矢,為回歸文本埋下伏筆。
通過這段震撼人心的視頻,學生把關注的角度轉向了孔乙己身邊的人,我趁熱打鐵,再次出示投影片,讓學生回歸到文本中,看看文本里的社會是個怎樣的社會。我把它分為三塊,從不同的角度引入,層層深入,步步緊逼,從而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自己來回答這是個怎樣的社會,這是賞析。三個板塊所有的問題都是文本中的知識,所以學生回答起來很輕松,隨著問題的一步一步深入,學生的感情也在起著微妙的變化,這個社會對他們來說,已經是赫然在目了,當我問到:孔乙己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的悲劇時?沒有一個學生不說是社會悲劇了,學生至此達到了評價的較高層次。這種由淺入深,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是我成功解決難點的一大支柱。最后通過《灰色的震撼》帶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從而凈化自己的靈魂,完成了文學欣賞的最高目的——獲得有益的啟示。
整堂課就是在一個熱烈而不失深沉的氣氛中進行,這主要是得益于課堂創設的背景和緊扣的環節,當中的現代教學手段其實起到了一個很大的輔助作用,這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語文課堂加大課程資源開發的力度,力求一切能用的資源和能用的一切資源,以加大對語文課堂的輔助作用,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多具備人文的美的享受。
注:這是我校
——曹橋中學教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