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根據課時安排及五年段學生的特點我決定上《 刻舟求劍》。這是一篇帶譯文的古文,對于這種文章究竟該如何教學?對于初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學生,又應該如何讓他們學懂?個人認為,學習不僅應讓學生學會本文,而更多的應該滲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教學觀念。因此,這堂公開課,我特別重視以下幾點:
1。教學中突出以讀帶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在教學中,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著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并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后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老師的范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最后讀懂文言文,明白這則寓言蘊含的道理。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他們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盡量營造寬松、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當然,通過這堂課,絕大分學生知道了學習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不可能的,這還需要多操練幾回。
總的來說,這堂課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一、學生的表現
1、在自主理解句子交流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在于表達的語句上很單一,無論是詞匯量、句式,學生只是模仿老師的引語進行再復述,不能給老師一種新鮮亮眼的感受。
2、表達題抓不住重點。在課練卷上有一題:19年后蘇武抱著旌節回到祖國,當時會有哪些人來歡迎他?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對于這道題目的理解,學生只停留在把句子補充完整上,做到了最基本的語通句順,但所填寫的內容則不是很符合課文所要表達的含義。
二、老師的反思
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每一個年級段都有說話要求,從能說完整清楚的.話,到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很明顯要求是一步步提高和深入的。 但表達能力非一朝一夕能搓就,所以利用每堂課做好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有條理有感受地說好每一句話,日積月累,養成會讀會理解會思考會表達的學習習慣。
2、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后,都要求學生能聯系已知,包括聯系課文,聯系已有的積累,進行聯想,而不是就事論事,單一地看問題。我想這個習慣不僅對于學習,在將來的處事中都有很好的幫助。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并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搜集與本課內容聯系緊密的課外資料,并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梁。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為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為“引子” ,為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搜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里,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通過多種渠道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并有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后溝通,互為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并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
課后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回的.開始,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后,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并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信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里胡編亂造的《東游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沖斥著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有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教學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你有過歷險的經歷嗎?和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生:到一個無人居住的空屋子去探險,里面黑洞洞的,感覺很害怕。
生:……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俄國著名作家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佳作《跳水》(板書)(齊讀課題)
師:你們預習這篇課文了嗎?今天老師想給同學們朗讀這篇課文大家想聽嗎?(師范讀課文,學生聽得非常投入)
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被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
師:誰能簡單說說你的感受。
生:當老師讀到孩子走上橫木的時候,我的心都懸起來了。
生:我感到很緊張。
生:我認為船長很聰明。
生:老師,你讀得非常有感情。
師:謝謝你的鼓勵,其實不只是老師讀的好,更重要的是作家寫得好。你們想認識一下文章的作者嗎?
師:同學們找到有關托爾斯泰的資料了嗎?
生:一位查到資料的同學和大家交流。
師:我們要向這位同學學習,有一些文章通過查找資料會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托爾斯泰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去找找他的作品讀一讀。去感受大師的風范!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把學生帶到有聲文本中。)
二、 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師:感謝大師留給我們的佳作,讓我們來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帶生字詞的句子,或者你讀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反復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
師:老師在巡視的時候,聽到同學們都讀得很投入,但是還有幾個同學,沒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老師模仿孩子面無表情的讀,目的是培養學生每一次閱讀都能帶著自己的感情去讀。)。我們再來讀讀,這次要把文章讀得流利。不動筆墨不讀書,讀的過程中,還要把不理解的詞語或者不懂的句子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可以寫一些關鍵詞,自己不懂的也做個標記。
(學生自己閱讀,閱讀后,用了默讀或瀏覽的方法,把給文章做批注。)
師:剛才同學們用了兩種方法來來閱讀,為了把文章讀流利,同學們大聲朗讀,在聯系上下文弄懂詞語的時候,用的默讀或瀏覽的辦法。看來后兩種方法更利于思考。下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不懂的地方小組同學看能否幫助。組內不能解決的,記錄下來。
(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收獲吧。“指名讀第各段,(師生評價朗讀的是否流利。很多同學在評價的時候關注了是否有感情,這里教師把握不把感情是否到位做為評價的主要指標。)
生1:我在第一段中理解了風平浪靜一詞,形容海面很平靜,所以大家才有心情在船上逗猴子。
生2:猴子在人群里鉆來鉆去,我知道這只猴子很好玩。
師:有不懂的詞語嗎?(學生沒有舉手)那老師想問,你們知道放肆的意思嗎?(原來以為學生會對這個詞語提出問題,但是沒提出,所以教師拋出這個問題)
生1: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2:不受拘束,很沒禮貌。
師:因而,你怎么理解,可能難了點,你能換個詞語嗎,
生:所以。
生:因此
生:于是
師:能說說因而在這里起了什么作用嗎?
生:連接的作用。
師:對,起到承接上句,引起下句。同學在表達的時候,也要學會用這樣的關聯詞語,能把文章寫得更明白。
生:老師我不明白眼巴巴是什么意思?
(老師認為孩子應該能聯系上下文解決這個詞語)
師:你能試著說說嗎?
生:(很不自信)我認為是沒有辦法。
師:說得太好了!(剛才的同學很自信,也很高興地坐下。)
生:老師還可以換個詞語,眼睜睜的。
師:真好,同學利用換詞的方法也可以解釋我們說不太清楚的詞語意思,但是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生:老師,什么是桅桿?
師:同學知道嗎?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插圖,你能在圖上找到什么是桅桿嗎?(教師看到有學生在圖片上圈了一大片的地方,把帆也畫到桅桿的范圍里了。)
師:請小組里的同學相互指指,到底哪里是桅桿,
生:是船上的的那根最高的木頭。
師:誰能不看書,到前面寫一個桅桿的桅字?
(很多學生舉手,我叫了一個平時成績很差的學生到前面來寫。那個同學寫得非常正確。)
師:老師問你,你是怎么記住的。
生:我剛才讀的時候,遇到生字詞就多讀了幾遍,就會了。
師:以后就這么讀書。你的收獲會更大!
生:老師這個字很好記,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個危險的危。
師:剛才同學們看圖的時候,知道桅桿是用高高的木頭做成的。利用形聲字記憶也是個好辦法。
(高年級如何處理生字教學,我認為應該從文本入手,在讀中自主識字,教師不是完全不管,應該把易錯的字,不好理解的字詞單獨抽取出來,給予適當的指導。)
生:老師,我不明白失足是什么意思。
師:誰能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是因為橫木很窄。沒有放腳的地方。
師:課文中是怎么描寫的呢?
(學生讀文,)
師:這回理解了嗎?
生:老師,孩子的爸爸為什么要開槍呢?
師: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來解決。
師:還有不懂的詞語嗎?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在書中找到課文中講了幾個角色,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
(學生默讀思考)
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
水手拿猴子取樂(發生起因),猴子逗孩子。是孩子追猴子(發展),失去了理智,發生了危險(高潮),船長用槍逼著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了船,化險為夷(結果)。
師:你能用幾個詞語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說說故事的情節嗎?
學生結合板書來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師:我們繼續學習《跳水》一課,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些臺階,這和我們要學習的文章有關系嗎?
生:這個圖表示這篇文章是一步步走向高潮的。
師:誰能說說是怎樣走向高潮的。(學生說,教師在臺階的上下板書水手逗猴子 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發展 ;孩子遇險 高潮 孩子得救 結果)
師:這個故事分為幾個階段?老師請幾名同學讀讀各部分,你認為讀到哪里就讀到哪里。
(學生在起因的這個階段沒有異議,但是發展和高潮階段出了分歧,浪費了大量時間。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就是幫助學生理清結構,按照事情的先后順序記敘文章的方法也是學生要學習的寫作方法。新課程的語文教學屏棄了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學方法,這個處理,讓孩子對文章的層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特別是明確了文章中有些段落為了上下承接,可能既有上部分的內容,又有下部分的內容。教給學生要看這段重點寫的是什么,學會承上啟下的寫作方法。)
師:快速瀏覽,思考: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生:孩子遇險的部分,
(其他學生也同意這時有學生舉手)
生:我認為是孩子得救的部分。
師:我們都喜歡完美的結局,每個人都有最美好的愿望,老師非常理解你,相信大家也都喜歡這個地方。是嗎?孩子遇險的部分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那么孩子為什么會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并在書上做注。完成后小組內互相交流個人收獲。
(1、學生自主讀書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收獲。
師:孩子為什么會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
生:猴子逗孩子,水手們在一旁“都笑起來”,孩子“哭笑不得”,很尷尬。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爬上了桅桿,坐在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和爪子撕,)
師:誰能來讀讀作者描寫猴子的句子,有什么特點?
(一名學生站起來讀的時候,讀得很平淡)
師:我還想請一名同學來讀,誰能說說為什么?
生:她讀得沒感情,
師:老師沒這樣說,你認為她讀得沒感情,那你能有感情的讀讀嗎?
(生讀得也不是很很有感情,)
師:(我馬上問先前讀文章的女孩子。)你同意剛才同學的對你的評價嗎?)
生:我不同意。
師:你能再次讀讀嗎?
(那個女孩子這次是感情飽滿地朗讀了課文中描寫猴子的句子,讀罷全體同學和聽課的老師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個環節的處理,自己認為是整堂課中最精彩的地方,如何指導朗讀,不是教師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指導學生,而是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這個延時的二次評價,讓學生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對于其他學生也是潤物無聲的影響)
師:剛才這位同學精彩的朗讀,讓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情不自禁的給予掌聲。這些描寫猴子的詞語大家發現有什么特點?
生:用了很多動詞。
師:這些連續使用的動詞,對文章的表達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很生動地把猴子氣孩子的樣子描寫出來了。
生:孩子才一步步走上了橫木。
師:也正是因為猴子的樣子激怒了孩子。這時孩子是怎么想的?
生: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丟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這只可惡的猴子,奪回帽子,絕不能輕易便宜了它。這時的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生:氣極了。
師:文章中用的是“氣極了”為什么不用“氣急了”
生:氣極了表示孩子生氣已經到的極點。而氣急了雖然也很生氣,但是沒有氣極了更生氣。
師:這時候的孩子處境怎樣,能找出文章的句子來讀讀嗎?
生: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
生感情朗讀 ①從水手們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嚇呆了”;“有個人嚇得大叫一聲”。
②從“桅桿到掛帽子的橫木的一頭有一米多”、“搖搖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轉身走回來”、“腳底下就搖晃起來”(學生在聽朗讀的時候體會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指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去理解當時的危險狀態:看最高的橫木與甲板的距離、橫木的寬度,理解孩子的危險境地――難以轉身,直觀感受當時緊張的氛圍。)
師: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孩子處境的危險嗎?
生:(萬分危急、心驚肉跳、膽戰心驚、危在旦夕……)
師:看到這里你感到緊張嗎?你想救他嗎?你想用什么辦法救孩子?趕快想辦法,時間可不等人啊!(學生各抒己見。這里孩子對于方法想很多,都被學生自己當場否決了)
師:這些辦法實際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時刻,船長也就是孩子的父親是怎樣做的? (指名讀課文)
師:如果孩子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
生:不會,
生:船長拿槍本來是打海鷗的。
師:請同學們一起來讀讀父親的話,為什么父親這樣說呢。
生:如果不這樣說,孩子可能會馬上失足掉到甲板上。
師:你對船長的舉措有什么想法。
生:船長太聰明了。
生: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險,卻沒有害怕,想到了辦法。
師:正是船長臨危不懼,才讓孩子得救了。齊讀最后一段。
師:“四十秒鐘以后――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里互相矛盾嗎?
生:每一秒鐘對于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決定著孩子的生命。所以人們救人心切,覺得四十秒鐘太長了。)
師:學習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這篇課文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遇事不要慌,不要想辦法,用最好的辦法解決。
師:當孩子慢慢醒過來,你想船長會對兒子說些什么?水手們又會對孩子說些什么呢,孩子會怎么說呢?請同學們回家想想,并寫下來。
課后反思:這是我和徒弟同上的一節課,同時也是結合學校的校本教研中的問題:“如何上好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如何幫助學生學會讀書”這一研討主題進行的教學研究課。兩課時進行下來,感覺課堂確實是現實的,的確讓我思考了很多問題。
反思之一:關注課堂生成是把雙刃劍,很多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比數學課更難駕御。尤其自己是個非常感性的人,可能會針對學生的思考,改變原有的教學預設。這可能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師生共同經歷了一次無法預約的精彩,比如處理學生閱讀描寫猴子的語句時的二次評價。其二:可能這樣的處理會讓其他環節的時間處理相對緊張,削弱其他教學重點的把握。
反思之二:兩課時我都沒有按預案完成,我在思考我的問題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通病,就是生怕講少了。我這節課也是這樣,盡量想給老師呈現更多的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導致第二課時中的后半部分處理的比較粗糙。所以在教學中,無論課堂學生的思緒飄到哪里,都要把握課堂教學的幾個目標。而且目標要準確,切記過多,否則就會哪個也落實不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一節課都能盡展,要根據單元,根據整冊教材確立長遠的訓練目標,這樣,長短目標相結合,把對孩子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反思之三、第二課時前面的臺階式的板書是我臨上課前決定加進來的,在這里為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中按照事情的先后順序,是怎樣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這個部分大概用了3分左右,到底這樣的呈現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也歡迎讀帖的老師能給予評價。
反思之四:課后交流時,有老師問我,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孩子學會過渡,我把自己對第一自然段中對因而和放肆的處理,和老師們做以交流。因而是句子與句子的過度。“因而更加放肆”一句是對上下兩段的一個過渡。下面的段落對猴子是如何更加放肆的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宋老師還提到她的作文教學中,要學會留茬。其實這個“因而更加放肆”就是留給下段的茬。
反思之五:交流中給老師們感受最大的是,我給予學生了廣泛的思考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有一個學校聞名三“不”的學生(上課不發言,不寫作業,不聽老師話)在這節課上表現了從未有過的積極性,不但發言,而且還提出了幾個很關鍵的問題,比如:眼巴巴,失足是什么意思?這些關鍵詞對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其實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要看我們的問題如何設計,如何引領學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帶著一顆童心走進課堂,走進孩子的心靈。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教室隨筆
1、本節課能以“月亮”的主題來貫穿始終。新課的導入,利用藝術室現場的布置,“有關天空的圖片”、“天花板上周圍的小燈像星星,中間的大燈像太陽,就是缺少了月亮”來引入“月亮”的主題;欣賞月亮的圖片;學習“月兒”的歌謠;學唱月亮的歌曲“小小的船”;聽有關月亮的故事“月亮的臉”等等。
2、盡管只是承擔音樂方面的教學任務,但是能夠將多種學科進行整合。比如,美術方面的欣賞各種圖片;復習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小小的船”;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月亮的臉”的故事,并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等等。
3、為學習“三拍子”歌曲“小小的船”埋下伏筆。課前三分鐘的復習歌曲就以三拍子的'音樂為主,比如“花瓣”;所讀的歌謠“月兒”也是一首三拍子的作品。
4、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在學唱歌曲的教學環節中,采用聽唱法與教師適當點撥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師唱一句、學生學一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欣賞中,自學歌曲。
5、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培養學生逐步建立音樂結構感知。欣賞圖片調動視覺,欣賞音樂調動聽覺,律動表演調動觸覺。
不足:
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低,加上三拍子、中速的音樂很優美,讓人聽了比較舒服,因此,課堂開始氣氛比較活躍,而在學唱歌曲時,多聽幾遍以后,有許多孩子表現出困的精神狀態。盡管整個班級來看,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但是,不能將全班的孩子全部帶到活躍的氣氛中來。
措施:盡可能地多花點心思,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每一個孩子在音樂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培養。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6
《陳嘉庚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了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國,在南洋籌資募捐支援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捐資創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為普及和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傾注了全部家資和畢生心血,并在新中國成立后回國定居,受到國家和人民的深深愛戴的故事。全文語言淺顯,但內容翔實,事跡格外感人,深深表達了一個海外赤子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熱愛,表達了"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一中華子孫的宿愿,提示"回歸"這一人生哲理。
從內容來說,陳嘉庚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較為久遠,但他傾資辦學的感人事跡卻值得我們世代學習和贊頌。作為四年級下冊最后一個單元開卷有益的課文,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課文內容本身,更要將四年級教材反復教授的批注筆記和摘錄筆記的方法繼續運用和適當的`小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分為這幾個部分:
一、檢查摘錄筆記;
二、在學生的批注反饋中,抓住關鍵詞進行小結提升;
三、圖片等多種形式延伸“回歸”主題,增加閱讀的廣度,讓學生深切的感受中國人的愛國情懷。
反思這一節課,我覺得還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
一、教學目標未完成。在交流反饋中,我對學生摘錄筆記和批注筆記的做法指導不到位,缺少適時的小結和歸納;
二、教學內容不夠飽滿,忽略了時代背景,如果能對陳嘉庚先生生活的背景通過視頻等媒體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學生更能體會陳嘉庚的愛國情懷;
三、情感滲透不足。教師本身缺少熱情,常常是為了環節而進行教學,忽略了對學生情感上的教育,錯失了大好的機會。
作為一個新老師,我資歷非常淺,在備課的過程中,幾位名師班的老師集思廣益,積極討論,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啟發;在評課過程中,很多老師給予了我很大的鼓勵!在此十分感謝各位老師的幫助,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讓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多的了解,讓我獲得了更多的收獲!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品讀完第一小節后)
師:我們看到自己的風箏放起來了,心里真高興。遠處的花兒也看到了我們的風箏,他們會怎么想呢?(他們也想放風箏)真的嗎?讓我們趕緊去讀第二小節,讀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練讀。
師:誰能讀給我們聽一聽?
生:高興地讀。
師:能告訴我們你為什么這樣讀嗎?
生:小朋友會放風箏,很高興;花兒自己也會放,他也多高興呀!所以我就高興地讀。
師:能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真了不起!還有誰有不同感受的朗讀?
生:花兒見到不僅只有小朋友會放風箏,連他也會放,他還很驕傲!
師:那你就讀出你的這種感受吧!
生:驕傲地讀。
師:還有誰想讀嗎?
生:我發現遠處的花兒是在“喊”,讀他說的話時聲音還要大一些。
師:看來你學會了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讀,真棒!你也來讀一讀吧。
生:讀。
(全體學生再次帶著自己不同的感受讀課文)
[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一種過程,是“我思”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朗讀指導中教師不應包辦代替,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實踐。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 本案例中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方法不多,就是提倡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彰顯自己的個性。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包含兩個部分——一首詩歌和拼讀音節。為了與拼音的聲母復習有更好的連接性,把拼讀音節放在《對韻歌》之前來完成。拼讀音節的部分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編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拼音學習興趣。由于本課是剛剛開始學習拼讀音節,而音節的拼讀又是拼音學習的重點、難點。因而一上課我就設計了一個拼音王國的情景,通過學生眼、耳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發音方法。
《對韻歌》這首小韻文,通過學生充分的練習拼讀,在其中體會到學習拼音識字的樂趣,以及利用熟字鞏固拼音的情趣,加深理解字于拼音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 “拼音真有趣,拼音真有用”。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手上的皮膚》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從結構上來看這篇文章是“總——分——總”的結構,層次非常清晰。在教學本課時,我先從在兩個問題入手: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有關皮膚的知識?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2、3、4、5自然段,從四個方面介紹手上的皮膚。分別板書之后,告訴學生這四個分別介紹手上皮膚的自然段可以歸納成一個部分。
第二個問題是:找到課文中用來總說的.段落,學生們也找到了,是最后一個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板書:手上的皮膚學問多。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只要內容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找關鍵詞“有趣”,并板書:手很有趣。引導學生理解第一自然段是總起段。這樣總——分——總的結構就清晰了。
讓學生了解了“總——分——總的結構,我又交給了學生兩種總結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總+總”和“分+分”同時,學生也能夠看到“分+分”的方法介紹更詳細。
這一課雖然結構清晰,知識性、趣味性較強,但學生朗讀情況不太好。以后,在這方面要多加強。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孩子而言,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是讓一堂課生動、有效的關鍵所在,而情境教學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能讓孩子們很快地入情入境,從而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從而能輕松地教,輕松地學。其實情境不需要太復雜,一首音樂、一段畫面、一個游戲,甚至一個小小的手勢都能很好地創設一段情境,在《插秧》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就較多地運用了情境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畫面
在初讀課文之前,我用多媒體出示了課文的插圖,在引導同學們按順序觀察畫面的同時,也仿佛把同學們帶入了如畫的景中,為同學們理解課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并在理解完課文之后,一句“想不想看看農民伯伯插完了的秧田是什么樣的?”,幾幅美麗的水田圖片,讓孩子們仿佛置身于美麗的鄉村,在享受到了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二、音樂
班上的孩子最喜歡聽音樂了,為了激發他們的朗讀熱情,我常常會為他們放上一段音樂,讓他們伴隨著美妙的音樂邊讀邊想象,本篇文章雖然很短,但配上音樂的孩子們的朗讀舒緩輕柔,讓人聽了不由得暗暗贊嘆。
三、游戲
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孩子是需要激勵的。課前我就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比賽游戲:“今天呀,老師想和一(3)班所有的同學比一比。”在宣布比賽規則的同時,等于讓他們進入了一個競爭的情境,同時也是給孩子們一個正面的引導,引導他們上課應該怎么做,學習應該如何學。孩子們的好勝心理讓他們個個都竭力制約自己,一堂課下來都不用我怎么去維持紀律,效果非常好。
在識字環節當中,我也用了一個猜字小游戲,我猜,讓他們評判。我故意猜錯一些字,也故意做出驚奇的'樣子,讓孩子們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認字的熱情、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四、手勢
情境無處不在,一個小小的手勢也可以創設一段情境。語文天地里有好多的“金鑰匙”,對孩子們語文知識的學習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如何在課文的學習當中強調、鞏固這些“金鑰匙”,其實有時一個小小的手勢就行了。如在要求孩子們邊讀邊想象時,我伸出手,說:“來,給你們這把金鑰匙。”一個手勢就好像真的把金鑰匙交給了孩子們,孩子們也好像真的是拿著這把金鑰匙在朗讀,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鞏固了學習方法。
在文章的拓展部份,為了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我從講臺上走下來,用手指著光潔的地板,裝作驚奇的樣子說:“哇,水田的水這么清呀!還照到了什么呀?”孩子們也從剛剛開始的驚奇轉到興趣盎然,紛紛地把自己的想象說了出來,還按照課文的樣子做了一首小詩,并且是毫不費力。
一堂課就這么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我沒有費盡心思去維持課堂紀律,沒有疲憊不堪地拉著孩子們順著我完成我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背誦了課文,識記了生字,發揮了想象,還鞏固、掌握了不少學習方法,我想,這無不是情境教學的巨大魅力。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拓展閱讀課文內容易懂,文章比較淺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我在教《燈塔》時,選用了“談話、引導”的教學方法,選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學習中,豐富語言,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勇于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又互為促進。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瑯瑯的讀書聲貫徹整節課,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
2.給了學生比較充分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討論交流的時間,把各項語文基本功訓練落在實處。
3.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表現自己。
4.讓學生參與板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也暴露出以下問題:
1.學生在朗讀時,我沒有適時加以指導,應在重點之處加以引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學生感悟能力。
2.我認為還應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加強,能駕馭教材,能駕馭課堂。
3.對學生的賞識不夠。賞識是一種信任,賞識是一種溝通,賞識是一架橋梁,賞識可以使師生溝通無限。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探索與追求。作為一名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努力,深入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讓我們的課堂成為高效課堂,成為快樂課堂。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學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兒子學步時的情景。文章從看到兒子蹣跚學步,聯想到學步只是人生旅途的開始,希望孩子腳踏實地地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順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父輩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例如:“生命的過程,大概就是學步和尋路的過程。”等。為了突破難點,將學生引進文本,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那么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講的“你的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這句話的含義了,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情厚意。我是從這幾點入手的:
1、讓學生再現自己的情感體驗
首先,理清文章脈絡,由“居然會走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入手,讓學生找到學步的艱難。學生需精心閱讀文本,體會父母的心情。
其次,讓學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閱讀,歸納出有關描寫心理感受的詞語,諸如“膽怯”、“自豪”、“勇敢”、“新奇”、“堅持不懈”等。這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的朗讀訓練,應該定位于朗誦。
2、體會父母的情感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些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的亮點。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一種能夠共鳴、能夠感悟的狀態,而我又利用各種契機進行了大量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閱讀文本時的劃句做眉批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的訓練,積累句子并合理運用的說話訓練,大規模的朗讀訓練,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訓練……
3、提升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
學生已經知道,人生只有學步,才能邁步,直至成長。在作者眼中,兒子學步的意義就在于他開始邁上了漫長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會驚喜與興奮,會贊美和欣賞,還會擔憂和焦慮,更會有期望與忠告,將學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北師大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
1、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調動探究學習的熱情。
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喜歡朗讀,感受朗讀的樂趣。教師要通過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通過朗讀,對感興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情感得到激發。通過進一步的美讀,展開想象,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針對教材特點,在教學中,我運用了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的方法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課堂實踐,可以看出,聲像俱備的信息技術手段發揮了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教學時,音響逼真地播放出朱?q飛來時的場景,首先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了朱?q的美麗;接下來通過影像演示朱?q的生活環境等畫面,把學生引入一個景色奇異、五彩斑斕的大自然。這里通過直觀的畫面,生動的解說,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使他們如臨其境,真正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學生被這美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此時再來呼喚朱?q回家,學生就迫切地想通過朗讀抒發自己的情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聽覺、視覺、思維被充分調動的同時,探究學習的熱情也達到了高潮。因此,信息技術輔助手段的運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之筆。
2、運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
《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內容,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手段,創設了安靜和諧的朱?q生活的情境,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為具體生動的影像資料,使學生圖文結合地學習課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然后針對重點的段落、語句進行分析,在學習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同時,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欣賞多媒體展示的美景、與同學自由交流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解課文,完成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配合視頻播映,結合重點語句的美讀,學生進一步自主感悟到文章所體現出的意蘊,體會出考察隊員和小伙伴們對朱?q的珍惜和保護。這種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語匯的積累、內化,還充分激發了學生對野生動物的珍惜和保護的感情。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課文主題得到升華,同時,又反過來使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