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通用7篇)
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
《搭石》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21課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無聞中凸現。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倡導個性閱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供給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能夠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一樣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教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經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必須的了解感悟后,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一樣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恒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里也能夠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2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被譽為“農民詩人”“草根詩人”的現代作家劉章的作品。本文語言質樸純真又簡約韻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而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無聞中凸現。
根據學校安排,我準備參加家長走進課堂活動,我選定了《搭石》這一課,并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應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把“美”這條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
(一)、以風景為主線
這篇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供給了想象的空間。新課伊始,由課題引入什么是搭石?讓學生從圖文中領略出搭石的美,領略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并領悟到鄉親們擺搭石是為別人著想,是心靈美。然后,我請學生帶著“找找人們走搭石的情景”,靜靜地默讀課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兩個人應對面走搭石”和“老人與年輕人走搭石”三個板塊,勾勒成三幅畫面,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為什么是一道風景。
(二)、以欣賞為前提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讀“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經過引讀“脫鞋綰褲”讓學生讀出搭石為人們帶來的方便。讀“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話,我經過引導學生對“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理解,引導學生誦讀,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著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完美的畫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兩個人應對面走搭石”和“老人與年輕人走搭石”主要讓學生抓住文本的空白點進行想象。
(三)、從背景中升華
當學生經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終一段,并經過背景介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本事。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完美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活力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里,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3
《搭石》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劉章爺爺通過身邊平凡的小事——搭石,把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默默無聞的在文中字里行間表達出來。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讓學生在感知美、體會美、欣賞美、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中,感悟到風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諧之美,感悟到樸實的為人之美。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如引導學生想象“假如還有哪些人來走搭石,家鄉人會怎樣做的”,進行說話的訓練。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引導學生學習一行人走搭石的內容時:我借用了知名特級教師王玲湘的巧妙設計即創造出似“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文本情境,再將文本轉換成詩的語段,通過朗讀訓練,使得孩子們讀出鄉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
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在這節的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學語言還未夠自然,靈活性不夠。
2、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在講“謙讓美”這部分時,挖掘得不夠,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倆人會說些什么家常話呢?從而進一步體會家鄉人淳樸的感情。
3、板書與講解有時未能同步。
4、如果能增加一些課外的資料豐富課堂就更好了。
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4
上完特級教師的指導課《搭石》,加上劉宏教師一針見血的點評,我收獲頗多。現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課堂語言優美,情感體會到位。
2、條理清晰,環節流暢,重點把握恰當。
3、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做啟發,引導不緊不慢,逐層推進,真正做到讓學生有所得。
4、在理解“應對面怎樣過搭石”一環節時,采用師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觀簡潔易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
5、課文最終升華階段,教師先自我有感而發,寫幾句詩,讓學生和著音樂吟頌,緊之后說話訓練(此時此刻,你想對搭石說些什么?)水到渠成,學生有例可仿,有話可講。
二、不足之處
1、導入不夠明確,讓人誤以為是上第一課時。其實能夠先直接回顧上節課所學,“什么是搭石?”后再一齊去看看作者劉章的家鄉(欣賞家鄉風光圖,說感受),之后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獨特的風景——“搭石”。這樣就不會有疑問了。
2、整堂課的時間分配稍有偏前,后面略顯倉促。應當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難點:全文5段,第1段弄懂“為什么搭石?什么是搭石?”(第1課時)。第2段清楚“誰,怎樣擺搭石?”第3段明白“怎樣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景怎樣過搭石?”第5段“贊搭石”。其中“擺和走搭石”中都蘊涵著鄉親們完美的情感,應作重點把握。實際上課時各環節銜接如能再緊湊些,時間安排上也會更寬裕。
3、對個別詞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明確。
“輕快的音樂”應當是有很明顯的節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協調就能夠,而不是必須要快的。“踏踏”的聲音,是腳踩搭石發出的響聲,教師在引導體會時不應當直接發“踏”的音,而是做好師生接讀訓練。教師說“前面的抬起腳來”,學生接“后面的緊跟上去”……重復幾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讓學生體會“前面的慢,后面必須慢,前面的快了,后面必須得快。”從而明白什么是“協調有序”,什么是“像輕快的音樂”。
另外體會“畫一般的美感”時,必須要點一下,能夠結合前面看過的秀美家鄉風光圖片,也要牢牢抓住那里的“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去體會。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畫一般的美”。
三、談“再教設計”
1、教學形式多樣化
能夠在教學第4段時,再設計一個說話寫話訓練。“在過搭石的時候,還有哪些特殊情景?”比如碰到小孩、孕婦、殘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來那里旅游的人,該怎樣說?怎樣做?
2、豐富結尾,升華主題。
明白僅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離不開“搭石”,搭石不僅僅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完美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紐帶。還能夠讓學生結合開發當地旅游資源,提高自我的認識,談談各自的想法。
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教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系,講臺并非是教師專有的陣地,教師會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那里施展自我才能。《搭石》上完后,能夠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進取性十分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贊,調動了學習進取性。我要學生動筆在文章空白處中寫感受,發表自我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愿意把自我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于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課文最終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聯結著鄉親們完美的情感。”這句話怎樣理解?說真的,這句話含義很深刻,我認為對四年級的小學生未免太難了。因為文章語言表面比較易明,但內涵隱晦,作為教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可是彎來,何況是四年級的的小學生?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終有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安排在課文的最終,作者是不是要用來點明中心呢?而課文的中心就是要贊揚鄉親們,那贊美搭石就是贊美了鄉親們。”另一位同學之后回答:“這句話表面是寫搭石靜靜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實際上就是寫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同學在學習時,碰到問題能去動腦筋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一樣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經過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
是值得欣慰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當做教材的主人。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課改的核心,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孩子,僅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了發展。
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6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應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恒的主題,教學時采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此刻認為什么是美?在我們身邊哪里也能夠找到美?”
在教學中,盡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可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本事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我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我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于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景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可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并沒有到達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我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經過教學,我感到自我設計的一些提問過于細碎,總感覺自我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我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于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著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我的教學本事、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本事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我取得更大的提高。
小學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7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謙讓美。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尊老美。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恒的主題,教學時采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么是美?在我們身邊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在教學中,盡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于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于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于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著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中透露著美好的人性。它贊揚了淳樸的山民那種為人著想、無私奉獻、互相謙讓的精神,學習本文就是要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
細讀教材,我想:搭石本是無情物,是鄉親們的所作所為,那種謙讓、敬老、心中有他人,相親相愛,讓它承載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純真的情感。搭石搭起的是什么?搭起的是人間真情。可是如何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感受這濃濃的鄉情之美、人性之美呢?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從“問中哪寫地方讓我們感受到美?”這一問題出發鋪開文章的教學。如果說學生能夠較準確的把握這一問題的脈絡,那么對文章的理解就比較到位了。
我根據本文特點,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句話和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個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去讀書,去找有關的句子,這樣學生很快就找出了寫老人心細的句子,寫年輕人尊敬老人的句子還有人民走在搭石上那腫美的節奏的句子,通過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學生能夠感受到山村里的人們那種為人著想、無私奉獻、互相謙讓的情感。
以“欣賞美”感知全文學生能夠體會到文中所寫的那種人性的美以后,再讓他們帶著欣賞的語氣去讀課文,那自己的感情充分的表現出來,這樣學生也從匯總受到了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的教育。
聯系生活“發現美”去延伸課文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這樣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想一想說一說,使他們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課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寫一寫身邊的美。通過批改作業可以看出,學生知道從生活中去發現美了。
總之,只要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找到適合學生自己學習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能夠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