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葡萄溝教學反思(精選2篇)
小學語文葡萄溝教學反思 篇1
想象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活動,想象力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大腦的思維加工,創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如果沒有積極的想象活動,學生要順利有效地完成一門學科的學習任務是一句空話。經驗證明,想象對語文學習的作用尤其重要,想象可以使學生根據教材的描寫,教師的講述,打破個人已有經驗的狹小圈子,把在不同時間、地點獲得的知識多方面聯系起來,比如學生此時此地的認識可能是事物的一毛一皮,彼時彼地的認識可能是事物的一鱗一爪,但想象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學生在不同時間、地點獲得的零碎知識聯系起來,經過整理加工,集中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新形象。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想象,可以從文章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引出自己腦海里栩栩如生的畫面和形象,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借以提高思維能力,發展智力。在教學《葡萄溝》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學完生字后,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人們為什么最喜愛葡萄溝的葡萄?
學生說了葡萄的葉子很多很茂密后,我就創設情景:
葡萄的葉子這么多這么茂密,也就預示著將來長出的葡萄會怎么樣?大家猜一猜。(學生當時就很興奮,好多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回答:葡萄一定長得很大、非常多、又香又甜、特別的漂亮……)這時我適時打出“五光十色的葡萄”的圖片,學生一看,都吃驚的不自覺地發出了“哇、啊、呀!”的聲音,我知道學生一定覺得葡萄太美了,一定有好多的話想說,于是在沒出示課文的句子之前,我就讓學生看著圖片想象著葡萄溝的`葡萄就展現在眼前,夸一夸葡萄溝的葡萄:
生1:哇,簡直是太漂亮了,好象荷葉上晶瑩的露珠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生2:葡萄太美了,好象是一顆顆鉆石一樣,放著耀眼的光芒!
生3:這些葡萄好象夜晚天上的星星一樣,一閃一閃的發亮光!
生4:葡萄溝的葡萄一定特別的美,五顏六色的,我都想吃了!
生5:葡萄簡直太漂亮了,我想著那么大那么多那么美的葡萄,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然后緊接著我在圖片的下面打出了課文中的描寫葡萄的話: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
這時我讓學生讀一讀這句話,我本想學生只是自讀了兩遍,應該只能流利地讀出來,但是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學生們讀得很有感情。我意識到了原來是學生們在充分的發揮了想象的基礎上,已經能夠順理成章的帶著感情朗讀這句話了。而不是需要教師指點要讀什么語氣,怎樣讀才能更好的讀出葡萄很美的情景來,是學生在通過先前的充分想象,自己感悟理解了這句話,體會出了葡萄溝的葡萄是那么色彩斑斕,惹人喜愛,情感得到了升華,也就自然而然的帶著感情朗讀了。這就是想象發揮的效應,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遐想的空間,讓教學從單純的傳授知識中解放出來,教師要準確的把握,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就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愛國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看世界上的進步,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學工作者緊跟語文教學改革的前進步伐,把聯想想象能力的培養訓練列入正常的教學日程,為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為培養創造性的新型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小學語文葡萄溝教學反思 篇2
《葡萄溝》是浙教六年制小學課本第五冊中的一篇課文。本篇課文介紹了位于我國新疆吐魯番的水果之鄉——葡萄溝。課文圍繞總結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展開了三個內容:
一、葡萄溝盛產水果。那里不僅有人們最喜愛的葡萄,還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葡萄溝生產的葡萄干色鮮、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二、葡萄溝景色美麗、獨特。夏季,種在梯田里的葡萄長出了茂密的枝葉,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掛在綠葉底下,十分美麗(第二自然段)。
三、葡萄溝不僅物產豐富、景色美麗,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別好。淳樸的老鄉非常熱情好客,當葡萄成熟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拿出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話)。
再從整個單元來看,理解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間的連接方法——按時間順序連句成段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第二自然段。如果說《家鄉的秋白梨》的第二自然段是個標準的按時間順序寫的段的話,那么這一段就是一個“不標準”的按時間順序寫的段。這一段共有4句。第一句寫葡萄的種植地點,從第2句開始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分別寫了夏季和秋季,葡萄成長和成熟時的情況;第4句寫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熱情好客的老鄉的表現。文章的難點也在第二自然段,要準確領會第二自然段的詞句,并體會其中的情感。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新課程導引的新課堂,其本質特征在于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又是道德主體、審美主體。一句話,他們應當是自主發展、自我構建的主體。而活動是主體存在和發展的方式。離開了自主的、具體的、感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是無法獲得主體地位,也不能發揮主體作用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盡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朗讀方式,自主選擇作業方式,自讀自悟,自己觀察發現……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學習第2段時,有兩個季節,我做了隱性設計,學生喜歡夏季則先學第二句,若學生喜歡先學秋季的,則先學第三四句,以此作為課堂調節手段去調適和引導學生的主體行為。
2、創設情境,角色表演
一般的表演活動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課堂表演不一樣,表演的過程也就是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并如何“形諸于外”的排演過程。正是課堂表演的這種動態生成,才使得它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即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種深讀課文,感受語言含義,提高閱讀能力和審美情操的手段。孩子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這不僅是因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而且有角色效應的作用。當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我——一個小學生為“他角色”——老鄉,那種新異、好奇心,使孩子激動不已。在本節課中,學生扮演老鄉來招待游客,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
3、開放課堂,課外延伸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在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和方法的相互交錯、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在課前請學生搜集有關于葡萄溝的資料,課內請學生提取教師提供的關于梯田、蔭房的信息,課后請學生給老鄉寫寫信……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