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精選4篇)
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的哲理。
一、追求平等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語文課堂應該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置身于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首先,對話的關系是平等的。《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讓學生體驗到“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是不太容易的,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學中,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實則頗具玩味的詞句,如:“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隨著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生成。
二、注重情感體驗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有真情付出,才會有心靈交匯;有情感體驗,才能與文本對話。因此,課堂中,教師要以自身的激情引導學生,用他們全部的理智、經驗和情感去感受、領悟、欣賞課文的內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就多處引“移情”進課堂,注重體驗。學生一會兒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么?”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一會兒又成了黃鶯和微風,在“黃鶯,你為什么見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風,大伙兒在夸你的時候,你心里怎么想?”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給別人帶來的快樂。隨著體驗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沒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不斷的角色體驗的過程,是學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對課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組合和建構。
三、激活創造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思維品質的提高。因此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創造,保護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導讀好黃鶯和微風說的話以后,教師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幫助想象的平臺: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飛來了,她說── 一只蟋蟀跳過來,他說── 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跑過來,她說──,繼而讓學生自由想象說話。學生有了閱讀的基礎和思維的開啟,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紛紛浮于腦海。一個問題展開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
“為他人開一朵花”,小鹿這樣的行為,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應該常常地想到學生喜歡什么,常常地為他們帶去快樂。
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時光荏苒,轉瞬間一個學期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回想一下,自己在這一學期里,語文課上教給了孩子們一些什么知識?孩子們學會了什么知識?我得到了哪些收獲?
本學期,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教學思想上的轉變,由最初的教學生知識,到現在的教學生用知識。個人專題的研究也由讓學生積累成語,變為教學生會用成語,每當與家長交流時,家長告訴我孩子已經會用某個成語時,心中的.喜悅無語言表,我和孩子們在共同提高、進步。參加科研組最大的收獲時讓我學會了不斷地總結、反思。我是一個比較懶惰的人,雖然自己一直在研究語文教學,但卻缺少總結、反思,參加科研后,每次的作業就是一次反思、總結的過程,由最初的心中有怨言不愿去做,到現在自己樂于去做,而且我發現這也是一個提高自己的過程。在每次的反思中總結,取長補短,自己也在進步。而且我相信自己在科研后會有很大的收獲。
語文課教在課堂,功在課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研究語文,和孩子們一同成長!
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秋天的圖畫》描繪了秋天的美景,贊美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實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學生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再出示圖,使枯燥的語句更加形象,學生樂學、愛學。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讀的情境,重視朗讀,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邊讀邊展開合理想象,感受閱讀樂趣。
二、注重識字寫字教學
我還注重了識字寫字教學,采用了多種形式,調動學生自主識字寫字意識。在課堂上,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認生字、找生字,讀生字,進行多種游戲鞏固生字。并不失時機地進行鼓勵,幫助學生培養課外自主識字意識,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我真切地感到:在課堂教學中,要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運用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學形式由單一轉變為多樣,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由封閉轉向生成和開放,并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也應多樣化,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給學生激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
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如對于課文的朗讀,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朗讀效果好,但也有個別學生參與性不高,朗讀沒有感情,今后要多指導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今后的教學還應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
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有不少收獲,也遇到了不少問題,特作反思如下: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第一次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課改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門。
課改需要加強老師之間的交流、探討。課改,當前來說,缺少成功的經驗、樣板。課改途中困惑多,疑難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對共同的處境,老師們應該群策群力,加強課改經驗的交流。例如:多組織研討和現場聽課、評課等活動,這些使得課改理念真正體現在課堂教學,扎根于課堂教學中,作用于每一個學生。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交流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開了,思路又指引著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
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課改涉及千家萬戶,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許多家長不理解,常常反應“孩子回家怎么不做作業了?”“這樣的教學,孩子能學到啥?”。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是課改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我采取了多種辦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理念。三是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說完。
我在語文教學中不光努力抓住教育契機,我還特別重視為學生創設教育情景,使學生在教育情景中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獲得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在學習《日月潭》、《葡萄溝》、《難忘的`潑水節》時,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專題片,讓學生感受當時的那些激動人心的場面,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學習《我為你驕傲》一課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從中體會老奶奶的慈祥以及小男孩的善良,從而進一步樹立勇于承認錯誤、誠實的意識……
當然,在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它們有些是教材中出現的,有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有些是因為我們地處農村條件所限……在教學中我也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列舉一個至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課改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已逐漸成為領導和教師的共識。多技能和廣泛的知識面成為了課改后一名優秀教師的評價標準。未來的教師,都將會與教育科研聯系起來。面對課改帶來的機遇,我為一名年輕教師,感受到了學習的重要,感受到了新的挑戰。
課改恰如一陣春風,帶來新的希望。我們沐浴著課改的春風,定會邁向成功教育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