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少年閏土教學反思(通用3篇)
小學語文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1
《少年閏土》是一十分經典的文章,較難的是學生對當時背景的理解。本文節選自短小說《故鄉》。課文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干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他的懷念之情。在課堂上學生們熱情高漲,不僅對這課文充滿了熱情,而且還生成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的精彩:
一、重研讀創教學新路
這節課,在初讀研究環節,我示彈性式填空,“的少年閏土。”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在交流中,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豐富填空內容,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二、重點撥亮思維過程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碰壁。這時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可謂點到了節骨眼上,教學也實現由局部向整體推進。“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句話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說,我有點懂,但說不明白,這正是學生學習中的“憤悱”狀態,需要教師點撥。在讓學生充分地讀的基礎上,引導:
(1)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指哪些?
(2)“我”往常的朋友指誰?
(3)“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學生聯系語境,在解題中逐漸明白其中之意。再通過讀的點撥:將“啊!”與后面“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聯系起來想一想,結合上下文內容,整句朗讀,反復誦讀,深入體會。學生讀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個“啊!”字,融少爺“我”的種種情感于一體,在贊嘆中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領悟少爺們的心聲,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隱藏著的深刻內涵。
三、重活動還心靈自由
爭辯研讀是整堂課的亮點之一,引活動于課堂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使學生的參與變得真情投入。他們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學生的心靈自由,在爭辯中進行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理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當家作主站起來。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我覺得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不夠鮮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課文內容,反思之后,通過再設計,我感覺下面的設計更好,能夠更全面的展示給學生,脈絡更清晰,主題也更鮮明。
小學語文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2
《少年閏土》一文,作者采用倒敘的方法,一開始就把所要介紹的人物介紹出來,然后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的特點,逐步回憶、依次敘述,一步一步地刻劃出了一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干、活潑可愛的海邊農村少年的形象。
我在教學時,引導孩子從“看瓜刺猹”這一事件入手,通過品讀閏土和“我”的對話來感受“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閏土的勇敢。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感受句子所描繪的情境,知道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情節是事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為后面的擴寫環節做好鋪墊。然后用形象的課件再次把學生帶入情境當中,同時也是輔助學生背誦該段落的一種手段。我覺得孩子們在經過品讀和形象感受之后,能背下來的人挺多的。這個辦法較好。
“雪地捕鳥”這一事件比較簡單,我花的時間就相對較少,我只是抓了其中的幾個動詞,在學生稍稍品讀之后,利用幾個動詞把事件串連起來,不少孩子也能當場背下來果較好。
我這節課的第三個任務是引導孩子們理解“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句話。硬邦邦地要孩子們從字面上理解,我想有點難度,于是我采用對比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理解。“當閏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時,“我”在干什么?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的說“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說“我”可能在讀四書五經,還有的說“我”可能在背古詩……我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再對比一下閏土和“我”的生活,學生就自然能理解為什么作者說自己只看得見“四角的天空”了。
我教學的第四步是讓學生了解外貌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學生從作者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了解了閏土。如“紫色的圓臉”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海邊,經常被海風吹,太陽曬,從“頭戴一頂小氈帽“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江南一帶,“項戴一個銀項圈”可以看出他的父親非常愛他。這個環節也是為擴寫做鋪墊的。
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一讀,然后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都能從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在老師的引導學生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干的人,說明外貌描寫得傳神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學以致用”是我們教學的根本,孩子們把從文本中學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此,這節課我把時間擠了出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現學現寫——仿照“看瓜刺猹”擴寫“海邊拾貝”或“看跳魚兒”,要求寫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應根據課文特點,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及時讓學生模仿,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3
11月初,我給六(3)的學生講授了《少年閏土》這一課文。《少年閏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文。第五單元的主題是“初識魯迅”,共選取了四課文,其中《少年閏土》是魯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都是不同的作者寫魯迅的作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認識、了解魯迅,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等。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主要刻畫了一個活潑可愛、聰明能干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課文先是描繪了“我”腦海里看瓜刺猹的閏土,接著寫了我與閏土相識相知的過程,主要寫了閏土給“我”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兒四件事。最后寫了我們兩人的分別和友誼。
講授這課文時,我首先出示了一張魯迅的照片,讓學生猜一猜照片上的人物是誰,學生非常感興趣,紛紛說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學生說是魯迅,我給予肯定,接著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這張照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魯迅的外貌(能說多少算多少),之后一起翻開書本第75頁,看看書本是怎樣描寫魯迅的,全班一起讀一讀,再讓學生將文字與魯迅的照片進行比照,加深學生的印象,我相機引導學生描寫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接著一起畫出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是初識魯迅,對魯迅不太了解,所以我讓學生翻到書本第80頁,一起讀一讀“資料袋”,畫出相關語句,讓學生對魯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過渡到課文的學習(魯迅先生的身份之一是一位文學家,那么他的文章究竟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的《少年閏土》),展示課題,齊讀課題。提醒學生,這課文節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
這是《少年閏土》的導入部分,我的想法是學生對魯迅先生了解很少,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設計了一些環節,通過這些環節,學生先對魯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理解課文。上完課以后,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課堂氛圍挺活躍的,教學目標也有落實,就是覺得這個導入花的時間有點多,是不是要簡短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