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通用2篇)
人教版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 篇1
紙船和風箏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維系、發展他們友誼的紐帶。
在教學中,我緊抓小熊和松鼠感情變化這條線,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識字教學情意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我在識字教學中,利用課文內容中“風箏”這一主要元素,設置了放風箏送氣球的情境,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讓學生快快樂樂識字。如:把生字寫在風箏的圖片上,讓同學們說說識字方法,放飛風箏,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很高,識字的方法也很多樣。加一加、換一換、聯系生活等等。放完風箏還送給學生兩個氣球作為獎勵,同時進行組詞練習。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好學、樂學,印象深刻。
二、設置感人情境,給學生情感熏陶
新課程改革提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精神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為此,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多次設置情境,使學生始終處于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
教學一開始就通過精美的動畫創設出了美麗的童話世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后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課文七至九自然段寫了兩個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緒憂郁的部分,課件出示山頂、小溪空空蕩蕩的圖片,配上較為悠傷的樂曲,學生一下子被帶入了失去朋友的痛苦之中。
課文最后小熊和松鼠重歸和好,是情緒歡快的部分,課件出示滿天飄蕩的風箏和紙船搖啊搖的動畫,配上輕松歡快的《友誼地久天長》音樂進行渲染,使學生充分感受友誼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這些音樂感染了學生的情緒,在這種氛圍中指導朗讀,理解課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入“情”誦讀,層層感悟
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把“讀”貫穿始終,采用了自讀、范讀、讀中思考、讀中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兩個小動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課文中抓住了的幾句重點句,如抓住“漂呀漂”“樂壞了”“再也看不到……”“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風箏吧!”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漂”的含義。
四、走進孩子,肯定成長
在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中,師生都是以平等生命體的身份出現,自由地交流著自己的感受與意見,相互理解、相互欣賞,共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一起讓生命共同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對孩子由衷的評價,如“你的眼睛真亮!”“你真會讀書!”“你真是個快樂的小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同時,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這節課中也有不太理想的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1、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于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不影響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于飽滿,使得最后很多環節沒能充分展開。也因此時間分配不合理,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前緊后松。
2、文本價值的把握不夠到位。本文的文本價值應體現為讓孩子樂于交友,并寬容地對待友誼。但這個主題體現得不夠明顯,是整堂課教學的一個不足之處。
人教版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 篇2
1、教學中生字呈現的方式多樣,學生對識字的興趣非常濃厚。
如讓學生自學課文的同時,我把本課的八個生字呈現在頻幕上上,然后讓學生說一說你是如何認識這些朋友的,進行了匯報交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了學生喜歡自我表現的心理,進行了從字到詞到句的識字過程,比較符合小朋友的年齡特點,學生對識字的興趣非常濃厚,而且學生認字也認得既快又好。
2、充分利用簡筆畫,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如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后,讓他們根據課文的描述為課文配一幅插圖,師生以黑板為陣地,簡單勾畫出他們的位置。學生興趣高漲,學得主動,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在進行角色體驗的時候,有點脫離文本,因為小朋友對課文內容還不是很了解,就直接開始讓他們談自己的感受,要求有點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