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考試反思(精選2篇)
八年級語文考試反思 篇1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多數語文老師感到很棘手的問題,要上好這堂課,教師的準備工作要相當充分,有時還要事先讓學生準備,等上這節課時,可能還要用到多媒體輔助教學,于是乎,多數老師只是應付一下,草草了事,以一篇作文告罄。而我恰恰相反,喜歡上綜合性學習課程,其實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更大。
由于學校教學工作的需要,本學期我執教另一個班的語文,八年級(8)班,以前是一個50歲的老語文教師執教,他語文功底深厚,教學方法靈活,精力充沛,但是對電腦不太熟悉,沒有運用過多媒體上課,然而該班的語文及格率卻在年級里名列前茅。而他因為接手4班班主任工作,便于教學,執教3班、4班的語文(之前我執教3、4班語文,非班主任),所以我們更換了授課班級。8班的學生沒有上過語文多媒體課,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前面說的老語文教師不太懂電腦,另一個是該班沒有安裝多媒體(原先我執教的3班安裝了多媒體),而學校綜合樓的多媒體教室跟班級里的多媒體一樣,是等離子電視的那種,屏幕小,效果不如在班里,而且應用多媒體教室要事先預定,很麻煩,因此許多老師采用傳統的常態教學。當然我也多數采用這種教學,只是有些課需要多媒體輔助,就為學生開設了。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尋覓春天的蹤跡》,有三個分主題,要求老師選擇一兩個教學就可以了。根據實際條件和我的喜好與優勢,我選擇“創作一幅詩畫”的教學內容,用一個晚上時間制作了課件,從收集資料到課件完成花了五個小時。第二天我就到校長那兒借來移動式投影儀,帶上筆記本電腦,為8班的學生上了第一堂多媒體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可把學生樂開了花。
當我把背包帶入教室,聰明的學生猜出我帶筆記本電腦進課堂,高興的熱烈鼓掌,都期待著好像看一部電影大片一樣能給他們精彩的一課。其實我上課也蹩腳,只是有點激情而已,如果有老師聽我的課,定會失望。我制作的課件很簡單,總共13個幻燈片,除頭和尾,內容才11張。這節課的重點處理為“給畫配詩”,而并非文本上說的“創作詩畫”,我的觀點是,語文課不是美術課,但兩者有點聯系。因為學生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直接為畫配詩過于唐突。于是進入課堂的第一個環節是“詩畫導入”。
我從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入題,“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出示一組畫面,當然是后人根據蘇軾的這首詩配的圖,并非宋朝和尚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讓學生比較詩與畫的聯系,理解詩畫內容,從詩歌中初步感受畫的魅力,從畫中初步品析詩歌的韻味。
第二個環節,“現身說法”。我把以前為江蘇網友、著名畫家狄夕明的畫配了幾句拙詩,出示給學生賞析,幻燈片上一半是畫,一半是詩,對比著,比較直觀。我選取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賞梅》:
“孤叟扶杖看花早,寒梅三枝雪初消。莫道東風歸來遲,淺草有意報春曉。”學生看過畫與詩,吟誦一遍直呼“好”。隨后我又吟詠為學校創作的小詩《詠新馬中一首》,把初稿和修改稿一同展現——
“包山東麓現曙光,朱公渠水萬年長;今日古鎮群賢至,儒風又綠西錢江。”(初稿)
“包山東麓沐曙光,紫陽問渠活水長;且看今日群賢至,儒風漫拂西錢江。”(修改稿)
另外,去年到紹興沈園游玩時即興創作的一首詞也展示出來:
“素壁情牽,沈園遺恨,青梅懷秋,盡是斷腸緣。紅顏知己,墨淚蕩秋千。唐陸離別,錯過煙柳灑江邊。
今朝無酒,泣珠一樽殘月,只剩兩三點。明日何從,曉風極目楚天,錦書玉箋無歸雁。”
我的目的不是在學生面前賣弄我自己,而是現身說法讓學生領會為畫配詩和作詩的方法,學一點作詩的技巧。這個環節耗時大約10分鐘,不知在其他老師看來是否有點“黃婆賣瓜”之嫌,這個我不管,因為我的課堂我做主。
第三個環節,“牛刀小試”。在幻燈片上提供一幅春天美景的畫面,讓學生認真讀畫,明確畫面呈現的幾種事物,色彩如何,事物間有何聯系,有沒有人物,心情狀態如何,用怎么的語言表達畫面,寫成詩句,反映“春天”的主題等等。學生看畫寫詩是這節課的重點,安排時間20分鐘,要求學生至少寫出兩句詩,多多益善。一開始,學生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筆。我一邊巡視,一邊點撥啟發,幾分鐘后有學生舉手,示意有詩句。我拿來看,他只寫了兩句,14字,“春風暖樹陽光照,群燕飛上柳樹梢。”讀出來很俗,缺少詩意,但也押韻,有點像詩的樣子,我當即表揚了他:“八8班的第一位詩人誕生,了不起!”課堂上響起了一片掌聲。隨后有三句的、四句的、六句八句的,陸續完成。我一一朗誦學生們的處女詩與大家共享,也一一為他們點評。當讀到程珂同學的《頌春》——
“情燕雙飛欲上梢,孤柳拂絮弄風騷;賢者馭馬沐春色,萬花亂眼舞春朝。”
朱婧菲同學的《吟春》——
“春風姍姍拂柳唇,飛燕翩翩共戲春;百人馭馬赴春宴,一朝你我同吟春。”的“精妙”詩句時,課堂上掌聲四起,紛紛叫好。
最后一個環節,“吟詩作畫”,是布置學生課后完成的作業。我提供四句詩歌,分別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讓學生挑選一句,根據詩意創作“詩畫”。我設計該環節的目的是給有美術天賦和愛好書畫的學生一展風采,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時間定為兩天后上交,當場點評,同時我還承諾,優秀的作品將發表在學校網站上。
【感言】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中最精彩的內容,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上的課型,它可以鍛煉學生多種語文技能,培養語文學習興趣,體驗生活,感悟人生。但是,目前農村學校開設綜合性學習課程形同虛設,即便有,也不過是一個學期來一次象征性的。從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來看,這些課程往往是最重要的,從我上的兩次綜合性學習課(第一次是以自編小報的形式完成“母愛”主題的“獻給母親的歌”,還評獎,獲獎作品已經發表在學校的網站上)的效果來看,絕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并體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一些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也能從綜合性學習中找到一些學習的樂趣,雖然他們完成作業的質量不高,但畢竟也是一種進步,從這一點而言,學校和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綜合性學習課程的開展。
八年級語文考試反思 篇2
本單元以“科學”為主題編選了五課各具特色的介紹科學知識的短文共六篇。它們是《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綜合性學習是“走上辯論臺”。應注重培養學生搜集、運用資料來闡明自己觀點的能力。
1、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本單元以“科學”為主題,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即不失時機地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系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本單元基本上是說明文,因此在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釋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關于本單元的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語體特點。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2、教學中幾點注意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學習這篇課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文章開頭幾段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幅季節更替、物候變遷的大自然的美妙圖景。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效果;注意積累其中的優美語句。
2、文章在點明“物候學”之后,對影響物候現象的幾種因素作了條分縷析的說明。在這幾段說明文字中,體現了作者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比如,文中不僅用具體事實作說明,而且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還列出時間和數據,使說明更顯準確而嚴密。僅從行文來看,似是表達的功能,而實際上是來自作者深入細致的觀察和研究。
3、文章最后點明研究物候學的重要意義,使全文結構非常完整。全文結構大體可分為:描述物候現象———作出了科學解釋(物候學)———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說明問題逐步深入。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我們教學時要注意的。
4、注意在引導學生通讀、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解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嚴謹。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楨寫的一篇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舍、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了說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分設四個小標題,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贊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
本文的學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整體理解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并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并且通過對“科學發展引發相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的討論,獲得對于科學的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努力實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另外,本文中多種說明方法的使用,應引導學生體會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