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精選13篇)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1
一、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現身祖國建設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了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然后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扎根邊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愿。
結合本單元“走進西部”的主題,本篇課文,一是要激發學生對獻身于西部的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二是要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優美語言的表達效果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以遵循三個原則為指導思想來設計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
一是以“三為主”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為主線;二是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三是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學習邊疆者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
在這樣的前提下,本課的教法我主要運用誘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導法。從整體著眼,以疑為主線,讀思結合,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新知,培養創新能力。
本節課中,教法學法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情景教學法。采用各種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ǘ、朗讀品悟法。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研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ㄈ、合作交流法。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幫助學生們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四、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師:今天我么一起學習袁鷹的散文佳作《白楊》,我們先看一段視頻,視頻看完之后,誰能最先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誰就會被老師聘請為本節課的“教學小助手”。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播放視頻《小白楊》
師:聽過這首歌嗎?誰知道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楊》
師:這首歌是歌唱誰的?
生:邊防戰士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過畫面(觀察很認真)
通過歌詞(很會學習)
請兩位做小助手,讓小助手到臺前宣讀他的任務。
一組:選出朗讀最好的同學。評判標準是能做到聲情并茂
二組:選出思維最活躍的同學。評判標準是回答的問題最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結束后,評選出結果,并代表老師把禮品贈給這位同學。 師總結引出課題 :歌曲《小白楊》是一首以白楊樹作喻、贊譽中國邊防軍人的歌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課文《白楊》又是寫了什么內容?又是歌頌誰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自由的讀課文,并做好批注。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過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樹,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為軸,前面介紹白楊樹,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 品讀,理解白楊品格特征。
師:學生讀1——12段,找出爸爸介紹白楊樹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
讓學生反復讀第一個句子,看看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教師點撥:突出“直”,并從文中找出體現直的四字詞語“高大挺秀” (板書)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傮w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運用組詞法)
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師:“哪兒”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師點撥:先讓學生描繪心目中的戈壁灘,再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白楊樹的特點:
你還知道有哪些像戈壁灘一樣荒涼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總結出白楊樹的特點:生命力強(板書)
第三句話: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改變句式進行練習,加深學生的理解。
學生誦讀體會含義:這句話贊揚了白楊樹什么特點?堅強不屈(板書)
你想對白楊說什么?
生:
師過渡:爸爸不僅僅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還表白著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們知道嗎?
三、悟讀,領會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書:畫上一顆心的圖案)孩子們現在知不知道,你從哪里知道?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眴l學生不
知道什么: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年小學,將來在念中學” 啟發學生不知道什么:他們卻不知道爸爸為什么把他們接到新疆去?
“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做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啟發學生不知道什么:他們卻不知道新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爸爸為什么把他們帶到艱苦的地方去呢?
板書:爸爸的心就是: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4、師小結:他們不知道,你們知道嗎?小組討論(出示課件) 要求討論后用一句話寫下來。
孩子們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實現嗎? 師:爸爸的心愿能實現嗎?你們從哪里知道的?
。ㄕn文結尾)那是因為
“大樹”指的是爸爸,小樹指的是孩子,
從“正迎著風沙成長”你讀懂了什么?
師:這里的小白楊一定會像爸爸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建設邊疆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在建設者中流傳著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邊疆建設者像白楊樹一樣,邊疆需要他們,他們無怨無悔的在這里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爸爸贊美白楊樹,實際也是在贊美千千萬萬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工作者。(出示圖片)同學們,你們覺得邊疆建設者身上閃爍著一種什么精神?(無私奉獻)
師問: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借物喻人”)我們播放的歌曲《小白楊》以白楊樹作喻、贊譽中國邊防軍人,這篇課文以白楊樹作喻、贊譽了邊疆建設者。課下同學們閱讀茅盾的《白楊禮贊》,看看這篇文章又是歌頌誰的?
出示選自《白楊禮贊》中的一段話,并推薦學生課下閱讀《白楊禮贊》
五、總結課文,激發情感,教育學生。
同學們,在那里的兩棵“小白楊”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一定會茁壯成長。老師也相信,我們教室里的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成長,成為有用之材,到祖國需要你們的地方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 同學們有沒有信心?(結束)
推薦閱讀矛盾的《白楊禮贊》
附板書設計:
高大挺秀
白楊 生命力強 爸爸的心 堅強不屈教學反思:
1、《白楊》是一篇有優美的散文。在教學中,我依托文本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的前半部分運用朗讀法,引導學生反復的朗讀,從讀中品悟白楊樹的特點。沒有像一般老師那樣,先讓學生去說,老師去講,最后齊讀,我覺得這樣的朗讀是無效的。教學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爸
爸的心愿,并通過出示圖片,很自然的學生就能知道建設者身上所閃爍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2、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教學小助手”這一環節,通過歌曲《小白楊》視頻,選出有自己學習方法的同學,并讓這兩位學生各自的任務,評選出朗讀最好的和回答問題最好的同學,而這兩個評選標準就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標準,在教學結束時,兩位小助手代表老師為選出的同學頒發獎品,這一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有了學習的標準。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方法與能力】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情感與思想】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重、難點突破】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了題目,你們知道課文寫的是一篇什么的文章嗎?
提示:由于學生已經預習,可能或者認為是狀物的`課文,或者認為是寫人的文章,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然后引導學生從“物與人”和“物與志”兩個方面來學習課文。
二、課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寫“白楊”的?白楊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段落,注意從環境、外形特點抓住相關語句來加以理解。
三、課文的哪些內容是“言志”與“喻人”的?你體會到了作者是在用“白楊”比喻什么樣的人?用白楊的特點寄托什么樣的志向?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3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邊疆建設者服從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導學生概括課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學生字詞,理解并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關句子。
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初步從內容中體會思想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準備:
《小白楊》歌曲磁帶。
理解白楊特點及體會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走進白楊世界
1、播放課件。課件的背景音樂為歌曲《小白楊》,畫面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楊。
2、學生看完課件后交流感受。
3、師導入:美麗堅強的白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再次走進白楊的世界。
。ㄔO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白楊的距離,為學生作好心理鋪墊,激發學生走進白楊的欲望。
板塊二:初讀課文,感知白楊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3)思考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ㄔO計意圖:整體把握課文,為下一步解讀白楊物象打下基礎,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閱讀。
板塊三:解讀物象,勾畫白楊輪廓
1、勾畫白楊生長環境——大戈壁的輪廓。請同學找出描寫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點詞語。
重點體會詞語:茫茫 沒有沒有也沒有 渾黃一體
2、勾畫白楊的輪廓。請同學們找出描寫白楊樹外形特點的句子,并圈出重點詞語。
重點體會:高大挺秀;粗壯
3、想像輪廓
師:讀著這樣的句子,品著這樣的詞語,我們的腦海里一定浮現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楊圖,請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畫面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嗎?
(設計意圖:先把握物象,為后面體會精神作好準備,把平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圖畫,讓學生深刻感受白楊的正直、奉獻的光輝形象)
板塊四:品讀意象,探究白楊神韻
1、深情朗讀爸爸說的三句話,在細細品讀中體會白楊的神韻。
1)比較下組句子,反復朗讀體會
白楊樹在任何時候都是這么直,這么高大。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
白楊樹很直。
2)聯想具體環境展開述說。
需要白楊,白楊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當風沙襲來時,白楊_____;當雨雪來臨時,白楊_____;當干旱來到時,白楊。
。ㄔO計意圖:把眼中的白楊深化為心中的白楊。在語言的訓練熏陶中激蕩起學生對白楊的崇敬之情。)
板塊五:學習白楊,構筑精神家園
1、白楊樹在荒涼的戈壁中頑強地生長著,同學們,讀了課文,你覺得還有誰也像白楊樹一樣,在那里默默奉獻著?
2、爸爸的做法和白楊的特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從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樣的心愿和怎樣的精神?
3、爸爸像白楊,在你們眼中還有誰像白楊?你們愿做一棵白楊嗎?
。ㄔO計意圖:語文教學貴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提升)
教學反思
對于“白楊”一文的教學,按課前預設共分為五大板塊進行。在預設中,每一個板塊都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讀、思、體驗的空間,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意識,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創設情境,走進白楊”這一板塊中,利用音樂和畫面的感染力,讓學生走近白楊,認識它駐守邊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獻精神。動聽的音樂流淌在學生的心上,每個人對于音樂的都感受不一樣。當學生聽完歌曲欣賞完畫面后,再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都積極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運用自己掌握的表達方法,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楊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楊的無私奉獻,有的感受到了白楊的親切樸實,撥動學生善感的心靈,掀起學生情感的的波瀾,課堂生成自然展現。在初讀課文,感知白楊形象,進而勾畫出白楊輪廓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充分讀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薄坝械臎]有?也沒有”等重點詞語,有意把白楊的外形與白楊生長的環境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白楊濃濃的情意。在此基礎上,讓大家把感受到的畫面描繪出來,這無疑又是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有的學生動情地用課文中的語句描述,有的學生創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課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楊》教學的全過程中,我力求做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言表述能力和思維能力,力求能使本課有比較濃烈的“語文味”。例如板塊四中,利用具體環境展開述說環節,還有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誰像白楊等教學預設,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分析與綜合、想象與表達等思維能力,學生在相互交流啟發中激起課堂生成的美麗漣漪。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
3、閱讀有自己的見解,能聯系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
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課型】
典型精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檢查預習,學生質疑,教師歸納引導,出示導學提綱幫助學生小組學習。
2、學生根據提綱,讀、思、議,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過詞句的分析、體會,了解白楊樹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你們見過白楊樹嗎?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白楊》。
板書課題:
白楊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詞:
⑴認讀生字詞:
傘、晰、撫、疆,并組詞。
、旗柟叹毩暎
晰介疆
析價僵
、锹撓瞪舷挛,理解詞語: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楊樹又高,又直,又秀麗。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顧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不懂的與大家討論,各抒己見。
三、自由讀課文,學生作好批注,大膽地質疑
四、教師歸納問題,出示導學提綱,小組合作學習
1、白楊樹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畫出相關的語句,認真體會。
2、白楊樹有哪些特點,請用---畫出文中具體描寫白楊樹特點的句子,說說你自己的理解。
3、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并和小組內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及體會。
五、反饋,感悟
1、體會新疆的惡劣環境:
、虐讞顦渖钤谠鯓拥沫h境里?找出具體的語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讀: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谴蟾瓯谟惺裁刺攸c?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
。ü膭顚W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大:茫茫。
環境惡劣:沒有……沒有……也沒有……“到處”“渾黃一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畫、板書。
、茸リP鍵詞語,指導朗讀,體會白楊樹生長環境的惡劣。
2、體會白楊樹的特點:
、虐讞顦溆心男┨攸c,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
。ㄗ寣W生自由地抒發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間互相學習,注意傾聽他人的回答并適時做好點評。)
要點把握:
①高大挺秀:
“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躺影!薄澳憧茨菢涠喔!”“你看它多直!”
②茂盛、大: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③生命力頑強:
“哪兒需要它,它就去哪兒!薄鞍讞顦鋸膩砭瓦@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樹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A、抓關鍵詞語體會它的頑強的'生命力,如:
不管……還是……不管……還是……總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引讀:是啊,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生讀:“白楊樹從來……也不動搖。”
⑵分角色朗讀: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到“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六、小結,布置作業
1、老師總結:
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么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見
它的生命力頑強,而且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是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2、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艑懓讞顦淝熬唧w寫了白楊樹生活的環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茖懓讞顦涞奶攸c時,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寫的方法,都是通過人物說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樹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2、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3、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內在品質。
難點: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教法和學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注重實踐過程中探究新知,培養創新能力,在小組討論中與他人學會合作。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明確目的
1、師:有這樣一種樹:它沒有桃李的芬芳艷麗,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但它高大挺直,在風沙中傲然挺立。是的,這就是白楊樹!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三課《白楊》。(板書課題)
2、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并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愿的事。那么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樣借白楊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吧。
二、理解白楊外形特點和品格特征
1、這位邊疆建設者是怎樣介紹白楊樹特點的呢?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讀讀課文,找到爸爸介紹白楊樹的句子,把它畫下來。
2、生自由讀書,勾畫后指名說。
3、請生逐句品讀,想想每句話各講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
4、逐句感悟。
。1)“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
“從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高大挺直)
。2)“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龠@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從哪些關鍵詞可以體會出?(板書:適應性強。哪兒……哪兒……很快)
、诎讞顦渖畹沫h境怎樣?文中哪句話寫的?(齊讀第一段,理解“渾黃一體”。)請學生看書上大戈壁的插圖,教師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涼呀!可見白楊適應性強。
、勰男┑胤叫枰讞顦洌客勒f一說。(小結:沙漠需要白楊,白楊就在沙漠扎根;邊疆需要白楊,白楊就在邊疆扎根……真是哪兒需要哪兒去,不講條件,不畏艱苦。)(師邊講邊板畫白楊)
(3)“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①這句話贊揚了白楊什么特點?從哪些詞語可以體會到?(板書:堅強不屈!安还堋还堋偸恰保
②小組交流:用不管……不管……總是……描述白楊樹,練習造句。
③小結: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堅強不屈的品格。
6、教師小結: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贊揚了白楊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品格,讀到這里你對白楊產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請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朗讀第12段。
三、領會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請同學們默讀第14段,并聯系12段思考,然后同桌討論。
2、引讀討論14段:
、賻熥x:“他們只知道……”生接讀“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睅焼枴八麄儏s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們知道嗎?”(祖國建設的需要)
、趲熥x:“他們只知道……”生接:“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師問:“他們卻不知道爸爸為什么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你們知道嗎?”
③師讀:“他們只知道…”生接讀:“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師問:“他們卻不知道新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你們知道爸爸為什么把孩子帶到新疆去嗎?”
3、通過爸爸介紹,孩子們多了一點什么知識?指名讀15段。
4、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5、老師朗讀16段,讀后討論:
①爸爸為什么又陷入沉思?
、谒麨槭裁从致冻隽宋⑿Γ
6、老師在大白楊旁畫上兩棵小白楊,請學生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7、指導學生感情朗讀16段。四、總結課文,升華中心
1、課題是《白楊》,全文是不是僅僅寫白楊?贊揚了爸爸什么精神?(扎根邊疆,無私奉獻)
2、贊揚爸爸實際上就是贊美什么人?(邊疆建設者)這種寫法就叫——借物喻人。(板書:贊借物喻人)
3、總結拓展。
是呀,多少邊疆創業者,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邊疆建設事業,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新疆有許多的“白楊樹”,我們這里也有“白楊樹”,誰呀?(老師,辛勤的園。┨貏e是廣大農村教師,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像蠟燭一樣默默地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除了老師像白楊,我們這里還有誰是“白楊”呢?他們知道是誰呀?(生:我們,我們就是小白楊)
我相信你們這些“小白楊”在“大白楊”的關懷教育下一定會長成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哪兒需要哪兒扎根。五、布置作業
1、時間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在建設者們的努力下,現在的新疆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3白楊
贊(借物喻人)
高大挺秀遠大志向
圖適應性強
堅強不屈奉獻精神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說出白楊的特點和祖國建設者的優秀品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文借白楊的特點贊頌堅韌的健身者,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學習,學生體會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環境的惡劣,默默奉獻、舍己為人的優秀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記敘文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學生能夠體會文中父親和白楊之間的關系,懂得白楊的品格美,領悟父親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展示西部荒漠環境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西部環境特點,并向學生介紹西部風沙大,缺水干裂的氣候,觀察并了解白楊缺水但依然堅挺的特質。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提問引導:
1.文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2.白楊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伴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回顧父親在火車上給孩子們介紹白楊的故事。并且找出文章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到白楊高、直,堅韌不拔的'特點。
(三)深入研讀
1.在了解了白楊的基本特點以后,教師帶領學生仔細研究白楊的特點。提問學生:爸爸在介紹白楊的時候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引導學生此處為比喻手法,將高大的白楊比作大傘。圖片展示大傘,觀察大傘手桿筆直且傘面之大的特點,與白楊的圖片比較。幫助學生理解白楊筆直且枝繁葉茂的特點。
2.引導學生品味爸爸關于介紹白楊堅韌不拔特點的語言。請學生進行角色朗讀,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領學生理解白楊是生長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環境多么惡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發芽,體會白楊的堅強、不軟弱、不動搖。展示關于白楊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依然屹立的視頻,體會白楊生長環境之差,襯托白楊不動搖、依然筆直的特點。
3.引導學生理解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不僅僅是在介紹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紹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親一樣支援西部工作,在遙遠的新疆為祖國發展建設做出貢獻的工作者。他們身上體現著白楊精神,在祖國發展過程中,哪里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里去艱苦工作,正是有他們的艱辛付出,我們才得以有現在美麗的生活環境,國家才得以生機勃勃地蓬勃發展。
4.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結尾帶有暗示性的語句。爸爸摟著孩子,看著窗外的白楊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提問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導學生得出此處沉思以及微笑是因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楊旁邊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的小樹。這暗示著父親對孩子們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孩子們聽了爸爸的話之后有什么樣的領悟,他們應該學習白楊什么樣的精神?請同學們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楊,我想對你說》寫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白楊的特點,以及以爸爸為代表的西部邊疆工作者的品質。
白楊是生長在西北惡劣環境中的植物,請學生課后觀察身邊的植物有什么樣的特點,選一種植物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紹它的生長環境和它的特點。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故事性文章,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了解白楊這種植物的特點,從而理解西部工作者身上堅韌不拔、默默奮斗的品質。在介紹白楊特點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展示白楊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直觀的對白楊有所了解。在學習爸爸介紹白楊的語句的時候,可以用分角色朗讀法,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理解父親話語中的意思。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6
【教學目標】
1、會寫“晰傘”等五個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分辯、介紹、撫摸、表白、沉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邊疆建設者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作貢獻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爸爸說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學準備】
1、課件:有關大戈壁的錄像片。理解白楊特點及體會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樂朗讀錄音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檢查預習
1、出示彩圖,揭示課題,釋題。
2、檢查預習情況,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聽配樂朗讀錄音帶。
二、默讀課文,初曉大意
三、學生自學課文,出示自學思考題
1、大戈壁是什么樣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
2、爸爸是怎樣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
3、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再讀課文,理清結構
1、學生試著給文章分段,用鉛筆標示。
2、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分段并說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討論。
第一段,從開頭到“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講列車在茫茫的大戈壁運行,不時有高大挺秀的白楊樹閃過。
第二段,從“一位旅客”到“也不動搖”,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特點。
第三段,從“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到“那么高大”,講爸爸的話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個自然段,講孩子們也會像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茁壯成長。
五、自由朗讀課文,學生質疑問難
六、練習
用段意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有分歧,再讀再討論。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圖片,師:你們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現在假想我們也坐上了開往新疆的火車,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樣的呢?齊讀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環境惡劣,抓住“茫!薄ⅰ皽嘃S一體”、“沒有……沒有……也沒有”等詞語
2、出示大戈壁的錄象,教師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只有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涼呀。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后升華到對在那里生活的.建設者的了解。)
3、作者要寫白楊樹,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請學生發表看法。
(告訴我們白楊樹所生長的環境很惡劣。這里用惡劣的環境烘托白楊樹的高大形象。)
齊讀第3自然段,讀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ǜ叽笸π悖
師:在滿目荒蕪單調的大戈壁,看到這清秀挺拔的白楊樹,那碧綠向上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干,給茫茫的戈壁帶來了生機和希望,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受文章的底蘊和情感,學習并積累文章的優美語言。
2、領會烘托、對比、先抑后揚、象征等手法表現主題的寫法,并靈活運用到課外閱讀和寫作中。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禮贊”的內涵,領會作者熱情謳歌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繼承和發揚當年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把自己鍛煉成不怕困難的生活強者。
三、過程與方法:
1、從課內往課外拓展,將“讀”“寫”“考”三者緊密結合起來。
2、上課重點放在思考感悟和動筆訓練。
3、先學后教,教為學服務,在學生的難點處適機點撥。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情感與結構,學習象征等手法。
2、教學難點:理解第二段的內容及作用。
五、教學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整體感知,把握線索結構和感情基調等)
第二教時:合作探究,賞析本文的藝術手法及其妙處。
【教學要點】
1、復習舊課,明確主題。
2、究一:品味本文在構思方面的藝術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寫景物遣詞造句的特色。
4、總結本節課內容要點。
5、布置作業:寫兩個作文片段,運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時
一、導入,朗讀全文。
二、復習舊課,明確主題。
。ㄒ唬﹩栴}導學,復習舊課。
(二)明確主題: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寫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外在形態和內在品格三方面的特點,運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揚等手法,通過對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的贊美,歌頌了北方軍民團結抗戰、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進而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構思方面的藝術特色。
(一)賞析象征及其表現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與比喻有什么區別?
在文藝創作中,象征主義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區別: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狀,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關人類的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而且也都從本質特征上考慮。
(2)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題材,如果這類喻體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稱為象征體了。這種手法也稱為象征手法了,這是。個重要的區別標志。
。3)比喻適用于各類文體,象征一般只適用于抒情作品。
2、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是什么?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貴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楊樹本身特點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頑強。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游倔強挺立,不折不撓。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顯示了不軟弱,不動搖的'頑強的精神,是樹中的偉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內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農民和在敵后廣大土地上守衛家鄉的哨兵,也象征了在華北平原譜寫歷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為什么運用象征,而不直接寫抗日軍民呢?
“人貴直,文貴曲”。美文運用象征,使文章顯得含蓄委婉,讓意境更美,給讀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時,也可以逃過特定環境的政治劫難。
。3)“貴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說: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
。ǘ┵p析先抑后揚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讀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樣銜接的?文意的重點在“單調”,還是“驚奇”?
明確:描述完高原景色,寫景色給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壯”后“單調”,為寫見到白楊樹“驚奇地叫了一聲”作襯托,意在突出白楊樹蓄勢。強調白楊樹的生長環境不平凡,即給西北高原帶來無生機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單調的,給廣闊無邊的高原增添美感,讓人們耳目一新、賞心悅目。
2、朗讀第七段開頭至“它是樹中的偉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還是“偉丈夫”?
明確:先說長得太挺直的白楊樹稱不上“樹中的美女子”,看似個缺點,而后強調它與西北風抗爭的氣質像是“樹中的偉丈夫”。貶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強調高大的白楊樹具備的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堅強不屈等氣質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贊美的部分。可見,白楊樹屬于內在美勝于外在美的一種樹!
四、探究二:本文語言朗朗上口、生動形象,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詞句,談談它的妙處。
。ㄒ唬┰~語運用準確、凝練、生動。
(1)第二自然段怎樣描寫高原景色的?在遣詞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明確:語言凝練優美,又富于變化。尤其是譴詞用字更注意形象貼切。如用“無邊無垠”寫高原的“大”;用“坦蕩如砥”寫高原的“平”;用“黃綠錯綜”寫高原的“色”;
。2)課文第5段具體描寫白楊樹的樹干樹枝樹皮運用哪些形容詞?請找出來加以品賞。
明確:用“筆直”寫樹干樹枝;用“一律向上,緊緊靠攏”丫枝,用“片片向上”寫葉子;用“光滑”寫樹皮的質地,用“銀色”“淡青色”寫樹皮的顏色。用“倔強挺立”和“不折不撓”寫白楊樹外在形象的同時,也含蓄地贊美它的品格和氣質了!
(3)課文第7段用哪些生動凝練的詞語高度概括白楊樹的內在品格的?請找出來品賞。
明確:“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與挺拔”。這些詞語與上文是否重復出現呢?沒有,作者有意避開重復運用,值得我們寫作上學習。這些簡潔凝練帶有歸納作用的詞語,這些詞語蘊含豐富,是對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聯翩和反復咀嚼感悟得來的結果。它們恰恰與北方抗戰軍民的優秀品質相吻合。
。ǘ┻\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問、對比的修辭手法,使語言富有感染力。
請同學們分別找出來,仔細品味。
四、總結本節課的教學要點。
五、布置作業:
運用象征的手法,寫一種事物,給予熱情贊美。要求:
1、先寫外在特點,再寫內在精神,語句表達務必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采用先抑后揚的技巧。
2、寫真情實感,支持順理成章,反對牽強附會。
3、字數不少于600字。
板書設計
14、白楊禮贊
茅盾
一、復習舊課,明確主題。
二、賞析寫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揚及其作用
3、遣詞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業,遷移運用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課文,學習邊疆建設者的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背誦指定的段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難點
理解“爸爸”的話。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
定向示標
1、導語
3月12日是什么節日?你在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鐘演講)那么,白楊樹還有什么特點呢?好!讓我們一起走進白楊的世界。板書:白楊
2、復習
檢測題。適當點撥,回答:2分鐘
(1)白楊,又叫( )、( )。在我國( )廣泛種植,文中的白楊生長在( )。
(2)課文寫一位在( )工作的父親,向( )介紹( )的事。
3、示標。
。1)理解課文,學習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3)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讀、記:1分鐘。
自學指導一:
思考題一:白楊樹有什么特點?
自學方法:
1、畫出描寫白楊樹的句子。
2、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白楊樹的特點。
3、各種形式的朗讀。
導學釋疑一:匯報:
1、逐句理解“爸爸”的話。抓住“從來”、“哪兒……”等詞理解白楊的特點。
2、多媒體演示:戈壁灘。
3、各種形式的朗讀。
老師適當點撥,學生匯報。板書:適應性強,堅強不屈。6分鐘。
自學指導二:
思考題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學方法:
1、畫出你們知道的,推想你們不知道的。
2、此時,你學會了什么?老師巡視,學生自學討論。2分鐘。
導學釋疑二:
匯報:
1、讀學生們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學生們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讀“爸爸”的話。老師點撥。板書:扎根邊疆,建設邊疆。5分鐘。
自學指導三:
思考題三:“爸爸”望著白楊樹,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學方法:讀最后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老師巡視,學生自學討論。2分鐘
導學釋疑三:
匯報: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對“爸爸”說什么?
3、“爸爸”只是在贊美白楊樹嗎?老師點撥。畫小白楊,板書:借物喻人。3分鐘。
合作探究:
個人—小組—師生 老師點撥,解答疑難。4分鐘。
自主測評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楊—無私奉獻
蠟燭—……
……—……老師點撥。練習。10分鐘。
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喜歡的段落。
3、說一說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
教學難點:
1 體會文章的寫法,感悟白楊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2 體會父親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情懷。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搜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如屯墾 戍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新疆建設的其他人員等等。
2 教師為同學們準備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圖片。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激趣引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嗎?(蒙古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種粗沙、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這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荒涼大戈壁上,卻生長著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們是什么嗎?它們就是挺拔的白楊。今天我們就隨著作者,到這荒涼的戈壁灘看一看。教師板書:白楊
【學生帶著對戈壁的好奇之心,進入課文,產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自學生字生詞。
1師此時你一定在想,荒涼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樣的?白楊為什么會在那里生長呢?在這里生長的白楊樹會有有什么特點呢?現在,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生字新詞,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自學,可以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2 教師檢查學生自學結果:
(1 ) 對一些詞語的理解。
渾黃一體:都是渾濁的黃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環境惡劣,沒山沒水沒人煙,只有漫天黃沙,,連天和地的界限也無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筆直,挺拔秀麗超出一般。文中用來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楊樹,在那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仍能夠長的如此高大,令人贊嘆。
(2)提醒學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在字形字義上進行區別;“陷”字右下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
(3) 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寫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窗外的白楊,展開議論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在西行的列車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見窗外的白楊討論白楊的特點,爸爸表明心跡。
三 細讀品味 了解白楊的生活環境
學習課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1)白楊樹生長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幾乎沒有生命的存在。
(明確白楊的生命力極強)
(2)那里的天地都是渾黃的,經常飛沙走石,狂風四起。
( 明確白楊樹的生活環境及其惡劣。)
(教師引導,學生頭腦中產生飛沙走石的畫面)
(3)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是爸爸介紹白楊的話,要重點理解,明確白楊的特點:不擇環境 堅強 不軟弱 從來都那么直)
(4)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或圖片,學生以圖片為栽體,進一步感受白楊樹的堅強。
(5)品讀爸爸的話。讀出對白楊的贊嘆之情。
(6)把爸爸的話背誦下來。
【學生感受到白楊樹生活環境的惡劣及性格的堅強,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筆】
2此時的你最想對白楊樹說點什么?
(1) 唱一唱有關楊樹的歌曲。
(2) 介紹一下寫白楊樹的一首小詩。
(3) 也可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環境生存呢?
(4) 也可對白楊樹的喜愛之情等。
四 提出疑問 置留作業
剛才的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白楊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環境生活呢?爸爸介紹了白楊,真的是單純的在介紹白楊樹嗎?課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下節課我們共同交流。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直奔情境
1、復習有關詞語:戈壁 清晰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大傘 撫摸、介紹、邊疆 、陷入
2、指名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一段話。
二 剖析實質 表達心聲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呢?
學習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聲。
1 指名讀讀這一自然段,說說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釋說明;也, 說明爸爸說樹即說人。
生思考:為什么說爸爸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學們討論一下。
抓住表白一詞進行理解。
爸爸看見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向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
2 白楊樹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綠色戰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環境又會怎樣呢?
(1)生討論匯報 抓住爸爸和白楊特點的相似之處。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建設兵團或支邊人員的有關影視資料。
(學生感受同時產生聯想,感受爸爸和白楊樹一樣,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建設邊疆,無私的奉獻著自己一切的場景。)
【抓住事物間的相通之處,體會借物喻人的寫法】
3 西部需要開發,祖國需要建設,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這樣的邊疆的建設者,正是他們才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時的你,面對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說說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話說給你的同學聽好嗎?
三 再現希望 體會寫法
1 學習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在迎風成長起來”這句話的含義嗎?
預設:
(1) 高大的白楊指爸爸自己,身邊的幾棵小樹即指他的孩子們。
(2)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邊疆,成為邊疆的建設者。
(3) 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體現爸爸的高尚情操。
………
2 帶著對父親的敬意讀一讀這段話好嗎?
3 體會寫法
白楊樹和爸爸有著相同的本質特點,他們不怕環境的惡劣,默默的為大地和人類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楊的這個特點,明寫白楊,暗寫自己和與自己一樣的邊疆戍衛者。這種寫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確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四 感情朗讀 收束全文
帶著對白楊樹的贊嘆,對邊疆戍衛者的敬意,對西部未來的憧憬,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之中,去感受這種真真切切的奉獻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讀課文。邊讀邊再一次感受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好嗎?
【以讀啟思,讀中體驗,讀中表達情感】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10
3 白楊
(第二周完成)
一、教學目標
1.會寫“晰傘”等六個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分辯、介紹、撫摸、表白、沉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朗讀體會爸爸說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爸爸的心愿。體會寫法。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聽歌曲《小白楊》,談感受。
二、揭示課題,釋題。
三、 默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再讀課文,理清結構
1. 學生試著給文章分段,用鉛筆標示。
2. 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分段并說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討論。
五、自由朗讀課文,學生質疑問難
六、練習用段意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有分歧,再讀再討論。
第二課時
一、自讀課文,說說你對白楊樹的了解。
抓“沉思”一詞學習課文
(一)學習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內容。
1.默讀1~4小節,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課件展示,帶學生入境。
3.學習文章的5~13小節,分角色朗讀,以讀代講。
4.學習文章第14小節,細細品讀爸爸介紹白楊特點的三句話。
過渡:哥哥最后一個問話: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輕聲讀一讀這段話,運用“抓關鍵詞品讀”的方法想一想你從每一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2)當堂完成課堂小練筆: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感悟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咱們來做一個小練習。
風沙刮來,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來,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干旱,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洪水,白楊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讀第14小節。
5.學習第15小節,抓三個“只知道”體會爸爸的心。
小結:看來,你們都知道了兄妹倆的三個“不知道”,那么,你們是不是已經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們接著往下學。
(二)學習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內容。
1.鼓勵學生針對這段話大膽質疑。
2.歸納學生的質疑難點并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解疑難。
3.學生交流討論。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兩種解釋:①指心臟。②指思想、感情等。
(2)請學生為文中“爸爸的心”選擇正確的解釋條后用“心”字來擴詞,老師相機板書:心情、心思、心愿。
(3)學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這三個詞來領悟“爸爸的心”。
。4)老師小結:
二、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思考討論:
1.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指誰?幾棵小樹指誰?
2.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起一絲微笑?
三、總結課文,升華中心
四、想象拓展,布置課后小練筆
1.布置小練筆作業:同學們可根據以上的設想大膽展開想象,完成小練筆作業《第三次沉思》
完成課后小練筆。(建設者、醫生、教師、解放軍……)
四、有感情自由朗讀全文
五、作業
1.抄寫課后詞語。
2.練習背誦課文。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11
教學目標:
1.在學過比喻的基礎上學習本文的象征手法,體會排比、反問的修辭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2.理解和學習白楊樹所象征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為捍衛黨、捍衛社會主義與一切邪惡勢力作斗爭,同時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的字與詞。
“垠、砥、懨、虬、娑、楠、欣”等字的讀音與寫法。
教學難點:
掌握以下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妙手偶得、錘煉、無邊無垠、坦蕩如砥、潛滋暗長、懨懨欲睡、倔強、參天、不折不撓、偉岸、樸質、挺拔、宛然、縱橫決蕩、秀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
這一單元是散文單元,學習這個單元,不但要掌握課文內容,要更學習閱讀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點。
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是《白楊禮贊》。
板書課題及作者。
提問:前面,我們學過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學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說明文。)茅盾原來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個?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請一同學上黑板寫。(學生: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鄉縣,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茅盾逝世后,黨中央給予他“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和偉大革命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指名學生讀注釋①。明確: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歌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
課文題目中的“禮贊”是什么意思?“禮”是敬禮、致敬,“贊”是贊美,題目的意思是對白楊樹的致敬和贊美。
作者寫作目的和課文題目似乎是兩碼事,其實不是,為什么?
交代寫作背景:《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的重慶,當時,蔣介石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和解放區進行瘋狂“掃蕩”。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動群眾,壯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參觀訪問,在魯迅藝術學院講學。10月和董必武同志從延安到重慶。這期間,茅盾耳聞目睹在黨領導下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沸騰生活,體驗到抗日軍民質樸、剛強、團結一致、艱苦奮斗的精神,受到極大的鼓舞,對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滿信心,滿懷激情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二)通讀課文。
1.聽錄音朗讀(或教師朗讀)。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劃出個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
2.看課本上的詞語注釋,結合原文語境理解。查字典,給預習提示中的加點字注音。
3.輕聲自讀課文,分段。
4.討論分段,概括如下:(板書)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點題,我贊美白楊樹。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寫西北高原的雄壯景觀,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體描寫白楊樹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總結全文,高聲贊美白楊樹。
。ㄈ┲鸲沃v讀研討。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與題目的關系。
開門見山,滿懷激情,點明題意,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
。2)第一部分與下文的關系。
提摯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讀(2~4自然段),要求找準下面內容的詞語:黃土高原特點;見到黃土高原的感覺;見到白楊樹時情緒的變化。
特點: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
無邊無垠;坦蕩如砥;
感覺:雄壯;偉大;單調;
情緒:懨懨欲睡;驚奇地叫了一聲。
。2)寫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從白楊樹的角度考慮,它與黃土高原有什么聯系?②從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的角度思考,黃土高原的環境暗示了什么?
明確:①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雄壯”“偉大”的背景,襯托白楊樹的不平凡。②暗寫陜甘寧邊區抗日根據地,暗示北方農民生長的環境,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表達主題思想做鋪墊。
3.第三部分。
。1)默讀第5自然段,根據提示(幻燈或板書)列出描寫提綱。(劃線處由學生填寫)
注:劃線處空出,由學生填寫。
第6自然段小結上段描寫,用“決不是”強調白楊樹的“不平凡”。’極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讀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對白楊樹描寫之后,緊接著對它進行抒情性評論。
問:具體評論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邊研討邊板書)
作者贊美白楊樹是“偉丈夫”,由樹及人,一連用四個“難道……?”的句式,啟發讀者思考,展開聯想。
問:“難道……?”是什么句式?(反問)
第一個“難道”句引導讀者把白楊樹與人聯系起來思考;
第二個“難道”句引導讀者把白楊樹的品質與北方農民的品質聯系起來;
第三個“難道”句,又進一步從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與敵后傲然挺立的抗日軍民聯系起來;
第四個“難道”句由白楊樹的枝枝葉葉緊密團結,力爭上游的精神與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聯系起來。
一連四個反問句式又構成什么修辭手法?(排比)。這一組排比句,由外及里,層層深入地啟發讀者思考。
問:聯系時代背景你領會到作者的意旨了嗎?
明確:領會到作者不只是贊美樹,而是贊頌北方農民,贊頌組織領導革命群眾的中國共產黨。這種寫法叫象征。象征是寫作方法而不是擬人、比喻之類的修辭法,擬人、比喻只表現在句子上,象征表現在篇章上,作者將所描繪的事物賦予一定的意義。
問: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確:因為作者在國統區,不能直言贊美根據地,謳歌共產黨。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讀(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與前幾段主旨句(或顯示主旨的詞語)的聯系。
明確:①句“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的農民相似”與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照應。②句“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迸c第5自然段中的“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相照應。③句“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迸c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農民”“樸質,嚴肅,堅強不屈”“力求上進”等相照應。
由此可見,本段是全文總結,說明贊美白楊樹的原因,點明了全文主題,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2)朗讀第9自然段。
對白楊樹本身的形象刻畫及其對其象征意義的揭示已都寫到了,為什么還要寫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貴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復一位讀者說“貴族化的捕木象征國民黨*”,這樣把楠木與白楊樹對比,主題不就更加深刻了嗎?最后再以昂揚的調子贊美白楊樹,呼應開頭,結束全文,抒發的感情就更加熱烈了。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12
《白楊》取材于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二要抓課文中的聯系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聯系起來。這就是為本課教學樹起的“靶子”,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突出以下幾點: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征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問句“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其象征意義。教學中,應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并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系,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于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采用“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楊的象征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戶、扎根邊疆的心愿,讓他們在這里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可收到一舉數得之效。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兼顧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復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心惟,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應說、寫并舉。理解白楊的特點,要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并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征意義這段文字后,再帶著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白楊》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篇13
作為一個小學的老師,要通過寫教學反思來總結自己得工作,如果你還不知道教學反思怎么寫?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3篇關于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一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后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置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本,通過上下文的聯系來理解文本,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說,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本。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著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贊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采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并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為了什么?你從中理解了什么?這樣做,不光是對文本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本細讀,對文本細想,對文本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二
我執教的《白楊》一課有許多特點,這里且不談教學思路之清晰,詞句訓練之扎實,學潮指導之得當,讀書結合之緊密。談談其前瞻性的教學理念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及合作的學習的方式。
一、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栋讞睢芬徽n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系。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贊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于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說:“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后,我又鼓勵說:“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本課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使我能茁壯成長起來。
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三
每當讀到這樣的文章時,我就心潮澎湃,對那些邊疆的建設者產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楊》跟上學期學的《落花生》有相似之處,學生很敏銳的發現:《落花生》一課通過寫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告訴我們要做具有花生品質的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一課,好像也是通過寫白楊樹,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好像”,看來還不是很確定,沒有充分的讀書,自然不夠確定了。但積極性可嘉,值得鼓勵。“說得很有道理,你們說好像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認真讀書,作者想要表達什么?與《落花生》一課有哪些相似之處?”
孩子們聽了這話,馬上投入到了閱讀中。漸漸地,讀書聲小了。“讀完了?”“讀完了。”“跟《落花生》一課一樣嗎?”“一樣。”“那告訴我們什么?”“不知道”。呵呵,異口同聲。“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讀上兩遍課文,你就讀明白了還用我這語文老師干嘛呢!”“哈哈......”引來一陣笑聲。“現在我們一邊讀書,一邊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孩子們又是一陣議論。“課文抓住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來寫?”“白楊樹有這些特點,與爸爸接兄妹倆去新疆這件事情有什么關系呢?”“爸爸跟兄妹倆介紹白楊樹,目的是什么呢?”在讀書過程中,隨著上述問題的解決,孩子們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從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這一心愿?”學生找出了文章的重點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我覺得作者的這種寫法跟《落花生》一課的寫法非常相似,還記得這種方式叫什么嗎?”“借物言志。”有個孩子喊道,學得比較扎實。我將“借物言志”四個字板書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當然是借白楊啦!”“表明爸爸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決心。” “只是這些嗎?”“不是,還有爸爸不僅決定自己建設邊疆,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設邊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課文中寫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就這樣,在《白楊》與《落花生》的比較中,學完了本課。我想孩子們對文章“借物言志”的這種寫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源于已有知識的更新,更源于教師在執教時將看似復雜的問題分解開,使問題簡單化,學生再來理解,再來學習就容易得多了。教學本無定法,特別是語文教學每一種文體教法不一,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讓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帶勁兒,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