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4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于歷史人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圈點勾畫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覺得過不過癮,老師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看得是相當地認真啊!這部影片叫《鴻門宴》,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段影片講述的是什么時候的故事,對,講的就是楚漢爭雄時劉邦與項羽的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剛才已經注意到電影中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和劉邦又是什么樣的?今天咱們就一起學習課文《鴻門宴》!景鍟鴺祟}】
(二)學習新課
分析項羽形象
1、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征!景鍟喉椨稹
明確:
(1)政治上幼稚: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景鍟赫紊蠠o知】
(2)自大輕敵: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景鍟鹤源筝p敵】
(3)不善用人。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景鍟翰簧朴萌恕
2、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并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評價語。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之后,對項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讀
分析寫人手法。
1、《鴻門宴》這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而《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評價為“無韻之離騷”,說明它在文學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項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又是如何塑造項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生默讀全文,自主思考,之后進行小組討論。
明確:
(1)抓住典型細節對人物進行刻畫,如曹無傷告密后,項羽的表現是“大怒”,表現了項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尖銳的沖突中,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聯系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思考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有何好處?學生獨立思考作答,老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
明確: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人物的個性特征表現得最為鮮明。面對美味佳肴時,大家的表現是一致的,但在面對危險時,則表現迥異。有人驚慌失措,有人沉著冷靜;有人損人利己,有人舍己為人?梢,在矛盾沖突面前,人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四)鞏固提高
學完了本篇課文,相信大家對項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為深刻理解,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后敗給了劉邦,那么同學們如果當初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放走劉邦,情況又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老師想請同學以項羽失敗的原因為主題進行一個辯論,看看項羽究竟是因為放走劉邦導致了自己失敗,還是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導致了失敗?
正方觀點:是因為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和項羽匹敵的人,殺掉劉邦,項羽便可一統天下。
反方觀點: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難以戰勝其他各路豪強,其內部也會四分五裂。
(五)小結作業
本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鴻門宴》這篇課文,認識了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大家對項羽最后為何敗于劉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課下請同學們繼續分析劉邦、樊噲的性格特征。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訓練,了解開頭的重要性。
2、學會方法,會在作文中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評價歸納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作文開頭材料
教學設想:從學生的習作中選取較好的作文,印發給大家,上課時討論探究,從中總結作文開頭的一些方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簡析上次作文寫作情況,由此引出作文開頭的重要性。)人常說: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設立一個好的開頭,不僅寫起來順手,而且還可使全篇文章生輝,同時它還有“先人為主”的功效,能給閱卷老師一個很好的印象。
2、作文開頭的要求:a、要向主題靠攏b、要短小精悍c、要有文采
3、自主學習
請從下面的作文開頭中選2至4個你比較欣賞的進行評析(如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鑒等)
1、或許,你還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澀的;或許,你還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咸苦的,或許,你還不知道山的那邊是海;又或許,你還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藍天……但我可以告訴你:嘗試——通羅馬路。(《嘗試——通羅馬路》)
2、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個過客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故事
——題記
魯迅散文詩《過客》中的過客不知從何而來,過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當他路過山坡時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一座座的墳墓,而小女孩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朵朵盛開的野百合。最終過客看到的是墳墓抑或是野百合,我們無從知曉。魯迅筆下的過客戛然而止,其實文章的字里行間都在告訴我們過客看到的景象是陰人而異的。(《過客》)
3、試試看,不是像企鵝那樣靜靜地站在海邊,翹首企盼機會的來臨,而是如蒼鷹一般不停的.翻飛盤旋,執著地追求。試試看,不是面對峰回路轉、雜草叢生的前途枉自嗟嘆,而是披荊斬棘,舉步探索。試試看,不是拘泥于命運的禁錮,聽憑命運的擺布,而是奮力敲擊其神秘的門扉,使之洞開一個新的天地,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生活需要主見》)
4、人生何處沒有風景,生命本來就是一連串的戰斗。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氣和信心,照樣能把風景般的笑臉印進時光的底片中。(《心態與境遇》)
5、雖然你現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堅忍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雖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相信自己只要鍥而不舍,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只雛鷹,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遠,躍幾個跟斗之后,終會占有藍天。(《相信自己》)
6、繁忙的人生中,快樂不少,痛苦不多。心態平了,道路自然平。雖然《瀟灑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瀟灑走一回呢?(《瀟灑走一回》)
7、驚嘆云蒸霞蔚的山峰,卻害怕荊劃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這只能使人渾渾噩噩,碌碌無為。須知“無限風光在險峰”,時代需要的是憑借自信這架云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云梯》)
8、風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別人的意見,大部分群體的意見,我們只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
9、“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于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莎士比亞
——題記(《你還在被他人左右》)
10、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燈盞。而面對生活,我們需要什么?我更需要的是那顆勇敢跨越、敢于嘗試的心。(《勇于嘗試》)
小組討論
交流精講
總結學生習作的優缺點,提供方法指導。
優點及方法:⑴⑸⑽鋪排文氣,排比點題。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鮮
、钦磳Ρ,辯證說理
⑷開門見山,點穿話題
⑹引用入題,準確得體
、嗣鑼戦_頭,烘托渲染
、瘫扰d開頭,營造氛圍
⑼引用名言,凸現文采
存在問題: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復述不簡練,中心話題“千呼萬喚不出來”。
b、故弄玄虛,轉彎抹角,入題太慢。
c、與主題不符,不知所云。
6、當堂檢測
此時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請以“春天的足跡”為話題寫幾段作文開頭。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3、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1.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
2、正確認識和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前準備:收集課文相關材料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情景設計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
2、掌握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暢的朗讀課文,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1、關于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2、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3、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黃發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土地平曠(kuàng)
劉子驥(jì)詣太守(yì)間隔(jiàn)
四,讀課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著。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仿佛: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舍棄)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
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垂髫(tiáo))
2、字詞翻譯:
緣:沿著。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復:繼續。欲:想要。
盡:到頭。仿佛:隱隱約約。
才:僅僅;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黃發: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
3、古今詞義。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關聯詞語)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于“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于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于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于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么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么?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了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匯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余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于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嘩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么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么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匯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匯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匯報者發現本組匯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匯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匯報者該怎么辦?
以抽簽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并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通過朗讀和講解,體會本詩的情韻美。
2、探討愛情的要義,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實錄:
一、翻譯
1、在不告知作者是誰,也要求不翻書的情況下,翻譯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
提示:一些難點單詞;是一首愛情詩;用語盡量詩意化;可以稍微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不必拘泥于直譯;要求二十分鐘內完成。
(英文詩見附后,英文題目事先不寫出。)
2、指名朗誦自己的翻譯作品,加以指點和鼓勵,對翻譯好的可作簡短分析和欣賞。
3、對照袁可嘉的翻譯,教師朗讀,袁可嘉翻譯的優秀之處和自己翻譯的蹩腳之處,學生自會心知肚明,以此初步領會如何表情達意才算妙。
二、講析詩歌
1、介紹作者及寫作本詩的事實背景。
葉芝,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永恒的愛爾蘭詩魂”。此詩為毛特·崗而寫。毛特·崗的美麗,馬拉松式的追求,失敗,矢志不渝,詩歌抒寫愛情!懂斈憷狭恕愤@首抒情詩寫于1893年。
2、講析
全詩分為三段。
第一段設想幾十年后,毛特·崗成了老人,青春和美麗早已離她遠去,不再有人追隨她左右,也沒有人向她再獻殷勤。她滿頭染霜,獨自一人坐在爐火旁打盹。但是她并不孤單,因為葉芝的詩仍然陪伴著她。這是愛情的信物,它把美好的過去珍藏于其中,使她能夠在垂暮之年回憶往事時,重新品嘗昔日的風光和快樂。這一段寫的是虛幻的情景,表現手法不算新穎,但一開始便傾吐出詩人對女友的無限柔情,并強調了詩人的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用詞造句也很溫馨,讓人一看就感到確是發自肺腑,真實可信。
(插入介紹杜拉斯《情人》開頭一段話:“我已經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后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第二段是全詩的重心。詩人從對遙遠將來的憧憬轉入現實的'對愛情的直接表白:不管有多少人拜倒在你的裙下,也不論對你是假意還是真心,他們愛的不過是你的美麗的外形和你的青春,只有我愛的是你那為愛爾蘭民族自由奮斗不息的圣潔心靈。這是愛情的基礎,也是能夠把兩人一生緊緊聯在一起的保證。而且即使有一天你年老色衰,我也不變心。這一段語言表白質樸無華,情真意切。其中第三句是這段詩也是全詩的靈魂。它不但道出了葉芝深愛毛特·崗的緣由,也極大地豐富了這首詩的思想內涵。
第三段又從現實的表白轉向未來虛幻的場景。設想那時毛特·崗和自己兩個老人,坐在紅光閃爍的爐火旁,屈身相向,一起回憶往事,喃喃地訴說著年輕時的歡樂和痛苦、共同的理想和斗爭,以及熾熱而又誠摯的愛情。實際上這是詩人希望莫德能夠理解自己的感情,及時作出結婚的肯定答復,不過手法隱蔽、含蓄不露,因此十分耐人尋味。有人認為末句比較晦澀不好理解。其實這仍然是詩人寫他們的愛情,到了老年,即使不如年輕時奔放熱烈,卻綿長永恒,有如那萬世不變的夜空中的星星。
這三段詩,有起有結,有承前有啟后,相互照應,渾然一體。不但飽含詩人的思想感情,謀篇布局也頗具匠心。此外,風格清麗,詩句流暢,音韻也很整齊,稱得上是葉芝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作為一首充滿浪漫主義的抒情詩!懂斈憷狭恕酚袃牲c表現得比較突出。一是詩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是愛她一時而是愛她一生,不論是她青春貌美,還是滿臉皺紋,都不能改變愛的初心。葉芝是這樣寫的,也確是這樣做的。盡管毛特·崗是他一生難圓的夢,但他對她始終不能忘情。多年后,當有人對他說莫德韶華已逝,且失偶獨身,并借此安慰他的失戀之情時,葉芝在一首詩中描寫他的感受時說,“時間只能再一次煥發出她的美:因為她風姿非凡華貴雍容……只要她轉過身,你就會知道聽人安慰有多么愚蠢”。可見葉芝對毛特·崗的愛是十分真誠、出自內心,不會隨歲月的推移而消失的。二是詩人的愛是圣潔的。他不是只看女友的外表而是更重視其內心。他之所以深愛毛特·崗,首先是因為她那為愛爾蘭民族解放英勇奮斗,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即她那朝圣者的靈魂。葉芝雖然不很贊成也沒有參加愛爾蘭人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武裝斗爭,但愛爾蘭的獨立和自由卻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憧憬。
3、葉芝《當你老了》和法國詩人龍沙《致埃萊娜的十四行詩》
同:都是愛情詩,都采用時間假設的方式。
異:對愛情的態度不同,葉芝平等、真誠、持久;龍沙俯視、驕矜。葉芝的語言也相對平和、深情而委婉。
三、課堂播放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營造氣氛。
四、簡單介紹講解《詩經·擊鼓》,尤其是其中四句名句,與本課內容聯系起來講。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在全詩中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教學中要除了要分析詩的內容和手法外,還要帶領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感。
【目標設計】:
1.對唐代邊塞詩歌有初步的了解
2.體會和思考本詩所表達的復雜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齊背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師問:在這首詩里,作者主要表達了自己什么樣的情感?
生答: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心愿。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高適的《燕歌行》,來看看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二、了解邊塞詩及邊塞詩人,簡介作者及背景:
課件展示,學生齊讀或提問個讀,結合課下注釋并提醒撿重點學生記在書上。
三、朗讀本詩并理清結構:
找學生回答,課件明確答案: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其原因;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第四層四句寫死斗,突出壯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師問:唐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請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詩句。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并找出相關詩句。
學生回答,并解釋,老師帶領分析。
課件展示:
1、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對比。戰士在前線流血犧牲,將帥卻安居營帳,流連聲色——苦樂不均,死生迥異。暗示了必敗的原因——從內部瓦解了戰斗力。(憤慨)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7
一、指導思想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
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ㄈ┧伎寂c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ㄋ模⿷门c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三、新教材的特點
。ㄒ唬┙炭茣咭簧蠈W期共學習兩本必修:必修一,必修二。
。ǘ┍匦藿滩牡幕究蚣埽好績越滩墓卜炙膫主題。分別指向高中生不同的思想、情感層面。
四、具體措施:
。ㄒ唬┓e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實質。充分落實學校的“導引自主生態課堂”,充分利用每周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ǘ┓e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并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可從三個方面落實實施:一是落實課前預習和疑難問題收集制;二是落實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為學生創設交流和表達的時空空間;三是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教會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多閱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閱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閱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閱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寫讀后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疏通文章字詞,了解文章大意。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聯系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理解“恥學于師”的原因。
2、學習本文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的強大的論證力量。
教學思路:
朗讀課文——翻譯課文——理解內容——探究問題——深化總結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學中會采用朗讀、討論、辯論、歸納等教學法)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
【活動一】學生自己談談對老師的看法。
二、解題背景
1、“說”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以前學過的《捕蛇者說》《愛蓮說》《馬說》等都屬于這類文體!罢f”古文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的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2、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世人又稱“韓文公”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活動二】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背景知識。
三、自主學習,朗讀課文
1、讀字音。注意形聲字、形近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讀音。
2、讀節奏。要讀清節奏關鍵得翻譯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語句的含義才能劃分好節奏,因為節奏是以意義為單位來劃分的。
3、讀語氣。請同學們借助翻譯參考書把文章的翻譯通讀一遍,然后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讀一遍,把文章的語氣讀出來。
【活動三】
1、學生自己借工具書讀準重要的字音。
2、學生借課文注釋翻譯文章,根據文意劃分文句的節奏。
3、學生根據文意自己嘗試讀出文章的語氣。
四、研讀第一段,歸納詞句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 )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聞( )道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進行歸納,以提高文言翻譯能力。
3、思考探索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從師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從師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活動四】
小組分工、合作歸納本文重要的文言詞句。
五、研讀第二段,歸納詞句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嗟乎!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 )圣人也亦遠矣,而( )恥( )學于師。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于( )其身( )也,則恥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師焉,或不( )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 )樂師百工( )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3、思考探索
1、此段分論點是什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2、作者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
明確:
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對其身,恥學于師。
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六、品讀深化,交流提高
組織學生談自己學習文本的收獲。
【活動五】
1、播放課文朗讀一、二段,讓學生再次品讀課文。
2、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七、布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第二教時
一、復習檢查
1、抽查2—3位同學的一、二節的背誦。
2、翻譯下列句子
、傥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诰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二、研讀第三、四段,歸納文言要點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圣人無常師( )?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之后,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學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進行歸納,以提高文言翻譯能力。
3、思考探索
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本段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谧髡哂玫氖鞘裁凑撟C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
③第四段交待寫作緣由,但仍隱含著作者的觀點,那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明確:分論點:不拘于時能行古道
【活動一】
小組分工、合作歸納本文重要的文言詞句。
三、積累文言詞語一詞多義
、僦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擇師而教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句讀之不知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輟耕之壟上
、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歟
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壑赋鱿铝性~類活用現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于師
小學而大遺
位卑則足羞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苤赋鱿铝刑厥饩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不拘于時,學于余。
【活動二】
同學們利用工具書進行歸納整理。
四、探討研究:
探究1:韓愈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ù鸢割A設)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當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師學習,以向老師學習為恥,使得他們自己變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文章對他們有諷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寫這篇文章送給少年李蟠,因為他喜歡學習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夠向老師虛心請教,所以寫這篇文章來鼓勵他繼續學習古文,即文章說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經傳皆通習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逼鋵嶍n愈也是借此提倡當今的學者要向李蟠學習。
探究2:韓愈寫這篇文章有什么現實意義,從中可看出他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答案預設)我們認為韓愈寫作本文是提倡學者要向老師學習,恢復從師學習的風尚。從中可以見到韓愈有一種不顧流俗,獨抒己見的非凡勇氣和斗爭精神。
探究3: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ù鸢割A設)我們認為本文主要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組正反對比論證:1、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2、對其子與對其身對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恥學于師。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對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不傳也久也,欲人之無惑也難也!從反面批判現象中闡明了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活動三】
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一個重大的或者有特殊意義的`問題來探究,要求提出明確的問題,并且小組的同學要一起通過辯論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后推薦一名同學向老師展示本組的探究成果。
1、提高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
2、鍛煉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教師總結:聯系時代背景,突破重點和難點,通過對課文的總結,來升華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
五、延伸拓展
1、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2、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活動五】
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交流分享學習收獲。
六、品讀深化,交流提高
組織學生談自己學習文本的收獲。
本文從老師的作用、選擇老師的標準、師生之間的關系、師道不傳的現象、文章的寫作目的以及論證方法等方面來闡述了“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中心突出,論證有力,是我們學習議論文的典范之作。
七、布置作業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全詩,學習詩歌中所運用的用典比興的藝術手法。
2.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情境體驗、合作交流及教師點撥這一學習過程,學會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深層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教師通過對詩歌的深層解讀,學習曹操在詩歌中體現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樹立遠大抱負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學習魏晉詩歌的用典比興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前大家先一起來聽段詩歌朗誦。聽完朗誦以后,哪位同學能跟大家說說你對剛剛這首詩歌的了解呢?看來大家對曹操很熟悉啊,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操的這首《短歌行》。
(二)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憂”的基調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詩歌注釋,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教師在學生朗讀詩歌之前該讓學生明確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味詩歌憂的感情基調。
(三)賞析詩歌語句,解讀詩歌意象
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組內互相參照,互相啟發,要求組內成員都要分享自己對詩歌中的意象的解讀及對詩人“憂”的內容的解讀;2.各小組內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1.詩中表現詩人“憂”的詩句?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課件展示)
2.詩人為什么而“憂”?
明確:①憂功業未成(板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課件展示)
②憂賢才難求(板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課件展示)
3.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憂”的感情的?
明確: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詩歌中“酒”一般被用來表達憂愁思緒,因而有了“借酒澆愁”一說,同學們結合詩人生平及整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消極的?
(知人論世。結合全詩可明確曹操表達的是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詩人將人生短暫比喻成“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3)明月
在古典詩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別緒,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賢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時才能得到,因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4.詩人借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自己“憂”的情緒,他又通過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的?
明確:
比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庇贸侗扔魅松檀。“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庇妹髟卤扔髻t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痹娛潜磉_女子思慕愛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表現詩人求賢如渴的心情。
5.詩歌中“憂”的情緒貫穿全詩,但是同學們朗讀的時候卻情緒激昂,大家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詩歌雖然“憂”的情緒貫穿整篇,但是在憂的背后卻飽含詩人建立功業、渴慕賢才的理想和抱負。
6.請個別同學朗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逼渌瑢W思考曹操借這幾句詩表現什么?
明確:這幾句詩勾勒出一幅彷徨無依的特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良將賢才無明主可選時的彷徨,與曹操在整詩中表露的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抱負相呼應。
(四)教師總結,拓展作業
1.正是渴望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所以面對短暫的人生,曹操一掃前人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發出人生苦短,及時立業的感慨,處在亂世的曹操,在50多歲的高齡仍然渴望建功立業,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家更應樹立遠大抱負,發憤圖強。
2.以一篇短文寫《短歌行》給你的啟示,題材不限。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過文章的學習,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培養細致的觀察能力,能夠發揮聯想,“以小見大”,借物喻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教學難點】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對比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多媒體呈現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請同學們自行閱讀并試著說出內容,老師結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懷”的概念,并解釋“感懷”意為“感慨自身,懷念故人”。則中國文人常常采取一種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懷。
2、知人論世:巴金
。ǘ┱w感知
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通讀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樣的線索進行寫作的?
。ㄒ}——包弟進家——七年相處——送別包弟——懷念包弟)
前幾部分敘述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為主。
。ㄈ┥钊胙凶x
1、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詳細閱讀相關章節,并回答
a、在敘述的部分中,作者懷念的人是如何出現在文章中的?能體現出如何的情感?
(兩次特別提起,多半是“我們”,都屬平實的細節敘述,說明作者無論是與包弟,還是與愛人,都是朝夕相處,關系和睦)
b、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懷?
。ń鹤晕覒曰;遠:借景懷人)
2、范讀:“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一段
引導學生找出寫景的詞“衰草”“籬笆”“無縫的磚墻”“葡萄架給蟲蛀了掃掉,連葡萄藤都給挖走”“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等,對比“我想念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綠草如茵的時節,她常常彎著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雜草,在午飯前后她有時逗著包弟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ㄓ袗廴嗽诘木吧,才是生動的,令人快樂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
。ㄌK詞更加含蓄,可解讀為感慨自身,也可解讀為懷念故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濃烈,有深刻的懺悔,也有深沉的.懷念。
(五)小結作業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項脊軒志》,談談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項脊軒志》屬于初中已學課文,用這一篇來導入似乎更符合“溫故知新”導入的理念,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為拓展來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合適。在以后的設計中,我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構成與接受度,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與邏輯性。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采取了一種輕松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于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許獨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之后,為了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動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設計的重點擬在作文的點——細節描寫上,以期能以點帶面,訓練學生在記敘文中用細節來出彩。
教學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語言平淡沖遠,故而本文在理解語句上并無難處,但那種生動的細節描寫卻是學生非學會不可的。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老師對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同時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谶@個理念,本堂課由《金岳霖先生》作為引子,由老師作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摸索細節描寫的奧妙,并付之于實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朱自清先生父親那臃腫的背影,曾經讓我們的心靈為之怦然一動,那個站著喝酒卻又始終不肯脫下長衫的孔乙己帶給我們笑聲的同時,卻讓我們深深體悟到了世態炎涼;說到楊二嫂,我們會想起她那圓規般的伶仃細腳;至于變色龍奧楚蔑洛夫,他那件隨著狗主人身份的變化而一會兒脫下一會兒又穿上的軍大衣我們想必也不會忘。背影、長衫、細腳,大衣是他們各自的特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作家描寫的是哪個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左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了。(魯迅)
明確:同學們說的真好,對,是魯迅,那你們是根據那些特征他是魯迅的呢?或者說魯迅的標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頭發直豎,胡子。
這是崇拜魯迅的一位青年讀者阿累眼中的魯迅,而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唐韜也有一段關于先生的外貌描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PPT展示)
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仿佛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和。
明確:有沒有發現,唐韜先生與阿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抓住了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發和濃黑的胡子這一典型的外貌細節特征。所以,要寫活一個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現出來。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邏輯學大師(板書:金岳霖先生)
二、學生快速自讀全文。
1、請從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與眾不同的細節——
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他常年戴著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每一學年開始,給新的一班學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彼难劬τ惺裁床。也恢,只知道怕陽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壓得比較低,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他后來配了一副眼鏡,這副眼鏡一只的鏡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這樣穿著黃夾克,微仰著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著。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虱而談的遺風。
他和云南斗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有一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點?
小結: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動作、神態、心理、語言的細節,漫畫式地刻畫了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讓人發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又有一顆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態度,學識修養,性格特點,處世方法等等。
4、這些細節有何作用?
這些細節感染力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學生真切而直觀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們要寫活一個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擇其特點,從細處著筆,用細節描寫進行勾勒。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金先生一樣與眾不同的老師,他們或詼諧幽默,或天真率直,或嚴肅端方,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動作,神態或口頭禪。請大家在我們現在的任課老師中任選一位,用細節描寫寫一篇百來字的人物片段,寫出他的特點來。注意:不能出現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擇二三位同學上臺朗讀自己的文章,請在座的同學猜猜他寫的到底是哪位老師?(簡要評點,學生互評)
6、成功的細節描寫不僅能夠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能夠最真切、細致、生動、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質的部分捧給我們,給讀者留下無限的聯想、回味空間。就象在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發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剛直不阿的斗士。從金先生戴的鴛鴦眼鏡的白鏡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點我們一目了然,但還應該有一種不為人知的情感隱藏在他那黑鏡片之下,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請大家從文中找出來——
明確:(一)重情
(1)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于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二)熱愛生活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6、跟著汪先生,我們也一點一點地認識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樣子——大家一起回憶一下——“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更多話題作文優秀范文、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實錄、備課資料、同步試卷、美文、高考模擬試卷、文學欣賞盡在語文軒網站/眼鏡一只的鏡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點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節,自由隨意,真是有趣;最后我們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熱愛生活。作者由外而內,由形入神,刻畫了一位活生生的、立體的金岳霖先生。
剛才的片段練習中,同學們用細節勾勒了老師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們深記老師的全部內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下面,請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們老師的內在情感,為剛才的片段練習作一個補充。
學生當堂補充。
三、小結
感謝汪曾祺先生,他不僅用平淡雋永的筆讓我們了解了一位邏輯學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會了我們運用細節描寫由外而內、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學會之后,必須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學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學反思
從細節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讀到有關金先生的文章時,總會驚嘆名家的獨特個性,為他們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語文課堂,不能脫離語文的基本任務,讓學生學有所獲是最終的目的。整個環節中,感覺自己處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細節的詳細解讀,在文本探究過程中有點倉促,只讓學生讀了兩個段落,然后大致的講解,并沒有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去感受。
2、課堂沒有深入地拓展開,在文章中閑筆處點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我只點到有學問的人都很有個性。沒有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情況。
3、文章的梳理很亂,寫人肯定是從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書上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做,效果會更好。
4、學生沒有完全地投入到課本中,怎么都感覺他們是敷衍的態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課堂是一個情境,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它是為學生課后的理解提供一個范例”,在課堂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讓學生說,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師和同學。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語文課堂的最終目的應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進的地方有:
1、不能脫離文本,始終注意細節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學生實踐過程中,應在文本的基礎之上進行表達。如“‘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一堂課,金先生一直沒有笑容”可以抓住這其中用了句號,而為什么沒有用嘆號,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兩處提到“有趣”,開始的“西南聯大有許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結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從實寫到虛寫,體現了作者在寫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現給人的性格特點。但我認為“怪”更能體現金岳霖的特點。“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無定法,只要本著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會有收獲的。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一、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主題,鑒賞詩歌的象征意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探究詩歌的藝術構思。
二、核心素養
1、了解雪菜的藝術構思、精神境界、美學理想和藝術抱負,以得到思維發展與提升。
2、理解詩歌內容,領會詩歌主題,分析詩歌中云雀的形象,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3、分析詩歌的語言藝術與表達技巧,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1、詩歌中云雀的形象的意義。
2、詩歌的語言藝術與表達技巧。
四、導學基礎知識
一、題目解讀
云雀是一種鳥,叫聲清脆。
雪萊詩中這一云雀形象,并不純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詩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詩人理想的形象載體。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1820年夏天的一個黃昏,雪萊在郊外散步是聽到云雀的叫聲有感而作。在雪萊創作這首詩的時候,黑暗恐怖正籠罩著整個英國社會,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嚴重的經濟危機等使得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這首詩中,雪萊也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萊抒情詩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獨特的藝術構思生動地描繪云雀的同時,以飽滿的激情寫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藝術追求。
五、誦讀全文
1、詩歌中的云雀是怎樣的形象?
提示:詩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純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詩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詩人理想的形象載體。
詩人和云雀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視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詩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差距,而這個差距對云雀是不存在的。從詩的整個調子中可以看出,雪萊雖感到理想遙遠的痛苦,仍以不斷飛升的積極情調去超越感傷。詩歌在藝術表現上很見功力,文字洗練,節奏感強,風格清麗明快,而且文章有種雄渾磅礴、大開大闔而又圓融內斂的氣勢。詩歌充滿活力和銳氣,有一種前進的力量。
2、詩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著什么?
提示:在詩人的筆下,云雀是歡樂、光明、美麗的象征。詩人運用比喻、類比、設問的方式,對云雀加以描繪。他把云雀比作詩人,比作深閨中的少女,比作螢火蟲,使云雀美麗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詩人把云雀的歌聲同春雨、婚禮上的合唱、勝利的歌聲相比,突出云雀歌聲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詩歌節奏短促、輕快、流暢、激昂,節與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極具藝術感染力。
3、詩人為什么要寫云雀,主旨是什么?
《致云雀》全詩無一處不寫云雀,同時,無一處不有雪萊的自我,是詩人理想化的自我寫照。如丹麥著名文學評論家喬治布朗兌斯所說,雪萊的自我大到足以擁抱全宇宙。
美好思想感情和杰出藝術形式使《致云雀》成為英國詩歌中的珍品,讀后令人感受到歐洲民族革命時期的可喜形勢,爭取自由解放的樂觀主義精神,從而對人民光明的前景增強了無窮的信心。
六、導讀理解
第一節:對云雀及其歌聲作出總的評價和贊美:稱云雀是“歡樂的精靈”。
寫的似乎就是詩人當時的強烈感受和最初反應,其余各節全都是由此生發出來的。他首先對云雀及其歌聲作出總的評價和贊美:稱云雀是“歡樂的精靈”,以來自“天堂或天堂的鄰近”,暗示歡樂歌聲的神圣,幾乎等于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藝術,傾吐你的衷心”表達了詩人的美學觀點,他認為,好的詩歌應該是直接從心靈深處涌現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第二節:寫出了云雀優美輕盈的美麗美妙的姿態。
這節是全詩寫得最美的一節,是一切想象的依據。寫出了云雀從地面一躍而起的典型運動態勢和邊飛邊唱的典型習性。
第三、四節:描寫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陽和以一系列歡快明朗的形象。
這側則在描寫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陽和以一系列歡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讀者的同時又把讀者的思緒引回云雀的歌聲。
第五、六、七節:詩人以視覺形象描繪聽覺上的優美感受。
詩人在第五、六、七節中,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輝、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之類視覺形象描繪聽覺上的優美感受。
第八節:詩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詩人,宣揚了詩人的神圣使命:“喚醒同情”。
詩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詩人,說云雀“像一位詩人,隱身在思想的明輝之中,吟誦著即興的詩韻,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從未留意過的希望和憂慮喚醒”,他以“即興”再次強調好的藝術品應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輝”突出思想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最后兩行則宣揚了詩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萊一再論及的“喚醒同情”。而以人們“從未留意過的……”一句則表明詩人比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細致,想象力最博大的人”,“立法者和先知”,應該有能力有責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
第九節:詩人自況,“排遣她為愛所苦的情懷”而唱出的“甜美如愛的歌曲”。
在這節詩中,詩人把云雀鳴聲比作懷春少女為了“排遣她為愛所苦的情懷”而唱出的“甜美如愛的歌曲”。這正是詩人的自況。
第十節:寫飛螢與晶瑩的流光、玫瑰與醉人的芳香,不露形影。
接著,他又比之為飛螢與晶瑩的流光、玫瑰與醉人的芳香,都像隱居深閨的少女一樣,不露形影。體現了雪萊所說,詩人寫詩,并非自求聞達。
第十一節:寫玫瑰在綠葉呵護下生發出芳菲與香甜卻便宜了魯莽的飛賊。
玫瑰在綠葉蔭蔽下,綠葉遭受到熱風的摧殘,卻呵護著玫瑰生發出醉人的芳菲與香甜,該享受著芳菲與香甜的人沒有享受到,卻招引了魯莽的飛賊沉醉。
第十二節:在更高的二個層次,對云雀歌聲的優美品質作出判斷:明朗、清新、歡悅。
詩人又以晶瑩閃爍的草地、春霖灑落的聲息、雨后蘇醒的花蕾這三個密集的形象帶出三個概括性強而準確的形容詞:明朗、清新、歡悅,在更高的二個層次,對云雀歌聲的優美品質作出判斷。
第十三節:雨后蘇醒了的花蕾雖然明朗、歡悅,但還沒有云雀歌聲的美妙。
詩人先濃墨重彩描寫雨后的花蕾明朗、歡悅,然后在最后一句,筆鋒一轉,寫雨后的花蕾明朗、歡悅,“全都不及你的音樂”。
第十四節:詩人贊頌云雀的歌聲是神圣的極樂音流。
這節詩中的“飛禽或是精靈”,呼應第一節的“歡樂的精靈,你似乎從不是飛禽”。然后以設問的方式給予答案:“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愛情或是醇酒的頌歌/能夠迸涌出這樣神圣的極樂音流!
第十五節:詩人認為,世界上許多有名的歌聲,都沒有云雀的歌聲那般美妙動聽。
雪萊認為,沒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無從創造美的藝術作品!百澔榈暮铣焙汀皠P旋的歡歌”之所以必定貧乏,是因為在他看來,傳統的婚姻制度不過是人壓迫人的秩序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帶來“凱旋”的戰爭和暴力本身則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第十六節:云雀的歌聲有愛,卻從不知曉過分充滿愛的悲哀。
“有你明澈強烈的歡快/倦怠永不會出現/那煩惱的陰影,從來/近不得你身邊/你愛,卻從不知曉過分充滿愛的悲哀!痹娙苏J為,云雀歌聲之所以甜美歡快,是因為云雀“愛,卻從不知曉過分充滿愛的悲哀”。
第十七節:雪萊認為有理性的人不懼死亡,應該造福人類,創造生命的價值。
雪萊在第十七節談到了死亡。人總認為一切生靈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失去生命。而雪萊認為,在參透了生死真諦之后,便可達到無所畏懼、無所掛礙的坦蕩境地。雪萊認為有理性的人應該造福人類,這是生命的價值。而高尚的靈魂永生不死,只會回歸到他所來自的本源而和“宇宙精神”合一,那時,死去的將是死亡。這種理解,也正是雪萊雖時刻預感死亡臨近而始終樂觀豁達的重要原因。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詩人。
第十八節:我們最美的音樂,往往也是最能傾訴哀思的曲調。
本節至二十節,體現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共同特征:歌頌自然,以反襯人類社會的丑惡的一面和人的不幸,但也揭示了某種真理:“我們瞻前顧后/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擾/我們最真摯的笑/也交織著某種苦惱/我們最美的音樂是最能傾訴哀思的曲調!弊x到此處,生活現實中的人們,會不禁產生共鳴。我們最美的音樂,往往也是最能傾訴哀思的曲調。
第十九節:詩人感嘆自己不知道怎樣才能接近于云雀的歡愉。
云雀的歌聲盡管美妙動聽,但人類是生活環境畢竟不是云雀的世界。“是/即使我們能擯棄//憎恨、傲慢和恐懼/即使我們生來不會/拋灑任何一滴眼淚/我也不知,怎樣才能接近于你的歡愉。
第二十節:詩人對云雀歌聲的美妙的概括,表明藝術作品美妙富饒是因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質。
第二十節對云雀歌聲的美妙進一步概括,同時表明,藝術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饒,是因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質,高超的藝術技巧只能為“鄙棄塵土”的藝術大師所用!氨蓷墘m土”,既指云雀“從地面一躍而上”,也指擺脫陳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雪萊說:“詩人的言語總是隱喻的”,全詩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繪云雀及其歌聲的同時,塑造了一個象征,一個理想藝術大師的形i象。這里的隱喻以雙關的形式又一次呼應第一節的暗示:此曲只應天上有。
第二十一節:詩人以感嘆的口吻表達了他的愿望和抱負。
七、鞏固練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流暢說出《史記》的相關文學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識記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過程與方法:借助課文的分析,識記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并簡單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確客觀評價有關人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拓展一些實詞、虛詞和兼語省略句法的知識。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項羽和劉邦等人物。
學情分析
通過《史記》名篇的學習,學生對史記敘事筆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積淀,但此文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在字詞的理解上會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展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是學生面臨的困難。因此,本次教學重點在于借助圈劃、朗讀等手段,鞏固、強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品味情節和人物,能客觀地進行分析和鑒賞。
課標要求
讀懂,理解淺易的文言詩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鑒賞優秀的文言詩文作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作簡要的評析。
考點分析
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析!妒酚洝坊境WR的識記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搜集整理《史記》相關文學常識。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音樂起,播放項羽的《垓下歌》,在音樂中體會其慷慨悲涼的意味。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課件展示《大風歌》,齊誦并簡析,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
。ǖ谝痪渲赴▌钤趦鹊娜盒墼诟鞯丶娂娖鹆x,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引導學生思考: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借此引入《鴻門宴》的學習。
二、分享搜集成果。
(檢測為主、明確知識點。)
環節一:
司馬遷和《史記》;
環節二:
歷史背景。
(課件明確。)
三、分享預習,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義: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強調字音:
饗(xiǎng)說(shuì)美姬(jī)鯫(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眥(zì)跽(jì)曰參乘(shèng)彘(zhì)肩不勝(shēng)刀俎(zǔ)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并做好各類文言現象的標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酃沤癞惲x
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非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壽古:敬酒。今:長壽。
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3、學生簡單概述課文內容,然后梳理
。1)本文記敘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結果如何?學生概括故事情節: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宴前(幕后活動):無傷告密亞父定計夜訪張良劉邦定策項伯說情
宴中(明爭暗斗):沛公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后(脫身除患):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開?(請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項羽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集團:劉邦張良曹無傷樊噲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互動設計: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四、總結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復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興趣。
引導學生關注課前預習。
展示課前預習結果,以鼓勵激發興趣。
積累文化、文學知識,同時為閱讀文本作必要的準備。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目標。
問題的設計著重于讓學生關注文章的重點,加深對寫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學生獲得具體感悟。
在互動和分享中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部分學生分析闡述不全面,適當引導。
基本文言常識通過學生交流補充,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明確并歸納總結。
通過朗讀,揣摩語氣,在動態的事件發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課小結
《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最為精彩的一段,它借鴻門宴上雙方人物的一次匯集,生動地寫出了項羽、劉邦雙方明爭暗斗的斗爭場面,刻畫了項、劉兩人不同的性特點及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成功刻畫了張良、樊噲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之余,需要更多關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寫凸顯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處。
課后作業見作業包1+2(必修+選修)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4
一、導入:
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苯裉,我們學習的也是一首關于“登高”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板書課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背誦全詩。
2、從意象入手,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難點)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來登高就是登臨高處,主要指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象,推其源頭,一是來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個是“重九登高”的節日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卻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東漢時期曹操的《觀滄!、初唐時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還有崔顥的《黃鶴樓》等等)
2、登高詩作的特點登高詩不是簡單的登高寫景、吟詠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觀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關系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現家國之恨、身世之痛、滄桑之感。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創作從不同的側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為“詩圣”。主要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寫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荊湘的流離漂泊中度過的,中間由于蜀中長官嚴武的接濟,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于次年到達夔州瞿塘峽。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兩年,作這首詩時已是第二個年頭(767)了。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臺的。
六、聽讀詩歌,感知全詩
1、正音、斷句;
2、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基調。
3、①自由讀②指名讀③全班齊讀
4、簡單翻譯詩歌內容(同學們,課前我已經讓大家借助參考資料翻譯了本詩,現在我找一位同學試著翻譯一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切天空高遠猿鳴悲涼,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鳥兒在飛舞盤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望不到頭的長江流水滾滾奔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年到處漂泊,作客他鄉,于秋天更添悲涼,晚年多災多病,今天又獨自登臨高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難,非常遺憾兩鬢又增添了白發;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2、重點意象賞析: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小組探究找出你最喜歡的詞加以分析)首聯:風急:秋氣逼人,天氣寒冷,內心凄涼天高:天地高遠廣闊,更顯人渺小孤單。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調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鳥飛回:在空中盤旋,急風猛烈,無處停息,詩人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相似(孤獨無依)。
3、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秋天肅穆蕭殺、曠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觀,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盁o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傳達出韶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一聯不禁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生命短暫,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上下兩句互相對比,相互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雖有無奈,他仍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
4、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為何而悲?(小組討論)明確:離家萬里,漂泊他鄉晚年多病,孤苦無依顛沛流離、困頓潦倒。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5、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羅大經認為此詩頸聯有八悲,曲盡人生之悲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悲:萬里,地之遠也二悲:秋,時之慘也三悲:作客,羈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遲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臺,高迥處也八悲:獨登臺,無親朋也語言精煉高度濃縮。
6、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捌D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艱難、潦倒:既指國家,也指個人。國事艱難,人生潦倒?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嗪蓿簭脑娋涞膶φ剃P系看,“苦恨”與“新!毕鄬,應是副詞加動詞!翱唷笔歉痹~“很”的意思,“恨”是動詞“遺憾”的意思。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為國效力。詩人恨國家動蕩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7、尾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薄霸娛ァ倍鸥o論窮達,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八、小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恢弘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盡顯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九、板書設計:
十、朗誦
十一、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前后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操勝券(quàn)
1、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后已
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D.協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A點撥:B“悴”應為“瘁”C“繁”應為“煩”D“協”應為“脅”。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里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4.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
4、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并不孤獨。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不盡”二詞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因為這兩個詞擴大了詩的意境,有了它們,后面的“蕭蕭”和“滾滾”才有附著點,才能更顯出秋之悲涼廣曠。點撥:詞語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語境里,與整體聯系起來才能凸顯其作用。謝謝大家,授課完畢!
杜甫《登高》審美藝術賞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不幸,個人的多病,加上壯志未酬,使杜甫內心極為苦悶與憂愁。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詩人帶病登臺的,想借此排解苦悶與憂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登高”或者“登臺”都有著思鄉寄情之意,表達志向之感!稘h樂府民歌悲歌》中寫道:“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意思是說,想回家沒有辦法,心中悲痛,因而暫時用悲歌代替哭泣,用遠望代替回鄉?梢哉f,這首詩歌通過登高對所見所聞的秋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單之愁。
其審美藝術特點如下:首先,情隨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詩歌中,情隨境生是常見的手法。情隨境生就是詩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種物境,突有所悟,情緒滿懷,于是,詩人借著對物境(“境”即孕育詩人心中的主觀情感和外物景的統一)描寫,把自己現實的情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意與境和諧統一的一種表現手法。正如朱熹說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边@其中的“情”往往是極為深沉的、甚至表現出凝重感,也許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這首詩歌來說,前四句寫登高所見。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詩人面對這樣的境象,后四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就由此而生,抒寫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頸聯中“萬里”和“百年”從時空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又從白發日多,因病無法喝酒,最后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這樣,運用情隨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詩歌具有較強的形象感,使詩歌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而且詩人觸境生情,憂國傷時之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對仗工整,境界開闊對仗是指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對仗手法的運用不但便于展開空間描寫,便于空間跳躍,形成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給人在視聽覺上以整齊美、勻稱美,從而提高詩歌的審美表達效果。就杜甫這首《登高》來看,從首聯到尾聯全詩都對仗,而且顯得流暢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詩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兩句相對,“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十分工整,而且還有句中自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東側,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態的。這樣,短短兩句,不但形象生動、自然和諧,而且審美意境開闊,更增加了詩句的情感的審美張力。
再次,言簡意豐,意蘊深刻我們都知道,古代詩人特別注重“煉字”和“煉句”,做到“言簡義豐”,即洗煉而內涵豐富。這樣,使詩歌語言達到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在富于動態中,實現以少勝多的要求。所以,“言簡義豐”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之一,也是杜甫詩歌的主要特點。
在《登高》這首詩中,可以說每一句都表現出言簡義豐的特點。就千古傳頌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來說,宋人羅大經說這兩句具有八層意思。其大意是說,“萬里”,離家之遠,“悲秋”言秋天讓人感到悲涼;“作客”點出了羈旅之愁,“常作客”說明了半生飄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纏身;“登臺”登高遠眺,表示思鄉情懷,“獨登臺”表示孤獨的境遇。上下兩句一共才十四個字,就蘊含著八層意義,如果再從整體上看,也許意義更為豐富,意蘊更為深刻,足見這首詩歌”言簡義豐”的特點,也可以看出杜甫詩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