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姑娘 上《道士塔》(實錄)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601 次) 時間:2004/09/30 06:34pm 來源:春姑娘
[這個貼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04/10/16 09:50pm 第 1 次編輯]
我上《道士塔》(實錄)
講授:春姑娘
班級:高二(5)
時間:2004年9月30日上午一、二節
第一課時
一、
早讀課朗讀課文兩遍。
二、
師: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沿,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個神秘而富有的地方,這就是(生:敦煌。)對,你們怎么知道我要講敦煌?(生笑)它是中國古代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是千年絲路的必經之地,它親歷了十個朝代的繁榮與衰落。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墻上和窟頂的壁畫,窟里的佛像和佛經,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燦爛瑰寶。上個世紀初,由于歷史的疏忽朝廷的腐敗,莫高窟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慘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國,凡是有良知的中國人哪一個不為之悲憤?余秋雨,正是這樣一個用他的筆抒寫這種悲憤的人。
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余秋雨?(生答:不了解。)我不是借了一本《秋雨散文》給你們么?書在誰的手上?(一生舉手。)就請你介紹一下吧。
生:我沒有看作者簡介。
師:你之前是誰拿這本書的?
生指張。張站起來說她也沒有看作者簡介。
師:這就是你們的不對了,拿到一本書,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認真讀一讀序言和目錄,了解了書的概況再選擇內容來讀,以后讀書一定養成這個習慣,記住了?(生點頭)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上海戲劇學院前院長,代表作大家記住兩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他是學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三、
師:同學們剛翻開課文的時候, 看到“道士塔”這個題目,你想到什么問題?你通過文章解決了這些問題了嗎?
生:我一開始還以為這是寫道士塔什么的,看了文章才知道它寫的是寫莫高窟。我奇怪作者為什么用這個題目。
師:也就是說,道士塔并不是文章的內容。你后來想通了嗎?
生:想通了,作者是看到道士塔,想起道士王圓箓,于是想到莫高窟。
師:想到莫高窟的什么歷史事件?
生:文物被王道士賣給外國人。
師:很好。我想問大家:這個“道士”是什么人?
生:王圓箓。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道士王圓箓。
生:(念課文上的描寫)“他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一個中國平民。”
師:這段文字在哪里?(生答:第一部分第四段。)請大家看到這里。注意,作者特別說明,他原是一個農民,是想強調什么?
生:他沒什么文化。
師:我再問:題目中的“塔”是什么“塔”?
生:僧人圓寂塔。
師:僧人圓寂是哪個宗教的說法?
生:佛教。
師: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國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生答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將遺體封缸后入葬,另一種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生答:圓寂),他們的遺體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生答:舍利子),怎么保存呢?(生答:用塔)。
傳說當年釋迦牟尼的弟子問及身后之事,佛祖將袈裟疊成四方,鋪在下面,又將缽盂倒著扣在袈裟上,又把禪杖立于缽盂之上。后來的佛徒弟子就依照這種形狀建塔來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這種塔被稱為“覆缽式塔”(在黑板上簡筆畫出)。
那么,我想問大家,讓一個農民出身的道士來管理一個佛教圣地,這合適么?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當然不合適,這很荒誕。
師:是的,很荒誕,是個歷史怪胎,管理的混亂可想而知。那么,這個農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
生:他每天早早就起來了,到處看看,然后用石灰把墻壁都刷白了。
師:這在第幾部分寫到?(生答第二部分。)同學們跟著她看到第二部分的文字。大家注意,墻上原來有什么?
生:有壁畫。他用石灰把壁畫刷沒有了。他還把洞里面的塑雕敲掉,造了幾個雪人。(生笑。)
師:是雪人還是什么?
生:是天師、靈官菩薩。
師:大家說說,他管得好么?
生:(齊)不好!
師:我看他管得挺好的。(生詫異)依我看,他很盡責啊。他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查看洞窟了,像查看他自己的院子一樣。你看作者的用詞:“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作者都說他“認真”“憨厚”嘛。
生:這是反語,是諷刺呀。
師:對,這是絕妙的諷刺,是黑色幽默。(生竊笑:黑色幽默,周杰倫的哦)
師:這正說明了王道士的愚昧和無知。你們只記得周杰倫,又說明了什么呢?(生笑)王道士其實也是有貢獻的,他在莫高窟發現了一個隱秘的洞穴,(生:藏經洞)是的,這在文章哪部分寫了?(生答:第三部分。)那就看到第三部分。正是這個發現,加深了他的罪惡。大家說說他是怎么處置這個洞里的經書的。
生:送給官員,很便宜地賣給外國人。
師:正是在王道士的手中,大量的文物流失異國他鄉。多么可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個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嗎?
生:不是。
師:你說不是,依據是什么?
生:(在文中找到了相關句子)“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他“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這是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所以,恨他也沒有用,是對牛彈琴,你罵他,他反而莫名其妙。那么,該由誰來承擔這筆文化重債?
生:應該是當時的文官。
師:僅僅是文官嗎?文官不管好文物,又該是誰的責任?
生:政府。
師:又是什么造成了政府對文化遺產的忽視?
生:時代。
師:作者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生:(找出文中句子)“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師:國土主權尚難以保全,文化遺產更無暇無力保護,由此可以見出整個國家的衰微與破敗。無價之寶輕易被騙走被掠取,這的確是整個民族的悲劇啊。(后來想起到這里還說了一些話,現在補錄如下:這正是文章想要說的東西,是文章主旨所在。剛才我們從題目入手,一步一步把握到了主旨。余秋雨的文章我很喜歡,一方面因為他深沉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因為他深有蘊味的文字。下面的時間我們就來品讀文章的文字。)
四、
生齊讀第一部分。
師:讀完了,感覺哪一段寫得最好?
生:(齊)最后一段。
師:怎么好了?
生:最后一句好。“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師:說說看,好在哪里。
生:好痛苦的。
師:痛苦就是好?用了什么表達技巧沒有?寫出什么效果?
生:比喻。(有說擬人。師引導:莫非只有人的傷口會滴血?)
師:用什么比喻什么?(生答不出)民族的傷口,是什么傷?肉體嗎?
生:精神的。
師:(板書)嗯,精神創傷。這是一個難以愈合的傷口,大家也感受了痛苦,可以想象,作者寫下這一句話時內心有多沉痛!
學生自自己朗讀其他部分。
第一節下課。
[打包下載] [引用該文] [發表評論] [轉寄該文] [關閉窗口]
此文章相關評論:
該文章有25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
春姑娘 發表于: 2004/09/30 06:35pm
[這個貼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04/09/30 06:49pm 第 2 次編輯]
第二課時
一、
師:上節課我們從課文標題開始,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梳理,也把握到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整個事件和作者的觀點在第一部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為什么還要寫上洋洋灑灑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個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關系?
生:是強調。
生:是深化。
師:在事件上是不是重復?
生:不是重復,是更具體些了。
師:情感上呢?
生:深化了。
師:這種敘事模式,叫“鏈環式結構”,也就是說,他把一個相對完整的事件,根據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小集體,彼此相連又彼此獨立,隨敘事的演進不斷推進感情的深化。
下面 ,就此請同學們默讀二三四部分,自己概括各部分的大意。自擬小標題,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或在原文的基礎上提煉,或者自己概括。
上黑板寫下你的小標題。大家討論。
二、
師:下面我們來品析一下這篇散文的語言。請大家找出你認為精美的、有深意的語句,說說你的理解找出你理解不透的或有疑問的語句,大家來討論。
生默讀,圈劃。
生1:我劃出來的是這一句:“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表達了內心的痛苦和憤恨。
師:對。我們把他這一句話再延展到下面一句,聯系起來理解。作者說“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為什么這么說?
生:因為國內官員大量糟踐那些東西。
師:作者為什么“狠狠心”才說出這樣的話來?
生:他是無奈的。
師:對,是無可奈何才說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不僅沒有保護好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反而大量糟蹋,讓外國人騙走,這是整個民族的悲哀啊。
生2:我這一句在他那句后面:“被我攔下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里?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跟剛才說的差不多的。
師:我為什么要攔住車隊?為什么要大哭一場?
生:他不想讓這些文物被運到外國去,所以攔車。大哭,因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
師:是的,作者深深熱愛著中國的文化,然而處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運是無奈的,他的哭,說明了他的痛苦與憤懣,充滿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生3:我想說全文的最后一段。
師:怎么理解?
生:我只是覺得好,如果是我處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我也會那樣子,默默地,什么也不會說。
師:這些中國的專家們為什么沒有太大的激動,默默地離開呢?
生:無法言傳。
師: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文學的東西往往是這樣的,越是寫得妙,越是無法言喻。可是考試的時候你不能就用“無法言傳”四個字來回答呀。想想,如果你是這些專家,心里會是什么感受。
生:大概有點自豪。因為我們的敦煌學已經取得成就了。
師:僅僅是自豪嗎?想想還有那么多文物還在別的國家,由別的種族的人在進行著研究。
生:還有一種屈辱。
師: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歷史的屈辱感,學者的責任感,充斥著中國專家們的心胸,使他們不愿意過多地言語,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話付諸行動。請大家記住這幾個名字:陳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學的人;常書鴻,用了大半生的時間修復、臨摹莫高窟壁畫,追回散失文物;另外還有兩個讓我們感到屈辱的名字,一個是法國的伯希和,一個是英國的斯坦因。他們從王道士手里騙走了大量的經文,在自己的國家里,通過研究這些劫掠來的中國文物,取得了敦煌學研究的巨大學術成果。
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具有這樣的魅力,凝練的幾句話,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深沉的理性思考,讓人反復咀嚼,玩味無窮。文章中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大家好好體會。
下課鈴已經響了。
本來想多幾個學生說的。還有一些好句子,只好留給學生自己品味了。
頂部
春姑娘 發表于: 2004/09/30 06:35pm
是我的一堂常規課,上完以后印象還算深刻,就把它記錄下來了,花了整整一個下午。毓君說做實錄的人是因為無聊了,是的,放假了,大家都無聊了起來。然而貼出來有人看了,有人評了,就不再無聊了,對不?
頂部
開開心心 發表于: 2004/10/01 09:57am
總體感覺很好,只是,好像只是讀懂。
頂部
摩西 發表于: 2004/10/01 10:13am
這是一堂常規課,其實阿春沒有必要這么謙虛。不過,我還是說說我的意見:
1,感覺這堂課的確比較平實,沒有什么大的波瀾,也沒有教師刻意的設計,但是教學目標 都基本完成了。
2,個人以為,該課的發展空間很大,主要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但是春在內容上過分終于文本,發揮不多,竊以為影響力不大。中國歷史上類似的屈辱事件實在太多太多,即使是現在,中國也遠未強大。覺得刻意聯系一下其他的事情,再找一些資料進行聯系和對比,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 熱情。
3,形式上,不妨找一兩個精彩的句子,然后再找一兩個中國歷史上類似的屈辱事例,然后讓學生仿寫。
剛下火車,頭暈腦脹,瞎說一氣,不知所言,萬死萬死~~~~
頂部
春姑娘 發表于: 2004/10/01 11:17am
[這個貼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04/10/01 11:18am 第 1 次編輯]
道士塔
作者:余秋雨
一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里也可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錄!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二
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化都到哪里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折怎么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時已是二十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著新世記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于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投來歆羨的目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干燥,一會兒石灰已經干透。什么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
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干干凈凈的農舍里,她們婀娜的體態過于招搖,她們柔美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里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干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于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里是鼻子,這里是手腳,總算也能穩穩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胡子,像模像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
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三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著一個洞窟中的積沙。沒想到墻壁一震,裂開一條縫,里邊似乎還有一個隱藏的洞穴。王道士有點奇怪,急忙把洞穴打開,嗬,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現在,他正銜著旱煙管,趴在洞窟里隨手撿翻。他當然看不懂這些東西,只覺得事情有點蹊蹺。為何正好我在這兒時墻壁裂縫了呢?或許是神對我的酬勞。趁下次到縣城,撿了幾個經卷給縣長看看,順便說說這樁奇事。
縣長是個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肅學臺葉熾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藩臺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隨手取一點出來的文物,在官場上送來送去。
中國是窮,但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中國官員也不是都沒有學問,他們也已在窗明幾凈的書房里翻動出土經卷,推測著書寫朝代了。但他們沒有那副赤腸,下個決心,把祖國的遺產好好保護一下。他們文雅地摸著胡須,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已得的幾件,包裝一下,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品。
就在這時,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卻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朝敦煌趕來。他們愿意賣掉自己的全部財產,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他們愿意吃苦,愿意冒著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殺的準備,朝這個剛剛打開的洞窟趕來。他們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煙,而中國官員的客廳里,也正茶香縷縷。
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沖刺的最后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一切的一切,竟是這個骯臟的土道士。他們只得幽默地聳聳肩。
略略交談幾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設想好的種種方案純屬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筆最輕松的小買賣。就像用兩枚針換一只雞,一顆鈕扣換一籃青菜。要詳細地復述這筆交換帳,也許我的筆會不太沉穩,我只能簡略地說: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著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二十四大箱經卷、三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銀元換去了十大車、六千多卷寫本和畫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象的低價換取了三百多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經卷;……
道士也有過猶豫,怕這樣會得罪了神。解除這種猶豫十分簡單,那個斯坦因就哄他說,自己十分崇拜唐僧,這次是倒溯著唐僧的腳印,從印度到中國取經來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開了門。這里不用任何外交辭令,只需要幾句現編的童話。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都裝好了,扎緊了,吁--,車隊出發了。
沒有走向省城,因為老爺早就說過,沒有運費。好吧,那就運到倫敦,運到巴黎,運到彼得堡,運到東京。
王道士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還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稱斯坦因為“司大人諱代諾”,稱伯希和為“貝大人諱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他依依惜別,感謝司大人、貝大人的“布施”。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斯坦因他們回到國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們的學術報告和探險報告,時時激起如雷的掌聲。他們在敘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讓外國聽眾感到,從這么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這筆遺產,是多么重要。他們不斷暗示,是他們的長途跋涉,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光明。
他們都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在學術上,我可以佩服他們。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出來辯駁為時已晚,我心頭只是浮現出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幾行詩句,那是他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
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
對于這批學者,這些詩句或許太硬。但我確實想用這種方式,攔住他們的車隊。對視著,站立在沙漠里。他們會說,你們無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個地方,坐下來,比比學問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這么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我不禁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后怎么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確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遭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里?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
我好恨!
四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愿意抒發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鉆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的膠卷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鉆研。我去時,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正在莫高窟舉行。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中國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
頂部
春姑娘 發表于: 2004/10/01 11:24am
謝謝開心和摩西,請大家多批評,并且幫我提點一下,我的課該怎么樣去提高?
同時說明一下,這節課所授班級是我們學校的文科好班,但是我們學校生源不好,在重點學校里,連差班都比這個班好,去年高考,我們的文科好班,錄取本科的只有六個人。
頂部
唐葦 發表于: 2004/10/02 04:37pm
是不是設計這兩個問題:1、余秋雨讀“敦煌”讀到了什么?2、我們讀“敦煌”讀到了什么?
頂部
毓君 發表于: 2004/10/04 10:34am
上得不錯!竊以為應該是一堂成功的對話教學課。
教師的欲擒故縱體現了教學機智,教師的一系列追問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內核。起承轉合自
然而不造作。
兩點細微的不足:1、既然早讀已經讀了兩遍,所以導入 時學生回答敦煌,教師的表現顯得
有些莫名驚詫了。2、師:這正說明了王道士的愚昧和無知。你們只記得周杰倫,又說明了
什么呢?這句話有點打擊人哦~~~~
頂部
毓君 發表于: 2004/10/04 10:39am
另外,小春老師誤會了我的意思,我是說教書有時很無聊的,但是我們必須在這無聊中尋出
一些有趣來,比如作作課堂實錄什么的,既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又提高了打字速度,不亦樂乎
頂部
東方雪 發表于: 2004/10/04 12:54pm
這帖子已經發了幾天了,雖然很久前看過這篇文章,但是至于組織教學還未進行嘗試,所以沒敢多說話。現在仔細看了這兩個課時的實錄,有兩個鮮明的印象:一是真,這是真實的課堂,無論是教師的言語還是學生的言語,感覺和我平時的課差不多,有共鳴;二是平,第一課時是導讀,基本上是在文本的流水線上進行思維的理解,也就是說,這節課的目的就是在于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我想說,有這樣的目的不是不可以,而是太瑣碎,也不夠深入。實際上,只需要一個問題“為什么題目叫《道士塔》”就夠了。答案可以通過討論,板書在黑板上,必然要涉及到道士是誰,塔為何物,有何事件,作者態度等。
頂部
kkkkkjwnc 發表于: 2004/10/05 00:36am
看了不回不好意思。
《余秋雨談散文》 (全文)
我想講一講我自己在寫作過程當中和這個未知結構之間的一個體會。大家知道我這個人是比較多元的人,我曾經講過這句話,我說:我把我已經想明白的問題交給課堂,因為我是個教授;我把有可能想明白的問題交給我的學術,因為我還寫很多學術著作;我把我永遠想不明白的問題交給我的散文,我有這個分工。我把已經想明白的問題交給課堂,課堂上你對學生主要還是講你想明白的問題,這和我們今天的演講還不太一樣,我要告訴他們已經有結論的問題。
我們在座的大概也有很多是教師,想明白交給課堂。有可能想明白,但是現在還沒有想明白,那我交給學術。學術,大家知道這個論據最后還有一段還叫結論,我通過我的努力以后,我想明白了,想明白不一定正確,大家可以爭論,這是學術。對于有些想不明白的問題,但是我覺得它很重要,又覺得這些問題帶動了我的感情,我還是想不明白,感情帶進去了,我交給散文,我覺得只有這樣的角落,才可能把散文寫好,就是和藝術創作有關了。所以我的散文當中有一些散文不好看的原因,就是這個問題我其實已經想明白了,那這下散文就不好看了,有一點想不明白的東西,又牽動感情,這個散文就比較的好一點。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寫第一篇散文的時候的感覺,我原來搞學術,出了好多學術著作,什么時候觸動我寫第一篇散文呢?大家看我的《文化苦旅》就知道,第一篇就是叫《道士塔》。就是敦煌,大家想想看,那么多敦煌的文物,被斯坦因他們都拿走了,出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出現在法國的巴黎,甚至出現在東京的博物館里。敦煌很多很多的東西都沒有了,很多東西都沒有了。
站在那兒,當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我作為一個中國的年輕的學者,我覺得非常困惑,或者說非常兩難。因為兩個東西都在那兒,因為我知道我們國家兵荒馬亂,如果他們不帶走的話,這些東西可能也沒有了,因為這些敦煌壁畫的洞窟里邊,可能看到了很多燒了煙,有很多逃亡者自己就住在那兒,在里邊亂寫。如果這個東西沒有拿走可能也沒了,因為兵荒馬亂,他們好多敦煌的經卷,敦煌的洞,發現以后那些經卷運到北京來,路上這個拿一把,那個拿一把,席子裹著。損失都很大,這個我們知道可能也就沒了。所以拿到大英博物館,當時得到保存了。
但是我又不甘心,好不容易發現了一百年前,發現了這些東西,都拿走了,拿走了我們祖先了給我們的東西,我又感到非常的不甘心,不甘心在哪里呢?就是我們在敦煌發現的同時,我們又發現了甲骨文,甲骨文并沒有讓外國人來研究,就靠我們的學者憑著甲骨文我們研究出了一個很清楚的商代。也就是說中國人還是有研究水平的。我們還有能力保存它的,但是兵荒馬亂太嚴重,在那么遙遠的敦煌,保存可能又很小,所以我一下子站在沙漠里面困惑了,大家理解我這個困惑嗎?我不知道該不該拿走,我是個世界公民,我不認為當一個強盜,我如果他是帝國主義強盜,我這篇就寫不好了,因為這很簡單,帝國主義強盜拿走了我們的文物,我們一定要把它拿回來,這個文章就寫不好了,因為我這里面有未知結構,沒有兩難結構了,大家理解我這個意思吧,沒有兩難。如果說我另外一個結論,應該拿走,這個財富是全人類的財富,拿走做全人類的保存多好,我這篇文章也寫不好了,因為我心里沒有兩難,拿走就好了。現在好多青年學者說應該拿走,但是我的心中不是這樣,我既不認為他們簡單是強盜,他們也是學者,他們不是強盜,但是我同時又不認為他們應該拿走,當我兩難的時候,我當時突然出現一個圖像,如果我早一百年出生的話,我如果知道這個事情的話,我在沙漠上會攔住他們的車隊,我會和他們辯論,這是我們祖先的遺產,你們如果好是心的話,有沒有可能幫幫忙運到北京,我們那兒有好多學者,和他們辯論。
但是當時也有好多東西運過來了,路上丟失那么多,北京也沒有很好的保存機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又矛盾,如果真把這個車攔下來了,他真交給我了,這是當時幻想了,我把它拉到哪里去?我拉不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把他們放在哪里,攔下來的車隊我讓他放在沙漠里,我一個人只能蹲在沙漠里,大哭一場。我產生這個感覺的時候,我覺得一篇好的散文出來了,因為兩難出現了,大家理解我這個寫出的感覺嗎?我覺得我只能在沙漠里大哭一場的時候,我覺得是一篇散文,我散文寫作的開端,就是這樣來的,而不是一般的寫作。所以我一看到中學生的好多寫作簡單就是這樣,他們是帝國主義強盜,中國水深火熱,他們還趁火打劫,這個不是一篇好散文,文章也可以,不是一篇好散文,倒過來應該拿走,人類共同財富,我們為什么要保存它?好,這也可以,但是不算一篇好文章,因為它不牽動人的感情,它沒法出現兩難所造成的一種均勢,就是均勢。現在世界越來越開放了,覺得我們現在能夠把巴黎和倫敦保存的敦煌的文物。我們都拍過來,我們的學者研究得很好,心理很平衡了吧,是心理可能平衡一點,因為我們可以讀解它,也可以擁有它。
但是我這次到了希臘以后,心理又不平衡了,希臘的文化部長他給英國首相布萊爾寫的一封公開信,應該是這么說,他們的教授委員會寫給英國首相布萊爾的一封信里引了他們已故的一個文化部長的一段話,這段話,而且它們的邏輯講得很嚴,就是說你那兒保存是可以的,但問題是這個文物的名稱叫巴特農文物,就像我們這個文物叫敦煌文物一樣,巴特農在希臘不在倫敦,任何文物只有在它一個環境當中,它才有活力,它在前后左右的對比當中,才有它的位置。那我馬上想到敦煌,你們保存的不錯,它的這個文物的名稱叫敦煌文物,敦煌不在你們這兒,敦煌現在活生生還在中國,它只有放在那兒,在前后左右的對比關系中,它才有生命力。我被希臘的人說服了,而且他們說你們可以看不起我們希臘人,但是它是人民的遺產,你們一定要讓它回到自己原生地,你才可能是最好的保存方法。這種話讓我當時看了以后眼淚汪汪,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敦煌也是一樣,就是這樣的感覺,又產生了一種非常大的情感沖撞,因為好多年輕的學者跟我講的時候,他們覺得他們是西方立場,但是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人都沒有這么看。所以在我看起來又對我的心頭有一種沖撞,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散文情緒還是保持了。我想大家能夠理解我這個意思了,就是散文情緒能夠保持,而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
我想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有這么一種感覺,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有這種感覺,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對科舉制度就有一種感覺,我的散文里頭寫的最長的就是《十萬進士》。對中國科舉制度,有的時候叫做又愛又恨,說不明白你的去向在何處,就是精神去向非常矛盾,恨的地方,這顯而易見。我們讀過魯迅的《孔乙己》,我們讀過《儒林外史》里邊的《范進中舉》,我們又看過比如秦香蓮,好多人為了考狀元人格完全變了,變成了無用的廢物。有的時候變得非常奇怪的結構,可以不要妻子,或者可以失去了很正常的思維方式。科舉制度造成了人格災難,我小的時候讀這些作品,語文老師教我們的時候,我們對科舉制度應該說是很仇恨的。但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情況發生了變化,我特別對歐洲文明了解以后,我突然發現,歐洲的學者對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官選拔制度評價極高,我仔細一想,我們中華文明的延續的過程當中,科舉制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簡單講兩句大家都明白了,就是中國的文明為什么沒有破敗的重要原因。它一直保持著社會的有序,而有序的原因就是它建立了一個理論結構,就是只要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男子,不管你的出生,不管你的地方,通過文化考試就能成為各級管理人員,這個制度居然實行了一千三百年,而考試的內容又不是抽象的學歷,是儒家學說,而儒家學說確實是治國平天下的學說,也就是說,你學了儒家學說做一些管理是可以的,不是說不可以的,是可以的。
因為儒家學說主要內容就是治國平天下的,而儒家學說又恰恰是中華文明的主干,所以好多生命為了追求自己的飛黃騰達,他用自己的生命把儒家學說延續下來了,中華文明的不斷絕和這個有關,而中華社會沒有變成徹底無序的災難地,和我們這塊土地沒有長久的失序有關,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一個文化官員管著,管的人,他的管理的資格只有一條,文化,而不是其他。這個蠻厲害,所以我對科舉制度又有好感,有了好感以后,但在人格意義上又想,一千三百年,中國男子千軍萬馬只有這條生路,沒有其他生路,那么多人擠在那兒,人格災難又造成太多太多。譬如既想做官,又想做學問,這個就是科舉制度留下來的,你到底要做官還是到底要做學問?對于做官的來說他是搞學問的,對于搞學問的人來說,他目的是為了做官,這個到現在還有遺留,這是人格災難了。還有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可以不管家里人的感情,不管什么背景,這是人格災難。還有在飛黃騰達以前是卑躬屈膝,一旦飛黃騰達之后頤指氣使,這都是一千三百年造成的一種延續的人格災難,不僅僅是孔乙己,不僅僅是范進,一般的文人都有了。我又有點恨了,但是看看文明的延續,看看中國一千三百年沒有失去,這種困惑當中,就使《十萬進士》這篇文章不是學術論文而是散文,因為盡管它很長,我的心態一直處于兩難當中,而兩難是不適合寫學術論文的,學術論文需要有結論的,而我沒法有結論,我的結論就是說,我只能想起曹操與楊修這個戲的最后,在一片大雪當中,一個老年的更夫在敲:招賢了,招賢了,一批批人格結構,有才華的人也死亡了,但是像歷史老人一樣不斷地需要召集人來管這個國家,但是滿天大雪,而他的頭發,他的胡子也像雪一樣都白了。就這么一個圖像出現在眼前,是這篇文章的終結,而不是學術結論,這就是散文。這樣的圖像表明我心中的未知結構很強盛,而不是非常簡單的說,應該怎么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表達出學術和文學表述的一個差別,大家是不是明白,就是我自己的體會當中,就是如果你要寫大的東西的時候,要表述出那種你無法找到結論,但是又牽動你的感情的那個部位,不僅牽動你的感情,你根據你的體驗,你覺得也能牽動廣大讀者的感情。但是簡單的結論是沒有的,每一次思考都會深化一步,不斷地深化下去,永遠是逼近真理而不能窮盡真理,不能抵達你最后的目標,只能逐步逼近,這有可能是人文學科當中很多的共同特點。而文藝更需要如此。否則你無疑沒有可能,也沒有路,讓觀眾進入到你的氣場里邊,一起投入帶著感情的苦惱的思索,帶著感情的苦惱的思索,就很難達到。
我講一講我自己在學習寫作過程當中體會,大體說明今天的未知結構或者說兩難結構的一個話題。這個話題呢,我需要說明的是在藝術創作學當中,是一個比較深一點的話題,我真是不需要所有的學生寫作作文都這樣,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我前面講到這是比較難的,但是作為藝術創造學不研究這個好像是不太行,我覺得我們的文化界就是對于創作規律研究得太少,我看到很多批評的人,完全做一些人格攻擊,不是做這種真正創作學的研究,這就不對了,真正的理論家就應該做一些創作學的研究,這方面研究少了以后直接影響我們國家的創作水平和審美水平,這是很遺憾的。所以我只是提供這么一種思考的方式,來說明在這個問題上曾經有人們做過這種探索,有人們經過這種實踐,在學術問題上,在這個問題上,肯定有很多朋友有不同的意見,有具體不同意見,這是可以的,這種不同意見就叫做學術意見的分歧了,有人說不,這個雙重結構好像三層,有人說不,這個雙層結構很可能是平鋪的,這就叫學術爭論。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太少看到類似于這樣的學術爭論,講的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在講述這個時候,同時也表達出我的一個心意,希望我們在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領域更多的回到文學本位和藝術本位,而不要離開這個,對于你一個不認識的人猜測他的人品,猜測他的戀愛,把這些東西叫做文學評論,那就搞錯了。
問:余老師您好,我想問您就是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叫“秋雨現象”,就是有很多人可以說是在模仿您寫一種游記性的散文,我個人比較喜歡您散文的那種風格,所以我也看過您的很多的書,但是我總覺得有些人在模仿您,我不知道您自己有許多看過像他們這種所謂“秋雨現象”下所出現的散文,我想問問您自己對這種現象有什么感受?
答:謝謝,我這個散文沒看到過,但我聽說過沒看到過,我想散文的領域或者文學創作領域,都是非常自由的,特別是年紀輕的人寫的時候,比如他喜歡看這樣人的文章,然后寫的時候不小心的就是有點跟他風格靠近,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以前寫文章的時候也是一會兒靠近這個,一會兒靠近那個,特別喜歡他的時候就像他,那經常有的。對這種現象,我覺得不必要過多指責,學習過程當中總是這樣,我倒不知道有很多人都在模仿,只是有人告訴我,但是在旅行寫作這一點上我需要說明一下,我的目的大家已經看清楚了,并不在于一個個景點,肯定不在于一個個景點,譬如看到我的書,去看一個個景點的話,好像對我的意圖有一點搞錯了。我當時寫《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的時候,我比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腳去踩一踩廢墟,在廢墟當中感受中華文化還能給我什么感覺,大家想想這是經過一場浩劫以后的,當時我年紀還并不大,重新想回歸我們祖先的漢唐文明的時候,這種情懷,漢唐文明留下過是浩劫之后的廢墟,站在廢墟上一點點去尋找,在這個過程當中再找回自己,就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具有一種時代性的一種悲劇感和認同感的,尋找自己的感覺,不是一般的瀟灑去玩,不完全是這樣的,然后我這次去世界各地,連續走了那么多的路,那真是這樣,我要尋找外面所有其他文明的衰亡和興盛的過程當中,來對比中華文明到底怎么回事?而這個過程過去中國學者一直沒做過,做的話也是看資料,而沒有親身走過,特別是從埃及文明到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兩河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文化學者這么走一遍來看看,和他們同時代興盛過的中華文明怎么回事?沒走過,我這個是憑心而論是冒著生命危險了,大家都理解了,因為我們走過的很多地區是塔利班控制的地區,而且我們沒有任何保護,沒有任何保護的設備,就這樣天天走,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著,我的妻子是在家里抱著電視機,每天抱著電視機,除了睡覺以外就抱著電視機,希望丈夫能回來。但是我這么走一圈,當時的任務是真想看看走完,我寫過一句唱詞:祖先托我來拜訪,就是在李白、杜甫的時代,在蘇東坡的時代,你們曾經也興盛過,但是你們已經消亡了,我想來看看,是祖先托我們來拜訪你,你們曾經和我的祖先同時活過,但是你們現在怎么了,那么這是作為,不是托我了,是托當代的中國人,當代的中國人需要這么走一走,這是我和鳳凰衛視的一次合作了。需要這么走一走,走一走以后我有了一些報告,我告訴大家以中國人的眼光看,哪里是不行了,哪里是可以,我比較早向我的讀者報告,說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交界處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一切都迫在眉睫,對這樣的結論,至少日本人和韓國人非常重視,說亞洲人發現了亞洲的危機了,他們很快就翻譯了。我給他們回答,我說不在于我的高明,只要有人去走一定能發現,但遺憾的是這一路上我很少看到歐洲人和美國人,歐洲人他們馬可·波羅時代的這種考察的雄風已經沒有了,現在我們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去考察,而且從文化意義上考察,我們感到驕傲,我們感到某種驕傲。
我是這么走的,所以這樣我回答這個小同學的問題了,就是如果僅僅從文風上來寫一些景點,來寫一些感受,那好像和我的文化行為的目的不太一樣,我的文化行為方式比較大,我那些文章都是在吉普車的車輪上,用半小時寫出來,或者在非常危險的炮口底下的小旅館的臺階上,趴在地上寫出來的,而且不允許你改一個字的機會,這樣不斷要發回來,世界各華人報紙當天就要收到,第二天就要刊載的,這種寫作方式我是覺得挺壯觀的寫作方式,壯觀不是指我一個人,是中國人居然這么做了,所以一般意義上的譬如去到了景點寫寫模仿,好像和我的不太一樣,但是我也承認,他們寫的也是很好的文章,我的追求是另外一種追求,我說到這兒,其實已經說明了一點,我的目的完全不在于散文本身,不在于散文文體本身,是不是學者散文,是不是美文,對我來說是太次要、太次要了,我在那兒寫每一篇文章的時候,有兩點肯定的,我完全沒有時間來謙辭造句,第二我完全沒有帶任何學術著作,我怎么會知道塔利班的學術著作哪里有,我說根本沒有。我即使懂英文,我也沒有這樣的英文著作,我一個人帶著那些,我們的一些伙伴們,一起走的時候,所以既不是學者散文,也不是美文,就是寫文章。但是以后是不是要寫不一定,但是我的文化使命,我們受了那么多的苦,不是我們個人的苦,中華文明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走了幾千年走到今天,抬頭一看我們居然活著,我們也有很多毛病,但是居然我們能夠活下來了。我們總覺得我們的前輩其實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在何處,需要后代去尋找,尋找了結果以后,哪一些在二十世紀可以重新復活,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一起做這個事,謝謝。
巴老一百高壽了,很多人都希望把他的《家》《春》《秋》三部作品用一種非常隆重的方式,用很好的電視劇把它推出,中央電視臺也參與。他們希望我做總顧問和總編劇,我很投入正在做這件事情。但是寫的人不是全部都是我,有好多年輕人,創作就是這樣,不是說每個字都是你寫出來的,你要談構思。他們首先有許許多多的創作材料,然后你得構思不是談理論,一定要講具體的問題,那么這樣的話,我現在這次看到有兩個很好的年輕的編劇,他們的表現能力確實很好,所以合作得非常愉快,我們現在《家》《春》《秋》,《家》已經討論完了,接下來就會有《春》《秋》,我認為文化的任務比較多,任務都是我自己選的,所以以后有可能更投入。
我以前在創作領域里邊,除了我寫散文之外,我就給我的妻子寫了兩個戲,大家知道《紅樓夢》和《秋千架》,就是這樣,以后可能還會有一些這樣的創作。但是電影現在可能還不太行,因為這個完全和現在的接受程度有關,現在接受可能有問題,而且我現在這方面也都需要學習,我有的東西是感覺到了,但是真的要寫得非常好的話,因為藝術創作絕對是需要認真的磨練和學習的過程,我想已經寫了那么多,其實每次寫的時候還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惑,所以在這方面如果要投入的話,我還要很好的學習,真的很好得學習,要看人家的作品,認真的學習。這次在做《家》《春》《秋》的總顧問的時候,其實我還是認真地看了好多世界的名劇,如何來增加我們的藝術感覺的那種容量。我們生活當中,理論思維多了,理性判斷多了,缺少了這種好多藝術沖動,所以很想開辟這個領域,我自己很想開辟這個領域。但是我確實已經年紀也不小了,所以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座的對創作有興趣的朋友,你們有沒有可能有的人下決心不要去寫那種你們并不了解的那些評論,而認認真真地去做一個創作人員。而且以高坐標作為自己標準的創作人員,多看世界名劇,多看世界名著,多看中國歷史上最好的作品,然后你的一生就是主要是以創作作為主要的,我也看到很多年輕的朋友在現場,你們對文學作品有興趣,我真是希望你們做這么一件事,在文學領域里邊其實創作是最重要的,評論是追隨性的,我們現在評論太多,創作人員實在太少,好作品的創作人員太少,多么呼喚,我因為在學校里做那么多年教授,就是一定要呼喚更多的創作人員,這樣我們評論也可以帶起來,沒有好作品,評論也沒有多少事情可做,耍嘴皮子,耍來耍去,但它不好看,你看報紙上這個文章也不好看,所以努力地擴大創作隊伍,擴大高層次的創作隊伍。這是我的想法,我本來也有可能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們這一輩子浪費的時間太多了,所以我現在只能經常寫點散文了,那個時間要比去寫那種長篇的東西所謂省力一點,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廣大年輕人了,謝謝你們。(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頂部
xiaoyanzi 發表于: 2004/10/13 10:36pm
向春姑娘學習!
下次認真讀完,我給你寫個小評論。
余秋雨的文章是很值得玩味的,將深厚的文化淺顯地呈現,姑娘是高明的。
頂部
邊城 發表于: 2004/10/14 02:49pm
我即將上這篇課文,先打算讓學生了解一些敦煌和莫高窟的知識,然后再分析課文.
春的教學有一些值得我借鑒的地方.
我考慮用含笑的歌曲飛天引入,同時插入大量圖片,然后介紹敦煌文化和莫高窟相關知識,接著介紹余秋雨(我很少介紹作者的,向來認為這是學生課后應該把握的地方),但這次不同,必須介紹.接下來誦讀文章,注意作者情感的表達,注意文化氛圍.最后品讀
頂部
xiaoyanzi 發表于: 2004/10/16 03:10pm
讀了幾遍了,還是不敢輕易下筆!等我構思成熟了,與大家共討。
頂部
草 發表于: 2004/10/16 07:35pm
吸取的優點:
1 隨堂對學生進行讀書習慣的培養:“拿到一本書,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認真讀一讀序言和目錄,了解了書的概況再選擇內容來讀,以后讀書一定養成這個習慣。”
2 似乎拓展的不太多。
頂部
春姑娘 發表于: 2004/10/16 09:42p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0/16 03:10pm 發表的內容:
讀了幾遍了,還是不敢輕易下筆!等我構思成熟了,與大家共討。
誠惶誠恐ING~~~
頂部
elvis007 發表于: 2004/10/18 12:24pm
這篇文章還可以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比如引進朱大可的說法來引起學生的討論。
頂部
華山混劍 發表于: 2004/11/12 09:59pm
要上這篇文章,向春姑娘學習.頂上來.
頂部
春姑娘 發表于: 2004/11/12 10:22pm
[這個貼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04/11/12 10:34pm 第 1 次編輯]
我的反思(一)
一個月之后再來看自己這堂課,發現問題多多,真是羞愧。我決定對此進行反思,并進行后設計,懇請大家多提意見,提攜我進步。
為了更好地反思,先將這堂課的進程列出來:
第一課時
一、早讀課朗讀課文兩遍。
二、導入 。作者。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余秋雨?
三、從題目切入,讀懂課文,把握文章主旨
1、看到“道士塔”這個題目,你想到什么問題?你通過文章解決了這些問題了嗎?
2、這個“道士”是什么人?請一位同學介紹道士王圓箓。作者特別說明,他原是一個農民,是想強調什么?
3、題目中的“塔”是什么“塔”?(介紹道教和佛教的有關知識。)
4、讓一個農民出身的道士來管理一個佛教圣地,這合適么?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5、這個農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這在第幾部分寫到?他管得好么?
(反語,諷刺)
6、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個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嗎?依據是什么?
7、該由誰來承擔這筆文化重債?
四、品讀第一部分
感覺哪一段寫得最好?怎么好?
第二課時
一、
師:整個事件和作者的觀點在第一部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為什么還要寫上洋洋灑灑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個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關系?(“鏈環式結構”)
二、品析語言。
請大家找出你認為精美的、有深意的語句,說說你的理解找出你理解不透的或有疑問的語句,大家來討論。
頂部
春姑娘 發表于: 2004/11/12 11:00pm
我的反思(二)
我上《道士塔》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引導學生學的,主要仍是文章內容,而文章的語文形式沒有得到重視。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把握主旨用去了第一課時的大半時間,所做的事,正如開心說的,只是“讀懂”。而這“讀懂”只不過是閱讀教學的最低層次而已。
我一直在思考:閱讀課,教給學生什么?或者說,學生應該學會什么?
今天看到葉圣陶一段話:“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靠講明語言的運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維的發展來講內容。要知道為什么要這么說而不那么說,為什么用這一個詞而不用那一個詞,為什么用這種口氣而不用那種口氣,所有這些都跟文章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不能把這兩者分開來講,這一堂課講思想內容,另一堂專門講語言,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這堂課才算成功。”
現在我認識到,語文課,不應著眼于內容,而應著眼于語文形式,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為什么用這樣的形式表達這樣的內容。因為,教師教讀的目的,是憑借課文這個例子,使學生獲得關于語文的感性經驗,從而學會讀文章,寫文章。
這節《道士塔》的第二課時的第一環節,我曾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整個事件和作者的觀點在第一部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為什么還要寫上洋洋灑灑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個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所用的“鏈環式結構”。我認為這個問題的設計是這節課顯出的一點微弱的閃光,它著眼的就是語文形式問題,然而我沒有能夠就此深入下去,引導學生對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維發展作進一步的分析。
頂部
江上清風 發表于: 2004/11/15 08:36am
一、教師引導學生學的,主要仍是文章內容,而文章的語文形式沒有得到重視。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把握主旨用去了第一課時的大半時間,所做的事,正如開心說的,只是“讀懂”。而這“讀懂”只不過是閱讀教學的最低層次而已。
我一直在思考:閱讀課,教給學生什么?或者說,學生應該學會什么?
今天看到葉圣陶一段話:“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靠講明語言的運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維的發展來講內容。要知道為什么要這么說而不那么說,為什么用這一個詞而不用那一個詞,為什么用這種口氣而不用那種口氣,所有這些都跟文章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不能把這兩者分開來講,這一堂課講思想內容,另一堂專門講語言,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這堂課才算成功。”
現在我認識到,語文課,不應著眼于內容,而應著眼于語文形式,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為什么用這樣的形式表達這樣的內容。因為,教師教讀的目的,是憑借課文這個例子,使學生獲得關于語文的感性經驗,從而學會讀文章,寫文章。
姑娘的反思很深刻啊。
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考慮:
1、 語文課堂上的閱讀究竟應該把什么教給學生?什么才叫讀懂課文? 母語課的閱讀課應該怎樣把握閱讀的層次?
2、 語言的學習在語文課上究竟處于什么地位?葉老說得好啊, 語言的學習應貫穿語文課的始終。 長期以來,閱讀課就是閱讀課,寫作課是寫作課,是不是有點事倍功半呢?
3、 “不應著眼于內容,而應著眼于語文形式,” 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兼顧吧。
愿多向姑娘學習,貫于反思的教師必會讓教書成為一種藝術。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就在這里。
頂部
yixiao 發表于: 2004/11/15 05:23pm
我覺得內容與形式應該并重,因為語文課畢竟還承擔著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責任,所以重內容不應該是什么錯誤。關鍵在于這篇文章本身更適合進行哪方面的教學。非常同意把文章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教學的主張,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往往難于做到兼顧,所以時時感到矛盾。
頂部
xiaoyanzi 發表于: 2004/11/19 09:17am
下載了,也認真地研讀了,忽然我不知道如何寫這篇文章的評論了。知識太淺薄了,只能多姑娘說聲對不起,我的諾言沒有兌現!
談談自己的感覺:
當初許諾要寫評論的時候,因為這篇文章講的是余秋雨的文章,我不愛余秋雨,甚至是討厭他;但我愛他的文章,愛文章的文化味。
我愛他的文章,但惟獨不愛《道士塔》,因為在余秋雨所有的文化散文中,似乎這篇文章最明顯的體現了余秋雨的身份——搞戲劇的(我一直以為把余秋雨定位為學者,是對學者的侮辱,他不配!)。戲劇化、矯情等硬傷在這篇文章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于是對春姑娘的文章有期待,期待講出文化味,期待講出文本的不足,期待講出愛國的內容,也期待將出屬于散文的東西(我是不是貪得無厭?)。
用三個字來概括我的第一感受吧:
一是平。姑娘的整節課比較平實,沒有矯飾,沒有可以地去追求所謂的新或者是奇,學生在平淡當中完成了對文本的把握。
二是緊。在這里我不想談預設不預設的問題,因為課的存在就以為著預設必須存在。姑娘的課環環相扣,錯落有致,是一堂在課堂結構上相對完美的課。
三是淺。姑娘對知識的整合和文本的挖掘給是一種淺的感覺。文化味單薄了些,同時對愛國情感的挖掘也有不足。當然對文章寫作的評價就是小燕子的苛求了。
頂部
xiaoyanzi 發表于: 2004/11/19 09:18am
有感與春姑娘的反思,學習了。
頂部
邊城 發表于: 2004/11/19 10:06am
春姑娘的認真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