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賞析方法指要
張家鑫
初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賞析方法,在現階段還處在泛讀,背誦階段。而如何深讀,精讀,學生可能普遍感到一定難度,筆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討 。
一.調整語序法
“詩詞”是精練的語言沉淀,是敘事,寫景,抒情的高度濃縮,因此,古典詩詞的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躍式”的。同時,也因為古典詩詞中押韻、平仄、對偶格律等的要求,所以,按字面語序理解,可能有難度。于是就應考慮是否調整一下語序,看看是否可行。現舉例說明 :
例(1)“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詩句按現代的語序習慣調整后應是“天上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因此,聯系詩句可知詩意是 :天空中只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我”在前行的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的小雨。這顯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圖。
例(2)“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灝《黃鶴樓》)
調整語序應是“日暮何處是鄉關,江上煙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的故鄉在哪里?回頭見江面煙靄彌漫,更使我愁緒涌上心頭”這里低沉的綿綿愁思躍然紙上,更增添了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詩歌都要調整語序,如果語言風格與現代漢語語言習慣類似,就不需要作調整了。反之,嘗試作一些局部調整,重新組合,其詩意就能更理想地彰顯出來。
二.活用詞類法
活用詞類就是探討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類在古典詩詞中的詞性變化情況,以便能透徹地理解詩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新意。
例(1)“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詩句連用了6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鋪敘了蕭瑟的景物特征。如果不從詞性變化的角度來認識,就不太容易解釋。因此,活用這一系列名詞或名詞短語后,意思就鮮明了。在冷颼颼的西風的勁吹下(名詞作狀語),在古道上(名詞作狀語)我騎著一匹瘦馬慢慢前行(名詞作動詞)。那乍小的木橋旁(名詞作狀語),溪水緩緩流動,(名詞轉動詞)旁邊坐落著幾間稀疏的房屋。(名詞轉動詞)詩中用了一系列的特寫鏡頭,寫了人(一個天涯游子),事(行進在回鄉路上),景(凄涼,冷落,蕭瑟),使人產生了無盡的遐思……
例(2)“長風萬里送秋燕,對此可以酣高樓。”
(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
詩句中“酣”是形容詞,有“暢飲痛快”之意,在詩中活用作動詞,是“痛快地飲酒”之意。這個“酣”字,精練地刻畫了“俠客”“詩仙”李白的形象,使人如見其人,如觀其“飲”。
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詩詞中某些詞的詞性變化,能夠整體感知詩詞的意義,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既疏通了詩文意思,又了解了詩詞中精煉的字詞意義,更有助于提升了對主題的認識。
三.尋覓“詩眼”法
“詩眼”是詩詞中最能提攜全篇,提升形象,提煉主題,表現詩人感情的“字眼”。 實際上,尋找“詩眼”對初中生而言難度頗大,但如果在疏通了全詩句的意思 ,了解詩文的寫作背景,體會出詩人的情感積蓄或爆發后,也許這個“詩眼”就會自然顯現于讀者面前。這個“字”或“詞”就成為了領起詩作結構,表現感情線索的“ 詩眼”了。
例(1)“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其詩作背景:作者貶官,于謫居途中所作。因此心境壓抑是全詩的感情基調。作者既想忠君報國而義無返顧(欲為圣明初弊事,肯將……),也對前途渺茫嘆感生死未卜,思想極為復雜(云橫秦嶺家何在……),所有的念頭均因“貶“而發。因此詩中”貶“字很明顯地作為”詩眼“來張目,起到引起全詩的作用。
例(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陶淵明《歸園田居》)
疏通詩意后知道,作者描寫了農家生活 :有田園勞動情景,有農業收成的敘述,也有勞動強度的介紹。但這些情況,詩人都不感到可“惜”,只希望不違背自己辭官歸隱的初衷, 從另一方面說,詩人對此生活尤為珍“惜”,有覺得來之不易的意思。所以,這個“惜”理應是全篇的“詩眼”。
當然,對古典詩詞的賞析,不局限于上述三個方面 。作者無意誤導讀者機械地仿效學習,只希望提供一些指要,或許能給予一些啟示。
(作者單位 江蘇啟東市長江中學)
黑龍江哈爾濱和興路50號
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學生期刊社
《語文天地》 編輯部 收
1 5 0 0 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