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也說“還欠十九個錢呢”
皖靈璧縣第四中學 王 虎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在這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作者成功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科舉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孔乙己。在這個形象塑造過程中,小說四次提到“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多次重復這句話,有什么用意呢?有人認為,多次重復是為了說明“十九個錢”是孔乙己的全部人生價值。但筆者以為這種看法不妥。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可見在當時的社會里,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是沒有地位的,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多余的人。從中秋到初冬,沒有人提他。后來人們之所以又談到他,是因為他還欠掌柜的十九個錢。如果沒有這十九個錢,我們可以斷言,掌柜是不會忽然想起孔乙己的,“我”和酒客也不會覺得好久沒有見到孔乙己了。
小說告訴我們,“孔乙己原也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后因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用手“走”著來酒店喝了一次酒。以前欠酒店的十九個錢,再也沒有還。
一個讀書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對社會是應該有所貢獻的。可是孔乙己不僅沒有為社會做些什么,反而有欠于社會,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廢物。小說四次重復“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就是要告訴人們,孔乙己一生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是“負十九個錢”。“負十九個錢”就是他的全部人生價值。
可見,魯迅先生寫孔乙己欠酒店十九個錢是精心安排的細節。這樣,小說揭露科舉制度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更深入了,鞭撻封建社會的罪惡更無情了。字數雖少,含義卻有千斤的分量,很值得我們仔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