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步入近代
10 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現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了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后果進行思考,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辟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沿黑海、里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敘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后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于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說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這為組織大規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較發達,當時地圓學說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制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并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制造適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于航海事業,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