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浮力》教案(精選21篇)

《浮力》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17

《浮力》教案(精選21篇)

《浮力》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現確定第一教時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2、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計算浮力的兩種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稱重法)。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實驗研究物理問題,并歸納出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排除、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通過介紹科學家的貢獻,鼓勵學生樹立刻苦鉆研、大膽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學難點:啟發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時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的關鍵: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學生思維障礙為突破口,針對性地安排實驗探索。

  四、教法與學法:

  作為探究自然科學的規律課,過程一般是

  本節內容要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措施也不例外,因為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探索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是行之有效的路徑,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得出規律”。

  五、教學策略

  教材中是一個探索性演示實驗,但由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可見度較小,即使讓一些學生上講臺參與,仍不利于滿足大多數學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實施。故相應策略:

  1.把演示實驗改為并進式實驗:即有演示實驗又有學生實驗。

  2.通過分工合作和多次實驗,以篩選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獲得不同條件下f浮與g排液的數值關系,并運用實驗驗證和歸納法為得出一般規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準備

  除了教師演示用裝置外,還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塊、飲料瓶、彈簧秤、燒杯和溢水杯各一個,塑料杯,塑料盤,膠水瓶,木塊、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各一,水、酒精、鹽水三種液體各一杯,細線等供選用等。

  七、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引入新課:提問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引入新課。

  浮體演示實驗1:橡皮球(空心體)在液體中上浮。

  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魚、游泳的人、漂浮的物體、沉入水中的物體等,在氣體中的物體同樣也受到氣體的浮力,如:空氣的浮力等。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嗎?

  浮體演示實驗2:木塊(實心體)在液體中上。ǘ嗝襟w演示)。(說明:動態觀察、創設情景、激發思維)

  (二).新課講授

  1、浮力產生的原因(互動1)

  學生討論并啟發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體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積相等,據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產生浮力的原因。

  師:球體或無規則物體雖然沒有象立方體有明顯的上下表面,但它們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壓力的合力產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動2)

  剛才我們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塊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請問:它們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靜止有否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為處靜止狀態,據受平衡力條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下面請看:

  沉體演示1:金屬球在中下沉

  沉體演示2:膠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問(1):那么浸在液體中的金屬球和膠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針對學生思維障礙提出問題,進一步激發思維)

  提問(2):如何判定金屬球和膠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請同學們討論判定方案:把金屬球或膠水瓶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在讓它們浸入水中,比較前后兩次的讀數,如果示數減少了,則說明金屬球或膠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減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這也是測量浮力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叫稱量法:f浮= g-f拉 (板書) , 并讓學生實驗。提問幾組:膠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膠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結論:浸在水中的金屬球和膠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總結歸納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說明:從“上浮”到“下沉”,從“浸沒”到“部分浸在”,從水到其它液體,改變實驗條件,異中求同比較,提供歸納素材。通過歸納,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種力,施力物體是液體(或氣體),其大小的單位也是牛頓,方向豎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況物體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況物體受到的浮力。块喿x實踐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課題。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1材料:一團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驟: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狀,放在水中,觀察其浮沉情況。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誰能裝載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裝載更多的重物?(解決問題)。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

  實驗2材料:飲料瓶、小桶、水

  步驟:把飲料瓶逐漸壓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體會飲料瓶所受浮力及其變化,從感受及觀察到的現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投影)

  學生自主猜測可能的因素:物體的密度ρ物(物體的重)、物體的形狀、深度h、浸入的液體密度、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排開的液體重等。

  師:同學們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這些因素是否都會影響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們也要象科學工作者一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同學們討論設計下面驗證的實驗方案:

  驗證實驗1:請設計一個檢驗f浮與物體的密度ρ物(物體的重)有否關系的實驗。

  驗證實驗2:請設計一個檢驗f浮與物體的形狀有否關系的實驗。

  驗證實驗3:請設計一個檢驗f浮與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有否關系的實驗。

  驗證實驗4:請設計檢驗f浮與浸入的液體深度h有否關系的實驗。

  驗證實驗5:檢驗f浮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   --------:       有否關系的實驗。

  分配學生驗證課題:由于時間關系,而且我們要驗證課題的因素較多,所以我們全班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組同學分別驗證實驗1、2、3、4,做完實驗后把合作探究過程和分析課題的結果向全班匯報,并與其它各小組合作交流、總結判斷: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實驗報告)。

 。ǎ1)驗證實驗1:取相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使其全部沒入水中,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體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重)無關。

 。2)驗證實驗2:把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幾種不同形狀,分別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形狀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 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3 )驗證實驗3:把同一塊膠水瓶浸入的不同液體(水、酒精、鹽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有關

 。4)驗證實驗4:把膠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深度h無關。可能出現兩種判斷:

  a: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證明f浮與深度h有關,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當膠水瓶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增大深度,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證明f浮與深度h無關。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么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量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么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量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剛才同學們把飲料瓶逐漸壓入水中,體會感受飲料瓶所受浮力變化,故猜想f浮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可能有關。下面同學們一起驗證實驗5。

 。5)驗證實驗5:把膠水瓶浸入的液體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斷: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與液體深度h無關。

  師:通過我們剛才的合作驗證,討論分析判斷,認識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重、形狀和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h均無關,而與液體的密度ρ液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且由實驗可得液體的密度ρ越大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越多,即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見浮力的大小是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有關的。提出問題:f浮與g排液之間是否存在著確定的數量關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說明只與ρ液、v排液這兩因素有關),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說明還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與g排液的關系。(投影)

  (1)、學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2)、 布置學生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測物體(沉體、浮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測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兩種方法)設計一個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室提供器材:物體(1沉體:膠水瓶、石塊、橡皮泥……2浮體:木塊、蠟塊)、液體(水、酒精、煤油、鹽水……)、大燒杯、塑料杯、塑料盤、彈簧測力計等。說明:這里采用讓學生分組,可用不同的液體做實驗,再歸納出一般結論的方法。組織實驗:桌上有同學們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組可按需要選用,我們要親自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看哪個組配合的好、實驗操作熟練、測量數據準確。

 。3)、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別對于沉體和浮體討論驗證方案,設計實驗合理后,設計實驗紀錄表格,并按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沉體(如膠水瓶)全部浸沒和浮體(如木塊)部分浸沒在液體(如水、鹽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賹τ诔馏w(膠水瓶)全部浸沒的記錄表格:(f浮= g-f拉)

  膠水瓶的重:

  g物=     (n)   膠水瓶在液體中受到拉力

  f拉=     (n)   膠水瓶浸沒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計) 膠水瓶排開液體的重

  g排液=      (n)

 、趯εc浮體(木塊)部分浸沒的記錄表格:

  木塊的重

  g木=          (n)

  木塊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計)

  木塊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師巡視,并幫助學生將實驗順利完成。幾組實驗報告,提問實驗中遇到什么問題?解決方案?

  師:剛才我們分別做了不同物體(膠水瓶、木塊、橡皮泥、石塊、蠟塊)在不同液體(如水、酒精、鹽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與這些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F在我們歸納一下我們的實驗結論。

 。4)、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ㄍ队 )①結論: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誤差范圍內)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數學公式表示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原理的適用范圍: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

 、.簡介阿基米德的發現:投影資料。

  八、學習小結(見投影)1、知識要點,有兩種方法可以計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結課題探究的一般過程。師: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學的合作,探究了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學們表現了很高的熱情與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課學習任務,目前國際上很多領域也采用象我們這樣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學課題,如我國與國際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學技術(投影)。

  今后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將這種合作探究、學習交流的精神發揚下去。

  九、布置作業

  1、完成提綱(達標反饋)

  2、實踐性作業:動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輪船、密度計、潛水艇、氣球和飛艇)。

  十、板書設計:              浮力

  一、浮力的產生原因: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一、   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3.方向:豎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里的物體(或氣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適用范圍:液體和氣體。

  此教案適合基礎較好的班級,且要能控制課堂活動;建議再花一課時進行習題講解。

  浮力——探究式教案(第2稿)

  一、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現確定第一教時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2、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計算浮力的兩種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稱重法)。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實驗研究物理問題,并歸納出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排除、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通過介紹科學家的貢獻,鼓勵學生樹立刻苦鉆研、大膽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學難點:啟發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時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的關鍵: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學生思維障礙為突破口,針對性地安排實驗探索。

  四、教法與學法:

  作為探究自然科學的規律課,過程一般是

  本節內容要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措施也不例外,因為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探索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是行之有效的路徑,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得出規律”。

  五、教學策略

  教材中證明沉的物體也受浮力是一個探索性演示實驗,但由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可見度較小。

  故相應策略:

  1.演示實驗:用大彈簧測力計演示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再舉例說明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如吊井水時,桶在水中時要比在空氣中輕的多)。

  2.通過分組合作實驗,通過計算 f浮、g物、g排液的數值關系,并運用物理的數學推導得出一般規律,即阿基米德原理。

  六、教具準備

  除了教師演示用裝置外,還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小水袋(裝滿水,無氣泡并扎緊),彈簧秤、燒杯。

  七、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⒁胄抡n:

  浮體演示實驗:橡皮球(空心體)在液體中上浮。問:為什么會上浮?

  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魚、游泳的人、漂浮的物體、沉入水中的物體等,在氣體中的物體同樣也受到氣體的浮力,如:空氣的浮力等。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方向朝哪邊?觀察書上四幅圖,說出答案。

  浮體演示實驗

  (二).新課講授

  1、沉的物體受浮力嗎?(互動1)

  提問(2):如何判定大鉤碼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請同學們討論判定方案:把金屬球或膠水瓶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在讓它們浸入水中,比較前后兩次的讀數,如果示數減少了,則說明金屬球或膠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減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這也是測量浮力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叫稱量法:f浮= g-f拉 (板書) , 并讓學生實驗。提問幾組:膠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膠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結論:浸在水中的金屬球和膠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總結歸納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說明:從“上浮”到“下沉”,從“浸沒”到“部分浸在”,從水到其它液體,改變實驗條件,異中求同比較,提供歸納素材。通過歸納,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種力,施力物體是液體(或氣體),其大小的單位也是牛頓,方向豎直向上;那么同學們的水袋浸沒時受的浮力多大呢?

  g水袋=     (n) 水袋的重力

  f拉  =     (n) 水袋在液體中受到拉力

  f浮  =     (n)    水袋浸沒在受到的浮力

  (選用塑料袋重可忽略不計) 水袋排開液體的重

  g排液=     (n)

  你發現了什么?(g水袋= f浮,g排液= g水袋)從而,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教師巡視,并幫助學生將實驗順利完成。幾組實驗報告,提問實驗中遇到什么問題?解決方案?

  師:剛才我們做的實驗雖然很特別但他的結論卻可以用于任何情況下的浮力計算。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4)、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ㄍ队 )①結論: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誤差范圍內)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數學公式表示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適用范圍: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

  ③.簡介阿基米德的發現:投影資料。

  八、學習小結(見投影)1、知識要點,有兩種方法可以計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結課題探究的一般過程。師: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學的合作,探究了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學們表現了很高的熱情與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課學習任務,目前國際上很多領域也采用象我們這樣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學課題,如我國與國際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學技術(投影)。

  今后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將這種合作探究、學習交流的精神發揚下去。

  九、布置作業

  1、完成提綱(達標反饋)

  2、實踐性作業:動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輪船、密度計、潛水艇、氣球和飛艇)。

  十、板書設計:              浮力

  一、浮力的產生原因: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一、   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3.方向:豎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里的物體(或氣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適用范圍:液體和氣體。

  此教案適合基礎一般的班級,注重的是知識的易接受性而不是完整性;建議以后逐步完整知識結構。建議出一例題講解兩種方法計算浮力。

《浮力》教案 篇2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教學目標 :A.知道浮力的概念。B.理解物體浮沉條件。C.(1)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2)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2.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3.教學模式: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4.教學時間:1教時。

  5.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煤油。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厘米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P141圖12-2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煤油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煤油中時,同樣也受到煤油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師: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均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那么,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同時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如果浮力大于物重、浮力等于物重、浮力小于物重,物體將怎樣運動?演示課本P141圖12-3實驗。

  生:F浮<G,下沉;F浮>G,上;F浮=G,懸浮;F浮=,漂浮。(板書)

  (1)容易混淆的幾個物理概念(板書)

  ①“浸沒”是指物體全部浸入(在)液體里,被液體全部包圍。

 、凇敖耄ㄔ冢笔侵肝矬w部分或全部浸在液體里,部分或全部被液體包圍。

 、邸捌 笔俏矬w浮在液面上,只有部分浸入液體里,V物>V排。

 、堋皯腋 笔侵肝矬w全部浸入液體里,并且可以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深度,V物=V排。

 、荨吧细 焙汀跋鲁痢笔俏矬w在重力和浮力共同作用下,物體向上或向下運動的過程,即F浮>G,物體上浮,F浮<G,物體下沉。(板書)

  (2)練習題

  有一小球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小球時讀數是40牛,把它浸沒在水中稱時,彈簧秤的讀數是25牛,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解析 小球掛在彈簧秤上放入水中,此時小球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和彈簧秤的拉力(F拉),所以小球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40牛-25牛=15牛。

  3.浮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板書)

  師: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里(用課本P142圖12-4說明),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而它的前、后、左、右的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互相平衡,為何還會受到浮力?(啟發學生思考)

  師自答:這是因為它的上下兩個面所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壓力F上,大于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壓力F下,向上和向下兩個壓力差就是水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所產生的浮力,即F浮=F上-F下。

  師問:如果把上述的正方體浸入其它液體,如鹽水、煤油,甚至放在空氣中,有無上述這種壓力差的存在?

  生:均有壓力差存在。

  師: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產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討論)

  師總結:浮力是由于周圍液體(或氣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這個壓力差就是液體對浸入物體的浮力

  F浮=F上-F下(板書)

  師: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浸入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的下表面受到豎直向上的壓力,上表面受到豎直向下的壓力,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板書)

  練習1 如圖1所示的容器內盛有水,其中浸入了邊長為1米的正方體A,A的底面和容器底面緊密接觸(A的底下無水),A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離為1米,求A受到多大的浮力?

  解析 物體A沒有受到浮力,原因是A物體的下表面沒有受到水向上的壓力,只有上表面受到豎直向下的壓力,物體沒有受到壓力差,故沒有受到浮力。

  練習2 如圖2所示,物體A、B、C、D均浸入到容器里,且各物體均與容器的底面緊密接觸,哪個物體受到浮力?

  解析 由“壓力差”可知,除A物體沒有受到浮力外,其余物體均受到浮力。

  三、小結

  師總結:(1)什么叫做浮力?浮力產生的實質是什么?(2)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3)求浮力的方法有幾種?

  四、布置作業 

  P149②①.P142③、④、⑤

《浮力》教案 篇3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教學目標 :A.知道浮力的概念。B.理解物體浮沉條件。C.(1)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2)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2.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3.教學模式: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4.教學時間:1教時。

  5.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煤油。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厘米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P141圖12-2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煤油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煤油中時,同樣也受到煤油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師: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均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那么,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同時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如果浮力大于物重、浮力等于物重、浮力小于物重,物體將怎樣運動?演示課本P141圖12-3實驗。

  生:F浮<G,下沉;F浮>G,上。籉浮=G,懸浮;F浮=,漂浮。(板書)

  (1)容易混淆的幾個物理概念(板書)

 、佟敖䴖]”是指物體全部浸入(在)液體里,被液體全部包圍。

 、凇敖耄ㄔ冢笔侵肝矬w部分或全部浸在液體里,部分或全部被液體包圍。

  ③“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上,只有部分浸入液體里,V物>V排。

 、堋皯腋 笔侵肝矬w全部浸入液體里,并且可以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深度,V物=V排。

 、荨吧细 焙汀跋鲁痢笔俏矬w在重力和浮力共同作用下,物體向上或向下運動的過程,即F浮>G,物體上浮,F浮<G,物體下沉。(板書)

  (2)練習題

  有一小球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小球時讀數是40牛,把它浸沒在水中稱時,彈簧秤的讀數是25牛,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解析 小球掛在彈簧秤上放入水中,此時小球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和彈簧秤的拉力(F拉),所以小球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40牛-25牛=15牛。

  3.浮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板書)

  師: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里(用課本P142圖12-4說明),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而它的前、后、左、右的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互相平衡,為何還會受到浮力?(啟發學生思考)

  師自答:這是因為它的上下兩個面所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壓力F上,大于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壓力F下,向上和向下兩個壓力差就是水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所產生的浮力,即F浮=F上-F下。

  師問:如果把上述的正方體浸入其它液體,如鹽水、煤油,甚至放在空氣中,有無上述這種壓力差的存在?

  生:均有壓力差存在。

  師: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產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討論)

  師總結:浮力是由于周圍液體(或氣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這個壓力差就是液體對浸入物體的浮力

  F浮=F上-F下(板書)

  師: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浸入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的下表面受到豎直向上的壓力,上表面受到豎直向下的壓力,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板書)

  練習1 如圖1所示的容器內盛有水,其中浸入了邊長為1米的正方體A,A的底面和容器底面緊密接觸(A的底下無水),A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離為1米,求A受到多大的浮力?

  解析 物體A沒有受到浮力,原因是A物體的下表面沒有受到水向上的壓力,只有上表面受到豎直向下的壓力,物體沒有受到壓力差,故沒有受到浮力。

  練習2 如圖2所示,物體A、B、C、D均浸入到容器里,且各物體均與容器的底面緊密接觸,哪個物體受到浮力?

  解析 由“壓力差”可知,除A物體沒有受到浮力外,其余物體均受到浮力。

  三、小結

  師總結:(1)什么叫做浮力?浮力產生的實質是什么?(2)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3)求浮力的方法有幾種?

  四、布置作業 

  P149②①.P142③、④、⑤

《浮力》教案 篇4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教學目標 ]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重點難點] 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歸納

  ()[教學用具]       兩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

  物體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著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著,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學生答):“這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蹦敲丛谒锵鲁恋氖瘔K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  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并向學生發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這個托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于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于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浮(板書)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系?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彼詫τ趹腋≡谝后w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面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边@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彼詫τ谄≡谝好嫔系奈矬w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扎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里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為什么?(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壓力小,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并不上。ㄈ鐖D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浮(分析解釋這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后上升,就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為什么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系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布置作業 :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 篇5

  1、質量 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單位:kg (與物體的狀態、形狀、位置無關)

  測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 ……左物右碼;砝碼用鑷子,從大到小取;測量前調平衡用螺母,測量時調平衡用游碼;萬一物、碼放反了,則物體的質量應將砝碼減去游碼…...)

  2、體積 測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讀數時視線應平視,即與液面相切)

  固體的體積:采用"溢杯法"

  3、密度 物體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的質量和體積而改變。

  公式: 單位:kg/m3或g/cm3 換算關系:1 g/cm3=1 103kg/m3

  測量方法(實驗) (1)常規法:用天平測出質量,有量筒測出體積,利用公式得出密度

  (2)替代法(用于沒有量筒的情況下):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測出相同體積的水的質量m,則 ,則該物體的密度為 ( =1 103kg/m3)。 其中,相同體積的水:液體用標記法;固體用溢杯法

  4、阿基米德原理 物體在流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流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1) f浮= (2)浮力等于視重之差

  5、浮沉條件 (1)當浮力小于重力時 下沉 (2) 當 時 下沉

  當浮力等于重力時 懸浮 當 時 懸浮

  當浮力大于重力時 上浮直至漂浮 當 時 上浮直至漂浮

  解題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條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懸浮時有:g物=f浮

  例:將三個體積相同的小球放在水中,如圖,則這三個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正確的是:( )

  a a球所受浮力最小 a

  b b球所受浮力最小 b

  c c球所受浮力最小

  d 三個球所受浮力一樣大 c

  解:f浮= 而 相同,且有v排a<v排b=v排c ,故有f浮a<f浮b=f浮c ,選a

  若將上題中的體積相同改成質量相同,則f浮a=f浮b>f浮c ,即選c

《浮力》教案 篇6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教學目標 ]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重點難點] 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歸納

  ()[教學用具]       兩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

  物體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著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著,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學生答):“這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蹦敲丛谒锵鲁恋氖瘔K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  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并向學生發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這個托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于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于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ò鍟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系?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所以對于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面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边@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彼詫τ谄≡谝好嫔系奈矬w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扎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里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為什么?(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鄙媳砻媸艿降膲毫π,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并不上。ㄈ鐖D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ǚ治鼋忉屵@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后上升,就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為什么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系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布置作業 :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 篇7

 。ò鍟n題)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標 ]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重點難點] 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四)[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歸納

  (五)[教學用具] 兩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六)[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

  物體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著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著,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學生答):“這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蹦敲丛谒锵鲁恋氖瘔K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 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并向學生發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這個托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于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于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ò鍟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系?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所以對于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面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边@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彼詫τ谄≡谝好嫔系奈矬w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扎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里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為什么?(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壓力小,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并不上。ㄈ鐖D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ǚ治鼋忉屵@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后上升,就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為什么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系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布置作業 :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 篇8

  (板書課題)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標 ]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重點難點] 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四)[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歸納

  (五)[教學用具] 兩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六)[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

  物體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著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著,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學生答):“這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塊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 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并向學生發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這個托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于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于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ò鍟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系?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彼詫τ趹腋≡谝后w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面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边@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對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扎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里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為什么?(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鄙媳砻媸艿降膲毫π,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并不上浮(如圖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ǚ治鼋忉屵@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后上升,就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為什么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系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布置作業 :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 篇9

 。ㄗ髡撸罕本⿵V渠門中學 劉崇灝)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3.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正方形木塊、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鐵塊、小藥瓶、注射器,細砂。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燒杯、水和酒精。

  (四)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從本節起學習新的一章“浮力”。

  板書:“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后小結: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梢,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為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目的是判斷浸沒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谑瘔K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

 、賿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這幾個力的關系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趻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浸沒在水中的讀數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系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之差說明了什么?

  小結: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見圖12-1)。

  總結、板書: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F浮=G-F'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后豎直向上浮,它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啟發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后、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結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啟發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并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霉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整瓶內水量或調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為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系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系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并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三、布置作業 

  1.完成本節課文練習1~5題。

  2.思考題: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

《浮力》教案 篇10

  (作者:北京廣渠門中學 劉崇灝)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3.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正方形木塊、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鐵塊、小藥瓶、注射器,細砂。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燒杯、水和酒精。

  (四)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從本節起學習新的一章“浮力”。

  板書:“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后小結: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梢,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為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目的是判斷浸沒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谑瘔K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

 、賿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這幾個力的關系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趻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浸沒在水中的讀數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系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之差說明了什么?

  小結: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見圖12-1)。

  總結、板書: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F浮=G-F'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后豎直向上浮,它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啟發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后、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結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啟發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并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霉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整瓶內水量或調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為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系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系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并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三、布置作業 

  1.完成本節課文練習1~5題。

  2.思考題: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

《浮力》教案 篇11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P141~P14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篎浮>G

  (3)懸。篎浮=G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1、2、3、4、5

《浮力》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及處理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筆者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深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因此,筆者對教材的順序做了些改動。第一節課認識浮力以及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埋下伏筆。第二節課順理成章的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并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由淺入深,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為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難點是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學生現狀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三維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

 、鸥惺芨×Φ拇嬖,理解浮力的概念。

 、茖W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

  ⑶理解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沤洑v實驗探究,定性認識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茖W習使用探究學常用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磐ㄟ^實驗探究,揭示隱藏在其中的物理規律,糾正一些片面的認識,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朴脧U礦泉水瓶自制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節約意識。

  ●○教學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演示用彈簧測力計、燒杯、水、酒精、cuso4溶液、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銅塊(用細線拴好)、乒乓球、石塊(用細線拴好)。

  學生實驗器材:自制量筒、彈簧測力計、一大一小兩個石塊、細線、水、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銅塊

  ●○教學流程圖●○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課:體會浮力的存在(用時大約2分鐘)配著輕松悠揚的鋼琴曲播放人們在死海里看書、打牌的錄像片段。把學生引入與浮力有關的問題上,體會浮力的存在。觀看錄像,體會浮力的存在,重溫《死海不死》中的描述。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浮力現象,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物理現象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中進入物理的世界,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新課:1、浮力的概念(用時大約3分鐘)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及每個力的施力物體。①用手托著乒乓球。②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靜止后。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觀察實驗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乒乓球在各種情況下的受力情況。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入手,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2、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ㄓ脮r大約8分鐘)提問: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塊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所受浮力的大小嗎?觀察思考,動手試做 選代表上臺邊操作邊講解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為下面的實驗探究做準備。3、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用時20—25分鐘)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根據浮力現象從浮力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入手,提出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猜想并說出猜想依據。把學生的猜想總結到黑板上,以方便后面的實驗探究。對大家大膽的猜想給予肯定,并鼓勵大家也當一次小科學家用科學實驗驗證猜想,設計方案進行探究式實驗研究。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先探究與物體的關系,稱為①②組;另一組先探究與液體的關系,稱為②①組猜想:         根據猜想自選器材,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給學生創設出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提供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親自參與探究、發現和體驗,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和科學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種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實驗探究,可有效的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找兩組實驗數據,利用投影,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演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分析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把實驗數據填寫在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觀察單》上 分析實驗數據,總結結論 觀察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運用反饋調整教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從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實驗中所需的酒精和cuso4溶液不易準備,因此設計成演示實驗。為下節課《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做鋪墊。(用時大約5分鐘)考考你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用投影打出題目引導學生總結今天的收獲:你記住了哪些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什么疑問審題,舉手回答學生總結今天的收獲,提出存在的問題 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過程。落實新課標要求,在強調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同時,注重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思維習慣。布置作業巧手你我他:用礦泉水瓶自制溢水杯、小水桶  網上沖浪:搜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運用“浮力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 “巧手你我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以為下一節課做準備,還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的好習慣。“網上沖浪”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漸步入自主學習的軌道。教育學生陽光上網,使網絡成為他們學習的助手。

  附表 (注:實驗觀察單上有如下內容4個,并有空白部分供學生添加實驗記錄)實驗觀察單探究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選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數據記錄:

  物體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 (n)物體浸在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 (n)物體所受的浮力f1-f2 (n)   

  ●○教學評價本節課把實驗探究引入到課堂中,把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讓求知的欲望在教師的點撥下萌發出來;讓知識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靈活起來;讓探究的意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增強起來;讓反饋的信息在師生互動中得到及時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在探究的過程中拓展開來。

《浮力》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系的過程。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氫氣球、大燒杯、紅毛線、演示小桌、水﹑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于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石塊、木塊、曲別針、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鐵塊、細線。

  【教學設計

  1.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領悟浮力,本節課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探究式教學法貫穿于整節課的始終。做好分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但對初中學生而言通過實驗總結出阿基米德原理難度較大,實驗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要求較高,在實驗中需要測量四個物理量(g、f拉、g桶、g桶+排水),記錄六個物理量(g、f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再加之實驗誤差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于是在教學中采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匯總的方法,即通過探究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絞-f拉后,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為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并保留表一中的實驗數據。當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時不再重復測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點進行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將實驗數據填入表二。最后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即表三。匯總全班的數據,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也節省了時間。

  2.本節課探究實驗較多,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學生對結論的歸納總結,為保證實驗過程合理、有序,使學生在頭腦中清楚地認識到如何進行實驗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在教學中采取實驗前留有充分的時間小組進行設計、討論實驗方案,在相互啟迪交流中形成共識,使學生確實明確實驗應如何進行后再分組實驗。這樣做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實驗中減少了盲目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過演示實驗形象直觀地在學生面前展現出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增強了學生的記憶。

  【教學評價方式】

  1.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評價,形式多樣有分析實驗注意事項、實驗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通過小組的交流與評估,給學生更多機會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雄辯的口才,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2、學生通過分組完成一系列探究實驗,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此次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具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教學課件,準備各種實驗器材,多元化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組內自定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課內容需1課時(45分鐘)完成。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引入新課】(約3分鐘)

  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向學生們提出問題:“氫氣球為什么會浮在空中?為什么人游泳時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這些小例子非常簡單,學生很自然地就會答出與浮力有關,并且通過例子還可以發現,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再讓學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現象,將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的發散,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ㄕf明: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學生通過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現象,使思維發散。通過所列舉的現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

  【新課教學】(約35分鐘)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約10分鐘)

  第一環節:課題的提出。

  首先讓學生將石塊﹑木塊﹑曲別針﹑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燒杯,觀察實驗現象,發現木塊﹑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塊﹑曲別針卻沉入燒杯的底部。

  學生通過觀察有了感性認識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

  第二環節:猜想和假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水對它的浮力。有的學生認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不受水對它的浮力,理由是物體沒有被浮起來。還有的同學則認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因為物體下沉的速度比較緩慢……到底哪種猜想正確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第三環節:實驗設計。

  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

  實驗器材:燒杯、水、彈簧測力計、石塊、繩。

  實驗過程:將石塊用線拴好掛在彈簧測力計的秤鉤上,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再將石塊浸沒在水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有無變化。

  學生交流實驗注意事項:不要將石塊放在容器底部,否則容器底部對石塊有一個向上的支持力,會影響實驗結果。第四環節:進行實驗。明確實驗過程之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實驗發現當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教師可以用手托住石塊,利用肢體語言讓學生更深刻領悟彈簧秤的示數變小了,說明有一個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塊,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塊,因此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液體對它的浮力。評估:影響實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實驗中石塊偏大,卡在燒杯壁上,影響了實驗效果.〈反饋練習一〉1.填空題:(1)漂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到水對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鐵塊也會受到水對它的_________。(2)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的________。2.看一看,是對還是錯?下沉的物體浸在水中也受浮力(。ㄕf明:學生們熟知在液體中漂浮或上浮的物體受浮力,但是沉在水底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浮力的方向如何呢?學生就說不清了。通過探究實驗引起學生的認識沖突,引導學生往深層次思考。本探究過程中的重點是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和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以及實驗注意事項,明確如何做實驗,減少了盲目性。通過交流評估相互學習加深對實驗的認識。)認識浮力。第一環節:浮力的方向。(約10分鐘)演示實驗:找一段較粗的紅毛線,將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燒杯的底部,將水注入大燒杯,直到將乒乓球浸沒,觀察紅毛線被在豎直方向拉直。將大燒杯的一端墊高,發現紅毛線仍舊被在豎直方向拉直。此實驗說明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第二環節:浮力大小的測量。通過受力分析總結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反饋練習二〉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為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并保留所測得的數據! 表一:g(n)f拉(n)f浮=g-f拉(n)  

  (說明:通過演示實驗可以形象直觀地將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展現在學生面前,再分析石塊的受力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從而落實知識與技能第一個目標。通過反饋練習運用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落實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第一個目標。)探究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約15分鐘)第一環節:課題的提出。(難點)質疑:同學們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浮力的大小,用這種方法能不能測出一艘潛水艇潛入水中時所受浮力的大?我們有沒有辦法求出潛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引導學生建立f浮與g排聯系: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體會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在實驗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來越大。要建立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重力有關系的課題需要老師慢慢進行引導。在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發現當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等于什么?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回答出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與易拉罐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相同。也就是說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體積排開了液體,因此我們把排開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稱為v排,浮力屬于力,浮力的大小與v排有關系,還與哪個量更加接近?學生會比較自然的將f浮與g排聯系在一起。從而提出課題“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第二環節:猜想和假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大膽的猜測。f。絞排;f浮>g排;f浮。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在實驗前,全班討論實驗方案,找到最優方案。由于前面已經總結了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點討論如何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第四環節:進行實驗。明確實驗方案之后,分小組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二中,并進行分析! 表二:

  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   

  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如表三)。匯總全班的數據,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f。絞排。適用范圍:液體、氣體。講解阿基米德鑒別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表三:實驗小組g(n)f拉(n)f浮=g-f拉(n)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1      2      ……         評估:實驗成功之處:實驗過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帶出……實驗中的失誤:向溢水杯加水至水從溢水口處流出,用小燒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為止。小燒杯中的水應倒掉后再測g排否則g排偏大……〈反饋練習三〉1.兩手分別拿著一個小木塊和一個大石塊,把它們都浸沒在水中,同時松開手,小木塊上浮,大石塊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2.圖中,a為銅、b為鋁,它們的體積相同,則_______所受的浮力小。3.某同學將一質量為300g的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g的水,則金屬塊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_____n。(說明:本探究的難點是課題的提出,學生一下子想不到將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有關系。通過按易拉罐實驗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后理解起來較為容易。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采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匯總的方法。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由此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及知識與技能第二個目標,過程與方法第二個目標。)【小結】(約5分鐘)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后畫龍點睛,簡要概括。)【布置作業】(約2分鐘)1.p93動手動腦學物理。2.課后查閱資料了解輪船的排水量。【板書設計】§13-5 浮力【課后反思】1.教師應敢于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

  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測量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測量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分開(要注意提示學生保證v排相同,在兩次實驗中采取讓物體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但同時也會給學生造成只有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液體中才會受到浮力的錯誤認識,教學中可以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完整理解。

  3.本節課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測量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評估找到最優方案進行實驗。如果仍有學生堅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許其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不要讓學生留有遺憾。

《浮力》教案 篇14

  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學生通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著重研究浮力問題,分析物體沉浮的秘密。第5、6兩課將引導學生從浮力和重力的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主要是學習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課探究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會測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每小組)】:  

  小水槽(借用物體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貼上容積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3塊、彈簧秤、細線、滑輪(可借用簡單機械實驗盒中的滑輪)、小竹棒(長度略短于水槽的寬度)、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請同學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感覺! 

  2、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課題)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線系著的泡沫塑料塊:同學們已經學過用彈簧秤測物體的重力,請測一測泡沫塑料塊的重量,并把數據記錄下來。  

  2、此時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試畫泡沫塑料塊的受力圖,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讓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面時,它的重量會相同嗎?  

  4、測量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中的重力。質疑:是重力等于零嗎?  

  5、解釋: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貼圖示板畫)  

  三、測量上浮物體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不同感覺! 

  2.為什么把泡沫塑料塊按入水里突然松開手它就會快速上?(浮力遠遠大于重力)  

  3、當我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既然浮力遠遠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彈簧秤測出來嗎?  

  4、看課本第13頁的示意圖,小組討論:“浮力=重力+壓力。街亓ΓΑ钡牡览。(貼圖示板畫)  

  5、教師演示實驗:把小竹綁穿入滑輪的孔中,卡在水槽兩邊的凹槽內,按到靠近底部處,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塊的線拉過滑輪,另一端鉤在彈簧秤的掛鉤上。   

  6、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兩種狀況時的排開的水量、浮力! 

 。ń滩闹袦y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時排開的水量、浮力,十分費時,學生難以把握其體積,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兩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既直觀又省時。)  

  7、學生分組實驗,進行測量并及時記錄。  

  8、匯報數據,并產生問題:大家測量出的浮力大小為什么不一樣?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個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浸入水里, 他們受到的浮力哪個大、哪個小?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數據! 

  3、.分析數據:  

  a、泡沫塑料塊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 

  五、小結拓展  

  1、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哪兩種狀況物體在水中的浮力大小問題?分別怎么計算?  

  2、講故事《曹沖稱象》。  

  分析:故事中裝載大象的船,相當于板貼畫中的哪類情況?  

  為什么船上裝石頭會和裝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開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塊:把小石塊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體會不會受到浮力作用?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貼圖示板畫)               (貼圖示板畫)  

  物體靜止浮在水面:       ②物體上。焊×Γ街亓Γ珘毫            ③物體下沉  

 、     浮力=重力                         =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教案 篇15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P141~P14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  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浮力》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倭私飧×κ窃鯓赢a生的;

 、诶斫飧×Φ拇笮〉扔谑裁础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诮洑v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谂囵B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猜想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軟木塞、水、酒精、硫酸銅溶液。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錄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現象: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等)

  同學們猜想這里面可能蘊含著什么知識呢?

  學生活動:猜想包含的知識(液體或氣體對物體有一個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個新詞“浮力”!案×Α痹趺从羞@么大的魔力,這一節課就讓我們共同來研究。(板書:第五節浮力)

  設計說明:通過播放生活中的浮力錄像、教師設問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夠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使學生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過渡語:針對浮力這種常見現象,你想知道哪些有關浮力知識呢?

  學生活動:展開想象,分組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提出一系列問題: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5.物體的浮沉有條件嗎?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投影)

  教師演示: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②左手拿一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壅故炯铀罅客仓械钠古仪蚝褪种械钠古仪,讓學生進行對比。

  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軟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軟木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書: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設計說明:用一個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對比,對浮力較實際的探究,創造情景和條件,以學生參與為基礎,很容易使學生領會浮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鋁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鋁塊浸入水中,發現彈簧秤示數變小,說明鋁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現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投影多名學生的結論,評價、鼓勵學生。

  得出結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

  (板書:2.大小f浮=g-f)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快樂游戲:造“船”比賽。學生每組一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設計造船。并觀察交流船只的差異,討論,大膽猜測,交流討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快樂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快樂游戲”和“快樂體驗”兩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驗證:利用溢水杯、彈簧測力計驗證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

 。ò鍟⒒椎略恚航胍后w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絞排)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三、智力快車道:(投影展示)

  1.小發明:將彈簧測力計改裝成一個能直接測浮力的測力計。

  2.智多星: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設計說明:通過小發明制作和智多星,學生間進行知識的運用,把枯燥的練習融入到生動的活動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收獲平臺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么有關?

  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板書設計:

《浮力》教案 篇17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p141~p14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浮力》教案 篇18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P141~P14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  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浮力》教案 篇19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莫開萍,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  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糋

  (2)上浮:F。綠

  (3)懸。篎浮=G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 :P178    1、2、3、4、5

《浮力》教案 篇20

  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上海市為了了解《新課標》的實施情況,開展區級的評優課活動,其中在課堂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占參賽的主流。下面是位獲獎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片段,望能給老師和同學以啟示。

  1 案例片斷一(引入新課)

 。劢處煟荩和瑢W們請看屏幕。

 。蹖W生]:觀察。

 。劢處煟荩河每鋸埖膭幼,向水中投入泡沫塑料塊、乒乓球、木塊。

 。劢處煟荩和瑢W們請考慮:

  1.萬噸巨輪,在水中為什么不會下沉?

  2.放飛的氣球為什么能騰空而起?

  3.泡沫塑料塊、乒乓球、木塊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

 。蹖W生猜測回答]:它們受到浮力作用。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有浮力作用?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嗎?

 。蹖W生]:不知道。

 。劢處煟荩杭热荒銈儾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什么樣的力是浮力?評析具有吸引力的真實情境的創設,能激起同學的疑惑、矛盾感、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動機,使同學始終保持一種最佳的探究學習心理狀態,為順利進入探究問題的核心,奠定動力基礎。

  2 案例片段2(體驗、感悟什么是浮力?)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將泡沫塑料塊按壓入中水,看看有什么感覺?

 。蹖W生]:(學生多次操作,并認真觀察)

 。劢處煟荩赫堈f說你的感覺和理由。

  [學生]:乒乓球、木塊、船能浮在水面上,也是因為它們浸在水里時都受到水的向上托的力。

 。劢處煟荩耗敲,你能試著說一說“什么是浮力嗎”?

  [學生]:物體浸在水里時受到水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劢處煟荩赫埻瑢W們將石塊、金屬塊、鉤碼放入水中,觀察有什么現象?

 。蹖W生]:它們都沉底了。

  [教師]:浮在液面的物體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石塊、金屬塊、鉤碼等一放入水中就下沉,它還受不受水的浮力呢?

  [學生猜測回答]:(1)受到浮力作用;(2)不受浮力作用。

 。劢處煟荩耗愕牟聹y正確嗎?下面請同學們自選器材,發揮你們的想象力設計實驗來探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的作用。

 。蹖W生活動]:(各桌、組進行實驗)

 。劢處煟荩海ㄕ埐煌绞綄W生交流)請你講講你探究的結果。

 。蹖W生]:還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教師]:請你講講你的做法和理由。

 。蹖W生]:重物掛在彈簧秤下,重物進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變小了。變小原因是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即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劢處煟荩汉芎、請坐。下沉的物體浸在水中也受水的浮力。

 。劢處煟荩哼@些物體浸在其它液體中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學生]:將重物浸在酒精中,也是受到酒精的浮力作用。

 。劢處煟荩焊×Ψ较蛟鯓樱繛槭裁矗

 。蹖W生]: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提示分析重物的受力情況)

 。郯鍟荩焊×Φ姆较蚴秦Q直向上的。

 。劢處煟荩焊×κ且后w對物體的作用力,我們能測量浮力的大小嗎?請同學們討論方法。

 。蹖W生]:(討論)

  [學生交流]:(1)重物掛在彈簧秤下,物體在浸入水中之前,彈簧秤的示數f1;(2)重物進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f2。(3)減少的力的數目就是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

  [學生]:所以,f。絝1-f2。

 。蹘熒〗Y]:(cai展示)這告訴我們可以用彈簧秤間接地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板書]:用彈簧秤測物體所受的浮力:f。絝1-f2。

  [學生]:真的是這樣?請同學們試試測量出鉤碼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蹖W生操作]:(實驗)評析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為同學們提供了自主去探究、去感悟,充分留給學生探究思維的空間,給學生一個自我發展機會?赡苡谐晒,也有失敗的,但是為他們創造了一個體驗、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能豐富他們的感知,以利在結果交流時能展示自己的成果。

  3 案例片斷3(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

 。圻^渡]:物體浸在水中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受到水有浮力作用呢?

  [學生猜測回答]:是。

 。劢處煟荩赫娴氖沁@樣嗎?請看下面實驗。

 。劢處煟荩喝サ羝康,將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請同學們猜測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學生猜測回答]:乒乓球一定會上浮。

 。劢處煟荩赫娴氖沁@樣嗎?請看下面實驗。

  [教師演示]:去掉瓶底,將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乒乓球在水中不能上浮”現象。

 。蹖W生]:(詫異、驚奇)

 。劢處煟荩赫埧紤]此時乒乓球不能上浮原因出在哪里?

 。蹖W生討論]:

 。蹖W生]:乒乓球下面沒有水,上面有水壓著乒乓球,所以不上浮。

  [教師]:有水就能上浮嗎?看看是不是這樣。

 。蹖W生]:請學生前來用手蓋住瓶子口,不讓水流出,使乒乓球下面有水。乒乓球立即上浮。

 。劢處煟荩哼有其它方法?

  [學生]:(沉默片刻,有學生前來用手在下面用力向上頂乒乓,乒乓球立即上浮。)

  [教師]:這是為什么?兩種做法的效果一樣能解釋嗎?

 。蹖W生討論]:……

  評析 創設能夠引起強烈心理反差的真實驚奇情景,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去豐富感性認識;由于學生在探究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感覺和知覺密不可分,所以說感知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開端,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親身感受,在學習中有一個體驗、感悟、建構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讓積極情感形成,為今后走向社會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思考《新的課標》的主要思想為:培養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全體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基本的動手操作和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培養科學的探究能力?茖W探究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本節的教學只是落實新的《課程標準》的賞試。要真正落實《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三維目標,還需要充分發掘課堂教學潛力,多角度、全方位地為同學提供探究性學習的機會

  原載《物理教學探討》2006.6

《浮力》教案 篇2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8年級(下)第九章第四節《浮力》。下面就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計理念、教學方法、學情分析、教學程序六個方面說說如何上這節課的。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和氣體的壓強、壓力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概念的認識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為學習下一章物體的浮沉、二力平衡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浮力大小的探究過程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識確定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通過實驗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設計理念

  根據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課采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現象引出課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教師點撥 解疑釋惑──創意設計 應用實踐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學情分析

  任教的學校屬于普通農村中學,有些學生上進心不強,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宜低起點入手。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四副圖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構建浮力的概念。通過圖9-29這個探究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了一步用手托石塊使彈簧測力計示數減小這樣一個步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托力”的存在。再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浮力的大小時,先讓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說出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然后出示圖9-30的器材,提出問題:如何測量裝水的塑料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根據課文的步驟進行實驗。實驗時要引導學生逐步進行實驗,得到科學的數據,將一組較好的數據板書到黑板上,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一個讓學生信服的結論。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科學家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

  最后,利用我們身邊的一些現象討論驗證得到的結論。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二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阿基米德原理法。歸納出兩個探究過程。

  4、布置作業: 課本 p771、3、4

  第2題: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查找,和同學交流討論。

《浮力》教案(精選21篇) 相關內容:
  • 浮力教案

    一、教學目標根據大綱要求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現確定第一教時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2、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 《10.3 密度》教案(精選18篇)

    1、了解密度公式,會用密度公式計算物體的密度或物體的質量、體積。2、了解密度單位。3、了解密度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用途。4、會用托盤天平、刻度尺或量筒等器材測定固體的密度或液體的密度。...

  •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15篇)

    牛頓運動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概念。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 3、正確理解力和物體運動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應用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能源革命(精選8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常識性了解能量轉化技術為人類帶來的便利。初步了解能量轉移和能量轉化的方向性。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欲望.(二)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教師...

  • 牛頓第一定律(通用15篇)

    課題2.1 牛頓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及其條件)總第 2 課時主備教師教學要求1.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2.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狀態難點...

  • 《重力》教學設計(精選9篇)

    課題:重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計算有關問題;3.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 太陽能(精選14篇)

    (一)教學目的1.常識性了解核能和釋放核能的兩條途徑——裂變和聚變。2.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啟蒙教育。3.介紹我國科學家的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為加快實現祖國四化而努力學習的熱情。...

  • “大氣壓強”教學設計(精選4篇)

    【教學設計思想】1.初中生的認識感性多于理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大多來自他們的興趣;而物理教學又以實驗為基礎,實驗幾乎始終伴隨著整個教學過程,所以,實際教學中,在注重知識邏輯的同時,應重視學生的個人經驗和心理特點,把學生對生...

  • 新課標下《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設計(精選8篇)

    新課標下《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設計 一、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傳統的科學教育以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為主,即向學生講授自然科學的一般規律,把大量知識灌輸給學生。...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碰99人人 | 欧美大片欧美激情性色a∨在线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成人 | 老头猛吸女大学奶头A片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 ccyy草草影院 | 亚州国产精品久久久 | 成人在线视频播放 | 国产二区一区 | 三区四区 | 精品国产偷窥一区二区 | 天堂一级片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网址 | 老师含紧一点h边做边走在线观看 | 欧美贵妇videos办公室 | 成人av影片在线观看 | 真人毛片免费的毛 | 久久91亚洲精品 | 国产综合91|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国产精品码一区二区 | 欧美aaaaaa午夜精品 | 人人妻人人超人人 | 国产精品真人片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 | 成人乱淫av日日摸夜夜爽节目 | 国产不卡网站 | 九九热有精品 | 国产99热在线 | www.四虎影院在线观看 | 成人网在线看 | 欧洲中文字幕 | 少妇午夜性影院私人影院成都 | 天天干天天插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人在线 | 中文字幕韩国三级理论无码 | 国产免费av片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