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教案(精選18篇)
《壓強》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壓強的意義、定義、公式和單位
2、 能用壓強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 知道增大和減少壓強的方法
4、 能用壓強解釋日,F象
過程與方法 1、 學習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2、 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有關因素
3、 學習用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研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樂于用壓強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重點 壓強的概念
難點 壓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 海綿、細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鉛筆、氣球、縫衣針、鉤碼、大鐵釘、彈簧秤、木條、細線繩。
學
情
分
析
壓強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初學極易與壓力的概念混淆不清,為讓學生較好的理解壓強與壓力的區別,做好探究壓力作用效果有關因素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通過不同的實驗最后達到同樣的目的(老師要提前為學生準備豐富多樣的實驗器材)。另外本節可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應讓學生充分列舉日常生活中的與壓強有關的現象,并加以解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環節 主要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
入 在雪地里行走的人會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則可以輕靈的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動,你知道這其中道理嗎?學了這一節的內容之后你就會明白了 講述,創設情境
思考,進入情境
新
授
課 一、壓力作用效果的有關因素
1、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前面我們學過力的作用效果,我們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壓力對物體形狀的改變會有大有小,我們稱為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呢?首先請同學們相互討論交流一下你們的觀點,然后用桌面上的器材設計實驗來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有關因素,檢查一下你們的討論結果是否合理
講述壓力的概念
引導啟發學生設計探究實驗
巡回指導 了解壓力的概念
討論壓力作用效果可能有關的因素
設計探究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新
授
課
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壓力的作用面積有關。
啟發學生總結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分析實驗現象或數據得出結論
區分壓力與壓力的作用效果的關系
二、壓強
根據上述結論,要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壓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們用壓強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說壓強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的作用面積有關,那么我們怎樣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的作用面積對壓強的影響同時考慮進去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速度的定義,討論交流一下我們應怎樣定義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p =f/ s
各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符號 意義 單位
p 壓強 帕(pa)
f 壓力 牛(n)
s 受力面積 平方米(m2)
例題 桌面上靜止的一盒粉筆的重力為6牛,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1分米2
計算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強。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m2=300pa
答: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強為300帕。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壓強的定義
講解壓強的符號、單位
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壓強
討論交流
記憶壓強的公式、單位、字母的意義。
熟悉使用壓強的公式進行計算
三、增大和減少壓強的方法
根據壓強的計算公式,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如果我們要怎大或減少壓強,應分別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壓強 增大壓力
減少受力面積
減少壓強 減少壓力
增大受力面積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壓強》教案 篇2
壓強教案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教具準備: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一段風光片:金色的海濱。松軟的沙灘.人們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淺不同的腳印;茫茫雪原,浩浩無邊,想在上面步行的人雙腳深陷.幾乎寸步難行.雪橇卻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觀察教材中p66兩幅精美的圖片:小小的蟬可以把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體態龐大的駱駝卻可以憑借寬大的腳掌成為沙漠之舟.
3.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
二、進行新課
[師]請同學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
[生]人走過沙灘為什么會留下腳印?
[生]人在雪地上,對雪地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了下去,而另一個沒陷下去?
[生]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的感覺為什么會不一樣?
[生]蟬為什么可以將尖尖的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中?
[生]人走過沙灘能留下腳印和軟軟的沙灘有關系,因為在水泥地上走過就看不到腳印.
[生]用筆尖扎手會感到很疼,蟬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樹皮中,是因為筆尖和蟬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認為上面的那些現象都是力作用的結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時,人對地或粉筆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況.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時對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應等于物體的重量.
[師]當我們要將釘子釘人墻面或將一枚圖釘按在墻上(也可請一名同學演示,感覺)時.釘子對墻面的作用力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生]按圖釘或釘釘子的時候.釘對墻面有垂直于墻面的作用力.
[師]同學們剛才談到的幾種力的情況,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嗎?
[生]不論是對地面、桌面的力還是對墻面的力,它們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觸面上的.作用點在地面或墻面(接觸面)上.
[師]我們把這種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演示]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滑下的物體.
[師]請同學們分析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力.
b.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c.按圖釘時圖釘對墻的壓力.
圖略:
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生]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大膽猜想.
[生]力越大產生效果越明顯.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關.
[生]用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筆尖扎得很痛.而筆帽則沒有什么感覺,
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無關。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積有關.
[生]我們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作用的面積可能都有關系.
[師]研究物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器材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
(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最后進行交流)
第一組:
(1)先將沙子裝在一個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將沙面攤平.
(2)把壓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別在桌面上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況.
(3)將沙面攤平后.再將壓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別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況.
實驗表格:略
分析實驗現象:
結論:
第二組:參考教材p67圖13.1—3的方法設計實驗.
(1)準備三塊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將橡皮泥編號)和兩根完全相同的細木條.
(2)將一根細木條放在1號橡皮泥上.通過掛有1個鉤碼的彈簧測力計使木條對橡皮泥產生壓力.
(3)取下l號橡皮泥,換上2號橡皮泥.彈簧測力計上掛上2個鉤碼.重做上面實驗.
(4)取下2號橡皮泥換上第3號橡皮泥.將兩根木條放在橡皮泥上,重復實驗(3)
比較三塊橡皮泥的形變情況.和第一組的結論相同.
[師]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兩組實驗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變量法.
[師]其他組的同學還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補充嗎:
[生]我們組分別用完全相同的兩塊橡皮泥.三根木條時掛4個鉤碼;一根木條時掛2個鉤碼模擬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內容.發現一根本條掛2個鉤碼時橡皮泥的壓痕較深,形變較大,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更明顯.
[師]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數據,計算兩種情況下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根據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壓力和壓力作用效果的關系.
(學生計算,一名同學板演)
[生]根據計算和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面積所受的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生]也可以說壓力的作用效果跟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有關系。
[師]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叫做壓強.
[生]可以說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投影]
壓強的計算公式: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教師說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就是牛頓每平方米(n/m2).人們給壓強規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pa),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
[師]帕斯卡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實際中還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0.5pa
.一顆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壓強約20pa
·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
三、小結:
1.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不是重力。
2.壓強:是反映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單位是pa.
四、活動與探究:
釘板會把腳扎穿嗎?
第2課時
一、教學過程:
[例題]將教材中例題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分析.
[投影]
練習1.一個質量是40 kg的中學生,他每只腳著地的面積為120 cm2,他走路時對地的壓強是多少帕?(g=10 n/kg)
練習2.芭蕾舞演員的體重是475n。接地面積為9.5cm2,一只大象體重60000 n.每只腳掌面積600 cm2,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四腳著地時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學生練習,兩名同學板演,教師講評)
強調:(1)在計算的過程中各單位一定要換算成國際單位。(2)要弄清受力面積的大小.例1中學生行走時始終有一只腳著地.故受力面積為一只腳的著地面積.而大象四只腳站立時,受力面積則考慮四只腳著地時的面積.(3)還要注意題中壓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況下,壓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師]同學們對壓強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釋教材開頭兩幅照片中看到的現象呢?
[生]蟬雖然很小。力量不會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樹皮的接觸面積很小,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即壓強就會很大,因此能插入樹皮. ’
[生]駱駝雖然身體龐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腳掌,踩在地上時,地面上單位面積上受的力即壓強不會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會陷進去.
[師]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會被損壞.因此生產、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壓強,有時又需要減小壓強.如何改變壓強的大小呢?
[想想議議]
[師]請同學們看教材p68的三幅圖.討論人們是要增大壓強還是減小壓強,用的是什么辦法?
[師]同學們一定還可以舉出生活中許多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討論.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個很薄的刃.這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不論是釘子還是大頭針、圖釘做得很尖,這也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載重的大卡車上裝有許多很大的輪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寬又長,這些都是為了減小壓強.
[師]請同學們從舉出的這些刨子中.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有哪些?
[生]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改變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用改變壓力的大小改變壓強.
二、小結
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壓強減;減小受力面積,壓強增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壓力.壓強增大;減小壓力,壓強減小.
三、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作業:探究之旅
五、板書設計:
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
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壓強(p)
壓強:公式:p=f/s
單位:pa 1pa=1n/1m2
《壓強》教案 篇3
對公式的變形及流速對壓強的影響理解比較不深入,對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和液體壓強的計算掌握較好。
[教學目標] 1、掌握壓強公式及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
2、靈活應用液體的壓強公式
3、知道大氣壓的存在及沸點與大氣壓的關系
4、知道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教學內容、方法與步驟]
1、壓強及改變壓強的方法;
(1)壓強公式:p=f/ s;正確理解壓力及受力面積(即接觸面積)的概念
(2)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如:刀刃薄……)
減小: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如:鐵軌上墊枕木……)
2、液體壓強公式及其應用;
(1)公式:p=ρg h (其中h表示深度:即從液面往下數)
(2)應用:連通器;液壓機(f1/s1=f2/s2)
(3)實驗:控制變量法(控制同一深度或同一液體)
3、大氣壓及其與沸點的關系;
(1)大氣壓存在(馬德堡半球實驗)(實例:鋼筆吸水,吸盤,吸管喝飲料)
大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減小(且減小的幅度不均勻),其數值為 1標準大氣壓(1atm)=1.013 105pa=760mmhg=10.3mh2o(托里拆利實驗)
(2)大氣壓越大則液體的沸點越高(應用:高壓鍋煮飯容易熟)
大氣壓越小則液體的沸點越低(如高山上雞蛋可能煮不熟)
4、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流速越大則壓強越小;流速越小則壓強越大
例1:三個同種材料做成的圓柱體,豎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圖所示,則對桌面壓強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個一樣大
解:由公式p= 進行變形得:p= = = = , 甲 乙 丙
且同種材料,則密度ρ相同,而丙的 最大,即壓強也最大,選c
例2:某同學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實驗,假定管內液面上方為真空,則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米
解: =大氣壓(76cmhg),得:
= =12.92m
[學法指導]準確把握壓強公式中的受力面積和液體壓強中的深度。
[作業布置]
1.能測出大氣壓強數值的實驗是 ( )
a.托里拆利實驗 b.馬德堡半球實驗 c.阿基米德實驗 d.滾擺實驗
2.圓柱體a b高相等,底面積之比4:1,把它們豎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們對地面的壓強比為1:2,若把圓柱 體a疊放在b上時,圓柱體b對地面的壓強增大為原來的 (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3、三個同種材料做成的圓柱體,豎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圖所示,則對桌面壓強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個一樣大 甲 乙 丙
4.關于壓力和壓強下列正確的是 ( )
a.物體的重力越大,對支持面的壓力一定越大 b.壓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c.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 d.壓力大壓強不一定大
5.在水下50米深處的潛水員,受到水的壓強是___________帕。
6.在結冰的湖面上行走時,突然腳下的冰將破裂,應采取 ( )
a.站住不動 b.就地爬伏在冰面上慢慢向岸邊挪動
c.趕快向岸邊跑去 d.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7自來水筆吸墨水時按幾下彈簧片,墨水就進入橡皮管里了這( )
a.是彈簧片作用使墨水進入橡皮管 b.是手的壓力使墨水進入管
c.是橡皮管的吸力使墨水進入 d.是大氣壓作用使墨水進入橡皮管
8某同學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實驗,假定管內液面上方為真空,則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________米 (外界大氣壓強p0=76厘米汞柱 ρ酒精=0.8×103千克/米3 ρ水銀=13.6×103千克/米3)
9.有兩組同樣的磚甲組一塊乙組兩塊,每塊磚長:寬:高=4:2:1,下列對地面壓強不相等的是 ( )
a.甲組平放,乙組每塊也平放 b.甲組側放乙組每塊也側放
c.甲組立放乙組疊著側放 d.甲組立放,乙組疊著平放
10.烏魯木齊的大氣壓約0.9個標準大氣壓,約等于__________帕,這時水的沸點________100℃
11.放在水平面上的長方體,體積為v, 密度為ρ, 重力為g, 對桌面壓強為p,將它豎直切去一半則( )
a. v、ρ、g、p都變為原來的一半 b .ρ、g、p不變,v為原來一半
c.ρ不變,v、g、p為原來一半 d. ρ、p不變,v、g為原來一半
12._____________實驗首先測出了大氣壓的數值
14.甲乙兩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甲物重是乙物重的4倍,而底面積是乙的1/2,甲對桌面壓強為p甲,乙對桌面壓強為p乙,p甲與p乙關系( )
a.p甲=8p乙 b.p甲=4p乙 c.p甲=2p乙 d.p甲=p乙/8
13.將浸有酒精的棉花球點燃后放入廣口瓶中,然后用剝了皮的熟雞蛋堵住瓶口,過一會兒雞蛋會被瓶口吞沒,這一現象說明______________
14.某同學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 測得玻璃管中水銀柱高度為76厘米可使這個高度減小的措施為( )
a.往水銀槽中注入水銀 b.使玻璃管傾斜
c.將實驗移到高山上去做 d.將實驗移到礦井中做
《壓強》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ǘ┙虒W重點 大氣壓強的確定。
。ㄈ┙虒W過程
一、引入
我們學習了壓強。固體能產生壓強,液體能產生壓強,那么氣體能不能產生壓強呢?請大家看書第121頁(兩分鐘)
1.實驗。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氣層包圍,空氣層的厚度有幾千千米。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叫大氣層,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大氣層里的空氣所產生的壓強。這是一個茶杯,裝滿水,杯子里還有空氣嗎?用一個硬紙片蓋住杯口,輕輕的把茶杯倒過來,大家看,硬紙片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圖)小紙片一定受到了來自大氣層中的空氣對它的壓強。
2.實驗。這是一個中醫針灸科用的小瓷罐。這是一個煮熟的去皮雞蛋。把雞蛋放在罐口,將將落不下去。現在把一塊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內壁用火柴將棉花點燃后立即把雞蛋放在罐口,注意觀警有什么現象?(配合板圖)雞蛋進入罐內。雞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壓強才被壓進去。這個壓強是大氣中的空氣的壓強。
3.實驗。一個大試管,管內裝水。把這個小試管放在大試管的水中,小試管內沒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試管,將大試管倒過來,注意觀察小試管如何?小試管上升。(配合板圖)。此實驗說明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
二、大氣壓強
以上的幾個實驗說明了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再做一個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1.馬德堡半球實驗。這是兩個金屬半球,合攏后很容易拉開,F在把閥門打開,把兩半球內的空氣抽出去一部分(抽氣),再將閥門關閉,現在請兩位大力士來拉拉看(學生操作)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它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實驗時,用十六匹馬才把半球拉開。我們這個實驗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開它不必用十六匹馬,但是已經足以證明了大氣中存在著壓強。
2.大氣層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周的萬物無不在大氣層之中,它們都受到大氣壓強。諸如馬德堡半球拉不開,雞蛋進入罐內,小試管的上升,小紙片的不落都是大氣壓強的作用。
三、大氣壓強的大小
1.實驗。試管內裝滿水,用食指堵住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配合板圖),水不流出。請大家考慮水為什么不流出?(提問,學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的緣故。但是試管內的水也產生壓強,水不流出不僅是由于存在大氣壓強,而且大氣壓強大于管內水柱產生的壓強。那么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早在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
2.托里拆利實驗。取一根大約一米長、一端封閉一端開口的玻璃管,灌滿水銀。(邊講邊做)管內沒有空氣。用食指堵在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P130圖11—5注意觀察現象。我們先看到管內水銀下降,繼而又靜止不動了(配合板圖)請問,水銀為什么下降?(學生回答)大氣有壓強,但是水銀也有壓強,水銀的壓強大于大氣壓強,所以下降。那么現在為什么靜止而不再繼續下降?(學生回答)大氣壓強等于水銀柱的壓強。所以欲知現在的大氣壓強,就需要計算這個水銀柱產生的壓強。根據上一章液體壓強的計算方法,設水銀柱下有一個水平的小平面,通過測量水銀柱的高,計算水銀柱的質量和重力,利用壓強的公式
。ú僮鳎。(實際測量結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認為水銀柱的壓強是105帕斯卡)。
可見,大氣壓強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這個實驗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它是用來測定大氣壓的值。
3.實驗,F在將玻璃管稍稍上提,觀察水銀柱的高度,結果是不變的,F在將玻璃傾斜,注意,水銀面上的真空體積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管內水銀柱的長度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當傾斜時,管內水銀面上方的真空體積減小,水銀柱變長,但是水銀柱的高度如何?(測量,并在板圖上畫出)很顯然,管內水銀柱的高度不變。
4.提問,學生討論。請大家討論,如果由于天氣的變化引起了大氣壓強的增大或減小,托里拆利實驗的水銀柱高度怎樣變化?(學生討論后回答)大氣壓強增大,管內水銀柱的高度增大;大氣壓強減小,管內水銀柱下降。所以這個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隨大氣壓而變,這就為我們測量大氣壓提供了方便。今后學習氣壓計就是這個道理。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尤其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的實驗充分認識到大氣壓強的存在。第二個是解決了大氣壓強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大氣壓強的值等于實驗中管內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五、作業
課后請大家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設備是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每人舉三個例子。
P.131 1、2、3。
《壓強》教案 篇5
。ㄒ唬┙虒W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并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3.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實驗而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斯卡,它相當于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ǘ┙叹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鉤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銀、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學生用:皮碗(每二位學生一對)。
。ㄈ┙虒W過程
一、新課引入
1.演示實驗:由實驗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暫不放手,問:如果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
2.講述:同學們要知道實驗時,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閱讀課文前面的“?”和圖11—1。讀后問:大家閱讀了馬德堡半球實驗,空氣把兩個銅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16匹馬都很難把它們拉開。對于這個實驗,同學們想試一試嗎?現在,我們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來做一做。
2.學生實驗: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后兩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開(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
3.講述: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包圍著,這層空氣又叫大氣層?諝庥捎谑苤亓ψ饔,而且能流動,因而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教師板書這句話)。
4.講述:剛才同學們所做的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和奧托·格里克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充分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抽出金屬半球內空氣(或擠壓出皮碗內的空氣),兩個金屬半球(或兩個皮碗)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緊緊地壓在一起,因而很難把它們拉開。
5.演示、驗證:剛上課時,老師演示的實驗,表明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于大氣壓強,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托住了硬紙片,所以硬紙片不會掉下來。
演示課本中圖11—4的實驗(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言,說明雞蛋為什么會擠進廣口瓶內,引導學生說出由于棉花燃燒耗盡了瓶內空氣,瓶內壓強小于瓶外大氣壓強,雞蛋在大氣壓強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6.講述、過渡:根據奧托·格里克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7.演示:
(1)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2)演示托里拆利實驗(一面演示,一面講解),演示完后,請一位學生上臺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
教師講述并板書: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8.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有多少帕呢?請同學們根據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學生演算,教師巡視)。學生算出結果后,接著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這就是托里拆利實驗測出的大氣壓強的值(教師板書后,簡要說明這個值是“海平面”所測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四、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掛上500克的鉤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為什么?
2.演示課本圖11—6的實驗:將啤酒瓶裝滿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緩緩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觀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來。討論原因。
五、布置作業 :
1.課后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2.把本節后練習的第1、2題和章后習題第3題做在作業 本上。
3.把課文后練習第3題和習題第1、2題在閱讀課文后,聯系課內所講內容,進行思考,準備著下節課在課內口答。
(四)說明
1.課文中圖11—2“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農貿市場的金魚市上可以購買,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價格很便宜。學校實驗室可統一購買,用后由實驗室保管,供長期使用。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實驗要注意打開窗子通風。要邊做邊講,使學生明白玻璃管內裝滿水銀,排出了空氣,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支持著的道理。
3.用注射器掛鉤碼的補充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達到鞏固本課知識的目的,同時在注射器活塞下掛一個500克的砝碼,給學生以驚奇,更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到此,初二學生已學習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不斷地保持下去,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增強。
4.對于啤酒瓶的實驗,啤酒瓶容易獲得,學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為作業 (動手的作業 )讓學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課室內看一看更生動,更具體,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5.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案 篇6
。ㄒ唬┙虒W目的
1.知道液體壓強的產生。
2.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ǘ┙叹撸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ㄈ┙虒W過程
一、舊課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二、新課引入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三、進行新課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5)實驗完后,請同學們對實驗所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液體內部是否有壓強?液體內部壓強有什么規律?分別請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一組同學說一說,在同一深度處,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兩部分同學所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四、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努力,發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課堂練習
1.演示第三節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六、布置作業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 本上。
。ㄋ模┱f明
1.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關鍵是要學生做好實驗。課內,老師講解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和要研究的問題非常必要。這個實驗的操作較為困難,學生實驗時教師要多加指導。
2.實驗中量筒的內徑應大一些,否則壓強計的金屬盒不易放入,如果實驗室沒有合適的量筒,可用去頸飲料瓶代替,在飲料瓶外壁貼上帶有刻度的紙條即可。
3.按教材,是用鹽水和水比較不同液體(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處壓強不同的實驗,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體,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學生實驗完后,由教師演示來進行驗證),不過用鹽水是最方便的。
4.實驗中指導學生正確實驗、進行觀察,如實記錄數據,對正確得出結論,非常重要,這是實驗成敗的關鍵之所在,也是指導學生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認真實驗,認真觀察,對提高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有好處。
5.課本第三節課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言進行討論,可加深學生的實感,也可以鞏固練習本課所學知識,課后再把結果寫出來,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課后,有條件的學生再做一做更好。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案 篇7
(一)課題
大氣的壓強
(二)課時
一課時
。ㄈ┙虒W目標
1、知道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了解大氣壓強存在的實例。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的方法及結果,記住大氣壓強的值。
3.能用大氣壓強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ㄋ模┲攸c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大氣壓強的現象,難點是大氣壓強知識的應用。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分析對比,指導應用。
。┙蹋▽W)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可口可樂瓶1個,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鉤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槽水銀,皮碗,米尺,燒瓶,兩用氣筒。
學生用:皮碗(每兩位學生一對)。
。ㄆ撸┙虒W過程
一、引入課題
1、演示實驗;實驗置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再慢慢按下圖1把杯口向各個方向轉一圈,又看什么現象?(硬紙片仍沒有掉下來)。
2、引題:同學們想知道實驗中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ㄒ唬┐髿鈮簭姷拇嬖冢
1、閱讀課本中馬德堡半球實驗的故事,并要求學生用兩個皮碗作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后兩手用力往外拉,發現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討論如何操作,拉開皮碗的力更大。
2、師生討論:
馬德堡半球實驗和模擬實驗的共同點是:將金屬球內和皮碗內的空氣抽出或擠出;實驗效果(表現為拉力的大。┤Q于抽出和擠出的空氣的多少。
思考:在大氣中,拉開被抽出空氣或被擠出空氣的馬德堡半球或皮碗為什么必須用力,感受什么情況下用力較大,讓學生逐步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
3、實驗驗證:
再看覆杯實驗:(如圖1)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的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于大氣壓強,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紙片。而當把杯口向各個方向轉圈時硬紙片未掉下來,說明處處都存在大氣壓強,且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演示:廣口瓶吃雞蛋實驗,將點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裝有細砂的廣口瓶中,迅速將剝殼的熟雞蛋塞住瓶口,待火熄滅后,觀察到雞蛋慢慢被吸入瓶內,如圖2。
討論:由于棉花燃燒使瓶內氣壓降低,當瓶內壓強小于瓶外大氣壓強時,雞蛋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4、小結:
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引導過渡: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ǘ┐髿鈮簭姷拇笮。
1、由圖3覆杯實驗的啟示,我們將盛滿水的可口可樂瓶去蓋倒插在水槽中,發現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圖4),把水改變成水銀,瓶子用試管代替,這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如圖5,用此實驗可研究大氣壓強的大小。
2、演示
(1)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2)邊講邊做演示,完畢后,請一位學生上臺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提示水銀柱上方是真空)
教師講述并板書: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3、學生求出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師板書這個值),簡要說明不同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4、小結: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
三、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拉動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處(想想為什么?)。再將注射器倒置過來后,在活塞上掛300克的鉤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這又是為什么?
2、演示如圖6的實驗:將細玻璃管插入燒瓶的軟大塞小孔中,用兩用氣筒抽去燒瓶中的空氣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燒杯中,將會看到燒瓶中有小噴泉出現。討論原因引導學生歸納解釋此現象的要點。
3.學自由發言:暢談自己觀察到的大氣壓強現象;教師引導、幫助學生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常見的大氣壓強現象。
四、課外作業
用刻度尺測你手掌的長和寬,粗略計算你手掌的面積;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氣壓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氣壓力有多大?
。ò耍┱f明
1、課文中摸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生活資料商店有售,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好。
2、采用覆杯實驗引伸出托里拆利實驗,這樣的過渡比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實驗的關鍵是讓玻璃管內裝滿水銀,(要注意排出管內的空氣),然后將水銀管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上部變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支持著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動后返回實驗,活塞掛重物實驗和用燒瓶作噴泉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現象。這樣,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還激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
《壓強》教案 篇8
。ㄒ唬┱n題
大氣的壓強
(二)課時
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道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了解大氣壓強存在的實例。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的方法及結果,記住大氣壓強的值。
3.能用大氣壓強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大氣壓強的現象,難點是大氣壓強知識的應用。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分析對比,指導應用。
。┙蹋▽W)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可口可樂瓶1個,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鉤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槽水銀,皮碗,米尺,燒瓶,兩用氣筒。
學生用:皮碗(每兩位學生一對)。
。ㄆ撸┙虒W過程
一、引入課題
1、演示實驗;實驗置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再慢慢按下圖1把杯口向各個方向轉一圈,又看什么現象?(硬紙片仍沒有掉下來)。
2、引題:同學們想知道實驗中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ㄒ唬┐髿鈮簭姷拇嬖冢
1、閱讀課本中馬德堡半球實驗的故事,并要求學生用兩個皮碗作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后兩手用力往外拉,發現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討論如何操作,拉開皮碗的力更大。
2、師生討論:
馬德堡半球實驗和模擬實驗的共同點是:將金屬球內和皮碗內的空氣抽出或擠出;實驗效果(表現為拉力的大。┤Q于抽出和擠出的空氣的多少。
思考:在大氣中,拉開被抽出空氣或被擠出空氣的馬德堡半球或皮碗為什么必須用力,感受什么情況下用力較大,讓學生逐步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
3、實驗驗證:
再看覆杯實驗:(如圖1)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的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于大氣壓強,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紙片。而當把杯口向各個方向轉圈時硬紙片未掉下來,說明處處都存在大氣壓強,且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演示:廣口瓶吃雞蛋實驗,將點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裝有細砂的廣口瓶中,迅速將剝殼的熟雞蛋塞住瓶口,待火熄滅后,觀察到雞蛋慢慢被吸入瓶內,如圖2。
討論:由于棉花燃燒使瓶內氣壓降低,當瓶內壓強小于瓶外大氣壓強時,雞蛋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4、小結:
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引導過渡: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ǘ┐髿鈮簭姷拇笮。
1、由圖3覆杯實驗的啟示,我們將盛滿水的可口可樂瓶去蓋倒插在水槽中,發現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圖4),把水改變成水銀,瓶子用試管代替,這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如圖5,用此實驗可研究大氣壓強的大小。
2、演示
(1)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2)邊講邊做演示,完畢后,請一位學生上臺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提示水銀柱上方是真空)
教師講述并板書: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3、學生求出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師板書這個值),簡要說明不同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4、小結: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
三、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拉動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處(想想為什么?)。再將注射器倒置過來后,在活塞上掛300克的鉤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這又是為什么?
2、演示如圖6的實驗:將細玻璃管插入燒瓶的軟大塞小孔中,用兩用氣筒抽去燒瓶中的空氣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燒杯中,將會看到燒瓶中有小噴泉出現。討論原因引導學生歸納解釋此現象的要點。
3.學自由發言:暢談自己觀察到的大氣壓強現象;教師引導、幫助學生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常見的大氣壓強現象。
四、課外作業
用刻度尺測你手掌的長和寬,粗略計算你手掌的面積;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氣壓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氣壓力有多大?
(八)說明
1、課文中摸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生活資料商店有售,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好。
2、采用覆杯實驗引伸出托里拆利實驗,這樣的過渡比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實驗的關鍵是讓玻璃管內裝滿水銀,(要注意排出管內的空氣),然后將水銀管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上部變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支持著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動后返回實驗,活塞掛重物實驗和用燒瓶作噴泉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現象。這樣,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還激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
《壓強》教案 篇9
。ㄒ唬┙虒W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并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3.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實驗而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斯卡,它相當于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ǘ┙叹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鉤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銀、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學生用:皮碗(每二位學生一對)。
。ㄈ┙虒W過程
一、新課引入
1.演示實驗:由實驗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暫不放手,問:如果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
2.講述:同學們要知道實驗時,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閱讀課文前面的“?”和圖11—1。讀后問:大家閱讀了馬德堡半球實驗,空氣把兩個銅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16匹馬都很難把它們拉開。對于這個實驗,同學們想試一試嗎?現在,我們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來做一做。
2.學生實驗: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后兩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開(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
3.講述: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包圍著,這層空氣又叫大氣層?諝庥捎谑苤亓ψ饔,而且能流動,因而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教師板書這句話)。
4.講述:剛才同學們所做的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和奧托·格里克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充分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抽出金屬半球內空氣(或擠壓出皮碗內的空氣),兩個金屬半球(或兩個皮碗)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緊緊地壓在一起,因而很難把它們拉開。
5.演示、驗證:剛上課時,老師演示的實驗,表明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于大氣壓強,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托住了硬紙片,所以硬紙片不會掉下來。
演示課本中圖11—4的實驗(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言,說明雞蛋為什么會擠進廣口瓶內,引導學生說出由于棉花燃燒耗盡了瓶內空氣,瓶內壓強小于瓶外大氣壓強,雞蛋在大氣壓強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6.講述、過渡:根據奧托·格里克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7.演示:
(1)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2)演示托里拆利實驗(一面演示,一面講解),演示完后,請一位學生上臺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
教師講述并板書: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8.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有多少帕呢?請同學們根據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學生演算,教師巡視)。學生算出結果后,接著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這就是托里拆利實驗測出的大氣壓強的值(教師板書后,簡要說明這個值是“海平面”所測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四、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掛上500克的鉤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為什么?
2.演示課本圖11—6的實驗:將啤酒瓶裝滿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緩緩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觀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來。討論原因。
五、布置作業 :
1.課后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2.把本節后練習的第1、2題和章后習題第3題做在作業 本上。
3.把課文后練習第3題和習題第1、2題在閱讀課文后,聯系課內所講內容,進行思考,準備著下節課在課內口答。
(四)說明
1.課文中圖11—2“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農貿市場的金魚市上可以購買,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價格很便宜。學校實驗室可統一購買,用后由實驗室保管,供長期使用。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實驗要注意打開窗子通風。要邊做邊講,使學生明白玻璃管內裝滿水銀,排出了空氣,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支持著的道理。
3.用注射器掛鉤碼的補充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達到鞏固本課知識的目的,同時在注射器活塞下掛一個500克的砝碼,給學生以驚奇,更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到此,初二學生已學習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不斷地保持下去,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增強。
4.對于啤酒瓶的實驗,啤酒瓶容易獲得,學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為作業 (動手的作業 )讓學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課室內看一看更生動,更具體,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5.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案 篇10
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教研室(410300)王信初
一、新課引入
觀察實驗儀器:三腳鐵釘小桌、200克砝碼、蒙上白紙的硬紙盒各一個。
演示 先將小桌的桌面放在開口蒙有白紙的硬紙盒上,再壓上200克砝碼,紙不會被壓破;而將小桌翻過來讓桌腿(鐵釘做)立在白紙上,再壓上同一砝碼時,紙即咔喳一下被壓破。
激疑
教師:為什么兩個實驗的效果不一樣?(略停,學生不能回答。)
再激疑
老師:請同學們每人拿出一支鉛筆,兩手指同時用同樣大小的力壓鉛筆兩端,兩手指感覺(即效果)是否一樣?請同學們談談體會。
學生:不一樣!頂著筆尖的手指感到痛(效果明顯)。老師:要準確回答上述實驗遇到的問題,就得學習第五章壓力和壓強。
板書課題:壓力和壓強
二、課內自讀
用幻燈投影自讀要求并注意分別給予各層次學生自讀指導。
自讀要求
1、記住壓力、壓強的定義、單位、方向。
2、記住壓強公式P=F/S
了解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壓強單位的讀法和帕斯卡的規定。
三、課內探索:
探討題
1、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做:用手指壓文具盒蓋或手掌肌肉,你會看到什么現象,是什么原因產生了這個現象?
2、什么叫壓力?
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板書: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然后老師強調壓力概念中“垂直”、“表面”等關鍵詞的含義。讓學生記住并理解壓力這個物理概念。示出幻燈片三,引導學生探索。
探索題
壓力產生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1、將一鐵塊平放在面粉上,移去鐵塊,觀察到什么現象?再重疊平放兩塊鐵塊,觀察兩次效果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認為壓力產生的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2、如將同一塊金屬先平放再豎放,你又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這兩種放法鐵塊對面粉的壓力是否相同?你由此認為壓力產生的效果還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獨自或二人一組按燈片三的要求動手實驗,教師巡視觀察,并重點點拔實驗中動手能力差的學生,思考實驗現象,提示、歸納。
板書實驗結論: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壓力的大小有關系,還跟受力面積有關系。
四、引導釋義
我們究竟如何(定量)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呢?掛出小黑板并向學生提供下列數據:
鐵塊重:0.49牛頓
平放受力面積:4cm2
豎放受力面積:2cm2
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填寫上表,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每平方厘米所受壓力的數據和壓力效果比較,可知:壓力產生的效果越明顯,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壓力就越大。故此,可用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的大小來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
板書壓強:物理學上把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計算:P117比較圖10—4中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圖10—5中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引導計算:略。
。ò鍟┯嬎愎剑
單位:F(牛);S(米2);P(牛/米2)
說明:“牛/米2”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帕斯卡,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的科學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五、應用舉例
提問:一位農村小孩放學后在田間拾稻穗時,不慎陷入泥坑,無力自拔,處境危急。假如你此時正好路過,你該怎么辦呢?
同學們經過熱烈討論,運用壓強知識提出各種可行搶救措施后,教師小結:同學們既機智又勇敢,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搶救了這位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小孩?梢娕φ莆宅F代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六、反饋檢測
壓力、壓強達標檢測 A卷
一、填空
1、重力為10牛頓的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壓力為______牛頓,方向______。
2、物體______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某人每只腳所穿鞋的底面積為2分米2,他步行和站立時,地面的受力面積分別是______分米2和______分米2。
4、由P=F/S可知,增大壓強的方法有______。
5、甲物體受到的壓強比乙物體受到的壓強大,則甲物體受到的壓力一定比乙物體受到的壓力大嗎?
6、池塘水結了一層冰,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強為2×104帕斯卡,問體重為500牛頓,每只腳跟冰接觸面積為2分米2的人能在冰上步行嗎?
《壓強》教案 篇11
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教研室(410300)王信初
一、新課引入
觀察實驗儀器:三腳鐵釘小桌、200克砝碼、蒙上白紙的硬紙盒各一個。
演示 先將小桌的桌面放在開口蒙有白紙的硬紙盒上,再壓上200克砝碼,紙不會被壓破;而將小桌翻過來讓桌腿(鐵釘做)立在白紙上,再壓上同一砝碼時,紙即咔喳一下被壓破。
激疑
教師:為什么兩個實驗的效果不一樣?(略停,學生不能回答。)
再激疑
老師:請同學們每人拿出一支鉛筆,兩手指同時用同樣大小的力壓鉛筆兩端,兩手指感覺(即效果)是否一樣?請同學們談談體會。
學生:不一樣!頂著筆尖的手指感到痛(效果明顯)。老師:要準確回答上述實驗遇到的問題,就得學習第五章壓力和壓強。
板書課題:壓力和壓強
二、課內自讀
用幻燈投影自讀要求并注意分別給予各層次學生自讀指導。
自讀要求
1、記住壓力、壓強的定義、單位、方向。
2、記住壓強公式P=F/S
了解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壓強單位的讀法和帕斯卡的規定。
三、課內探索:
探討題
1、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做:用手指壓文具盒蓋或手掌肌肉,你會看到什么現象,是什么原因產生了這個現象?
2、什么叫壓力?
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板書: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然后老師強調壓力概念中“垂直”、“表面”等關鍵詞的含義。讓學生記住并理解壓力這個物理概念。示出幻燈片三,引導學生探索。
探索題
壓力產生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1、將一鐵塊平放在面粉上,移去鐵塊,觀察到什么現象?再重疊平放兩塊鐵塊,觀察兩次效果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認為壓力產生的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2、如將同一塊金屬先平放再豎放,你又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這兩種放法鐵塊對面粉的壓力是否相同?你由此認為壓力產生的效果還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獨自或二人一組按燈片三的要求動手實驗,教師巡視觀察,并重點點拔實驗中動手能力差的學生,思考實驗現象,提示、歸納。
板書實驗結論: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壓力的大小有關系,還跟受力面積有關系。
四、引導釋義
我們究竟如何(定量)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呢?掛出小黑板并向學生提供下列數據:
鐵塊重:0.49牛頓
平放受力面積:4cm2
豎放受力面積:2cm2
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填寫上表,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每平方厘米所受壓力的數據和壓力效果比較,可知:壓力產生的效果越明顯,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壓力就越大。故此,可用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的大小來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
板書壓強:物理學上把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計算:P117比較圖10—4中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圖10—5中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引導計算:略。
。ò鍟┯嬎愎剑
單位:F(牛);S(米2);P(牛/米2)
說明:“牛/米2”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帕斯卡,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的科學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五、應用舉例
提問:一位農村小孩放學后在田間拾稻穗時,不慎陷入泥坑,無力自拔,處境危急。假如你此時正好路過,你該怎么辦呢?
同學們經過熱烈討論,運用壓強知識提出各種可行搶救措施后,教師小結:同學們既機智又勇敢,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搶救了這位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小孩。可見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六、反饋檢測
壓力、壓強達標檢測 A卷
一、填空
1、重力為10牛頓的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壓力為______牛頓,方向______。
2、物體______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某人每只腳所穿鞋的底面積為2分米2,他步行和站立時,地面的受力面積分別是______分米2和______分米2。
4、由P=F/S可知,增大壓強的方法有______。
5、甲物體受到的壓強比乙物體受到的壓強大,則甲物體受到的壓力一定比乙物體受到的壓力大嗎?
6、池塘水結了一層冰,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強為2×104帕斯卡,問體重為500牛頓,每只腳跟冰接觸面積為2分米2的人能在冰上步行嗎?
《壓強》教案 篇12
。2課時)
第一課時
。ㄗ髡撸撼啥际卸闹袑W 陳抑強)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ǘ┙叹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細砂、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 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以上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準備)。
。ㄈ┙虒W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借此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2.學生停筆后,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后評講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并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后舉手回答,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么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并講述壓強的概念。
(1)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并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10—3甲那樣,放上一個砝碼和放上兩個砝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實驗后由學生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保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壓強等于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p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頓”。
寫出“5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舉課文中一張報紙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10—4和圖10—5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并思考,念完題后,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在黑板上,利用公式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后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2,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后習題第5題。討論后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并回答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后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旁邊,下節物理課時準備課內回答。
2.把節后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 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計算時,要用科學記數法。
(四)說明
1.課本中圖10—3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于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于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于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末復習時進行,以免充淡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于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么要把受力面積“厘米2”或“毫米2”換算成“米2”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于初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特別是采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后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第2課時
。ㄒ唬┙虒W目的
1.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1個,硬紙片或布條,肥皂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以上器材兩人一組)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ㄈ┙虒W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么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么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1課時布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說出你測物理課本1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后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墻基的受力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6,讀后說一說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采用什么辦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后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后舉手發言,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么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生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7,讀后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壓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1課時完后,布置同學們做課文后的練習第2.3.4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么啄木鳥尖嘴變鈍了,就不能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么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后的習題第5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老師復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2.學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各舉1~2例。3.教師小結: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采取恰當的辦法來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并聯系實際舉出1~2個例子。
2.把章后習題第1、2、3題做在作業 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ㄋ模┱f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并說明理由。然后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布置的書面作業 ,也可以放在課內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案 篇13
(2課時)
第一課時
。ㄗ髡撸撼啥际卸闹袑W 陳抑強)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ǘ┙叹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細砂、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 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以上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準備)。
。ㄈ┙虒W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借此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2.學生停筆后,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后評講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并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后舉手回答,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么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并講述壓強的概念。
(1)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并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10—3甲那樣,放上一個砝碼和放上兩個砝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實驗后由學生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壓強等于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p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頓”。
寫出“5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舉課文中一張報紙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10—4和圖10—5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并思考,念完題后,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在黑板上,利用公式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后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2,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后習題第5題。討論后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并回答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后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旁邊,下節物理課時準備課內回答。
2.把節后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 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計算時,要用科學記數法。
。ㄋ模┱f明
1.課本中圖10—3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于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于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于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末復習時進行,以免充淡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于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么要把受力面積“厘米2”或“毫米2”換算成“米2”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于初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特別是采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后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第2課時
。ㄒ唬┙虒W目的
1.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ǘ┙叹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1個,硬紙片或布條,肥皂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以上器材兩人一組)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ㄈ┙虒W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么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么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1課時布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說出你測物理課本1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后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墻基的受力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6,讀后說一說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采用什么辦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后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后舉手發言,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么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生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7,讀后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壓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1課時完后,布置同學們做課文后的練習第2.3.4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么啄木鳥尖嘴變鈍了,就不能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么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后的習題第5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老師復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2.學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各舉1~2例。3.教師小結: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采取恰當的辦法來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并聯系實際舉出1~2個例子。
2.把章后習題第1、2、3題做在作業 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ㄋ模┱f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并說明理由。然后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布置的書面作業 ,也可以放在課內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案 篇14
。ㄒ唬┙虒W目的
1.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ǘ┙虒W重點 大氣壓強的確定。
。ㄈ┙虒W過程
一、引入
我們學習了壓強。固體能產生壓強,液體能產生壓強,那么氣體能不能產生壓強呢?請大家看書第121頁(兩分鐘)
1.實驗。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氣層包圍,空氣層的厚度有幾千千米。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叫大氣層,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大氣層里的空氣所產生的壓強。這是一個茶杯,裝滿水,杯子里還有空氣嗎?用一個硬紙片蓋住杯口,輕輕的把茶杯倒過來,大家看,硬紙片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圖)小紙片一定受到了來自大氣層中的空氣對它的壓強。
2.實驗。這是一個中醫針灸科用的小瓷罐。這是一個煮熟的去皮雞蛋。把雞蛋放在罐口,將將落不下去,F在把一塊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內壁用火柴將棉花點燃后立即把雞蛋放在罐口,注意觀警有什么現象?(配合板圖)雞蛋進入罐內。雞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壓強才被壓進去。這個壓強是大氣中的空氣的壓強。
3.實驗。一個大試管,管內裝水。把這個小試管放在大試管的水中,小試管內沒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試管,將大試管倒過來,注意觀察小試管如何?小試管上升。(配合板圖)。此實驗說明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
二、大氣壓強
以上的幾個實驗說明了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再做一個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1.馬德堡半球實驗。這是兩個金屬半球,合攏后很容易拉開,F在把閥門打開,把兩半球內的空氣抽出去一部分(抽氣),再將閥門關閉,現在請兩位大力士來拉拉看(學生操作)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它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實驗時,用十六匹馬才把半球拉開。我們這個實驗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開它不必用十六匹馬,但是已經足以證明了大氣中存在著壓強。
2.大氣層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周的萬物無不在大氣層之中,它們都受到大氣壓強。諸如馬德堡半球拉不開,雞蛋進入罐內,小試管的上升,小紙片的不落都是大氣壓強的作用。
三、大氣壓強的大小
1.實驗。試管內裝滿水,用食指堵住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配合板圖),水不流出。請大家考慮水為什么不流出?(提問,學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的緣故。但是試管內的水也產生壓強,水不流出不僅是由于存在大氣壓強,而且大氣壓強大于管內水柱產生的壓強。那么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早在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
2.托里拆利實驗。取一根大約一米長、一端封閉一端開口的玻璃管,灌滿水銀。(邊講邊做)管內沒有空氣。用食指堵在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P130圖11—5注意觀察現象。我們先看到管內水銀下降,繼而又靜止不動了(配合板圖)請問,水銀為什么下降?(學生回答)大氣有壓強,但是水銀也有壓強,水銀的壓強大于大氣壓強,所以下降。那么現在為什么靜止而不再繼續下降?(學生回答)大氣壓強等于水銀柱的壓強。所以欲知現在的大氣壓強,就需要計算這個水銀柱產生的壓強。根據上一章液體壓強的計算方法,設水銀柱下有一個水平的小平面,通過測量水銀柱的高,計算水銀柱的質量和重力,利用壓強的公式
。ú僮鳎。(實際測量結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認為水銀柱的壓強是105帕斯卡)。
可見,大氣壓強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這個實驗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它是用來測定大氣壓的值。
3.實驗。現在將玻璃管稍稍上提,觀察水銀柱的高度,結果是不變的,F在將玻璃傾斜,注意,水銀面上的真空體積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管內水銀柱的長度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當傾斜時,管內水銀面上方的真空體積減小,水銀柱變長,但是水銀柱的高度如何?(測量,并在板圖上畫出)很顯然,管內水銀柱的高度不變。
4.提問,學生討論。請大家討論,如果由于天氣的變化引起了大氣壓強的增大或減小,托里拆利實驗的水銀柱高度怎樣變化?(學生討論后回答)大氣壓強增大,管內水銀柱的高度增大;大氣壓強減小,管內水銀柱下降。所以這個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隨大氣壓而變,這就為我們測量大氣壓提供了方便。今后學習氣壓計就是這個道理。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尤其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的實驗充分認識到大氣壓強的存在。第二個是解決了大氣壓強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大氣壓強的值等于實驗中管內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五、作業
課后請大家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設備是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每人舉三個例子。
P.131 1、2、3。
《壓強》教案 篇15
。ㄒ唬┙虒W目的
1.知道液體壓強的產生。
2.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ǘ┙叹撸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三)教學過程
一、舊課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二、新課引入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三、進行新課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5)實驗完后,請同學們對實驗所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液體內部是否有壓強?液體內部壓強有什么規律?分別請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一組同學說一說,在同一深度處,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兩部分同學所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四、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努力,發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課堂練習
1.演示第三節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六、布置作業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 本上。
。ㄋ模┱f明
1.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關鍵是要學生做好實驗。課內,老師講解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和要研究的問題非常必要。這個實驗的操作較為困難,學生實驗時教師要多加指導。
2.實驗中量筒的內徑應大一些,否則壓強計的金屬盒不易放入,如果實驗室沒有合適的量筒,可用去頸飲料瓶代替,在飲料瓶外壁貼上帶有刻度的紙條即可。
3.按教材,是用鹽水和水比較不同液體(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處壓強不同的實驗,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體,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學生實驗完后,由教師演示來進行驗證),不過用鹽水是最方便的。
4.實驗中指導學生正確實驗、進行觀察,如實記錄數據,對正確得出結論,非常重要,這是實驗成敗的關鍵之所在,也是指導學生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認真實驗,認真觀察,對提高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有好處。
5.課本第三節課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言進行討論,可加深學生的實感,也可以鞏固練習本課所學知識,課后再把結果寫出來,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課后,有條件的學生再做一做更好。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案 篇16
一背景:
初中物理新課程有著適應于時代的價值觀和功能,有著全新的培養目標,定位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它的課程理念是:注重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注重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構建新的評價體系。要想適應新的課程,要求我們必須更新課程理念,樹立課程觀,教材觀,這樣才能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要求,在是新課程實驗成敗的關鍵。
新課程的實施為物理教學帶來了許多變化,如教師的教學觀,學生的學習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關系,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評價觀,教師的素質等各個方面,下面就針對更新課程理念方面的案例進行評析;
二案例:“壓強”一節的幾個亮點:
亮點一:投影片出示幾個場景:“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的人很輕松的滑雪,而不穿滑雪板的人卻很難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駱駝長著又大又寬的腳掌,而馬卻很容易被陷進沙子中;三,往學校運煤的汽車走過后,在操場上留下一道深溝;”我讓學生進行觀察并且對這些實例共同的特征進行分析,學生由此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亮點二:給學生準備一些器材,其中有小桌,海棉,砝碼,讓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學生的猜想的關系。學生討論后很容易得出實驗方法,讓學生發言說出他們的方法,其中有不符合控制變量法的,這時讓其他學生說出存在的問題教師在適時點撥,使他們很好地使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
亮點三:在例題處理上,首先讓學生看書中例題,讓學生交流解決此類問題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學生的交流和發言把我們想到的問題都說出來了,隨后,我又出示了一道例題――是關于受力面積和壓力大小的確定稍有難度的,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生順暢的完成了解題過程,并且掌握了解題技巧;
三案例分析:
通過利用科學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方法,學生在本節課得到了全面的收獲和發展,創造性的合理使用教材,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社會,符合當前課改的重要理念,充分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新不課改的中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關鍵,這節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和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探究學習的熱情,另外在教學中注重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學生學習中,還要學會指點,誘導,和啟發。學法的指導也是很重要的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讓他們獨立,勇敢,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發現:我在以往的教學中,不能很好地放開思路,不能很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習教學理念時不能很好地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今后要大膽地放開思路.
《壓強》教案 篇17
一、教材分析:
《壓強》(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一節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這一節內容的特點是:既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又是對初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第一次較大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關鍵章節,而且在科學技術和生產生活中都經常用到。這節內容包含了提出問題、以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以數學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用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等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這就給我們很好的機會來創設一個全面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課堂。所以本節課的設計注重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親身體驗,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應該充分挖掘生活、生產中的教學資源。
二、學生現狀:
學生生活中對壓力已經有比較模糊的認識,加上本學期學生已經通過學習《力》、《二力平衡》、《彈力》、《摩擦力》等章節接觸過壓力,所以他們對“壓力”已經很熟悉了,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他們也知道“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所以本節一開始的學習內容——“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已經可以通過創設情景由學生自己提出。但是由于之前所接觸的壓力大多數是“壓在水平面上”的,因此容易聯想到重力并跟重力混淆,在本節課中可以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造成概念上的錯誤即可。至于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下節課或者章未復習時進行,避免沖淡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過程與方法:通過科學探究歸納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參與科學探究,初步認識控制變量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動手的好習慣。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形成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四、教學用具:
一端削尖的鉛筆(學生自帶)、充氣的氣球若干、海綿若干、壓力小桌若干、分割成長方體小塊的地板磚若干、細沙或草木灰若干、玻璃杯若干、水、多媒體以及自制《壓強》教學課件。
五、教學設計:
1.先用多媒體播放氣功大師“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引出課題,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再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壓氣球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鉛筆做分別用兩個食指壓鉛筆兩端的實驗,通過親身體驗,進一步感受壓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進入新課。然后讓學生猜想,并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自主設計實驗、自主選擇器材進行探究,獨立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由學生自己經歷科學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全過程并得出結論,獲得成功的體驗。
2、學生得到“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作用效果越顯著;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作用效果越顯著”的結論并確認后,由教師引導全體學生類比“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幾種方法”,得到“當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都不相同時應通過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得到壓強的定義,并以數學的方式表達壓強,得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再次獲得成功的體驗。
3、通過例題的計算,告訴學生壓強的單位以及物理意義。強調要注意的問題,告訴學生這個知識可以用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如可以根據物體能承受的壓強來計算面積、高度等),讓學生感到“學有所得”,知道學以致用。
4、通過生活和生產中的例子,提出“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新問題,并讓學生討論交流以后回答。然后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來強化理解。
六、教學活動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生學習評價指標
教師聽后建議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
多媒體播放氣功大師“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出示蟬的口器插入樹皮、駱駝的腳掌沒有陷入沙子等圖片
要求學生描述上述現象并思考
觀看多媒體積極思考相關知識尋求解答
能否想到從“壓力作用效果”來解釋(想不到也不要緊,下面還有類似的實驗,這里主要是激發興趣)
新課教授
提出問題
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壓氣球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再讓學生親身體驗,進一步感受壓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做分別用兩個食指壓鉛筆兩端的實驗,通過親身體驗,進一步感受壓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問題
能否說出壓力大小是相同的;
能否說出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能否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
進行猜想
啟發學生進行猜想
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進行猜想
能否猜想到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等因素有關
設計實驗
給學生分組、啟發學生當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的時候應該怎樣設計實驗,用到什么方法
跟小組的同學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能否想到要控制變量;
能否說出控制壓力大小不變、改變受力面積的辦法;
能否說出控制受力面積不變、改變壓力大小的方法;
能否說出應該怎樣根據實驗現象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跟所探究的因素的關系;
選擇器材,進行探究,各小組得出探究結論
引導思考和選擇所需器材,進行細節上的困難排除
積極參與方案設計和器材選擇,并積極參與實驗,并對現象進行思考
能否順利完成探究;
能否利用所得的數據或現象,分析歸納得出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
能否達成與同學的合作;
交流和評估
組織學生與別的小組進行實驗方案、實驗器材、實驗過程、實驗結論的交流,并審查自己小組的實驗與別組的異同
與別的小組進行實驗方案、實驗器材、實驗過程、實驗結論的比較,審查自己小組的實驗與別組的異同和是否科學、可靠
能否積極參與交流并評估自己或別組的問題;
能否發現雖然實驗方案、實驗器材、實驗過程都不同而結論卻都相同
確認探究結論
讓學生明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的關系
確認“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作用效果越顯著;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作用效果越顯著
能否完整、流利地說出結論;
是否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
提出新問題并引導學生用類比舊知識的辦法解決問題
教師提問:當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都不相同時,又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導學生類比“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幾種方法”得到“應通過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類比“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幾種方法” 得到“應通過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能否說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幾種方法;
能否說出在時間和路程都不同時應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來比較運動的快慢;
能否將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遷移到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說出“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的方法;
是否有“靈光一閃”的靈感體驗
定義壓強,得出公式
讓學生回憶計算速度的公式實際上是在計算“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啟發學生寫出計算“單位面積上的壓力”的公式
明確計算速度的公式實際上是在計算“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啟發學生寫出計算“單位面積上的壓力”的公式p=f/s
思維是否活躍,表述問題是否清淅;
能否提出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應該用哪個字母表示”的問題;
是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物理知識的簡潔美;
強調壓強的單位、物理意義;強調壓力與重力的區別;
練習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
利用多媒體出示例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訂正答案后,強調單位和物理意義。強調“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
練習用壓強的公式解題,體會計算出的壓強的物理意義
是否完整無誤地寫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推廣
告訴學生結合密度等知識這個公式以及變形公式可以用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如可以根據物體能承受的壓強來計算受壓面積、房屋高度等)并舉例說明。
理解壓強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能否體驗到物理知識能為生產和生活服務
解釋課程開始時多媒體上的“胸口碎石”現象
解釋課程開始時多媒體上的蟬的口器插入樹皮、駱駝的腳掌沒有陷入沙子等現象,引入“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新問題
結合壓強以及慣性等知識,解釋“胸口碎石”現象
解釋課程開始時多媒體上的蟬的口器插入樹皮、駱駝的腳掌沒有陷入沙子等現象,引入“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新問題,要求學生討論后給出答案并引導舉例
理解“胸口碎石”現象,并復述,討論得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辦法,舉出看到過的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例子
能否理解“胸口碎石”現象,并復述;
能否說出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幾種辦法;
能否在老師的引導下舉出一些生活中看到過的例子
小結
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板書,讓學生說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知識
觀看多媒體,說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知識
能否說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知識;
能否說出本節課經歷的探究過程
板書設計:
一、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
二、壓強
⒈壓強是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⒉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⒊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⒋單位:⑴、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
⑵、1pa=1n/m2
三、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1、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2、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壓強》教案 篇18
一.課題自然情況摘要
1.課題總稱
《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的研究》
2課題簡介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充分體現以人發展為本的思想,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是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質量的檢查者,引導學生沿著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方向發展,而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是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人,這是他們的心理因素,他們能夠能主動地反映客觀事物;他們的學習動機、興趣、意志等都直接影響學生的效果;影想他們參與課堂的主動性的外部因素是他們的個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定要處理好他們的心理因素。傳統教育把學生僅僅看成是教育對象,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來影響的客體,是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這種學生觀必然導致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壓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學生是正處于成長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們的主體性發展水平,夸大其主體性發揮范圍,忽視教師的作用,跟低估、壓抑學生主體性一樣有害無益。正確的學生觀是既要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客體,從而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又要把學生看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主體能動作用。
3.研究者在本課題中的角色
我在本課題中擔任收集資料,匯報成果的任務。
二.本次實驗研究目標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越來越好,他們的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強。但究竟提高到什么程度,學生又具有哪些特點還是一項對未知的領域。需要借助與時間來解決理論研究中遇到的迷惑。并將研究成果付諸與實踐,在實踐中促進課題的研究。
本節課是《壓強》的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實施,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所提高,他們能夠根據教師創設的情景走進課堂并卻在老師的引導子能夠積極大膽的進行創新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實驗計劃,并把計劃應用到實驗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驗去歸納出結論,能夠在實驗中積極合作,積極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大膽創新,開發自己的思維是非?少F的,這也就達到了實驗的要求。
三.實驗研究過程
1.學情分析
首先物理這門課在初二上學期開設,這一有半學期了,學生能夠認識到物理學科的特點,實驗和觀察為主的特點。再次物理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結合這些優勢,我又選擇固體《壓強》這節課,其生活性更濃,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更強,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2.學習內容
固體《壓強》這節課,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如果直接給出學生是無法理解,只能死記硬背,結果也不會應用,通過探究性試驗,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自己得出結論,更欲與理解,從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質。
3.學習方法分析
本節課里學生們需要初步形成的是一種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品質。他們運用生活經驗,根據實踐去觀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并進行試驗,討論交流,總結結論。在學習過程中也充分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等環節。這些環節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創設了良好的條件。
4.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壓強的概念,
通過實驗探究學會應用控制變量,經歷實驗過程。
過程與方法:
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從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認識問題提出問題,猜想,假設進行設計,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并對結論進行應用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壓強概念建立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讓生經力科學探究全過程。養成尊重事實的習慣。
本節課重點與難點:
重點:經歷壓強概念的建立
難點:理解壓強的定義
四.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
師:幫助學生回憶“沁園春雪”回憶那大雪紛飛的場景,出示圖片如:課本上的滑雪場景引導生提出問題。
從而引入————壓強
生:回憶詩,由此回到那大雪紛飛的冬天根據圖片,會想到為什么不同?從而提出問題。
創設情景,感受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引起生對雪的回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啟發
教師引導生觀看圖片提出問題,如:步行的人和滑雪者對雪的壓力大小相差不大,但兩者效果卻不同,那么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什么因素有關?等。
師引導生猜想,并根據猜想設計實驗,從而進行實驗(師巡視)
啟發引導生分析論證,交流合作得出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和受力面積有關等。
師在此基礎上給出壓強的概念。
生觀看圖片并思考在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
生猜想(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和受力面積有關。
培養生探究性試驗,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動手動腦的能力體味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建立一個學習平臺。
提升
在這一設計中,教師創設情景比較貼近生活,生易懂,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一活動開展的比較順利。提出問題比較困難,教師引導學生并鼓勵他們,從而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生良好的探究性習慣。在進行實驗中,培養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開展探究性試驗,并且根據自己設計實驗,更讓生感興趣,根據自己的實驗下相互交流并得出正確的結論等。
通過探究性試驗培養生的探究過程,讓生在探究中得出結論,培養他們創新精神。這些學習品質需要在學習中慢慢積累。
拓展
師根據壓力的作用效果,讓生舉出有關的實例做到學以致用。并出示圖片讓生去分析哪些是增大壓強,那些事減小壓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舉出實例,具體分析。
鞏固所學的知識,做到從物理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社會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