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力 》教案(精選19篇)

《力 》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17

《力 》教案(精選19篇)

《力 》教案 篇1

  1、 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說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難點: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

  活動

  教       學       過         程

  新課引入:多媒體課件播放:小麗同學推門進教室,拉開椅子,提起書包放在桌子上,翻開書本準備學習

  思考:1、小麗同學在做以上這些動作時,手臂肌肉是否會感到緊張?

  2、門、書包、椅子、課本的運動狀態與原來相比是否發生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1、 手臂肌肉感到緊張

  2、 門、書包、椅子、課本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說明:生活和生產中所見到的推、拉、提、壓等過程中存在力的作用

  板書:第一章第二節:力

  一、 什么是力

  1、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閱讀:課本p9圖1、2、2,分組討論上述例子中受力物體有哪些,施加力的物體有哪些?

  實例 施加力的物體 受到力的物體

  推土機 推土機 土

  牽引車拖拉故障車 牽引車 故障車

  起重機提升重物 起重機 重物

  壓路機壓實路面 壓路機 路面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F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板書: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

  思考:在有力作用時物體應該有幾個以上?單獨一個物體能否有力的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板書:3、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要產生力必須有兩個以上的物體

  二、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動一:觀察用絲線懸掛起來的兩個帶同種電荷的塑料小球,相互靠近是所發生的現象

  提問:a、b兩球是a排斥b還是b排斥a或相互排斥而分開? 備注

  活動二:將相同形狀的一塊磁鐵和一塊鐵塊分別放在小車上,并將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兩車相互靠近到一定距離時由靜止放開,觀察發生的現象

  討論:是磁鐵吸引鐵塊,還是鐵塊吸引磁鐵,還是相互吸引?

  分析:1、a、b兩球是由于相互排斥而離開

  2、 磁鐵和鐵塊是由于相互吸引而靠近

  板書:1、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講解:力總是成對出現的,這對力叫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展示發生車禍時兩車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學生對力的相互性有更為具體的認識,并請同學分析原因。

  提問:你還看到哪些現象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討論: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個力都涉及到兩個物體,是否兩個物體一定要相互接觸才能發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針在條形磁鐵磁場中受力轉動。)

  板書:板書: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板書:2.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講述: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梢娏梢允刮矬w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講述: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講解:運動狀態改變包括① 物體由靜止變為運動

  ② 物體的運動由慢變快

 、  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

 、  物體的運動由快變慢

 、  物體運動的方向發生改變

  小結:

  練習:課本p15:1    作業:a作業本p2、3 備注

  板書設計:

  第二節:力

  一、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二、物體間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

  2、 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學

  后記

  (反思) 

《力 》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

  知識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3、知道力產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力的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從實際的物理情景出發,養成一種科學分析問題的習慣。

  【重點】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難點】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練法

  【教具】 薄板、鐵塊、彈簧、鉤碼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概括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看圖片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有關力的現象。(學生列舉生活中力的現象)

  二、新課教學

  (一)力的概念

  1、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對力的直觀的感性認識

  (1)相接觸物體間的作用

  實驗一、鐵塊將薄板壓彎

  結論:板的彎曲證明壓力的存在

  這個壓力的產生是鐵塊這個物體對薄板這個物體作用的結果

  實驗二、鉤碼將彈簧拉長(學生根據第一個實驗獨立進行分析)

  結論:彈簧的伸長證明拉力的存在

  這個拉力的產生是鉤碼這個物體對彈簧這個物體作用的結果

  總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產生力的要素:1、兩個或以上物體

  2、發生相互作用

  說明:一個力的產生要有兩個物體,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產生作用時就產生了力;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不接觸的物體間的作用(根據前面知識可回答)

  實驗三、幻燈片演示磁體間的作用

  結論:不接觸物體間能夠產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對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乙也對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體間的相互作用

  (幻燈片演示)

  (2)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問題

  2、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1)受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

  施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個物體施加力的同時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時,必須指明針對哪個力或確定研究的對象。

  (3)針對性練習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快慢或運動的方向發生變化;力也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幻燈片演示)

  (四)接觸與相互作用

  1、發生相互作用力的物體不一定接觸

  如: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有力

  三、練習

  四、知識點小結

  五、作業

《力 》教案 篇3

  第一節 力

  教學課題

  第一節  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③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②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③通過探究活動感悟影響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觀察和活動,培養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等科學實踐活動. ②通過作力的示意圖,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儀器材料

  實物投影儀、磁鐵、鐵釘、鐵球、兩個刷子、三角板                                                                                                                                                                                                                                                                                                                                                                                                                                                                                                                                                                                                                                                                                                                                                        

  板書設計

  §7-1 力一、  力的概念 1.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  力的符號:f 3.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4.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力的單位: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四、  力的圖示:(作圖略)五、  力的示意圖:(作圖略)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新課引入

  一、什么是力教師先投影圖片“人壓跳板跳水,運動員踢球”:或觀察教材90頁中前四幅圖片(通過投影或制作成電腦動畫),從不同側面展示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等情況. 演示:起重機吊起鋼管,磁鐵吸引鐵棒. 總結這些實例的特點:這些都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作用.從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說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有關力的一些現象 學生總結共同特點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鐵吸引鐵釘 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來了.說明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學生舉例

  力的相互性演示:1.兩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變彎曲. 2.兩小車上各放一條形磁鐵,松手后兩車同時開始運動、手托球. 錄像3.穿旱冰鞋的同學互推力的單位: 力的單位:牛頓,簡稱“! (n).在這里介紹牛頓的資料 那么,“牛頓”這個單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兩個雞蛋,告訴學生,手托住兩個中等大小雞蛋,大約需要1牛的力.然后舉起我們用的物理書放在手上,該書對手的壓力大約2.5牛.同學們親自體會一下物理書放在手上時感受到的壓力.二、力的作用效果實物投影儀展示: 用磁鐵吸引靜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個小鐵球,鐵球在磁鐵的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由靜止變為運動.教師繼續用磁鐵吸引小鐵球,小鐵球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彎鋸條, 三、力的三要素教師可以從“開門”或用板手擰螺母的實例來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離門軸較遠,比推力離門軸較近易推開門.用扳手擰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間容易把螺母擰緊. 首先要注意選擇力氣懸殊的兩名同學以讓其他同學信服,再要注意兩個同作用點的選擇.這個活動一是能較好的說明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二是調動課堂氣氛,應該讓學生試一試.沒機會親自試一試的同學課后可做一做.力的圖示在力的圖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要注意作圖順序,應先定標度,再定點,定方向,定長度,最后畫箭頭,箭頭的尖端正好對齊線段的末端.教師應動筆畫規范的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箭頭 教師介紹力的示意圖,并指出力的圖示和示意圖的區別.教師可對一個力分別作出圖示和示意圖,從畫圖的對照中找出二者的區別.學生只要求會畫力的示意圖.

  課后作業

  練習冊相關部分

  教學后記

《力 》教案 篇4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會畫力的圖示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

  難點: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

  活動

  教       學       過         程

  復習提問

  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2.在物理實驗室中常用的測力計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哪些效果?

  新課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用力拉彈簧,用的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可見力的大小影響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力的效果呢?

  板書: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響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講述: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我們向上提一個木箱,必須向上用力才能將木箱提起來。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開始運動。我們觀看足球比賽,運動員射門時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時用力的方向沒能控制好。打排球時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板書:2、力的方向也影響力的效果。

  講述: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門窗的把手都安裝在離門軸較遠的位置,這樣開關門窗比較方便。如果將門窗的把手安裝在離門軸較近的地方,開關門窗就很費力。

  板書:3、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講述: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所謂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個要素都不變,力的作用效果才不變。兩個力,它們的三個要素都相同,這兩個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力的三個要素中有一個要素不同,都會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個力作用在尺的中點,向上用足夠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穩地拿起來。如果用同樣大的力,力的作用點在尺的一端,盡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傾斜的。

  講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這三個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們認識一個力,只有認識了力的三個要素才算認識得清楚、全面了。

  板書:二、力的圖示 備注

  講解: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分析才能認識力的存在。

  為了使物體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體、更直觀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我們借助畫圖的方法把力表示出來,也就是把力這個抽象的東西畫出來,這就是我們下面要學的力的圖示。

  板書:1.力的作用點的畫法

  教師:要畫出力,就是畫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畫出力的作用點。一般來說,把力的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上即可。

  (教師示范)

  板書:2.力的大小的畫法

  教師:用一個線段的長度配合標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頓,可選擇1厘米長的線段表示100牛頓,那么200牛頓的力應用2厘米的線段表示。

 。ń處熓痉叮

  板書:3.力的方向的畫法

  教師:在線段的末端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教師示范)

  學生練習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頓。

 。▽W生畫,請一位學生畫在黑板上)

  4、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可以直觀、準確地表示物體的受力情況,但是也可以對力的圖示加以簡化,只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不必嚴格準確地畫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頓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標出1000牛頓即可。這種簡化的圖叫力的示意圖。

  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

  練習:課本p15:4

  作業:a作業本p4、5 備注

  板書設計:

  一、 力的三要素

  二、 力的圖示

  1、 力的作用點的畫法

  2、 力的大小畫法

  3、 力的方向的畫法

  4、力的示意圖

  教學

  后記

  (反思) 

《力 》教案 篇5

 。ㄒ唬┙虒W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ǘ┙叹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ㄈ┙虒W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W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釘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疖囶^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答: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F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W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梢娏梢允刮矬w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五、練習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2。

 。ㄋ模┱f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l)“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強調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產生了力”這種模糊不清的說法。否則學生會誤認為除了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力。這樣對學生將來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有好處。

  4.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力 》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況、闊佬、攆跑、雅致、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理解帶點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用語言細節、動作、細節、神態細節前后對比,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3、激發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人物特點,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進程

  一、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新詞,掌握文章主要內容。

  1、理解詞語要交給方法,揭示規律。要求讀通讀順課文,讀中理解詞語(通融、刻薄、武斷、雅致、闊佬、興致勃勃、妙不可言、十全十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歸納主要內容:我到裁縫鋪去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倍受關照的事。

  二、研讀課文1-4自然段,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神態的前后變化,體會人物特點,體會作者寫作手法,勾畫“我拿出百萬英鎊”前后、托德態度變化的語句(指語言、神態變化),思考批注,托德是一個(          )的人。作者用了(            )手法刻畫人物特點。

  前:尖酸刻薄、傲慢無禮

  (我拿出“百萬

  英鎊”托德)     后:滿臉堆笑,見銀眼

 。▽Ρ龋             開

  三、研讀課文8-15自然段,指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細節體會人物特點,體會寫作特點。勾畫“老板”見到百萬英鎊后動作、語言的細致描寫,思考批注,老板是一個( )的人。作者用了(               )的方法刻畫人物特點。

  唯利是圖+阿諛奉承+獻媚討好=以錢取人,金錢至上

  (語言、動作、神態前后對比)

  四、小結;刈x全文,討論本文寫法特點。

  五、轉換遷移,訓練運用

  1、閱讀遷移練習:同步閱讀327頁《郵差先生》

  2、課外閱讀《百萬英鎊》

《力 》教案 篇7

  第四單元 常見的力

  教材分析:本單元包括力的現象、重力、大氣壓力、彈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現象介紹了物體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象。重力要求學生知道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吸引力,物體受到的這種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氣壓力是地球對大氣作用產生的,處在大氣層中的物體都受到大氣的壓力。大氣壓力指向各個方向,所以吸盤可以被緊緊地壓在墻壁上,也可以被壓在天花板上。人們利用大氣壓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彈力是物體因形狀變化而產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自動鉛筆上的彈簧,汽車車廂下面的鋼板彈簧等都會產生彈力,測力計也是利用彈力的一個例子。摩擦力處處可見,手里拿的書不會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產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減小。

  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要求學生對常見的力有一個初步認識,能判斷一種力的類型,能利用常見的力為人們做事。

  本單元計授6課時。

  第一課時 力的現象

  教學內容:教材第63~67頁。

  教學目標:知道怎樣使靜止的物體動起來,能例舉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象。

  教學用具:小車、細繩、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  玩過蹦蹦床嗎?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板書  常見的力)

  2、閱讀單元導語

  要找彈力,是否該去問彈簧?小朋友們為何都愛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該去問海洋?萬噸巨輪為何能在海上遠航?

  二、新課講授

  1、提問:見過力嗎?騎自行車上坡費力嗎?怎樣使靜止的桌子動一動?

  2、活動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輕輕推小車,小車就運動,加大力度推,小車就跑得更快。啟發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小車運動的方向,小車運動的速度,猜想這些與什么有關。(讓每個學生都親手推推)

  在小車上拴一繩子拉小車,讓學生觀察小車運動情況:方向如何?速度怎樣?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試試。

  討論:小車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運動情況有什么不同?(參考:推的時候,小車離你而去;拉的時候,小車向你走來)

  3、活動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拋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為什么落向地面?(討論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會怎樣?(讓學生試試,并討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結論:拋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這個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壓在水里時,乒乓球受到兩個力,一個是水對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個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會上升。把乒乓球換成石塊再做這個實驗,看看發生什么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4、活動3 生活中力的現象(參看第67頁圖)

  說說圖中物體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熱氣球受到空氣向上的浮力,跳水運動員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彈力,磁鐵吸引小鐵釘,小鐵釘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時,腳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個向前的推力。

  5、引導學生舉更多的物體受力的例子,如樹葉飄動受風力,國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紙屑靠靜電力等。

  三、小結

  四、作業

  1、吊車吊起貨物時,貨物受到哪些力?

  2、舉出生活中物體受力的例子。

  第二課時 重力

  教學內容:教材第68~70頁。

  教學目標:知道重力是怎樣產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認識地球引力。

  教學用具:繩子、小球、鐵架臺、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向上拋一個物體,無論拋得多高,最終還是落回地面,雨從天上下到地面上,石頭從山上滾到山腳下,熟透的蘋果也會從樹上往地面落,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二、新課講授

  1、觀察第68、69頁圖認識一個規律,地球上的物體失去支撐后都會落向地面,如水往低處流,拋起的籃球下落等。

  2、活動  小球受力情況

 、俳M裝試驗裝置。

 、诜治鲂∏虻踉阼F架臺上時的受力情況。

  繩子對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還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靜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斷繩子,小球會怎樣?這時小球的受力情況怎樣?

  ④驗證猜想:剪斷繩子,看小球會怎樣。

 、莘治:剪斷繩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斷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義及計量單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煙物體的力,叫做物體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單位是牛頓,1千克重量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約為10牛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頭朝上,腳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們想象他們頭朝下,但實際上他們的“下”跟我們的“下”剛好相反(圖示)。

  地球表面的物體被緊緊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類才能安安穩穩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沒有地球引力

  5、資料  牛頓與地球引力

  6、小實驗 物體間的引力

  ①杯子里裝大半杯水,放入一個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間,然后松手,先讓學生猜想會有什么現象發生,然后驗證。

  ②解釋現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會停在中間不動,而是被一邊吸過去。原來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離得越近,物體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這就是物體的重力,太陽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間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結

  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叫做物體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業

  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課時 大氣壓力

  教學內容:課本第71—75頁。

  教學目標:認識大氣壓力,知道大氣壓力的大小,知道大氣壓力的用處。

  教學用品:軟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盤、鉤碼、彈簧秤、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讓小朋友試試有什么感覺。

  把吸盤按在窗玻璃上,試試不費力氣能不能拉下來。

  二、新課

  1、找原因

  活塞為什么抽不動呢?吸盤為什么不容易拉下來呢?

  2、活動1  吸盤的秘密(參看第72頁)

  把吸盤緊緊地壓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氣(最好在吸盤上涂些水),吸盤就吸在玻璃上了。這是因為玻璃和吸盤之間沒有空氣,也就沒有空氣的壓力,若進入空氣,或空氣沒排完,吸盤就吸不緊或吸不住了。

  3、活動2   吸盤能掛多重的物體?

  小組同學協作,把吸盤吸在課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別掛鉤碼,用彈簧秤稱稱,比較吸盤吸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上掛的鉤碼更多,做好記錄。

  4、討論

  吸盤吸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吸得最牢固?

  5,資料  馬德保半球實驗(上網查找)

  ①文字資料文字資料

 、隈R德堡半球實驗

《力 》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條件

  (三)教法選擇

  教材難度適中,適宜用探索法展開教學,由于摩擦實驗用文具可以進行,本課以實驗探索法為主要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懸問征解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況下,用手豎直地把一本書提起的同時,將另一本書也“粘”起?

  學生:邊思考邊動手實驗,探求可行方案.

  教師:演示下圖中做法的同時問學生,為何一本書能“粘”起另一本書呢?從而引入摩擦的課題,說明兩書接觸處有摩擦.

  學生:自己動手用兩本書做該實驗,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握兩本書的邊緣用力向外拉一拉,這為下面“滑動摩擦力的教學”做好了準備.

  二、動手實驗總結規律

  學生實驗(1):用力將橡皮擦在寫有鉛筆字跡的紙上滑動.

  教師:指出橡皮擦與紙之間這種形式的摩擦是滑動摩擦,講明概念并舉例后提出問題,橡皮擦與紙摩擦后留有尾跡,這尾跡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觀察尾跡中的橡皮沫,以橡皮沫中有鉛筆色素和紙被擦白這些現象中,分析出滑動摩擦本質,摩擦的過程中,相互摩擦物體的互相嚙合的凹凸部,相撞碰被破壞形成了尾跡.

  學生實驗(2):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細長橡皮條,用手拿住橡皮條頂端在紙面上做滑動摩擦.

  教師:提出問題,橡皮條彎曲方向與運動方向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有這樣的關系?

  學生:觀察后得出橡皮條彎曲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開展討論得出,在滑動摩擦過程中有阻礙物體運動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學生實驗(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書做勻速直線運動.

  接下來教學活動,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

  問:書勻速運動的過程中受哪些力作用?

  答: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問:其中哪些力是平衡力.

  答:重力與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分別是一對平衡力.

  問:如何測量這時的摩擦力大小呢?

  答:測量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

  問:為什么這時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

  答:因為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

  學生實驗(4):把物理書的一端架在筆盒上成一斜面,先把一支圓珠筆從斜面上自由滾下,再把筆豎放在斜面上,用手輕碰筆滑動一小段后停止滑動.

  教師:指出前者筆從書面上滾動而下的摩擦叫做滾動摩擦,同時提出問題:這兩種摩擦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再次動手實驗后總結出摩擦形式不同,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三、應用知識解題(學生獨立完成)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_________叫做滑動摩擦,在滑動摩擦中_____的力叫做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_______.

  3.笨重的機器底部常安裝上小輪,搬動時更為省力,這是應用了______道理.

  四、教學測評

  1.下列幾種關于摩擦力的說法,哪一種正確? [ ]

  a.物體只有在很快運動的時候,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b.物體靜止時一定沒有摩擦力的作用.

  c.人的手握住東四,原因之一,靠的就是摩擦力.

  d.以上說法都不對.

  2.用水平力去推靜止在水平地面的大木箱,沒有推動,其原因是: [ ]

  a.木箱有慣性.

  b.木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c.推力小于木箱所受的摩擦力.

  d.木箱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3.一輛重100牛頓的小車,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需用推力10牛頓,這小車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 [ ]

  a.100牛頓

  b.10牛頓

  c.50牛頓

  d.55牛頓

  五、教學反饋及矯正:

  (舉黑板反饋,教師口頭予以矯正)

《力 》教案 篇9

 。ㄒ唬┙虒W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ㄈ┙虒W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W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釘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疖囶^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答: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F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W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五、練習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2。

  (四)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l)“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強調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產生了力”這種模糊不清的說法。否則學生會誤認為除了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力。這樣對學生將來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有好處。

  4.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力 》教案 篇10

  (作者:北京廣渠門中學 劉崇灝)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3.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正方形木塊、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鐵塊、小藥瓶、注射器,細砂。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燒杯、水和酒精。

  (四)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從本節起學習新的一章“浮力”。

  板書:“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后小結: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可見,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為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目的是判斷浸沒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谑瘔K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

  ①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這幾個力的關系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趻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浸沒在水中的讀數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系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之差說明了什么?

  小結: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見圖12-1)。

  總結、板書: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F浮=G-F'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后豎直向上浮,它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啟發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后、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結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啟發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并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霉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整瓶內水量或調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為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系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系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并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三、布置作業 

  1.完成本節課文練習1~5題。

  2.思考題: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

《力 》教案 篇11

 。ㄒ唬┙虒W目的

  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義。

 。ǘ┙叹

  彈簧秤、鉤碼、質量相等的兩種不同鉤碼。

 。ㄈ┙虒W過程 

  一、復習提問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課引入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間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圓球型。

  (教師畫圖)

  北京在北緯40°左右。一棵蘋果樹上結滿了蘋果。秋天到了,蘋果從樹上落下來。請同學畫出蘋果沿著什么方向落下。

 。ㄒ晃粚W生畫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產椰子,椰子落下來沿著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樹上落下的水果沿著什么方向落下?

 。ㄒ晃粚W生畫在黑板上)

  教師: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沿著黑板上所畫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產生

  教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師: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墻壁是否豎直。我們?吹浇ㄖと擞靡桓卮咕檢查墻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著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采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鉤碼的大小、形狀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們的質量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秤測量它們的重力。把物體掛在彈簧秤下,當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就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

 。ń處熝菔荆

  這兩個砝碼的重力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它們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秤測量質量分別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學生操作)

  3.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教師: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千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 =9.8牛/千克。

  6.例題:一個集裝箱的質量是4噸,計算它所受重力。并畫出重力的圖示。

  已知:m=4噸=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裝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圖示時,要畫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裝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點畫在它的中心。方向豎直向下。結合標度線段的長度,重力線段長度應是標度線段長的4倍。

  六、重心

  教師: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七、總結

  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體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種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這個關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八、作業 

  1.完成節后練習。

  2.章后習題4、6。

《力 》教案 篇12

 。ㄗ髡撸罕本⿵V渠門中學 劉崇灝)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3.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正方形木塊、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鐵塊、小藥瓶、注射器,細砂。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燒杯、水和酒精。

  (四)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從本節起學習新的一章“浮力”。

  板書:“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后小結: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可見,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為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目的是判斷浸沒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塊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

 、賿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這幾個力的關系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②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浸沒在水中的讀數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系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之差說明了什么?

  小結: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見圖12-1)。

  總結、板書: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F浮=G-F'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后豎直向上浮,它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啟發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后、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結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啟發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并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霉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整瓶內水量或調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為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系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系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并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三、布置作業 

  1.完成本節課文練習1~5題。

  2.思考題: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

《力 》教案 篇13

 。ㄒ唬┙虒W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ǘ┙叹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ㄈ┙虒W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釘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疖囶^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別。

 。ㄒ龑W生答: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F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W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五、練習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2。

  (四)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l)“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強調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產生了力”這種模糊不清的說法。否則學生會誤認為除了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力。這樣對學生將來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有好處。

  4.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力 》教案 篇14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教學目標 ]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重點難點] 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歸納

  ()[教學用具]       兩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

  物體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著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著,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學生答):“這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蹦敲丛谒锵鲁恋氖瘔K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  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并向學生發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這個托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于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于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ò鍟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系?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彼詫τ趹腋≡谝后w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面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边@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彼詫τ谄≡谝好嫔系奈矬w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扎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里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為什么?(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鄙媳砻媸艿降膲毫π。@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并不上。ㄈ鐖D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浮(分析解釋這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后上升,就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為什么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系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布置作業 :第142頁5題

《力 》教案 篇15

  一、綜合探究設計的意圖

  1.相關理論依據

  (1)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關系原理。

  第一,文化與經濟、政治是有明顯區別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第二,文化與經濟、政治密切相關。

  一方面,在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一定社會文化的形成,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性質決定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社會經濟、政治,就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特別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總要反映和表達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的意志。文化對生產方式的影響,既表現為不同文化因素決定生產方式的不同特點,又表現為不同文化因素促進或阻礙生產方式的發展或更替?傊谌藗冋J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文化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文化形態、性質等不同,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阻礙社會的發展。

  第三,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果沒有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難以持續,而且最終也很難搞上去。   

  (2) 文化競爭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傥幕诰C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趪H經濟和科技競爭,越來越圍繞人才和知識的競爭而展開。

 、墼谑澜缍鄻O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個國家不僅面臨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而且面臨著文化發展的嚴峻挑戰。

  ④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精神,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3) 文化對人的重大影響和作用。

  36

 、傥幕侨藙撛斓模艘搽x不開文化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也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第一,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進行各種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

  第二,不同時代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念不同,人們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第三,人們的思維方式,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一定知識、觀念、情感和習慣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等,都會對人們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帶來影響,因而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谖幕瘜θ说挠绊懢哂凶陨淼奶攸c。

  第一,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而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人的過程,往往是人們主動地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第二,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都是深遠而持久的。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其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也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需要基于長期的生活閱歷和學習過程,積以時日,才能形成。而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持久影響。

  2.探究活動目的

  本單元的綜合探究是依據課程標準中的“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而設計的,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文化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明確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不僅表現在它對經濟、政治產生重大影響上,而且表現在它對人的發展的重大影響上;幫助學生懂得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精神,對于振興民族經濟、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3.踐行體驗重點

  設計本單元綜合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大量資料來親身感受、體驗和領悟文化的競爭力,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和理解文化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自覺接受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第一,通過閱讀和分析大量圖文資料,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理解發展文化產業的重大意義。

  第二,從國內外大量有關文化的事例中,感受文化的競爭力。

  第三,從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和對國外影響力增強的大量圖文資料中,.深切體會和感受中國文化競爭力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7

  二、探究活動建議

  1.探究指導

  (1) 關于探究過程建議。

  本單元綜合探究可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讓學生主動感受文化競爭力。

  在閱讀資料和分析圖片的過程中,感受、體會文化的競爭力,并探求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方法和途徑。

  在“感受文化競爭力”這部分,提供了四則材料,在閱讀材料時,應該首先弄清每則材料的中心意思。材料一主要明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速度快,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高。材料二主要說明我國從業人員的受教育年限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材料三主要說明美國的軟件、娛樂等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材料四引用了中國著名思想家老子和軍事家孫子的語錄,說明精神因素的巨大力量和重要性。

  在四則材料之后,提出了兩個問題。

  ◆運用這些資料,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說明發展文化產業有什么意義?

  要點提示:第一,文化產業的發展,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增加經濟收入,改善人們的消費結構,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二,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精神產品和精神財富,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你還能從社會生活的哪些現象中感受到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

  要點提示:第一,美國科技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宇航、計算機、生物工程的飛速發展,使其在經濟、軍事方面的競爭力占據領先水平;第二,美國的電影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全世界有很強的競爭力;第三,日本教育、科技的發展,使之迅速成為第二經濟強國,日本卡通漫畫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世界上同行業競爭中居于領先地位;第四,近年來,我國廣告業發展很快,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等等。

  “提升文化競爭力”這部分提供了三則材料和相關圖片。材料五說的是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在申辦XX年世界博覽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兩幅圖片表現的是中國歡慶申博成功的場面。材料六和圖片說的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贏得世界喝彩。材料七和圖片說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受到世界很多國家的尊重和重視,中國節日文化的影響力增強。

  要求從綜合國力競爭的意義上,運用有關資料,共同探究一個問題。

  ◆今天,中國文化為什么能夠在世界各地贏得尊重與喝彩?

  要點提示:第一,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第二,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第三,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滲透力;第四,中國文化包含著能夠與世界文化融為一體的因素;第五,中國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夠吸引世界各國人民;第六,世界各國的華人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第七,亞洲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文化(儒家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第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

  38

  際影響力日漸增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2) 關于“活動建議”。

  第一,利用前面收集的資料,從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舉辦一次演講會。

  第二,在弄清理論和實踐依據的基礎上,可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一些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對策和建議。每個學生最好能夠提出2~3條切實可行的建議。

  第三,讓學生對收集的資料和提出的對策與建議進行歸類和整理,以專欄形式展示出來。

  第四,舉辦資料展。例如,以“旋轉的世界舞臺”為題,展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圖片資料;以“中外名畫欣賞”為題,辦一期名畫展。

  第五,讓學生收集古今中外名曲,舉辦一場名曲欣賞會或演唱會。

  2.注意事項

  (1) 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化競爭力,必須提供大量的有說服力的資料,除教材提供的資料之外,教師可補充一些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資料,通過多種形式充分展示和廣泛交流。

  (2) 通過一定的方式,將本綜合探究的“補充資源”提供給學生。

  (3) 整個探究活動,可考慮從大量的事實和材料人手,然后上升到理性認識。不一定按教材的呈現順序進行。

  (4) 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

  (5) 教材提出的探究性問題,不必要求完全統一的答案,師生可以交流,本書中的提示只供教師參考。

  三、補充資源

  1.文化資本與文化競爭力

  文化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社會越發展,經濟越發達,文化的作用越突出。企業之間的競爭經歷了逐步深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資源、技術和資本的競爭;第二階段是市場、管理和人力資源的競爭;第三階段則是文化的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企業乃至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而這種競爭必將深入到文化層次。

  文化能帶來增值價值,文化也是一種資本。先進的文化,能引起人們共鳴,能帶來巨大的增值。在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引發產品革新和附加值提高。文化因素的滲透,提高了商品附加價值和在市場上競爭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需求呈現出個性化、高級化的新趨勢,人們購買商品時已不再單純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與服務背后的觀念價值。觀念價值,是指商品或服務所包含的與一些社會群體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產生“共鳴”的無形附加物,例如,品位、感受、感覺、情趣、意味等。一般而言,商品的市場價值可分解為功能價值和觀念價值兩部分。前者體

  39

  現為客觀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商品特性,后者是主觀的、可以體會和感受的無形附加物;前者由科技創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質基礎,后者因文化滲透而生,是附加的觀念。

  2.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一書第一次以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作為著眼點,以電影、廣播電視、音像、報刊、出版、娛樂、廣告等七個文化產業的重點行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構筑理論模型,建立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比較清晰地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際狀況。

  報告對文化產業的內部結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概念,以及研究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思路進行了梳理。文化產業競爭力是一個比較概念。從國家角度談文化產業競爭力,是指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文化企業通過生產和銷售文化產品,提供各種文化服務,占有市場和獲取利潤的能力。它既是一種現實競爭能力,也包括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競爭力表現為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從市場占有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競爭力表現為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從文化產業的內部結構來看,文化產業競爭力表現為文化產業各種生產要素合理的、有效的組合。

  該書把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放在國家整體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認為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狀況是該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對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第二,一個國家文化市場發育程度,也與該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關。包括人力資源、資本、文化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流通情況等。第三,競爭機制對提高文化競爭力尤為重要。市場競爭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第四,政府管理體制、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政策、投融資政策、行政效率以及法制健全程度等,直接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五,與其他產業相比,一個國家文化傳統與文化產業有著更為深厚的聯系,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著更為深刻的影響。

  報告通過對15個國家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表明,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僅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使與一些新興國家相比,差距也很明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很不相稱,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協調問題。

  報告通過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文化產業競爭力狀況進行了較為客觀、準確的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   

  3.打造文化品牌城提升文化競爭力

  蓬萊市以城市文化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層次和品位,通過發掘、塑造、弘揚先進文化,培育獨具魅力和影響力的“人間仙境”和“國際和平城”品牌,營造“誠信、開放、包容、親和”的城市人文環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樹立城市形象,擴大了城

  40

  市影響力和輻射力,以先進文化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對外資的吸引力。到XX年上半年,已有國內30多家上市公司和100多家跨國企業到蓬萊投資,形成大旅游、臨港工業、葡萄及葡萄酒三大主導產業,合同和實際利用外資7.7億美元和4億美元:合同和實際利用內資分別為80億元和45億元。

《力 》教案 篇16

  教  學  目  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   (2)了解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知道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知道摩擦力的利與弊。(5)聯系生活實際,知道哪些是益摩擦?哪些是有害摩擦力?并能解釋常見的現象。(6)知道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靜摩擦和滑動摩擦的存在。(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通過對生活中摩擦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教 學 難 點

  教 學 重 點教學重點:探究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教學難點: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

  設計思路摩擦力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教學難點。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和觀察來主動探究歸納,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所以在本課的設計中,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主動設計實驗,通過歸納和總結得出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從而知道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且能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摩擦現象。

  器材  教師:一杯米、筷子學生:長方體木塊以及細線每兩人一套、彈簧測力計每兩人一只、毛巾、棉布、砝碼、圓珠筆心要能夠滿足一個組同學的使用量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點評一、引入課題  認識摩擦力   1.  演示“筷子提米”引入摩擦力 2.  指導學生探究書圖 8-22實驗。 要求:拉物體的力要由零開始緩慢增加,直至將物體拉動為止。 3.  摩擦力的分類: 靜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滾動摩擦力 例1:判斷下列摩擦分別屬于何種摩擦 a、鉛筆芯與紙之間的摩擦 b、走路時,鞋與地面之間 c、圓珠筆寫字時筆與紙面間 d、黑板擦與黑板間1、觀察、思考:為什么竹筷能將杯子提起來? 2、按圖8-22所示的方法,動手實驗,歸納出感受: 拉 力大到一定程度物體才滑動,滑動后還要一定大小的拉力作用來維持物體的運動 3、思考并回答 a、滑動摩擦 b、靜摩擦力 c、滾動摩擦力 d、滑動摩擦 引起學生探究興趣。 通過實驗感知桌面對運動物體有阻礙作用 建立靜摩擦和滑動摩擦的概念 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二、活動:8.5 探究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  你能改變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嗎? 2、  引導學生對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進行研究 3、  將學生分為四大組。引導學生分別對課本上的思考內容進行研究 4、  點評,鼓勵學生 總結: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1、  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2、  閱讀“信息快遞”并實驗幾次 3、  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收集證據,交流研究結果 4、  完成課文中的填空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為學生的交流合作,語言表達提供了機遇三、生活中的摩擦      1、       提問: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中存在摩擦? 2、       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 總結: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增大壓力b、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摩擦力的方法:a、減小壓力b、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c、變滑動為滾動摩擦d、使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例:下列情況是通過什么方法改變摩擦力大小的a、自行車把手上刻有花紋 b、體操運動員上杠前涂鎂粉 c、剎車時用力捏閘 d、軸承e、加潤滑油或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氣墊。1、觀察圖8-23四幅圖,討論、回答問題 2、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有害摩擦,哪些有益摩擦 3、思考并回答 a、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 b、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c、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 d、變滑動為滾動摩擦來減小摩擦e、使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來減小摩擦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四、研究自行車活動8.6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問:自行車上哪些部位存在摩擦?哪些摩擦是有害的?分別采用了哪些方法增大或減小了摩擦?學生上講臺對照自行車圖片回答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學到了什么? 學生小結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結構的能力六、布置作業以《沒有摩擦力的世界》為題,寫一篇科幻作文。學生作文科幻小作文,使本節知識得到升華板書設計1、摩擦力產生條件:物體將要運動或已經運動時,         靜摩擦力 種類    滾動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a、壓力大小     b、接觸面粗糙程度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增大壓力  b、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4、減小摩擦力的方法:a、減小壓力    b、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c、變滑動為滾動摩擦    d、使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

《力 》教案 篇17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教學目標 :A.知道浮力的概念。B.理解物體浮沉條件。C.(1)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2)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2.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3.教學模式: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4.教學時間:1教時。

  5.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煤油。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厘米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P141圖12-2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煤油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煤油中時,同樣也受到煤油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師: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均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那么,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同時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如果浮力大于物重、浮力等于物重、浮力小于物重,物體將怎樣運動?演示課本P141圖12-3實驗。

  生:F浮<G,下沉;F浮>G,上浮;F浮=G,懸;F浮=,漂浮。(板書)

  (1)容易混淆的幾個物理概念(板書)

 、佟敖䴖]”是指物體全部浸入(在)液體里,被液體全部包圍。

 、凇敖耄ㄔ冢笔侵肝矬w部分或全部浸在液體里,部分或全部被液體包圍。

 、邸捌 笔俏矬w浮在液面上,只有部分浸入液體里,V物>V排。

  ④“懸浮”是指物體全部浸入液體里,并且可以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深度,V物=V排。

 、荨吧细 焙汀跋鲁痢笔俏矬w在重力和浮力共同作用下,物體向上或向下運動的過程,即F浮>G,物體上浮,F浮<G,物體下沉。(板書)

  (2)練習題

  有一小球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小球時讀數是40牛,把它浸沒在水中稱時,彈簧秤的讀數是25牛,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解析 小球掛在彈簧秤上放入水中,此時小球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和彈簧秤的拉力(F拉),所以小球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40牛-25牛=15牛。

  3.浮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板書)

  師: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里(用課本P142圖12-4說明),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而它的前、后、左、右的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互相平衡,為何還會受到浮力?(啟發學生思考)

  師自答:這是因為它的上下兩個面所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壓力F上,大于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壓力F下,向上和向下兩個壓力差就是水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所產生的浮力,即F浮=F上-F下。

  師問:如果把上述的正方體浸入其它液體,如鹽水、煤油,甚至放在空氣中,有無上述這種壓力差的存在?

  生:均有壓力差存在。

  師: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產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討論)

  師總結:浮力是由于周圍液體(或氣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這個壓力差就是液體對浸入物體的浮力

  F浮=F上-F下(板書)

  師: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浸入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的下表面受到豎直向上的壓力,上表面受到豎直向下的壓力,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板書)

  練習1 如圖1所示的容器內盛有水,其中浸入了邊長為1米的正方體A,A的底面和容器底面緊密接觸(A的底下無水),A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離為1米,求A受到多大的浮力?

  解析 物體A沒有受到浮力,原因是A物體的下表面沒有受到水向上的壓力,只有上表面受到豎直向下的壓力,物體沒有受到壓力差,故沒有受到浮力。

  練習2 如圖2所示,物體A、B、C、D均浸入到容器里,且各物體均與容器的底面緊密接觸,哪個物體受到浮力?

  解析 由“壓力差”可知,除A物體沒有受到浮力外,其余物體均受到浮力。

  三、小結

  師總結:(1)什么叫做浮力?浮力產生的實質是什么?(2)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3)求浮力的方法有幾種?

  四、布置作業 

  P149②①.P142③、④、⑤

《力 》教案 篇18

 。ㄒ唬┙虒W目的

  1.理解滑動摩擦,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ǘ┙叹

  彈簧秤、木塊、木板、重物、毛巾、軸承.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如何?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課

  教師:力的效果之一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用比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沒有開始運動,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們用比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開始運動起來,這時推力的大小超過了摩擦力.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必須繼續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如果不用力,桌子會停下來,這時的推力用來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況下產生摩擦力

  教師:當我們推桌子時,桌子沒有動,這時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觸,當桌子要運動時,產生了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導致桌子要發生相對運動,但是沒有動起來.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來.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見,桌子和地面接觸,桌子在地面上已經發生相對運動,這時也有摩擦力.

  綜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摩擦力產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學上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摩擦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的表面不光滑.甲、乙兩個物體接觸時,由于擠壓,兩個物體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體要發生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乙物體對甲物體的相對運動有一種阻礙作用,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測量

  教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應該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們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彈簧秤測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學生實驗(課本圖9�12)

  教師: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W生操作)

  (3)學生實驗

  教師:在木塊上放一個鉛筆盒,這時,木塊對木板的壓力增大,再測摩擦力的大小.

 。▽W生操作)

  (4)學生實驗

  教師:將毛巾鋪在木板上,把木塊放在毛巾上,測量木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W生操作)

  (5)教師總結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摩擦力對物體的相對運動起阻礙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師: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場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請人家說說摩擦力的有益之處.

  (學生回答)

  人走路時不打滑多虧了摩擦力.我們拿起一個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間的摩擦力.縫紉機的大輪帶動小輪轉動,那是皮帶和輪子之間有摩擦力的緣故.很難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會變成什么樣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場合,我們應該設法增大摩擦,根據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道理,請大家舉例說明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W生舉例,教師講評)

  四、減小有害摩擦

  教師: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處,在有些場合是有害的,必須設法減小它.

  機器的各個部件之間的摩擦不僅浪費動力,而且造成機件的摩損,影響機器的壽命.

  大家想想,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W生回答)

  教師: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要減小有害摩擦,應該使物體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這種方法還不能使摩擦力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現在,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在木塊和木板之間放一排圓鉛筆,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

 。▽W生操作)

  可見,利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這就是所有的車輛都安上輪子的道理.機器的轉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軸承內圈和外圈之間裝有很多光滑的鋼球或鋼柱(展示軸承),這樣,轉動時的滾動摩擦非常小.

  還有一種減小摩擦的方法是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加潤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間形成一層油膜,運動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動,減小了摩擦.利用壓縮氣體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氣墊,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可以使摩擦變得更小.氣墊軸承、氣墊船就是利用氣墊來減小摩擦的.

  五、總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7、8.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力 》教案 篇19

  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學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對初中學生來說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教學以及今后的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學中應注意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突破.

 。1)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體產生的,因此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發生在兩個物體之間,孤立的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對任何一個力來講必有其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

  第二,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2)進行必要的反復.

  抓住本節課知識體系,抓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反復論證一個概念,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對于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它從力發生至少有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等不同深度反復強化,使學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節教學難點 ,如果處理不好會給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學造成困難,因此對這段教學內容除應列舉大量事例外,應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分析板圖或者投影,使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力.

  2.通過觀察磁塊與鐵間相互作用的實驗,通過親自體驗兩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實驗,認識到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觀察并討論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以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現象認識到力的作用效果.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磁鐵、鐵塊、大頭針

  教學設計示例

 。ㄒ唬┮胝n題

  方案一:教師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學生前來拿起鐵塊.教師提問該同學“有什么感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課.

  方案二:可用本節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ǘ┬抡n教學

  人將大鐵塊拿到講臺上感覺很費勁,這是人對力最早的認識,從肌肉的緊張感覺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舉起杠鈴、人推車、人提物體的幻燈片.幻燈片表現了人用力舉起杠鈴,人用力推車,人用力提東西.

  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三個圖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舉起杠鈴,人對杠鈴用了力;人推車,人對車用了力;人提物體,人對物體用了力.在這里舉、推、提……我們可以稱之為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對物體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燈片,畫面顯示出壓路機壓路面,拖拉機牽引收割機,起重機吊起重物.

  請同學們說一下,畫面中是誰對誰用力?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壓路機壓路面,壓路機對路面用了力.拖拉機牽引收割機,拖拉機對收割機用了力.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起重物,鋼絲繩對重物用了力.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壓、拉、提、吊……我們可以稱之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說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打開投影儀,打出前邊的六幅圖.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六幅圖有什么共同特點.

  引導同學們總結六幅圖的共同特點:有力發生至少有兩個物體.

  通過對力的概念的分析請同學們考慮一下,一個物體能不能產生力的作用?在產生力時,兩個物體所起的作用一樣不一樣?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六幅圖總結歸納出: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兩個物體.在這六幅圖中人、拖拉機、壓路機、起重機的鋼繩施加了力,稱為施力物體,杠鈴、小車、收割機、地面、預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體.

  3.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來了.說明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并不一定非要接觸.

  4.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實驗二:磁鐵、小車相互吸引

  步驟一:請同學觀察磁鐵吸引鐵塊,鐵塊也吸引磁鐵的實驗,先驗證鐵塊無磁性.把鐵塊、磁鐵都固定在小車上.

  步驟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鐵的小車靠近固定有鐵塊的小車,小車向磁塊方向運動過來.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鐵塊被磁鐵吸過來了.磁鐵是施力物體、鐵塊是受力物體.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鐵塊的小車靠近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向鐵塊運動過來.鐵塊是施力物體、磁鐵是受力物體.

  演示實驗三: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桌子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后推.

  教師對兩個實驗進行總體歸納:以上兩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實驗四: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師用磁鐵吸引靜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個小鐵球,鐵球在磁鐵的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由靜止變為運動.教師繼續用磁鐵吸引小鐵球,小鐵球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教師放映幻燈片,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演示實驗五: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彎鋸條,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

  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形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僅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ㄈ┛偨Y、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于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后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學方面的物理學家和力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學知識的興趣.

《力 》教案(精選19篇) 相關內容:
  • 《力》教案(通用19篇)

    1.理解力的三要素。2.會畫力的圖示教材重點難點重點: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難點: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教 學 過 程復習提問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2.在物...

  • 《力》教案(精選22篇)

    1.理解力的三要素。2.會畫力的圖示教材重點難點重點: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難點: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教 學 過 程復習提問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2.在物...

  • 《力 》教案(精選23篇)

    1.理解力的三要素。2.會畫力的圖示教材重點難點重點: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難點: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教 學 過 程復習提問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2.在物...

  • 《力》教案(精選21篇)

    1.理解力的三要素。2.會畫力的圖示教材重點難點重點: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難點: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教 學 過 程復習提問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2.在物...

  • 力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知識要求: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3、知道力產生的作用效果能力要求: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力的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

  • 力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要求: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3、知道力產生的作用效果能力要求: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力的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

  • 力教案

    第一節 力教學課題第一節 力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③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

  • 力教案

    1.理解力的三要素。2.會畫力的圖示教材重點難點重點: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難點: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教 學 過 程復習提問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2.在物...

  • 力教案2

    1、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能說出力的作用效果教材重點難點重點: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難點: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教 學...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娇小japansex黑人另类 | 美景之屋3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精品午夜福利av | 国产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 国产91对白在线观看九色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更新时间 | 欧美性在线视频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小说 | 伊人亚洲视频 | 97国产人人 | 久久天天东北熟女毛茸茸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成年免费影院 | 精品午夜视频 | 欧美日韩一二区 | 午夜性生大片免费观看 | 挺进长腿秘书的臀缝耸动小说 | 熟女毛毛多熟妇人妻aⅴ在线毛片 | 亚洲高清aⅴ日本欧美视频 国产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按摩精油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画质 | 九九热青青草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桃 | 女女女女BBBBBB毛片在线 | 欧美成人形色生活片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 夜夜躁很很躁日日躁2020 | 91在线?看|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9999999 | 精品中文日本三级 | 无码成人精品日本动漫纯H 亚洲顶级毛片 |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在线a不卡 | 午夜天堂av久久久噜噜噜 | 热久久影视 |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视频 | 91av视频免费在线?看 | 丰满熟妇人妻无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