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學設計(精選7篇)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1
師:同學們平時很喜歡作游戲,請幾個同學來作打滑溜的游戲,
哪些同學來試試。
(多人在地面打滑溜)
師:打得非常好。我們看見有的同學滑的距離特別長,有的同學滑不起來,這是為什么?
生:鞋底粗糙,滑的時候對地面產生一種摩擦,產生了一種阻力,阻礙滑行,就滑不起來。鞋底光滑,摩 擦力非常小,產生的阻力小,就滑得快(遠)。
生:因為有的同學鞋底很光,而有的同學的鞋底不光。
師:說得很好!說出了滑得遠和近的原因。因為滑行時會受到一種阻力,這種阻力人們叫作摩擦力。什么 是摩擦力呢?
師:誰能發現這種摩擦力產生在什么地方?
生:在接觸面上產生。
師:想想看,剛才幾位同學打滑溜的時候,什么地方是接觸面?
生:鞋底和地面構成了接觸面。
師:同學們都知道,生活當中很多地方都會產生摩擦力,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生:溜冰的時候。
生:走路的時候。
生:騎自行車,滑旱冰的時候。
師:冰面非常光滑,打滑溜可以滑很長的距離,很輕松,有沒有摩擦力呢?
現在我們就來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問題,還要解決這樣兩個難題。
1.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2.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師:摩擦力有大有小,跟什么有關系呢?我們來做兩個小游戲。請認真觀察,看能不能找出答案。
拉人游戲一:一名同學分別拉蹲下的兩個體重不一樣的同學。
師:感覺有什么不同?
生:拉董圍(體重的)費力,拉夏令(體輕的)不太費力。
拉人游戲二:一名同學分別拉一個蹲在地面上,一個蹲在地毯上的同學(兩人體重差不多)。
生:在地面上拉比較輕松,在地毯上拉卻非常費勁。
師:從剛才的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出摩擦力與什么有關系?
生:與物體大小、輕重有關系;與接觸面的粗糙、光滑情況有關系。
生: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就很小。
生:物體輕摩擦力小,物體重摩擦力就大。
師:剛才我們通過游戲得出了結論,我們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桌上有許多實驗器材,請同學們用木板、木 塊、測力計來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各組自己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師:請各組匯報一下,你們是怎么作實驗的,得出了什么數據和結論。
生:木塊在粗糙的木板上拉用0.6牛的力, 在光滑的木板上拉用0.4牛的力。接觸面光滑時產生的摩擦力小 ;接觸面粗糙時產生的摩擦力大。
生:在光滑的面拉木塊用了0.3牛,在粗糙的一面拉用0.5牛。在接觸面粗糙的時候摩擦力就大,用的力就 大;接觸面光滑的時候,用的力就小,說明摩擦力也就小。
師:剛才兩個組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證明了摩擦力與接觸面的關系。我們再利用剛才的實驗器 材,加上鉤碼來驗證一下物體的輕重與摩擦力大小的關系。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師:請各組匯報實驗結果和結論。
生:我們先用4個鉤碼放在木塊上拉,用了1.2牛,用一個鉤碼放在木塊上拉用了0.7牛。物體輕摩擦力就小 ,物體重摩擦力就大。
生:我們用了3個鉤碼,用了0.9牛的力,放兩個鉤碼用了0.7 牛的力,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物體重摩擦力 就大,物體輕摩擦力就小。
師:其他組的結論和他們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通過實驗,解決了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的問題,誰來總結一下。
生: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接觸面有關,與物體的重量有關。接觸面光滑時摩擦力小,接觸面粗糙摩擦力 大;物體輕摩擦力小,物體重摩擦力就大。
師:冬天有的路面結冰,我們走在路面上容易摔跤,這是為什么?
生:是因為冰上很光滑,摩擦力比較小,所以容易摔跤。
師:你們有沒有辦法在冰上不摔跤?
生:可以在冰面上撒砂子,使接觸面變粗糙,就不容易摔跤。
師:他的辦法真好,還有什么辦法?
生:可以穿鞋底粗糙的鞋、有釘子的鞋,在冰面上走就不容易摔跤。
師:同學們想出了好幾種辦法,這些辦法使摩擦力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使摩擦力變大。
師:使摩擦力變大,改變了什么條件?
生:從光滑改變到粗糙。
師:剛才討論的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如何增加和減小摩擦力。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設計 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實驗,注意在實驗的過程中,一定要記錄數據,先討論再開始實驗。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師:請各組匯報實驗數據和結論。
生:我們先在木板粗糙的一面墊上砂紙,木塊上放4個鉤碼, 在砂紙上拉用了3.5牛的力。把砂紙拿掉,在 玻璃上拉用了0.4牛的力。在接觸面光滑的地方摩擦力就小,接觸面粗糙的摩擦力就大。另外,物體輕的時候摩 擦力小,物體重摩擦力就大。
師:還有不同的實驗方法嗎?
生:我們用毛巾包上木板,用木塊在毛巾上拉,用了1.2牛的力,在光滑的玻璃上拉用了0.2牛的力。
師:同學們觀察很認真,自行車有這么多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同學們看課本47頁的幾幅圖,互相討論,哪 些情況下是增大摩擦,哪些是減小摩擦。
(學生看圖討論。)
師:同學們知識很豐富,能說明生活中應用摩擦力的知識。我出一個難題,請同學們幫忙解決。這里有一 根拉鏈已經不好用,請同學們想一個辦法使它好用。
生:在拉鏈上涂上蠟,使接觸面光滑,拉時就比較省力。
師:為什么省力?
生:摩擦力減小了。
生:抹潤滑油,可以使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就小了。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教學反思: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操作,并引導學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實 得出假設,然后再為學生提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由經驗得出的假設,最后形成結論。在教學過程中, 始終注意引導學生從操作實踐出發,從實踐中發現的事實出發,沒有把結論強塞給學生。
驗證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這也是很有意義的嘗試。在備課時并不是簡單地以得出結論—— 知識為唯一目標,而是有意地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磨練。請別小看這一點,相信學生,敢于讓 學生“胡想”、“胡說”、“胡做”的魄力,這一步是很難放開的,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在作這種嘗試了,這 是進一步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的新表現。
怎樣給學生展示材料。提供給學生的材料必須有一定的結構,這是事先設計好了的。學 生操作材料、收集事實、整理事實,目的就是探究隱含在材料結構中的意義。這既是教學過程,也是科學過程 。但是這種意義學生暗示或挑明了好,還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好?很值得研究。本課似乎是選擇前者 。比如說兩個“拉人游戲”,第一次要求學生拉體重不同的人,第二次要學生在地板上和地毯上分別拉人,實 際上就將結論暗示給學生了。
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學生容易得到結論,課可以上得很順當,但毛病恰恰也是學生得到結論太容易了,課上 得太順當了,學生得到訓練、磨練的機會卻少了。也許有人會說:教師不是要起“主導”作用嗎?不是要引導 學生“自行探究”嗎?問題的實質可能正在這里:既要放手而又不能失控,既要引導而又不能包辦。這里面有 教學指導思想、教學觀念問題,也有教學方法問題。請讀者為我們提供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結論。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初中八年級下冊《摩擦力》。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
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三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學中的最基礎的知識,是力學中重要的臺階。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力、重力、彈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礎上學習的,它也是今后學習壓強、浮力等概念規律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幫助對力的概念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談一下學情,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了解,同時還學會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能夠理解摩擦力的相關知識。
根據新課標的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么是滑動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概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與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勇于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樂于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的過程設計和實驗數據表格設計
考慮到初中生的現狀,基于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動手操作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建立概念、深化概念、鞏固概念、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
首先進入導入新課環節,在這個環節采用情景導入法;首先我會播放一組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等。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些現象的原因,從而引出課題《摩擦力》。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設疑,引出摩擦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摩擦力概念的學習做鋪墊。
接下來進入建立概念環節,在這個環節采用活動實驗教學法,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以下兩個小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
1.將手掌用力壓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動,體會桌面對手的前進有什么影響?
2將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課桌的表面,用力推動或拉動牙刷,觀察刷牙彎曲的方向與牙刷運動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并且通過多媒體出示如下題目:
(1)什么是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兒?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樣的?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間,教師巡視給出點撥指導,之后請小組代表發言,同學回答之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摩擦力的相關概念。
由于學生初步接觸相對運動,對它的意義理解不是很透徹,因此我會重點強調: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指的是相對接觸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身感受、討論、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概括能力,使學生親近物理,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
接下來進入鞏固概念環節,為了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題來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強化重點,深化難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符合我們新課標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總結這節課有什么收獲,或者還有什么問題要繼續思考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結和質疑,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及敢于創新、樂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3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演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的實驗,并提出問題:“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待學生回答后,我們本節就要來學習科學探究:摩擦力。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于“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于有同學問到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并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兩個實驗小組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并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后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演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的實驗,并提出問題:“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待學生回答后,我們本節就要來學習科學探究:摩擦力。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于“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于有同學問到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并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兩個實驗小組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并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后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具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器材: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木塊、一塊木板、一塊玻璃板、一條毛巾、兩個鉤碼。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的要求選擇實驗器材。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地問學生:“同學們知道摩擦嗎?”待學生回答后,我又繼續問:“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們能不能舉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讓學生思考回答。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學生舉例后,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并將他們所舉的例子進行了簡單歸類,同時列舉了幾個他們熟悉的例子。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于“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于有同學問到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并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四個實驗小組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并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后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七、教學反思
第一點,學生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猜想時,要注意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第二點,要轉變教學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學探究,要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以達到教學目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對能否真正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學生探究時的組織教學。
第三點,由于這是一堂科學探究課,所以教師在引導和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目的性和語言的技巧性;對于學生的看法和觀點,要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第四點,由于這一節教材的容量較大,本節內容分為兩節課來完成。第一節課完成科學探究,總結實驗的方法叫“變量控制法”;第二節課再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6
一、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摩擦產生的條件。
②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
③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和實驗設計、驗證,以及間接測量滑動摩擦力的方法;培養學生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從實驗中總結規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四、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釋生活中的摩擦現象。
難點:①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自主的實驗探究。
②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觸面之間壓力而不是重力和質量大小。
五、教具:
彈簧測力計、長方形木塊、長木板、砝碼、毛巾等
六、教學程序:
㈠引入新課:
1、播放汽車陷入泥中,車輪打滑;漁民用手捉魚捉不住;學生想和杯里的水,卻擰不開杯蓋這三段錄象。問:假如你遇到了這些問題,你有什么辦法嗎?
2、學生觀察并發表意見。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見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關的現象?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做一做:你能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制造出一種摩擦嗎?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實驗過程中你的感受嗎?學生兩手互相搓動,感受摩擦。
你們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嗎?就一起來學習本節課吧!
(點評:)課堂一開始,就創設了問題情境,讓學生幫助教師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此時的角色就成了教師的幫助者,他們熱情而又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各種方案.接著讓他們自己做實驗來產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種怎樣的力,在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望被充分地調動,內部教育基因被激活,這對學生的發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進行新課 :
1、 摩擦力的概念:
(點評:)對摩擦現象,學生一般都有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難,大多數教師都是通過回憶生活現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親身的體驗,如用手旋開瓶蓋.但無論采取那種方法都難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兩種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壓力和重力的區別,更不能讓學生意識到摩擦還存在靜摩擦、滑動摩擦及滾動摩擦三種情況。為此,我是這樣設計引入摩擦的:
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個重物,物體受到了幾個力?(重力與支持力)
問:此時物體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嗎?(學生思考)
②用螺旋彈簧水平拉物體,觀察到彈簧拉長了,重物沒有移動.為什么?(分析:彈簧伸長了,證明了對物體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體卻并沒有移動,說明在重物與桌面間有一個“隱身的力”在與我“拔河”,不讓我拉著重物走,這個調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這種摩擦力是物體想要運動但又沒有運動的時候產生的,就叫靜摩擦力。)
③繼續用彈簧拉著物體在桌子上運動,這時也有摩擦力嗎?這種摩擦力就是滑動摩擦力.
④在重物下墊幾只圓鉛筆,拉動重物前進,引出滾動摩擦力。
教師提問:物體間具備了什么條件才能產生摩擦?
學生總結:①物體間相互接觸、擠壓;
②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或相對運動;
③接觸面不光滑。
由此得出摩擦力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板書)
教師:根據上面例子,我們把摩擦大致分為動摩擦和靜摩擦,動摩擦又分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在初中階段我們重點研究日常接觸最多的,也是最簡單的滑動摩擦。
播放用刷子沿著水平桌面運動錄像,讓學生注意觀察刷毛倒的方向和刷子運動的方向的關系。并結合用彈簧拉木塊拉不動實驗,自己總結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或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創設情景:讓學生做兩個小實驗:
①用手輕壓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動,然后用力壓桌面再做一次,體會兩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保持壓力相同,手在桌面和桌子得背面(較粗糙)滑動,體會兩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從實驗感受并結合日常生活體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說出猜想所依據的事實。
⑴學生猜想:
① 與壓力大小有關;
(說明:學生可能猜與物重有關,教師要給予及時糾正,例如擦黑板時板擦對黑板的摩擦力與黑板擦的重力無關,引導到壓力問題上。)
②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③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④與運動方向有關;
⑤與運動速度有關;
⑥與拉力大小有關。
……
⑵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滲透控制變量法的研究方法)
教師說明:對于后三個學生提出的猜想簡單的作出說明。還有沒有別的因素會影響摩擦力,課后請大家繼續討論,這節課我們只討論前三個因素。
如何來改變這些因素,在研究其中一個量對摩擦力大小的影響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學生討論)
待學生討論后,引導學生回答出控制變量法的思想。
怎樣測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呢?
提醒學生注意要如何拉動彈簧測力計?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學生注意,用彈簧測力計拉的時候,一定要沿著水平方向。當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時,木塊做的就是勻速直線運動。
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根據實驗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各研究一個猜想。自己的研究完后可任選其他猜想進行實驗。并把收集數據的數據填到自己設計的表格中。
⑶進行實驗并收集證據:
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動手實驗,并完成表格。
學生按照所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⑷分析論證:
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的面積的大小、物體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關系.
⑸得出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的面積的大小、速度的大小無關.在接觸面不變的情況下,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對我們的生活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學生自由辨論,兩分鐘時間)摩擦力,讓人歡喜讓人憂!對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設法增大它,對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設法減少它,有什么方法呢?學生閱讀科學世界。進行討論、總結。
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①增大壓力;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減小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變滑動為滾動;④使接觸面彼此離開。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學生展開想象,討論回答。
5、課堂小結(略)
作業:觀察自行車的結構,找出與摩擦有關的地方。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7
“摩擦力”教學實錄 【設計理念】 1.在摩擦力的定義中,“相對運動”是學習的一個難點,本節課通過兩次海綿實驗(木板不動,水平推動海棉;海棉不動,水平抽動木板)解決了這個問題。 2.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如果讓學生無目的猜想,可能會出現很多答案,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的大小;運動的速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運動的方向等,由于摩擦力的產生原因本身就是有爭議的謎團,它與以上因素的關系要解釋清楚并不容易,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無法接受,但要是不讓學生猜想,直接探究壓力和粗糙程度的關系又太牽強。因此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和增大摩擦力有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具體的解決辦法歸納分類,自己形成假說,順理成章地找出壓力和粗糙程度的關系。 3.在實驗驗證摩擦力與壓力、粗糙程度的關系時,為了節約時間,保證實驗質量,明確實驗目的,采取分領課題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新課 小游戲──撥河比賽。 師:一人抓一頭,用力握住不銹鋼管(一端事先抹上洗潔凈)。(采訪失利方)說說你失敗的原因? 生:太滑了。 師:(采訪勝利者)你這邊滑不滑? 生:不滑。 師:除了自己的力量,還有什么力幫了你的忙? 生:摩擦力。(若說不出,就轉問“大家認為呢?”) 師:今天咱們就來研究一下摩擦力。 板書:12.3摩擦力 二、進行新課 1.摩擦力定義(方向、作用點)。 師:要認識一個力,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生:大小、方向、作用點。 板書:大小、方向、作用點 師:我們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演示海棉實驗:木板不動,水平推動海棉) 推動過程中,海棉在水平方向上,除了受推力,還受什么力?摩擦力對運動起什么作用?摩擦力發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師:(再演示海棉實驗。海棉不動,水平抽動木板。) 海棉還受到摩擦力嗎?何以見得?它對運動起什么作用?發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師:可見不管誰運動,只要有相對運動,就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力──摩擦力。 由此可見,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_________,作用點在______________。 生:(討論后填空) 師:能不能根據摩擦力的方向、作用點和它對運動的作用,給它下個定義? (學生討論后說出答案) 師:(出示定義;學生齊聲朗讀) 2.摩擦力的大小。 師:你見過哪些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 (學生討論后舉例) 師:既然大家這么熟悉摩擦力,幫我解決幾個問題吧! 問題1:小明新買了一瓶果醬,可是瓶蓋兒怎么也打不開,你有幾種辦法把它擰開? 問題2。小華做航模時需要把木塊的一條棱銼掉,操作要領是什么? 問題3:攀巖活動中怎樣做才能順利到達頂峰,而不滑下來? 問題4:媽媽買了幾條泥漱,小紅捉的時候發現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漱抓起來? 板書:解決問題 (學生選擇自己想研究的問題,討論、實驗,寫解決辦法,貼到黑板上展示。) 師:這些增大摩擦力的辦法,哪幾種實質是一樣的?實質是什么? 你認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大膽說出你的假說!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壓力、粗糙程度 師:若要增大摩擦力,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使接觸面粗糙,增大壓力 師:舉個例子。 師:有時還需要減小摩擦力,逆向思維,看減小摩擦力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使接觸面光滑;減小壓力 師:實際上我們通過對具體辦法的歸納分類,已經得出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粗糙程度、壓力有關的假說。但是,假說僅僅是一種可能,不一定成立!應該怎樣來檢驗? 板書:形成假說 生:做實驗。 板書:實驗驗證 師:你想怎么測摩擦力?友情提示:1.怎么測量摩擦力? (學生討論后上臺演示:彈簧秤拉木塊) 師:說出操作要領和原理。 生:勻速、水平、二力平衡。 師:友情提示:2.我們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因素有關,在探究時應采取什么方法處理? (學生討論說出“控制變量法”。即:控制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觀察摩擦力大小或控制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觀察摩擦力大小。) 師:得到了哪兩個課題? 生: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師:友情提示:3.怎樣改變壓力,觀察摩擦力?怎樣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觀察摩擦力? (學生思考討論,但不回答) 師:小組討論選擇你們想探究的一個課題,動手實驗,并寫出探究報告,一會兒上臺展示。 (學生討論、實驗、填寫報告) (請做完的小組上臺演示實驗,展示數據,說出結論。其他小組注意觀察,看有無不規范之處,有無更好的做法。) (一個小組學生上臺展示,其他小組評估) 師:同一個實驗,方法有沒有不一樣的?大家同意他們的結論嗎?能否提出小建議?展示其他小組的報告,分析數據。 (同樣處理第二個課題) 師:誰能概括說出總的結論? 生: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這個結論能不能證明我們的假說? 板書:得出結論、箭頭、假說成立 三、拓展探究 師:(再次演示海棉實驗)怎樣利用剛才的結論減小摩擦? 生:減小壓力;使接觸面光滑。 師: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學生討論回答)安輪子。 師:輪子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屬于另一種摩擦,叫做滾動摩擦。我們今天研究的叫做滑動摩擦。 板書: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在相同情況下,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哪個大? (學生猜想) 師:拿出數據來證明! (學生討論實驗得出結論) 師:相同情況下,滾動摩擦遠小于滑動摩擦。能舉個例子嗎? (學生討論舉例)車輪、溜冰鞋、軸承… 師:摩擦還能更小嗎? 假如它是一列火車,想通過減小摩擦力來提速,怎么辦? 生:磁懸浮列車。(它靠強磁場把列車從軌道上微微托起,使接觸面分離,來有效減小摩擦。) 師:除了磁懸浮,還有什么方法能使接觸面分離? 生:氣墊船(利用船底與水面之間的一層空氣墊來減小摩擦力),潤滑油… 師:(點擊課件)拓展探究:減小摩擦力。你能總結出減小摩擦力的幾種方法嗎? (學生討論回答) 四、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學生討論回答)f的方向、作用點、大小的影響因素、增減方法… 師:應用了哪些方法? (學生討論回答)控制變量法(探究f的影響因素)… 師:(點擊課件)看看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探究過程? 探究的方法多種多樣,要靈活運用,才能不斷提高。 (說明:一般的探究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本節課采取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類、形成假說、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方法,使學生不用漫無目的地猜想,直接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假說。) 五、布置作業 1.小論文:“沒有摩擦的世界”(點去課件)圖片:無摩擦王國。 2.(擊課件)小明說摩擦真討厭,因為要推動地板上笨重的箱子得費很大的力氣!小華不同意了,說浴室的地板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多虧有摩擦,放上一塊浴墊就不會摔跤了! 摩擦究竟利大?弊大?你支持誰的觀點,趕快回家搜集資料吧!下節課我們要開一個辯論會!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