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阿基米德原理(精選16篇)

阿基米德原理

發(fā)布時間:2023-11-07

阿基米德原理(精選16篇)

阿基米德原理 篇1

  第七章    密度與浮力 

  第四節(jié)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jīng)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 

  二、課型與課時:科學探究型課      2課時 

  三、重點:在探究浮力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猜想。 

  難點:設計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 

  四、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溢水杯、燒杯、水。 

  五、教學思路:本節(jié)課的教學順序沒有按照課本的順序來,因為在“什么是浮力?”后,探究比較好。從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問題,再教學生進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題,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實施。中間可以不要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進行過渡。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可以作為第二課時的內容進行。 

  本節(jié)內容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內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關于浮力的大小要經(jīng)歷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與收集證據(jù)、評估、交流等環(huán)節(jié)。 

  第二課時,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和無關。這要經(jīng)歷分析論證、實驗驗證兩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平時都喜不喜歡聽故事呀! 

  生:喜歡。 

  師:今天,在上新課之前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相傳,2000多年前古希臘       的亥尼洛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但是,這個國王相當多疑,t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王冠中的金子。國王便要求阿基米德查出王冠是否是由純金制造的,而且提出要求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日苦苦思索卻找不到問題的答案。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當他跨入盛滿水的浴桶后,隨著身子進入浴桶,他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水從浴桶中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xiàn)象頭腦中馬上意識到了什么,便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他忘記了自己還光著身子,便從浴桶中一躍而出奔向王宮。一路上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真理時的喜悅是讓人無法想象的,他這一聲高呼便宣告了的誕生。同學們想知道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嗎? 

  生:想。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我們都見過萬噸巨輪能夠載貨遠航,巨大的熱氣球能夠騰空而起,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現(xiàn)象的發(fā)生呢?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說一下呢? 

  生: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浮力。 

  師:這位同學解釋的很好!那么究竟什么是浮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什么是浮力。在進行實驗探究之前,請同學們聽清老師的要求,明白自己在實驗中應該做些什么: 

  第一,    同學們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 

  第二,    將石塊完全浸入水中,記下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125業(yè)藍筐內。看一看,示數(shù)到底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第三,    將鉤碼拿出水中,看看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達到與第二步相同的結果。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的實驗都做完了嗎? 

  生:做完了。 

  師:實驗做完了,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你用什么方法能夠使空氣中彈簧測力  

  記的示數(shù)與第二步相同。 

  生:用手向上托物體。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能夠得到一個怎樣的實驗結論呢? 

  生:我得到的實驗結論為: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那么,    

  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是否有托力的作用呢?現(xiàn)在同學們一起來跟我看一下這個實驗。 

  (教師演示書上124業(yè)實驗7-20) 

  師:在剛才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把氣球的氣針插入籃球后,氣球膨脹,而此時的杠桿為什么不平衡呢? 

  生:是因為左邊籃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師:通過剛才的這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的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也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兩個實驗都做完了,通過這兩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位同學總結的很好,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學中把這個托力叫做浮力(buoyancy force) 

  現(xiàn)在我們仍然回到剛才第一個實驗中,我們作實驗時可以看到把石塊放入水中時,彈簧測力記的示數(shù)變小了,是因為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浸入水中的石塊到底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生:石塊受到重力G、浮力  和拉力  , 

  師:很好,這個物體在這三個力的作 

  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      。 

  這便是我們學習測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種方法,  

  稱之為用稱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種呢? 

  生:是。 

  師:它是否滿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滿足。 

  師:因此,浮力也有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由力的平衡的知識可知,物體在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在向下的重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因此浮力的方向與重力的方向相反,是豎直向上的。而這三個力都作用在物體上,所以浮力的作用點在物體上。 

  師:以上便是我們這堂課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用稱量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大小。 

  剛才通過實驗得到的稱量法計算浮力的公式: 

  應用這個公式計算浮力是相當有限的,因為萬噸巨輪的重力是不可能用彈簧測力記來測量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計算。 

  師:上課前,給大家講的故事,就是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計算浮力大小的另一種方法。在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中,他發(fā)現(xiàn)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它排開液體的重力有一定的關系。那么,今天我們就要通過實驗來重溫阿基米德的發(fā)現(xiàn)。首先,請同學們來認識一下這個特殊的杯子,它被稱為溢水杯,當向溢水杯倒入水后,水高于溢水口時,水便會從溢水口向外流出,等溢凈后。將物體放入溢水杯,用燒杯將水接住,就知道物體放入溢水杯后有多少水被排出。那么,哪位同學能大膽的猜想一下,物體所受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我的猜想結果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師:我們的猜想究竟是否正確呢?我們就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要驗證物體所受浮力與此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 

阿基米德原理 篇2

  青島市第四十八中學  徐海虹

  【教材分析】

  教學設計說明】

  1.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有多個探究活動穿插進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自發(fā)進行探究活動。

  2.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注意到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運用到了物理教學中常用的轉換法、控制變量法、對比法、實驗法,還運用到了學生在生活中常用的排除法、推導法等,可以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物理學習和發(fā)展。

  【教學流程簡案】

  附:

  1. 利用“稱重法”測量出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表格記錄:

  2. 方法一的表格記錄:

  方法二的表格記錄:

  3. 收集排開液體的方法:

  (1)利用燒杯制作溢水杯(方法見書)。

  (2)將塑料袋(或礦泉水瓶)的一定高度剪一個小孔,加入水,多余的水就會從空中流出,當水不流時,見袋內放入物體,將此時孔中流出的水用燒杯(塑料袋等)接住即可。

  (3)將小燒杯加滿水后放入大燒杯中,將物體放入小燒杯時,溢出的水會被大燒杯收集。

  (4)將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記錄此時的體積,將物體浸入量筒的水中,記錄此時體積,溢出的水的體積即為。

阿基米德原理 篇3

  設計理念

  1.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創(chuàng)設富于挑戰(zhàn)性、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見器材比如:橡皮泥,易拉罐等設計實驗,拉近物理與社會、物理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對物理有親近之感,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科學探究,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學會一種計算浮力的方法。

  2.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秤測力。

  二、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科學探究,培養(yǎng)探究意識,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收集、處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加對物理學的親近感,保持對物理和生活的興趣。

  2.增進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3.保持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勇于、樂于參與科學探究。

  教學準備

  空易拉罐(自備,每組2/5個)、小容器(自備,每組至少1個)、彈簧秤2×9只、紙杯9只、固體物塊9個、溢水杯9只、橡皮泥9塊、釘子若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種計算浮力的方法,它們分別是(師生共同回憶,教師板書):

  1.當物體漂浮在液面上時,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彈簧秤測定物體浮力。把物體掛在彈簧秤上,當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f1,將物體浸入水中,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f2,則物體所受浮力為f浮=f1-f2;

  3.利用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師生討論:這三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種只適用于計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所受浮力,第二種不適用于質量過大的物體,第三種不適用于形狀不規(guī)則的物體。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既簡單又普遍適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所以稱之為阿基米德原理。(板書:阿基米德原理)。

  二、進行新課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首先,我們一起來做兩個實驗:

  實驗一:

  每組分發(fā)一塊大小相等的橡皮泥(當眾分發(fā),增加可信度),給大家3-5分鐘的時間,利用橡皮泥做一條小船,看哪一組的船裝“貨物”最多“貨物”是規(guī)格相同的釘子。

  分組實驗:

  (由于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且貼近學生實際,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各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爭先恐后,開始行動。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筆桿軋成“餅”,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紛紛放入水中,投放“貨物”。“……10、11、12……20……”。在這九個組中,有八個組“裝貨”在十個以上,有兩個組在20枚釘子以上。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興奮不已,繼而每個同學卻為自己的“小船”最終“沉沒”而惋惜頓足。雖然老師還沒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實上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裝貨更多?”)

  實驗二:

  請同學們拿出自備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壓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變化。(教師示范表演)

  2.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前面的兩個實驗,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3.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兩個實驗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說出猜想的根據(jù)。

  (正如課前預料,同學們紛紛作出反應)

  學生:底面積,因為把船底做大,“貨物”裝的才多;物體密度,有些物體在水中漂浮,有些物體則會沉底;液體密度,因為同一物體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銀中則可以漂浮;浸入液體的深度,因為易拉罐越往下壓,越費勁;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因為用粗細不同的易拉罐,壓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師:(把各種猜想結果寫在黑板上)我們今天著重研究浮力與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是否有關。(并引導學生取得共識)這就是浮力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也就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是否有關?有什么關系?但是測量液體體積的量筒,對少量液體而言,誤差是比較大的。對某種確定的物質而言,體積和質量、重力是—一對應的。為了測量的方便(從結果出發(fā)指導實驗),我們研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之間的關系。

  4.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教師: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

  (經(jīng)過組內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同學可以確定研究方案)用彈簧秤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用老師提供的紙杯把物體從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來,用彈簧秤測定其重力。最后尋找并比較兩者之間的關系。

  5.收集證據(jù)(進行實驗)

  分組實驗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展現(xiàn)了一些個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學在往溢水杯中放物體的同時,測出了物體所受浮力和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有些同學是先在自備容器中測定物體全都浸入水中時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測定物體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學在測定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時,因為杯子太輕,事先在杯子里裝了適量的水,測出其重力,再把物體排開的水收集起來,測其總重,二者之差即是物體排開水所受的重力……)

  (在實驗過程中,一組5人,他們有的提彈簧秤,有的讀數(shù),有的記錄,同學們對出現(xiàn)的問題時有討論與爭辯。比如有的同學手持彈簧秤的外殼部位;有的同學用彈簧秤提著物體入水中時太快,造成溢出水的體積與物體體積不等;……通過爭論,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使實驗過程更加合理。)

  記錄數(shù)據(jù)  以下是四級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第一組:

  彈簧秤12n1.6n彈簧秤20.1n0.5n

  第二組:

  彈簧秤12n1.7n彈簧秤20.5n0.8n

  第三組:

  彈簧秤11.4n0.2n彈簧秤20.1n1.2n

  第四組:

  彈簧秤11.3n0.2n彈簧秤20.2n1.3n

  6.分析論證分組分析數(shù)據(jù)  在得到測量結果后,同學們自發(fā)地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各組交流:他們發(fā)現(xiàn)兩只彈簧秤示數(shù)變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彈簧秤1示數(shù)的減少量是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彈簧秤2示數(shù)的增加量是物體排開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師生共同確認: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從而證明同學們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據(jù)的。  課堂小結與延伸  教師:(在得到f浮=g排之后,首尾呼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第四種計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比較簡單的方法。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對以下問題發(fā)表意見。(通過例題,對今天所學進行鞏固,同時強化交流與合作及評價意識)  教師:(投影)例:如圖所示:有一個

  正方體,浸沒在液體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還需要給出哪些條件?

  (此題打破常規(guī),沒有采用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得未知結果的問題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條件和結果,要求同學們給出其他條件)這道題同樣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根據(jù)所學浮力知識,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隨堂記錄在黑板上):

  1.液體密度;物體體積

  2.液體密度;物體邊長

  3.液體密度;物體質量;物體密度

  學生:(教師提議)對各組條件進行評價。

  (下課之前,教師提議)同學們自己評出第9組為踴躍發(fā)言小組(全班45人,共分成9個小組),然后予以鼓勵(掌聲)。

  教師:對于其他猜想因素,課下同學們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逐個進行驗證,并排除無關因素。

阿基米德原理 篇4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力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部分內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體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又為進一步學習機械效率打好了基礎。由于這部分內容涉及到的計算公式比較多,內容又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學起來總有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因此,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實驗、推理等方法,努力激發(fā)使這一部分教學不枯燥,爭取調動全體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成績。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教的班級,學生學習意識比較淡漠,學習基礎比較差,在學習過程中體現(xiàn)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很被動、計算能力比較差。在前面的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重點強調了相關內容,為進一步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準備。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是一個關鍵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經(jīng)歷從提出猜想和假設到進行實驗探究的過程,發(fā)現(xiàn)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學會一種計算浮力的方法。

  (2)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科學探究,培養(yǎng)探究意識,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收集、處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加對物理學的親近感,保持對物理和生活的興趣。增進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2)通過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規(guī)律是可以被認識的,并可利用規(guī)律去解釋自然現(xiàn)象。

  (3)保持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勇于、樂于參與科學探究。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難點:

  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設計及操作過程;

  ②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學資源準備:

  鐵架臺、燒杯、圓柱小物塊、圓柱小木桶(與小物塊體積相同)、溢水杯、彈簧測力計。

  六、教學方法:

  實驗、猜想與推理,啟發(fā)式教學,討論法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種計算浮力的方法,它們分別是(師生共同回憶,教師板書):

  1、當物體漂浮在液面上時,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彈簧秤測定物體浮力。把物體掛在彈簧秤上,當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F1,將物體浸入水中,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F2,則物體所受浮力為F浮=F1—F2;

  3、利用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師生討論:這三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種只適用于計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所受浮力,第二種不適用于質量過大的物體,第三種不適用于形狀不規(guī)則的物體。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既簡單又普遍適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20__年前由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所以稱之為阿基米德原理。(板書:阿基米德原理)。

  二、進行新課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首先,我們一起來做兩個實驗:

  實驗一:每組分發(fā)一塊大小相等的橡皮泥(當眾分發(fā),增加可信度),給大家3—5分鐘的時間,利用橡皮泥做一條小船,看哪一組的船裝"貨物"最多"貨物"是規(guī)格相同的釘子。

  分組實驗:

  (由于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且貼近學生實際,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各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爭先恐后,開始行動。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筆桿軋成"餅",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紛紛放入水中,投放"貨物"。"……10、11、12……20……"。在這九個組中,有八個組"裝貨"在十個以上,有兩個組在20枚釘子以上。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興奮不已,繼而每個同學卻為自己的"小船"最終"沉沒"而惋惜頓足。雖然老師還沒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實上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裝貨更多?")

  實驗二:請同學們拿出自備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壓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變化。(教師示范表演)

  2、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前面的兩個實驗,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3、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兩個實驗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說出猜想的根據(jù)。(正如課前預料,同學們紛紛作出反應)

  學生:底面積,因為把船底做大,"貨物"裝的才多;物體密度,有些物體在水中漂浮,有些物體則會沉底;液體密度,因為同一物體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銀中則可以漂浮;浸入液體的深度,因為易拉罐越往下壓,越費勁;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因為用粗細不同的易拉罐,壓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師:(把各種猜想結果寫在黑板上)我們今天著重研究浮力與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是否有關。(并引導學生取得共識)這就是浮力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也就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是否有關?有什么關系?但是測量液體體積的量筒,對少量液體而言,誤差是比較大的。對某種確定的物質而言,體積和質量、重力是—一對應的。為了測量的方便(從結果出發(fā)指導實驗),我們研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之間的關系。

  4、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教師: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

  (經(jīng)過組內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同學可以確定研究方案)用彈簧秤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用老師提供的紙杯把物體從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來,用彈簧秤測定其重力。最后尋找并比較兩者之間的關系。

  5、收集證據(jù)(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一:分組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

  6、分析論證分組分析數(shù)據(jù)

  在得到測量結果后,同學們自發(fā)地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各組交流:他們發(fā)現(xiàn)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從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其公式表達式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7、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題。

  學生活動二:自主學習課本91—92頁例題。

  交流討論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題正確解題過程。

  三、課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交流展示,進行評價。

  四、鞏固新課:93頁自我評價與作業(yè)。

阿基米德原理 篇5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等因素無關。進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和解答有關浮力的簡單問題。

  (三)教具:彈簧秤、玻璃水槽、水、細線、石塊、體積相同的銅塊、鋁塊、木塊、橡皮泥、燒杯。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學生筆答課本章后的“學到了什么”問題1和2。然后由一學生說出自己填寫的答案。教師講評。

  2.270克的鋁塊體積多大?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演算,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回指導,并對在黑板上的計算進行講評。

  二、進行新課

  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的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等因素無關。

  ①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提問: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學生回答并說出分析結果和道理。

  教師演示實驗:把鐵塊用較長一些的細線拴好,掛在彈簧秤上。先稱出鐵塊重(可由學生讀值)。將鐵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示數(shù)減小,問:這是什么原因?由學生讀出彈簧秤的示數(shù),計算出鐵塊受到的浮力。將鐵塊浸沒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靜止后,由學生讀出此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較兩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沒有關系。換用其他液體進行實驗,可得出同樣的結果。

  教師從理論上分析: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無論物體位于液體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體的密度和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不變,所以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變。因此,這個物體無論處于液體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提問:浸沒在同一種液體中的物體體積相同,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取一塊橡皮泥,將它捏成立方體,用細線拴好,用彈簧秤稱出橡皮泥重。將它浸沒在水中,讀取此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求出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讀值和計算由學生完成)將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實驗步驟,求出它浸沒在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總結:比較兩次實驗測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提問:由學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上述實驗結果。教師總結。

  ③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無關。

  提問:將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浸沒在水中,哪個受的浮力大?

  演示:將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用細線拴好,用彈簧秤測出它們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較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

  總結:比較兩次實驗結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無關。

  提問:由學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上述實驗結論。教師總結,并結合復習提問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學認為“較輕的物體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錯誤的。

  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無關。

  提問:體積相同的鐵塊和木塊放入水中后放手,鐵球下沉,木塊上浮,哪個受的浮力大?

  學生討論,教師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它們受到的浮力一樣大。總結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無關。

  通過以上的實驗和分析,教師總結并板書:“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密度、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等因素無關。”

  2.例題:(出示小黑板)

  ①如圖12-4所示,甲、乙兩球體積相同,浸在水中靜止不動哪個球受到的浮力大?為什么?哪個球較重?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較大。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沒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沒在水中,故,甲球排開水的體積大于乙球排開水的體積。因此,甲球排開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開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較大。板書:“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兩球,甲球較重。分析并板書:“甲球懸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結:解答浮力問題要學會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分析。對于漂浮和懸浮要弄清它們的區(qū)別。對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問題的重要方法。

  例題:有一個空心鋁球,重4.5牛,體積是0.5分米3。如果把這個鋁球浸沒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它是上浮還是下沉?它靜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體學生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演算,由一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師針對演算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講評。

  要求學生答出:

  由于鋁球全部浸沒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

  米3。

  F浮=G排水=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為:F浮>G球,所以鋁球上浮。

  鋁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當F浮=G球=4.5牛時,鋁球靜止在水面上。此時鋁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鋁球的重。

  小結:解答此類問題,要明確鋁球是研究對象。判斷上浮還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狀態(tài)要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應用公式計算求解。

  3.總結計算浮力大小的四種方法:

  應用彈簧秤進行測量:F浮=G-F。G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F(xiàn)為物體浸入液體中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

  根據(jù)浮力產生的原因,求規(guī)則固體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計算浸在液體中任意行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據(jù)物體漂浮在液面或懸浮在液體中的條件F浮=G物,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求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布置作業(yè) :本章課文后的習題6、7、9。

阿基米德原理 篇6

  一、 教學設計思路

  二期課改物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倡導物理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體驗和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激發(fā)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并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敢于質疑,善于交流,樂于合作,勇于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本節(jié)課是《阿基米德原理》這節(jié)內容的第2課時,希望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經(jīng)歷《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歸納結論。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多維的,就知識和技能包括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重點放在探究過程;此外要求能夠正確使用溢杯。過程和方法包括通過情景觀察體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和科學猜想的能力;通過交流討論、實驗設計,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同桌和小組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實驗歸納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包括以學生自身體驗,猜想的引入,激發(fā)學生分析研究物理問題的強烈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究;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為了很好落實上述的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對教材及學習活動卡的內容做了調整。教學的開展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謎的動畫引入,讓學生體驗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模擬實驗,根據(jù)手的感受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猜測“浮力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繼而進一步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進行實驗設計和驗證。而如何讓學生順利提出猜想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課堂小實驗和問題的設置起了關鍵性作用。

  考慮到班級里學生的學力和個性的不同,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自我設計實驗,因此在設計教學中先讓全班討論,請同學發(fā)言介紹、演示實驗方案,其他同學補充、完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幫助部分學生清楚實驗過程。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分兩人一桌,八人一組,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向的探究,每一組都有不同的要求,分工合作。在各組活動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實驗,可以相互交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實驗結束后各小組請代表匯報他們的實驗結論,全班交流,與其它各組分享,最后進行相應的總結。這樣的設計在平等、輕松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也做了改變,不是一味地由老師判斷誰對誰錯,而是把“評價權”交給學生。從最初將他們提出的猜想都羅列在黑板上,適度的點撥,由學生判斷確定最合理的猜想;之后的實驗設計,也由學生來補充、完善;最后歸納實驗結論,也由各小組共同完成。

  二、 教學過程設計簡述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設計由動畫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謎;小實驗,如右圖在滿水的燒杯中,將泡沫塑料塊向下壓;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體驗到的感受,提出初步猜測“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水的多少有關”;通過設問,進一步提出猜測“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接著全班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測;最后分析歸納得出結論,阿基米德原理,并交流學習收獲。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過程中,我先后在三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通過一次次的實踐,一次次的反思,對最初的教學設計許多方面做了相應的修改。在第一次教學實踐后,發(fā)現(xiàn)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學生沒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學生提出跟泡沫塊浸入的深度有關;有提出跟燒杯中的水有關;也有提出跟泡沫塊的體積有關等等,就是沒能提出跟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課后反思中,就教師的啟發(fā)提問做了調整。第一次上課時問,(1)“你把物體慢慢浸入水中時,你有什么感受?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2)“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感覺第2個問題問得太快,學生不能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手上的感受與浮力聯(lián)系起來進行猜想。于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將問題細分了,并且將第1個問題中的“浸入”換成“按入”,(1)“請你把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體驗你手的感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看似不經(jīng)意的換了一個詞,但實際上是強調了手上的感覺,以及實驗的現(xiàn)象,讓學生方向明確。隨后問(2)“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這說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當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在變大”。最后再問(3)“通過剛才的實驗和同學的描述,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第三次上課時,又將最后一問改成“通過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層層深入的問題后,學生順利的提出了猜測。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個個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一個不恰當?shù)奶釂枺瑫箤W生思想分散、蒙頭轉向、無所適從、甚至打亂教學過程。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加強對課堂提問的設計。

  二是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頭緒,不清楚需要測量比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開的水等,花了很多時間,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自主探究并不是無向的,并且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通過一定的提示,進行有方向的引導。這同樣離不開恰當?shù)脑O問。最初只有籠統(tǒng)的一句“請大家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這個問題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學生給問蒙了,學生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后來改為“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測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開的液體并測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在有序的三個問題后,學生踴躍回答,并上臺來演示具體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時,其他同學跟著糾正,優(yōu)化操作。在明確了實驗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學生實驗過程中,分成四組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驗證,第一組:鉤碼浸沒在水中;第二組:鉤碼浸沒在濃鹽水中;第三組:鋁塊或銅塊浸沒在水中;第四組:鉤碼部分浸在水中。 在學生交流匯報實驗結果和歸納結論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兩次上課時,小組的位置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很難達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課時,從新安排,將前后左右的四桌學生為一組,這樣能夠做到小組交流的目的,所選代表也能反映小組的`實驗結果。此外,板書的設計也做了改進。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緊張,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時沒有在黑板上做記錄,因此之后的實驗歸納存在一定困難;在第二次課堂教學時,先將每一組的實驗前提寫在黑板上,然后在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填寫完整。第一組: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水的重力;第二組:浸沒在濃鹽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濃鹽水的重力;第三組:浸沒在水中的鋁塊或銅塊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第四組:部分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每一組同學的實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組與第二組的實驗結論綜合起來,可以得出結論1:是浸沒在液體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1與第三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2: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2與第四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3: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后同學們在小結自己的收獲的過程中,不僅是知識上的獲得,更是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收獲。

  三、磨課、改進的過程

  本節(jié)課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通過對小實驗的觀察和體驗,經(jīng)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使用工具搜集證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解釋問題、表達與交流實驗結論等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在探究過程中逐步落實三維目標。在試教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通過對教學設計的不斷優(yōu)化,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圖2 (a) (b) 圖1 (a) (b)

  在第一次試教中,教師讓學生先模仿阿基米德做小實驗[如圖1(a)、(b)所示],然后設問“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希望學生能發(fā)現(xiàn)浮力有大小,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并進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做完實驗后,學生提出了許多看法,如:浮力可能跟泡沫塊浸入水的深度有關;可能跟燒杯中的水有關;可能跟泡沫塊的面積有關等,還有一些看法并沒有結合實驗,如:浮力大小可能與液體密度有關等,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并沒有按老師事先設計的方向發(fā)展。課后,通過教研員、執(zhí)教教師和學校教研組的反思、討論和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之所以學生的探究方向發(fā)生偏移,與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和問題的設計有關,一方面實驗的設計沒有將“排開的液體”凸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客觀上是有差異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所設計的問題也應該是有差異的。于是,我們重新設計了小實驗[如圖2(a)、(b)所示],讓學生感受到浮力會增大的同時又看到了排開的水越來越多。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設問分為以下幾個層次:(1)“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覺和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2)“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3)“結合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第二次試教中,學生非常順利地進入到老師事先設計的方案中。這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啟示,情景具有誘導功能——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問題情景)不但可以激發(fā)興趣,引發(fā)問題、引導思考,同時也能誘導探究活動的方向。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這樣幾個問題:(1)雖然學生能夠根據(jù)情景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但很難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2)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來驗證假設,限于學生的能力,只有極個別小組能順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組連實驗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別的小組,動動手而已,這樣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又無法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在我們又對原先的教學設計作了這樣的處理:(1)在學生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后,由教師直接設問“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開液體的多少?”,通過對“多少”應該是指哪一個物理量的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2)在實驗前安排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一方面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思維碰撞,可以逐步優(yōu)化實驗方案;另一方面也為一部分存在困難的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改進方案確實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動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從有序到無序,探究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讓學生一步進入較高的探究要求,就會使學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決不應該是一位旁觀者,應該是參與者、學習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的探究應當是在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下進行。

  在試教中,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每一大組實驗情況各不相同,而每個大組中的各小組的實驗情況相同,想通過對小組交流和大組交流的形式,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讓學生感悟“合作”的重要性,經(jīng)歷完全歸納的科學過程。但由于大組中各小組間的位置安排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使小組交流的目的很難實現(xiàn),學生所歸納的結論只代表個人意見,無法感受合作的作用,也無法體會科學歸納是需要多次實驗的。這樣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就導致這部分設計的目標得不到落實,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活動的設計中,應關注細節(jié)問題。

阿基米德原理 篇7

  一、對本節(jié)教材的理解

  這節(jié)課是"浮力"這一章的核心內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過實驗來研究浮力規(guī)律,所以這節(jié)課又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確定這節(jié)課的目標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猜想、設計、實驗、分析,體驗探究過程,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猜想——設計——驗證——結論".

  3、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二、 選擇的教法

  1、 將被動觀察改為主動探究,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

  2、 探究模式采用與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設計——驗證——分析歸納——評估。

  三、學法的指導

  在課堂上著力開發(fā)學生的三個空間

  1、 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fā)展。

  2、 學生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yǎng)思維能力。

  3、 學生的表現(xiàn)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 教學設計

  1 、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一塊小石頭浸在水中,如何測浮力?

  從而復習彈簧秤法測浮力。接著出現(xiàn)畫面,一塊大石頭浸在水中,怎樣測浮力?由于學生知識有限,激起認知沖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出問題,進入課題。

  2、猜想

  利用課件演示石塊浸入水中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水上升,同時彈簧秤示數(shù)減小,提出問題,哪些因素影響浮力?培養(yǎng)學生直覺猜想能力。

  3、設計

  這個實驗難度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驟繁瑣,學生思維負擔重。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的重中之重。根據(jù)猜想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幾個問題:

  (1)、浮力大小如何測?

  (2)、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樣使收集的水恰為排開的水?從而明確溢水杯的作用。

  (3)、沒有溢水杯怎么辦?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鍛煉學生用身邊物品做實驗。

  (4)、用什么樣的容器接水?如何測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從而降低實驗難度,減輕思維負擔。

  通過討論,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第一,設計、討論實驗的可行性,發(fā)展思維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第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第三、學習擬定簡單的實驗方案。

  4、實驗、評估

  幫助學生進行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使學生學習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質。

  5、深化理解

  有兩項內容,一是糾正前科學概念,例如:物體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認識,漂在液面上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嗎?體現(xiàn)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這兩項內容都可以通過實驗解決。

  6、總結 主要是總結知識、能力、態(tài)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顯性化。

  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旨,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阿基米德原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重視學習過程、物理方法的學習和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及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yǎng)科學精神。

阿基米德原理 篇8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這一節(jié)課是第九章的核心內容,又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點內容。

  2、教學目標的確定。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過實驗來研究浮力規(guī)律,所以這節(jié)課又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確定這節(jié)課的目標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經(jīng)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3)通過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過程。

  難點: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二、說教法

  這一節(jié)課以啟發(fā)性教學、討論法、交流學習法、實驗法,歸納法為主,并使用多媒體等工具輔助教學。為保證學生的實驗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引導學生通過 下列問題來明確實驗步驟:

  ①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樣測量?

  ③怎樣收集的水恰為排開的水?如何測排開的水的重力?

  ④怎樣安排實驗順序最為合理,為什么?

  三、說學法

  作為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實驗基本技能,例如:怎樣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大小。同時,他們上一節(jié)課已經(jīng)學習了《認識浮力》,掌握了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在學生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并得出實驗結論是可行的,這樣既可以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也能接受和完成任務。

  四、 說教學過程

  1、 新課引入

  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時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關系。同時也體現(xiàn)了從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2、 探究浮力的大小

  (1)猜想

  通過實驗并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提出猜想。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這個實驗難度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驟繁瑣,為保證學生的實驗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引導學生通過 下列問題來明確實驗步驟:

  ①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樣測量?

  ③怎樣收集的水恰為排開的水?如何測排開的水的重力?

  ④怎樣安排實驗順序最為合理,為什么?

  通過討論,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第一,設計、討論實驗的可行性,發(fā)展思維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第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第三、學習擬定簡單的實驗方案。

  (3)分析與論證。

  實驗完畢后,各小組對自己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教師提問: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有怎樣的關系呢?進而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浸在液體里的 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4)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通過實物演示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兩種情況”。

  全部浸入(浸沒):V排=V物

  部分浸入:V排=V浸<V物

  3、 練習

  通過設計習題讓學生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體現(xiàn)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4、 課堂小結

  讓學生通過思考自己對節(jié)課進行小結,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5、 布置作業(yè)

  通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鞏固新學的知識。

  五、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的設計主旨,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阿基米德原理 篇9

  這里所說的“歸納法”教學,是指“講一種現(xiàn)象,然后再給出其理論解釋”的教學方法。比如講“閃電”,先是給出“閃電”這一現(xiàn)象,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出解釋。與“歸納法”相反的教學方法是“演繹法”,即先學習某些電學理論,然后再用這些理論來解釋閃電等諸多有關電現(xiàn)象。在兩種教學方法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歸納法”在實施新課標理念方面的優(yōu)勢:因為是先給現(xiàn)象,后給解釋。學生在教學中互動性強,興趣高漲,思維活躍。所以“歸納法”教學可以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知識傳輸?shù)膶W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從而有效地開展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自主性學習。

  下面筆者就以“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課為例,談談對“歸納教學法”的一些嘗試: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問題驅動

  1.教師出示兩個等大的小球:一個為白色乒乓球,一個為黑色鐵球。

  設問1.1 把兩個小球浸沒在水中,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學生回答)

  實驗一 實驗演示,驗證學生的回答。

  設問1.2 為什么乒乓球會浮上來,鐵球會沉下去?

  學生猜想1.1 乒乓球更輕,鐵球更重。

  學生猜想1.2 輕的物體都會浮上來,重的物體都會沉下去!

  教師將學生的猜想稍作整理后寫在黑板上。

  教師:剛才有的同學說了乒乓球會上浮的原因是乒乓球更輕,鐵球更重則下沉;有的同學交流討論后還總結出了“輕的物體都會浮上來,重的物體都會沉下去”這一“規(guī)律”。

  設問1.3 是不是“重的物體一定會沉下去,輕的物體一定會浮上來?”

  2.學生實驗

  教師:下面注意你們桌上的小鐵塊和木塊,你們用彈簧秤分別稱一下它們的重量后都浸在水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實驗二 學生實驗后笑著否定了猜想1.1和猜想1.2。

  教師:同學們通過實驗否定了上述自己的猜想。物體“浮起來”還是“沉下去”與物體的重量無關。實際上,一個完全不會游泳的人跳到深水里會怎樣(學生笑著回答)?但根據(jù)你們語文課本上的“死海不死”知識,他跳到“死海”里卻是另一番情景了。(后記:學生對語文這一不同學科的知識遷移很有興趣)。

  出示課件“死海不死”,引導學生觀看課本插圖。

  教師: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死”及“為什么乒乓球會浮上來,鐵球會沉下去?”這就是我們本章所要討論的話題──“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二、引導學生定性研究浮力

  指導學生做“稱重法測浮力”實驗。

  實驗三 學生做“稱重法測浮力”實驗,教師指導。

  設問2.1 剛才同學們實驗時有兩種不同的測試步驟:先在空氣中測鐵球重量和先在水中測鐵球重量。這兩種做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后果?

  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學生實驗中存在的錯誤。

  設問2.2 鐵球在空氣中和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變化說明了什么?你能試著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猜想2.1 在水中的鐵球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

  學生猜想2.2 在水中的鐵球變輕了。

  引導學生由g=mg=ρgv證明猜想2.2的不正確性;請出支持猜想2.1的同學來說明理由。

  用受力分析來引導歸納浮力的定義,再由此引導出f浮=g-f′。用平衡力的知識,明確浮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教師由f浮=g-f′引出的實驗是用彈簧秤兩次稱重量法求浮力,給出“稱重法”求浮力的定義。

  三、對影響浮力大小因素的探討

  教師:我們現(xiàn)在來研究浮力的另一因素:浮力的大小,看看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實驗四 (溢水杯盛滿水,水面上有一空金屬盆,溢水口處下方置一燒杯,如圖1所示)往空盆中逐漸加入小石塊,可看到溢出的水越來越多。

  學生(看到石塊越多,物體越重卻未下沉,則說明浮力越大)交流、討論。

  猜想3.1 物體的重量(質量)越大,浮力越大;

  猜想3.2 浮力的大小與浸沒的體積有關;

  猜想3.3 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的水的體積有關。

  教師:這個實驗是歷史上“曹沖稱象”的簡單模型(講述“曹沖稱象的啟示”)。剛才同學們的猜想3.1的浮力的大小與物重有關,是不是這樣呢?不同猜想的支持者相互討論一下,然后自己動手做一下實驗。

  實驗五(學生實驗)

  (1)逐漸用手向下按木塊,觀察溢水量,同時體會這只手的感覺(如圖2所示)。

  (2)兩個一樣大小的小球(一個為鐵球,一個為橡皮泥球),“稱重法”比較兩者浸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引導學生歸納(否定學生猜想3.1)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無關,而與排開的水的多少有關。

  四、浮力大小定量分析

  教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浮力的大小與排開的水的多少有關,到底是什么關系呢?下一個實驗要研究這一問題的,有兩個小問題:(1)浮力的大小;(2)排開水的多少(如何衡量多少?)。

  設問4.1 請同學們看看,①需要哪些實驗器材?②實驗步驟如何設計?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提示:①稱重法測浮力實驗的步驟可不可以顛倒?②如何測水的多少?

  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學生選定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學生的選用不同的器材方案:①選用了量筒;②選用了天平;③系好了繩子的小燒杯。

  兩種略有不同的實驗方案:一種為以m排水、g排水來衡量水的多少,另一種為v排水來衡量水的多少。

  實驗六 浮力的大小與排開的水的多少的關系研究。

  學生實驗,教師在旁指導。(后記:大部分學生是用g排水來衡量水的多少,且他們是用量筒測體積,利用了公式g排水=ρ水gv水)實驗結果:

  ①浮力f的大小與v排水成正比;

  ②浮力f的大小與m排水成正比;

  ③浮力f=g排。

  引導學生從浮力的方向、大小對前面的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小結:

  a.浸在水(液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b.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水(液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五、氣體的浮力(略)

  六、小結(逐一回顧學生的各猜想)

  1.小結:在本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可以解釋什么問題?

  2.根據(jù)本節(jié)課探討的內容,你對我們黑板上的哪些猜想能得到證實或明確排除?

  3.本節(jié)課中老師的哪些問題用本節(jié)課的內容還無法解決?

  教師:對于“為什么乒乓球會浮上來,鐵球會沉下去?”。我們現(xiàn)在無法解答,這將是我們后面所要討論的話題──物體的沉浮條件。請同學們課后自己去交流、討論、預習一下。

  七、作業(yè)(課件、實物同時出示)一個兩端開口的礦泉水瓶倒立,

  置一乒乓球(如圖3)。一手懸空拿住瓶子,一手往里面快速注入水,乒乓球會怎樣?如果用手托住(堵住)瓶口,乒乓球又怎樣?自己回去之后反復多做幾次,把你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同時再查資料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一下,寫一篇小論文。

  結束語 這次作業(yè)的內容將是我們下節(jié)課討論的問題:“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設計說明】

  長期以來,教師們對物理課都是采用“理論──現(xiàn)象──例子──練習”這一模式,很少有學生參與的空間。由于教師是先給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常常是無可厚非的),再給出現(xiàn)象讓學生解釋。這樣會窒息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質疑”意識,不利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同學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索學習能力。

  1.本節(jié)課采用“邊講邊實驗”的教學形式。課堂上對于學生有條件做的實驗都安排了學生實驗,對于一些重要的實驗現(xiàn)象還用課件來強調。一方面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我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做這個實驗有什么用”。本節(jié)課安排了6~7個實驗,每一個實驗都有它明確的目的:要么是用來判斷“學生猜想”的正誤,要么是用來探索規(guī)律的。尤其是在學生自主探索中,實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是多媒體課件和教師講解所能取代的。

  2.有效地營造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討論氛圍。本節(jié)課的教師設問,都引發(fā)了學生猜想。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支持某一觀點達成共識,又與另一猜想的支持者發(fā)生爭論。比如在討論“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支持“與物重有關”和支持“與排開的水的多少”、“物體浸沒的體積”的兩組就有激烈的爭論,最后由實驗五的a、b兩實驗驗證后又歸于討論。同時,本節(jié)課鼓勵學生猜想、學生實驗,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每一種聲音都有反饋。顧及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性。

  3.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火花。本節(jié)課在實驗的設計,方案、器材的選取上都給了學生思考余地。比如實驗六,接收溢水杯排出的水有的同學想到用量筒(而不是書上的“用細繩系好的燒杯”),使實驗大大簡化;且在這個實驗上,學生的設計方案多種多樣(雖然有些不盡合理),包括實驗的結論五花八門,很好的再現(xiàn)了科學家們艱難的真理探索之路。

  4.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本節(jié)課是以教師的設問1.2為問題驅動、引導學生進入課堂,但要到學了本章第三節(jié)“物體的沉浮條件”后才能解決。同時“作業(yè)”的布置又是下一節(jié)課“浮力產生的原因”的引導素材。以“問題”驅動教學,雖有本節(jié)課未解決的問題,卻未顯拖沓而有“啟后”之感。不過,本節(jié)課對于基礎較差的班級來說,實施上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長期積累,在設問方面應給予足夠的引導和較小的梯度。

  原載《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4.7

阿基米德原理 篇10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探究學習,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

  通過幾個連續(xù)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浮力,學會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實驗法、推導法,熟練應用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對比法、排除法解決不同的物理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體會物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教學難點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方法設計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浮力知識非常多,有些探究活動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以解決課時緊張的問題。

  方法運用

  運用運用實驗法對浮力的存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探究;運用排除法、推導法確立與浮力大小相關的因素。

  教具

  (每組學生都有)

  彈簧秤、木塊、石塊、水槽、礦泉水瓶多個、體積相等的銅塊和鋁塊、溢水杯、小筒、牙膏皮、塑料袋多個、燒杯大小各一個、量筒、剪刀等

  教學設計說明

  1.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有多個探究活動穿插地進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自發(fā)進行探究活動。

  2.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注意到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運用到了物理教學中常用的'轉換法、控制變量法、對比法、實驗法,還運用到了學生在生活中常用的排除法、推導法等,可以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物理學習和發(fā)展。

  教學流程簡表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題引入

  1.實驗演示:

  將乒乓球、木塊放入水中,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

  2.提問:

  為什么它們會漂在水面上?

  常見的現(xiàn)象可以引起所有學生的觀察思考,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huán)境。

  實驗演示

  引導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

  觀察現(xiàn)象

  回答:受到浮力作用課題

  一、浮力

  提出問題:

  1.在水中所有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嗎?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嗎?

  3.你能夠用實驗來證明你的觀點嗎?

  小結:

  一切進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問題的提出可以讓學生充分的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中。

  引出課題

  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實驗方法來證明浮力的存在,尤其是利用稱重法測量下沉的物體所受的浮力。

  稱重法:

阿基米德原理 篇11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等因素無關。進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和解答有關浮力的簡單問題。

  (三)教具:彈簧秤、玻璃水槽、水、細線、石塊、體積相同的銅塊、鋁塊、木塊、橡皮泥、燒杯。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學生筆答課本章后的“學到了什么”問題1和2。然后由一學生說出自己填寫的答案。教師講評。

  2.270克的鋁塊體積多大?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演算,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回指導,并對在黑板上的計算進行講評。

  二、進行新課

  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的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等因素無關。

  ①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提問: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學生回答并說出分析結果和道理。

  教師演示實驗:把鐵塊用較長一些的細線拴好,掛在彈簧秤上。先稱出鐵塊重(可由學生讀值)。將鐵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示數(shù)減小,問:這是什么原因?由學生讀出彈簧秤的示數(shù),計算出鐵塊受到的浮力。將鐵塊浸沒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靜止后,由學生讀出此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較兩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沒有關系。換用其他液體進行實驗,可得出同樣的結果。

  教師從理論上分析: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無論物體位于液體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體的密度和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不變,所以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變。因此,這個物體無論處于液體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提問:浸沒在同一種液體中的物體體積相同,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取一塊橡皮泥,將它捏成立方體,用細線拴好,用彈簧秤稱出橡皮泥重。將它浸沒在水中,讀取此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求出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讀值和計算由學生完成)將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實驗步驟,求出它浸沒在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總結:比較兩次實驗測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提問:由學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上述實驗結果。教師總結。

  ③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無關。

  提問:將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浸沒在水中,哪個受的浮力大?

  演示:將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用細線拴好,用彈簧秤測出它們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較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

  總結:比較兩次實驗結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無關。

  提問:由學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上述實驗結論。教師總結,并結合復習提問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學認為“較輕的物體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錯誤的。

  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無關。

  提問:體積相同的鐵塊和木塊放入水中后放手,鐵球下沉,木塊上浮,哪個受的浮力大?

  學生討論,教師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它們受到的浮力一樣大。總結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無關。

  通過以上的實驗和分析,教師總結并板書:“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密度、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等因素無關。”

  2.例題:(出示小黑板)

  ①如圖12-4所示,甲、乙兩球體積相同,浸在水中靜止不動哪個球受到的浮力大?為什么?哪個球較重?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較大。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沒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沒在水中,故,甲球排開水的體積大于乙球排開水的體積。因此,甲球排開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開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較大。板書:“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兩球,甲球較重。分析并板書:“甲球懸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結:解答浮力問題要學會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分析。對于漂浮和懸浮要弄清它們的區(qū)別。對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問題的重要方法。

  例題:有一個空心鋁球,重4.5牛,體積是0.5分米3。如果把這個鋁球浸沒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它是上浮還是下沉?它靜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體學生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演算,由一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師針對演算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講評。

  要求學生答出:

  由于鋁球全部浸沒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

  米3。

  F浮=G排水=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為:F浮>G球,所以鋁球上浮。

  鋁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當F浮=G球=4.5牛時,鋁球靜止在水面上。此時鋁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鋁球的重。

  小結:解答此類問題,要明確鋁球是研究對象。判斷上浮還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狀態(tài)要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應用公式計算求解。

  3.總結計算浮力大小的四種方法:

  應用彈簧秤進行測量:F浮=G-F。G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F(xiàn)為物體浸入液體中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

  根據(jù)浮力產生的原因,求規(guī)則固體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計算浸在液體中任意行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據(jù)物體漂浮在液面或懸浮在液體中的條件F浮=G物,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求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布置作業(yè) :本章課文后的習題6、7、9。

阿基米德原理 篇12

  (安徽省臨泉縣老集一中 236409 邢 秀)

  (一)教材:《物理通報》編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標 (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和運用范圍。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簡單的浮力問題。

  (三)教學過程 

  1 診斷性目標測試

  1.1 什么叫浮力?它的方向朝哪?

  學生: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托的作用。這種作用力叫浮力。它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1.2 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壓力比向下的壓力大,這個上下的壓力差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2 新課教學

  2.1 通過實驗觀察、提問、引入新課。

  教師將一個癟的空牙膏管放進一個盛水的容器里,則見它沉入水底(課前布置學生帶一個空牙膏管和一只杯子,進行邊教邊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時教師提問:這個癟的空牙膏殼為什么沉不下去呢?學生答:因為這個牙膏管比水重。

  教師對于學生這樣的回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接著將癟的牙膏管整成鼓狀,再放進水里,鼓的牙膏管卻浮于水面并未下沉(圖1)。這時教師提問:為什么同一個牙膏管(其重力不變),癟的就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學生面對這種“矛盾”的事實,思想活躍,開動腦筋尋找理由來進行解釋。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學生想到:鼓的牙膏管體積變大了,它受到的浮力也變大了,所以上浮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提出問題:牙膏管浮在水面時,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學生答:受二個力作用,即重力和浮力。接著教師在空牙膏管中加一些細砂粒,并引導學生觀察牙膏管將隨著加進去的重物的增多而逐漸下沉。

  這時教師問:一個浸在水中的物體,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讓學生從上述一系列的事實中,通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開始時,學生回答的不準確,不完整,再讓同學們討論補充,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浸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浸入的體積越大,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2.2 根據(jù)實驗、推理導出阿基米德原理。

  通過上述實驗、觀察、分析、討論,學生對浮力的大小有了初步認識,接著教師提出問題:浸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究竟有多大呢?讓我們通過下面的兩種方法去研究它。

  ①實驗法導出阿基米德原理。

  根據(jù)教科書(物理通報雜志社編北京出版社出版)118頁,演示圖2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溢水杯中盛水,使水面跟溢水杯管口相平,彈簧秤甲吊著鐵塊,彈簧秤乙吊著一個小容器,并使溢水杯中溢出的水能流入小容器中。

  將鐵塊部分浸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比較知道:彈簧秤甲減小的示數(shù)與彈簧秤乙增大的示數(shù)相等。再將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引導學生觀察甲、乙彈簧秤示數(shù)的變化。發(fā)現(xiàn)甲彈簧秤示數(shù)減小的仍等于乙彈簧秤示數(shù)增加的。這時教師進行分析:甲彈簧秤示數(shù)減小的原因是因為鐵塊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大小就是彈簧秤甲的示數(shù)減小數(shù)值,彈簧秤乙示數(shù)增加的原因就是因為溢水杯中流出的水使其重力增大。溢水杯溢出的水就是鐵塊在水中所排開的水。通過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鐵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總是跟它排開水的重力相等。

  然后提出把上述的鐵塊換成石塊和鋁塊等其他物體,把溢水杯中的水換成煤油或鹽水等其他液體,得出的結論仍相同。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上述通過實驗法已導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應用阿基米德原理。教師對阿基米德原理又做了幾點說明:a.物體在液體中,不論是部分浸入還是全部浸入,均受到浮力作用;b.浮力的大小和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相等;c.本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d.原理的教學表達式為

  F浮=G排液

  或 F浮=ρ液V排液g

  或 F浮=ρ液V物浸g

  ②推理法導出阿基米德原理

  為了使學生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達到熟練應用。教師又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推理法,導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過程如下:

  如圖3所示,一圓柱體浸入某液體中,上下底面都為S,高為h,則其體積為V=Sh,設圓柱體上底面的壓強為p0,則液體對上底面的壓力p0S,液體對下底面的壓強為:p0+ρ液gh,則下底面所受液體對它的壓力為:p0S+ρ液ghS。由浮力產生的原因可知: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是由上下兩底面的壓力差產生的。即F浮=F下底-F上底,而F下的方向豎直向上,F(xiàn)上的方向豎直向下,且F下>F上。故浮力的方向與下底面所受壓力的方向一致,豎直向上。浮力大小為

  F浮=F下-F上=p下S-p上S

  =p0S+ρ液ghS-p0S=ρ液gsh

  =ρ液V物浸g=ρ液V排液g=m排液g

  =G排液

  ③例題:有一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完全浸入水中,它的上表面離水面10厘米,且與水面平行。計算正方體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對上述例題教師采用了計算壓力差和應用阿基米德原理兩種方法講解(過程略)。

  3 鞏固新課(略)

  4 布置作業(yè) (略)

  (四)教學說明

  這節(jié)課在引入新課時,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學生對牙膏皮的沉浮即感到迷惑,又覺得有趣,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接著教師又用實驗法、推理法兩種不同的方法導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實驗法直觀、簡明、易懂,推理法邏輯思維性強。通過兩種不同的方法導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學生認識由淺入深,由知道到理解,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接著教師又舉了一個例子,用兩種方法解答了它,使學生掌握了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題的思路和方法,達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阿基米德原理 篇13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輪船漂浮的原因,學習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是流體靜力學中的一條基本定律,是解決浮力問題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從知識體系上來看,本節(jié)內容是在定性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基礎上,進一步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是上一節(jié)知識的延續(xù)和深化,并為下一節(jié)進一步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奠定基礎。

  (2)教法建議

  本節(jié)是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阿基米德原理,所以讓學生做好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是學好本節(jié)課的關鍵。浮力的產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向來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之一。為了在這部分給學生的學習做好鋪墊、搭好臺階,修訂教科書利用前面學過的液體內部不同深度壓強不同的知識,分析了浮力產生的原因;另外,從浮力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引導學生得出與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有關。這樣就較原教科書的設計梯度更小些,利于學生理解。不然學生在得出排開的液體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總是很難想到為什么要稱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3)學情分析

  教材通過探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當然,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的數(shù)學表達式F浮=G排液,還可推導出F浮=,從而了解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其它因素無關。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初二學生的思維多停留在感性階段,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生很難完全理解這一點,更不能熟練應用。因此,進行阿基米德原理內容教學之前,首先安排了一課時時間,讓學生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通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學生親身感受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材料、形狀、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無關。同時,通過該探究活動,也可培養(yǎng)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問題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這一切,都能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很好的基礎。

  (4)學法建議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課內課外”、“個體合作”的相結合,提高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鉆研的精神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會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有關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三、重點難點

  由于上節(jié)課探究了“認識浮力”,本節(jié)教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猜想,進行探究,集中一個目標探究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循序漸進,同時減少了本節(jié)課的容量,易學便教。另外,教材沒有給出具體的實驗步驟,而只給出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并用明了的圖示提示實驗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節(jié)教學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本節(jié)教學難點: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時,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所限,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浸在”和“浸沒”的區(qū)別,“排開液體的體積”和“物體體積”的關系等,因此,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

  師提問: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回答:浮力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師:用秤重法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時,需要采用哪些具體的步驟?

  生:先測重力G;再測視重F拉;浮力F浮=GF拉

  老師講解:浮力的測量方法 二次稱重法(可以直觀的看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師:看看視頻演示實驗,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怎么變化的,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呢?

  二)學生感受活動:把空的飲料瓶輕輕的壓入水中(不要裝滿),觀察水面的變化,并且說說你手臂的感受。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了來自于液體向上的浮力

  2.把飲料瓶壓的越深,水面上升越多

  3.把飲料瓶壓的越深,瓶子受到的浮力越大

  引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感受了,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既然同時和液體的密度和體積有關,大家能想到這兩個量實際上決定了什么嗎?

  物體的密度和體積決定了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重量)

  (三)提出問題: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能建立怎樣的直接的數(shù)量關系?

  老師引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怎樣測出被液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學生過程整理收集排開的液體,并測量出這些液體的重力(排水法測物體的體積,阿基米德的貢獻)

  學生動手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a.如圖1放置燒杯,使水正好不溢出(裝滿水)

  b.如圖2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重G

  c.如圖3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空桶重G1

  d.如圖4將石塊浸入燒杯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減小, 石塊排開的水從溢水口流到小桶中,當石塊完全浸沒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

  e.如圖5測出小桶和排開水的重力G2

  f.利用公式,算出石塊受到的浮力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塊浸入水中后測力計的讀數(shù)F/N空桶和排開水重G2/N物塊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塊排開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換其他物體再做一次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塊浸入水中后測力計的讀數(shù)F/N空桶和排開水重G2/N物塊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塊排開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

  (四)分析評估

  師:我們通過表格可以看出什么嗎?引導學生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

  生:物體受到的水的浮力的數(shù)量和物體排開的水的重力大小相等

  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鐵塊在浸沒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時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測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從而進一步建立浮力與所排液體重力大小的關系:F浮=G排液。

  (五)老師針對阿基米德原理總結:1.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相等時,液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2.液體密度相等時,物體排開液體體積越大,浮力越大3.阿基米德原來適用于氣體。

  (課后可以建議學生再利用酒精做相類似的實驗,得出相關的結論。)(六)阿基米德原理簡單的應用

  師:人們游泳時,會有這樣的體驗:慢慢走入水池,發(fā)現(xiàn)身體慢慢要浸沒時,池底對腳的支持力一直減小,到最后,沒有了腳踏實地的感覺,支持力幾乎為零。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人在慢慢走入水池的時候排開水的體積不斷增大,所以他受到的浮力增大,水池底部給她的支持力也減小。

  師: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學正在體驗這種感受,求人所受浮力的大小?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g=10N/g,水的密度1.0×103g/3)

  生:解答。

阿基米德原理 篇14

  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為了加深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認識,教材分物體全部浸沒和部分浸入水中兩種情況從實驗得出原理,并且通過兩個例題的處理,加深同學們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學生分析

  許多學生有過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從淺水區(qū)走向深水區(qū)的經(jīng)驗,可以讓這些同學描述其感受,而后發(fā)動學生討論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使其明確他在走向深水區(qū)過程排開的水的體積在增大,從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不同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相等,所以浮力在這種情況下與深度無關,糾正學生由于親身體驗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結論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采用教師邊演示邊提示,學生配合邊觀察邊分析的方法,實現(xiàn)師生互動,最終總結結論并歸納實驗定律。之后通過實例練習,加深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四、重點與難點

  1.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難點:對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總結。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個,小桶一個、物塊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幻燈片

  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個實驗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兩個實驗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演示完畢得出結論之后,進一步通過例題加深學生對定律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邊實驗、邊觀察、邊分析、邊歸納

  教學流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回答)

  2.我們現(xiàn)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體受到的浮力?(學生作答)

  二、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掌握了兩種方法來求物體受到的浮力,但是它們的使用范圍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方法來求浮力,以解決前兩種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研究的內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得出結論。

  教學流程:

  三、新課教學設計

  (一)演示實驗: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實驗

  1.準備實驗,通過幻燈片介紹實驗的器材。

  2.請同學們根據(jù)已經(jīng)學過的內容討論實驗的方法以及步驟,教師做簡要的小結。

  3.介紹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種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燈片中器材的對應關系。

  4.按照同學們討論的結果進行實驗,并在操作時提醒大家注意使用儀器時的注意事項。

  5.邊實驗邊記錄結果,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出實驗的結論。

  演示12-7的實驗,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條件的變化,并引導學生結合兩個實驗的結果,歸納出具有普遍實用價值的實驗規(guī)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寫出其數(shù)學表達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紹其適用的范圍(氣體和液體都適用)。

  (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浮力問題,通過分步計算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考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題1.課本179頁例題:(略)(請同學們解答,并引導大家對計算結果做一個討論,看能得到什么結論?)

  例題2.體積是100cm3的鐵塊,有3/4的體積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阿基米德原理 篇15

  一、首先說教材與學生

  1.先說教材

  本節(jié)是20__年教材改版后從“浮力”中分出的一節(jié)新課,它在本章乃至整個初中物理中都處于重要地位,它是第十章《浮力》的核心內容,在本章中啟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要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夠學以致用,解釋生活中相關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經(jīng)歷探究過程,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最后,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滲透STS教育等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要目標。

  2.再說學生

  知識、技能方面: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密度、壓強、浮力等基本知識,同時也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積累了相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親身體驗,這些,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和技能上的充分準備。

  心理方面: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對新學物理課程充滿好奇,對許多科學問題也總是有很濃的興趣。但是,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層次較低,認知結構和知識體系尚待建立。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的分析,同時,根據(jù)新課標教學理念,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擬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學會利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簡單計算。

  (2)進一步熟悉和使用彈簧測力計。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形成科學探究意識, 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

  (2)學會一種計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增強對物理學的親近感,養(yǎng)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2)體會到物理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感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在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后,接下來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以上對教材、學生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擬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學會利用該原理進行相關計算。

  難點:探究實驗的設計與過程。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學生實際以及現(xiàn)有條件,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擬定了對應的教法與學法。

  1.教法分析

  在教法方面,我考慮盡量從身邊常見的生活實例入手,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標理念,以拉近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實用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將采取:講授、情境教學、實驗探究等教學方法。

  2.學法分析

  在學法上,有了教師創(chuàng)設的物理情境,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從而實現(xiàn)主動獲取知識的目標。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勤于思考、團結協(xié)作,以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本節(jié)課學習中,我引導學生運用體驗法、探究法、發(fā)現(xiàn)法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中學教學的中心任務。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堂,我擬定的教學過程包括以下4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來看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輕松地導入新課,首先我播放一段視頻“阿基米德鑒別王冠的故事”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你知道阿基米德是怎樣鑒別王冠的嗎?他鑒別王冠的過程又給了他哪些靈感和啟示呢?

  此時我并不急于揭曉謎底,而是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的浮力的概念及其測量等相關知識,接著我將利用多媒體展示兩張圖片,再次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熱氣球和的浮力也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嗎?學生帶著好奇,帶著疑問,很自然的進入了新課教學。

  從生動的故事和實際需要入手,引出研究課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從身邊學習物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而且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2.探究實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探究實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此環(huán)節(jié),我先引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體驗性小實驗:用手向下按漂浮在水面上的易拉罐,體驗浮力大小的變化,并引導學生觀察與排開液體多少的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會真切的感受到飲料罐被按下的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同時可觀察到排出的水也越多。從而啟發(fā)他們得出以下結論: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由于浮力與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同屬一類物理量,從而學生可能會認識到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重力有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呢?對此,教師也應做好引導。

  這樣,從實驗現(xiàn)象和親身體驗引出要研究的問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從身邊學習物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接下來,我將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

  之后我將對學生進行分組,計劃安排兩人為一小組并明確實驗分工。

  下面,向學生詳細介紹本次實驗所需要的實驗器材。

  然后,指導學生選擇合理的實驗方法,并設計出較詳細的實驗步驟。緊接著進入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可引導學生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首先使用彈簧測力計依次測出小桶和金屬塊的重力,然后再將金屬塊滲沒在盛滿水的溢水杯中,讀出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同時用小桶收集金屬塊排開的水,最后測出小桶和金屬塊排開的水的總重力。在測量過程中,老師做好觀察,并及時給予指導,同時提醒同學要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進行實驗操作,并引導學生把實驗數(shù)據(jù)準確、規(guī)范地填入如下記錄表格。隨后,學生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很容易得出以下結論:浸在水中的金屬塊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水所受的重力。此時,我將重點說明,大量實驗表明,本結論可推廣到各種液體,進而,很自然地引出本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到的重力。在此,我將詳細地向學生闡述該原理的`內容及公式。

  為了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公式,我又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自己推導出另外一個比較實用的計算公式,使學生意識到數(shù)學變換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提醒學生: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

  最后,我結合教材例題,不僅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思路和解決辦法,同時將親自示范并強調解題規(guī)范,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至此,新課教學基本結束,然后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本環(huán)節(jié),我將向同學們介紹歷史上偉大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并講述阿基米德鑒別王冠的過程及結果,并分析了它對發(fā)現(xiàn)阿基米德原理的啟示。設置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對物理學史有一定的了解,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并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在學生基本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應該不難找出新課導入時熱氣球與潛水艇所受浮力問題的解決辦法。

  然后小試牛刀,活學活用,讓學生利用新學知識,應該不難解釋雞蛋在自來水中下沉和在食鹽水中上浮的現(xiàn)象。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為了讓學生能把所學知識與技能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最后我播放一段視頻”死海不死“,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很容易進行科學揭秘。

  以上安排,使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良好遷移,學生會認識到物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并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4、鞏固提升

  下面進入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小結作業(yè)、鞏固提升

  完成新課程的學習,及時進行課后小結有助于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形成知識體系。因此,我首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暢談本節(jié)課的疑惑和收獲。然后,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與概括,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數(shù)。

  最后是布置作業(yè),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我分別設置一道課后制作和課后討論的作業(yè),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一個簡單明了的板書,更能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也便于學生課下學習與鞏固。

  最后是我的教學設計體會:

  本節(jié)是一堂帶有實驗探究性質的物理規(guī)律課,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我遵循此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全面考慮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把情境教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和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法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發(fā)現(xiàn)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來,從而在交流討論和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阿基米德原理 篇16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輪船漂浮的原因,學習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是流體靜力學中的一條基本定律,是解決浮力問題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從知識體系上來看,本節(jié)內容是在定性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基礎上,進一步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是上一節(jié)知識的延續(xù)和深化,并為下一節(jié)進一步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奠定基礎

  (2)教法建議

  本節(jié)是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阿基米德原理,所以讓學生做好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是學好本節(jié)課的關鍵。浮力的產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向來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之一。為了在這部分給學生的學習做好鋪墊、搭好臺階,修訂教科書利用前面學過的液體內部不同深度壓強不同的知識,分析了浮力產生的原因;另外,從浮力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引導學生得出與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有關。這樣就較原教科書的設計梯度更小些,利于學生理解。不然學生在得出排開的液體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總是很難想到為什么要稱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3)學情分析

  教材通過探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當然,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的數(shù)學表達式f浮=g排液,還可推導出f浮=,從而了解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其它因素無關。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初二學生的思維多停留在感性階段,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生很難完全理解這一點,更不能熟練應用。因此,進行阿基米德原理內容教學之前,首先安排了一課時時間,讓學生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通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學生親身感受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材料、形狀、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無關。同時,通過該探究活動,也可培養(yǎng)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問題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這一切,都能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很好的基礎。

  (4)學法建議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課內課外”、“個體合作”的相結合,提高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鉆研的精神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會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有關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三、重點難點

  由于上節(jié)課探究了“認識浮力”,本節(jié)教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猜想,進行探究,集中一個目標探究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循序漸進,同時減少了本節(jié)課的容量,易學便教。另外,教材沒有給出具體的實驗步驟,而只給出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并用明了的圖示提示實驗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節(jié)教學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本節(jié)教學難點: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時,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所限,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浸在”和“浸沒”的區(qū)別,“排開液體的體積”和“物體體積”的關系等,因此,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

  師提問: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回答:浮力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師:用秤重法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時,需要采用哪些具體的步驟?

  生:先測重力g;再測視重f拉;浮力f浮=gf拉

  老師講解:浮力的測量方法   二次稱重法(可以直觀的看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師:看看視頻演示實驗,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怎么變化的,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呢?

  二)學生感受活動:把空的飲料瓶輕輕的壓入水中(不要裝滿),觀察水面的變化,并且說說你手臂的感受。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結論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了來自于液體向上的浮力

  2.把飲料瓶壓的越深,水面上升越多

  3.把飲料瓶壓的越深,瓶子受到的浮力越大

  引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感受了,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既然同時和液體的密度和體積有關,大家能想到這兩個量實際上決定了什么嗎?

  物體的密度和體積決定了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重量)

  (三)提出問題: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能建立怎樣的直接的數(shù)量關系?

  老師引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怎樣測出被液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學生過程整理收集排開的液體,并測量出這些液體的重力(排水法測物體的體積,阿基米德的貢獻)

  學生動手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a.如圖1放置燒杯,使水正好不溢出(裝滿水)

  b.如圖2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重g

  c.如圖3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空桶重g1

  d.如圖4將石塊浸入燒杯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減小, 石塊排開的水從溢水口流到小桶中,當石塊完全浸沒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

  e.如圖5測出小桶和排開水的重力g2

  f.利用公式,算出石塊受到的浮力

  物重g/n 空桶重g1/n 物塊浸入水中后測力計的讀數(shù)f/n 空桶和排開水重g2/n 物塊受到水的浮力f浮/n 物塊排開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         換其他物體再做一次

  物重g/n 空桶重g1/n 物塊浸入水中后測力計的讀數(shù)f/n 空桶和排開水重g2/n 物塊受到水的浮力f浮/n 物塊排開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         

  (四)分析評估

  師:我們通過表格可以看出什么嗎?引導學生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

  生:物體受到的水的浮力的數(shù)量和物體排開的水的重力大小相等

  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鐵塊在浸沒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時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測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從而進一步建立浮力與所排液體重力大小的關系:f浮=g排液。

  (五)老師針對阿基米德原理總結:1.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相等時,液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2.液體密度相等時,物體排開液體體積越大,浮力越大3.阿基米德原來適用于氣體。

  (課后可以建議學生再利用酒精做相類似的實驗,得出相關的結論。)(六)阿基米德原理簡單的應用

  師:人們游泳時,會有這樣的體驗:慢慢走入水池,發(fā)現(xiàn)身體慢慢要浸沒時,池底對腳的支持力一直減小,到最后,沒有了腳踏實地的感覺,支持力幾乎為零。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人在慢慢走入水池的時候排開水的體積不斷增大,所以他受到的浮力增大,水池底部給她的支持力也減小。

  師: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學正在體驗這種感受,求人所受浮力的大小?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g=10n/kg,水的密度1.0×103kg/m3)

  生:解答。

阿基米德原理(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精選5篇)

    一、教學目標(1)通過對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受浮力的探究,認識浮力。(2)經(jīng)歷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4)在探究浮力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1)通過對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受浮力的探究,認識浮力。(2)經(jīng)歷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4)在探究浮力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歸納法教學

    這里所說的“歸納法”教學,是指“講一種現(xiàn)象,然后再給出其理論解釋”的教學方法。比如講“閃電”,先是給出“閃電”這一現(xiàn)象,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出解釋。...

  • 第二章第二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示例之二

    第二章第二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示例之二...

  •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示例之一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示例之一...

  •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示例之三

    (安徽省臨泉縣老集一中 236409 邢 秀) (一)教材:《物理通報》編初中物理第一冊(二)教學目標(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和運用范圍。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簡單的浮力問題。...

  •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二)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等因素無關。進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知道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的目的、方法和結論。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3.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計算有關浮力的簡單問題。 (二)教具: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水、小桶、彈簧秤、細線、石塊。...

  •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示例之三

    (安徽省臨泉縣老集一中 236409 邢 秀) (一)教材:《物理通報》編初中物理第一冊(二)教學目標(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和運用范圍。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簡單的浮力問題。...

  •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二)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等因素無關。進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 精品无人区卡一卡二卡三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 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ⅴ在线 | av在线不卡免费看 |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成年人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 色情国产成人小说在线观看 | 91多人xxx少妇 | 人妻无码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 国产手机视频在线流畅观看 | 中国极品少妇xxxxx69 |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 日日躁夜夜躁aaaaxxxx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Ⅴ人妖 综合精品视频 | 国产肥熟老胖女在线看 | 国产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 日日夜夜影视 | 一级黄色片片 | 大胆裸体gogo毛片免费看 | 欧美一级色片 | 日本草久 | 丁香五月激情综合国产 | 内地老熟女老少配视频 | 8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 伊人aa|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 | 最近中文字幕一区 |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 日韩综合网站 |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极品 | 西西gogo高清大胆专业69 | 少妇扒开毛茸茸的b自慰 | 日韩免费一区 | 色18亚洲美女 | 特级毛片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