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精選3篇)
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 篇1
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
從容說課
本節講述“分子熱運動”.在講分子運動之前先提出“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運動”的問題,然后再讓學生想想“為什么打開一瓶香水,很快就會聞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讓學生好奇,接下來通過演示二氧化氮氣體擴散實驗、硫酸銅和清水擴散實驗,說明擴散現象和擴散現象隨溫度升高而加快的現象.還通過實物演示知道除氣體、液體有擴散現象,固體也有擴散現象.然后,通過對“想想議議”的討論得出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再通過鉛柱演示實驗,證實了分子之間存在引力,還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散現象說明分子間有間隙;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的事實,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那么學生對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有一個較形象的認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4.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
2.從宏觀現象推論分子特征,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并培養學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標
用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可以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教學重點
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初知識.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用宏觀的物理現象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
教學方法
演示法: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有直觀感覺,再進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教具準備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廣口瓶、空廣口瓶、硫酸銅溶液、試管、鉛柱、投影、錄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物質.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猜想物質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組成的.現代的科學技術已證實古人的猜想,請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來連成一片的水,其實是由一個具的水分子組成.
[生]我們肉眼看不到,分子體積很小.
[師]那我們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運動?
[生]我們用顯微鏡.
[師]這個方法可取,有沒有其他方法呢,我們打開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開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覺?
[生]聞到香味.
[師]為什么能聞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為香水和香皂的氣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課教學
[師]不是氣味,是一些帶有香味的分子,從香水或香皂中跑出來,進入空氣中,向各個方向散布開來.
當它們到達我們的鼻子里時,我們就會聞到香味,我們再來通過實驗證實分子是運動的.
1.擴散現象
[生甲]我們組是往盛有水的燒杯中,滴入紅墨水,過一會兒,觀察到燒杯中水變紅.
[生乙]我們組是將一個空瓶子,倒扣在一個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抽掉蓋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過一會兒,發現上面空瓶有紅色.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我們看錄像.
[錄像]
在量簡里裝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銅溶液.硫酸銅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無色的清水與藍色硫酸銅溶液之間有明顯的界面.一天天過去,發現界面逐漸模糊不清了.
[師]我們上面做的實驗是一種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在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擴散現象很常見.舉出幾個例子.
[生甲]到醫院聞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園里聞到花香.
[生丙]……
[師]從這些可以看出氣體和液體都有擴散現象.固體有沒有擴散現象?看投影.
[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在室溫下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切開,可以看到它們互相滲入約1 mm深.
[生]從投影看出固體也有擴散現象.
[師]固、液、氣體都有擴散現象,想想對同樣的一個擴散實驗,能否改變一個因素,從而改變擴散進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個燒杯中裝半杯熱水,另一個同樣的燒杯中裝等量的涼水.用滴管分別在兩個杯底注入藍墨水,發現裝熱水的燒杯很快變藍了.說明熱水擴散得快,擴散現象與溫度有關.
[師]請看投影,通過議論回答問題.
[投影]
想想議議
[生甲]從前面的幾個實驗能說明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
[生乙]分子的運動快慢跟溫度有關.擴散進行得快,是由于分子運動得快;擴散進行得慢,是由于分子運動得慢.
[師]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請看錄像.
[錄像]
展示擴散現象發生的過程中兩種物質的分子是如何進行擴散的.藍色小球代表一種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種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由圖可以看到分子的運動方向是雜亂無章的,有時兩個分子會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無序運動的宏觀效果,一種分子混入另一種分子中去,宏觀上就是擴散現象.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師]這是一個鉛塊,我們知道它是由鉛分子組成的,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那么為什么鉛塊沒有飛散開?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間有引力.
[師]請看演示實驗,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演示]
將兩個鉛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兩塊鉛就會結合起來,下面吊一個重物都不能把它們分開.
[生]這個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師]分子間的引力使得固體和液體能保持一定的體積,那么,我想把粉筆壓縮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嗎?為什么?
[生]分子之間存在斥力.
[師]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經離得很近的固體和液體很難進一步被壓縮.請看投影.
[投影]
課本圖15.1-6
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這就好像被彈簧連著的小球.當分子間的距離很小時,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的距離稍大時,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遠,作用力就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擴散現象.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四.布置作業
p106 1,2.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 篇2
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4.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
2.從宏觀現象推論分子特征,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并培養學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標
用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可以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教學重點
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用宏觀的物理現象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
教學方法
演示法: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有直觀感覺,再進行分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
教具準備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廣口瓶、空廣口瓶、硫酸銅溶液、試管、鉛柱、多媒體課件等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物質。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猜想物質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組成的,F代的科學技術已證實古人的猜想。請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來連成一片的水,其實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水分子組成。分子體積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
[師問]那我們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運動?
[生]我們用顯微鏡。
這個方法可取,有沒有其他方法呢?我們打開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有什么感覺?
[生]能聞到香水味。
問題:為什么能聞到香水的香味?
討論得出:能聞到香水味,說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們鼻子里,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這種宏觀現象來推知分子運動情況,就是我們常用的一種物理研究方法——轉換法。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研究分子的運動情況。
二、新課教學
1.擴散現象
演示實驗1:我們將一個空瓶子,倒扣在一個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抽掉蓋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觀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紅色現象,說明了什么?
結論:上面空瓶有紅色,說明二氧化氮氣體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運動的。這個實驗是一種擴散現象。
多媒體展示:不同的物質在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擴散現象很常見。請你們舉出幾個例子。
。ǖ结t院聞到消毒液味;在花園里聞到花香 …… )
提出問題:氣體可以發生擴散,那么液體和固體是否可以發生擴散呢?
演示實驗2:向一個盛有水的燒杯中用滴管注入2滴紅墨水。
觀察并思考:發生擴散現象,說明了什么?
多媒體展示:
。1) 在量簡里裝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銅溶液。硫酸銅溶液開始時及靜放10天、20天、30天的對比圖片。
。2)把磨得很光的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在室溫下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切開,可以看到它們互相滲入約1 mm深。
觀察并思考:固體、液體、氣體都有擴散現象,在以上幾個擴散實驗中,擴散快慢為何不同?影響擴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實驗3:在一個燒杯中裝半杯熱水,另一個同樣的燒杯中裝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熱水中分別注入2滴紅墨水。發現裝熱水的燒杯很快變紅了。說明熱水擴散得快,擴散現象與溫度有關。
小組討論:討論“想想議議”中的三個問題:
1.以上幾個實驗是否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
2.分子的運動快慢跟溫度有關系嗎?
3.對分子的運動你能作出哪些推測?
得出結論: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即學即練]
1.下列現象中,屬于擴散現象的是---------( )
a. 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b. 放一些粗鹽到一杯水里,過了一段時間,整杯水都變咸了
c. 一滴墨汁落入水中,頓時變成了一長串豎直的墨跡
d. 老遠就聞到飯菜的香味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 )做無規則的運動,無論是( )、( )、( )之間的分子都會發生擴散現象。
答案:1. b d 2. 不停地 固體 液體 氣體
2.分子間的作用力
拿一個鉛塊,用力拉,為什么拉不斷?用力捏,為什么捏不扁?
演示實驗4: 將兩個鉛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兩塊鉛就會結合起來,教師在下面加掛鉤碼,掛很多個都不能把它們分開。
觀察并思考: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結論:這個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師問]分子間的引力使得固體和液體能保持一定的體積,那么,我想把粉筆壓縮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嗎?為什么?
[生]不容易,因為分子之間存在斥力。
[師]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經離得很近的固體和液體很難進一步被壓縮。
學生閱讀課本, 老師加以解釋:
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這就好像被彈簧連著的小球。當分子間的距離很小時,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的距離稍大時,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遠,作用力就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即學即練]
通常情況下,將兩塊干燥、平整的玻璃片緊貼在一起也不能令它們結合成一塊玻璃,這是因為------------( )
a. 玻璃分子之間沒有引力作用 b. 兩塊玻璃片分子之間的距離過大
c. 溫度一樣高 d. 玻璃分子之間的斥力過大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擴散:不同的物質在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2.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
3.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四、布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的2、3題
五、板書設計
一、 分子熱運動
快慢影響因素
擴散現象————————→溫度
分子間的作用力
設計點評: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將微觀的分子運動轉化為宏觀的、學生易感知的現象加以研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知識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去觀察、討論,得出結論。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教學中靈活地對實驗進行了處理,節約了時間,增大了知識容量。
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推測出物體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通過演示實驗以及與彈簧的彈力類比使學生了解分子之間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用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分子的熱運動是本節的重點.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推測無法直接感知的
事實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我們的周圍充滿著物質:水、空氣、石頭、金屬、動物、植物等都是物質。而對于物質是怎樣構成的,這一古老課題,很早就有過種種猜測,有的主張萬物之源是“氣”,有的主張萬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紀墨子提出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端”,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德漠克利特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大小和質量不同的,不可入的,運動不息的原子組成。此后經過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紀末,才科學地認識到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進行新課
(1)分子和分子運動
①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極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徑約10-10米,這是一個極小的長度,不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現代的顯微鏡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極小,所以物體含分子數目大得驚人。通常情況下,1厘米3空氣里大約有2.7×1019個分子,如果人數數的速度能達到每秒數100億個,要數完這個數,也得用80多年。
、跇嫵晌镔|的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無法直接觀察分子的行為,但我們可以從宏觀的實驗現象,來判斷分子的行為。
演示實驗:擴散現象
出示事先裝有二氧化氮(或溴氣)氣體的廣口瓶。說明瓶內紅棕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廣口瓶,其實瓶內裝滿了空氣。將裝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傾倒,這時看到紅棕色氣體流入空瓶,開始先沉到瓶底。此現象說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課本圖2梍1所示,將其倒扣在裝有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這時要強調:裝有密度較大的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在下,裝有空氣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氣體不會流進空氣瓶內。現在我抽掉隔板,沒有出現二氧化氮氣體流動的現象,我們停一會兒再來觀察瓶內出現的現象。
在等候期間,組織學生自己做墨水擴散實驗:同學們課桌上的燒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動桌子,保持清水平靜。請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觀察墨水的變化情況。滴入的墨水將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跡,過一段時間墨跡的輪廓變模糊,墨跡變淡,周圍的水色變墨。
組織學生觀察前面已做的氣體擴散實驗。此時空氣瓶出現了紅棕色,下面紅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顏色變淡。實驗現象表明,二氧化氮氣體進入了空氣,空氣進入了二氧化氮氣體中。像這樣,不同的物體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擴散現象也可以發生在液體之間。請大家再觀察一下剛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經沒有明顯的墨跡了,整杯水都變黑些了,說明墨水和水也發生了擴散。為了說明液體的擴散現象,我們再來做個實驗。(按照課本圖2-3液體的擴散實驗演示)現在我們看到無色的清水和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之間有明顯的界面,要觀察到擴散現象需要較長的時間。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幾天前我就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大家看幾天前的實驗。(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實驗樣本)這些實驗告訴我們,靜放的時間越長,界面變得越模糊不清,彼此進入對方越深。
固體之間也會發生擴散現象。將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分開,可以看到它們相滲入約1毫米。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觀察到過固體的擴散。煤矸石有的原來就是石炭巖,由于長期地跟煤擠壓在一起,它的內部也變黑了。
大量事實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有擴散現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許多事例。例如,某同學擦點清涼油,周圍同學就能聞到清涼油味。
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只有分子不停地運動才能相互進入對方。同時也說明分子不是緊密地擠在一起,而是彼此間存有間隙。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固體、液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又有間隙,為什么分子不會飛散開,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導學生猜想,這可能是分子間存在著吸引力,這個猜想是否正確呢?需要我們用實驗來證實。
演示實驗:分子引力實驗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兩個鉛圓柱。隨意將它們對在一起,這時兩鉛塊并沒有表現出吸引力。實驗似乎得到分子間沒有引力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要輕易地放棄我們的猜想,應再進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邊講邊演示)但把鐵釘遠離磁鐵,這時磁鐵不能吸起鐵釘(演示),這是為什么?(距離太遠)。剛才兩鉛塊沒有表現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為分子間的距離不夠近呢?那么我們想法讓兩鉛塊*的更近些。(再做實驗時,用小刀將兩鉛塊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將兩鉛塊擠壓在一起)
實驗結果兩鉛塊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負重達500克以上。這表明分子之間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只有在分子*得很近時,才能表現出來。一般分子距離要小于10-9米時才能表現出引力。
在實際生產中,人們早就利用分子間有吸引力,來進行金屬焊接了。一般焊接是*溶化金屬,從而使分子間的距離足夠近,金屬冷卻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還有爆破焊接技術,它是將金屬表面清潔后*在一起,然后*爆炸產生的巨大壓力,將兩金屬壓接在一起。
液體分子之間也存在吸引力。課本圖2梍18的小實驗就說明液體分子間的吸引力。
實驗證實了我們關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又會發現新的矛盾:分子之間有間隙,分子之間又有引力,這兩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終應該相互*緊,而不應該有間隙。既然分子間有間隙,物體應該很容易壓縮,但事實卻是固體、液體極難壓縮。我們只有根據事實,深化我們的認識,事實表明我們對分子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有沒認識到的方面。
原來分子之間還存在斥力。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會不會兩種力總是相互抵消呢?當然不會,只有在特定的距離r時,分子間的引力不等于斥力,這個距離r就是通常的分子間隙的距離,大約是10-10米。當分子距離小于r時,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間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距離增大時,斥力和引力都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更快、分子間表現為引力。當分子距離再增大,分子引力繼續減小,當分子距離大于10r時,分子間的作用力將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對分子間存在斥力的認識,前面所說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 結:
通過實驗和思考,我們已經對分子和分子的運動有了初步認識,現在我們共同回顧一下,看看我們已經有了哪些認識。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直徑大約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3.分子之間有間隙。
4.分子之間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兩種,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幾點,就是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要點,利用這些要點,能夠解釋很多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