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牛頓第一定律(通用17篇)

牛頓第一定律

發布時間:2023-10-18

牛頓第一定律(通用17篇)

牛頓第一定律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 :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 篇3

  第1節

  [課前預習]

  1.代表人物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 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

  雅里斯多德 

  伽利略 

  笛卡兒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是想象中的實驗,但它建立在________基礎之上,經過________,抓住________,忽略__________,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問題:

  (1)“迫使”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所以牛頓第一又叫_______定律。

  問題:

  (1)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區別和聯系:

  a.慣性定律是物體__________作用時所遵從的運動規律。

  b.慣性是物體的___________,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說明了                        。

  (3)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乘客會___________,為什么?

  汽車突然停止的時候,乘客會______________,為什么?

  [典型例題]

  1. 關于物體的慣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物體能夠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b.物體靜止時有慣性,一旦運動起來不再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也就失去了慣性

  c.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d.要相同的外力作用下,獲得加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大

  2.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證明了(  c   )

  ①要物體運動必須有力作用,沒有力作用物體將靜止

  ②要物體靜止必須有力作用,沒有力作用物體就運動

  ③要使物體由靜止變為運動 必須受不為零的合外力作用,且力越大速度變化越快 

  ④物體不受力時,總保持原來的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一個劈形物體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圖所示.現把手放開,使劈形物體沿斜面下滑,則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運動軌跡是(  c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線        b.曲線

  c.豎直向下的直線          d.折線

  4. 2.一人在車廂中把物體拋出,下列哪種情況,乘客在運動車廂里觀察到的現象和在靜止車廂里觀察到的現象一樣(  d  )

  a.車廂加速行駛時         b.車廂減速行駛時 

  c.車廂轉彎時            d.車廂勻速直線行駛時

  5. 16世紀末,伽利略用實驗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關于力和運動的理論,開啟了物理學發展的新紀元。在以下說法中,與亞里士多德觀點相反的是(   d   )

  a.“四匹馬拉的車比兩匹馬拉的車跑得快”這說明,物體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再受力了,它總會逐漸停下來”這說明,靜止狀態才是物體長時間不受力時的“自然狀態”

  c.兩物體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較重的物體下落較快

  d.一個物體維持勻速直線運動,不需要受力

牛頓第一定律 篇4

  課題

  2.1  牛頓第一定律

  ( 二力平衡及其條件)

  總第 2 課時

  主備教師

  教

  學

  要

  求

  1.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2.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狀態

  難點 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狀態

  教具

  ppt

  教學

  方法

  講授 活動 討論

  教       學       過         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慣性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能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呢?

  [電腦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靜止在路邊的人、在空中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中考資源網

  提問:他們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平衡

  小組討論(四人一組)中考資源網:讓同學充分發表自己平時生活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舉出身邊一兩個受力物體的實例,分析它們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并在投影片上畫出物體所受力的示意圖。中考資源網

  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同學所舉的實例,利用這些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當一個物體受幾個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這時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說幾個力互相平衡。中考資源網

  [板書1]:“一、力的平衡

  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在幾個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我們來研究二力平衡的情況。中考資源網

  2.二力平衡的條件

  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中考資源網

  仍從同學所舉的例子中找出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中考資源網那么,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要使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兩個力要滿足什么條件?

  請同學們大膽猜測二力平衡的條件,并建議同學們用實驗去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中考資源網(對于提供的實驗器材感到不能滿足的,還可提出實驗設計方案。中考資源網)中考資源網

  [學生實驗]:用兩把彈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樣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中考資源網

  請學生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實驗過程,并歸納小結塑料片靜止必須滿足的條件。中考資源網

  [電腦演示]: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用電腦顯示這兩個力可能出現的幾種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中考資源網并動態顯示最終的結果(均不能保持靜止狀態)中考資源網:

  對第四種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體上)中考資源網進行點撥:將塑料片從中剪斷,變成兩部分,這兩部分能靜止嗎?

  結論: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的條件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中考資源網

  [演示實驗]:手在繩端用力f拉彈簧秤和物塊,使之靜止,觀察彈簧秤的示數。中考資源網然后用力拉彈簧秤和物塊使之勻速上升,觀察彈簧秤的示數,并比較兩次彈簧秤示數的大小。中考資源網

  分析物塊受的兩個力的大小、兩個力的方向、兩個力是否在一條直線上。中考資源網

  通過上述演示實驗,歸納: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也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中考資源網

  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中考資源網

  [板書2]:“二、二力平衡的條件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將條件歸納成口決:“同物、等大、反向、同線”

  3.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際應用,應會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物體所受的兩個力是否平衡;或根據平衡狀態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求其中一個力。中考資源網

  [板書3]:“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兩個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可求其中一個力”

  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舉例并分析。中考資源網

  4.反饋練習

  a組

  1.物體在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     或          狀態,這幾個力就相互平衡。中考資源網

  2.汽車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

  備注

  是”)中考資源網平衡的力。中考資源網

  3.每方十人拔河時,某時刻繩子靜止不動,這時這二十個人拉繩子的合力是      。中考資源網

  b組

  1.一個物體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頓,靜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頓,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體分別是      和      。中考資源網

  2.在平直公路上勻速向東行駛的汽車重為5000牛,受到的牽引力是200牛。中考資源網那么,汽車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中考資源網

  c組

  1.質量為2千克的物體,靜止懸掛在繩子上,繩子對物體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體使它勻速向上運動時,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中考資源網

  2.如下圖所示,物重6牛,彈簧秤豎直向上拉,示數為4牛,水平地面給物體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課堂小結

  [電腦展示]:本節課整體板書,進行課堂小結。中考資源網

  備注

  板書設計:

  三  二力的平衡

  1定義 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2 條件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3  應用

  教學

  后記

  (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牛頓第一定律 篇6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的關系的不同認識,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2.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3. 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二、教學重點     伽俐略理想斜面實驗極其意義,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三、教學難點     對慣性的理解 教學過程     介紹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研究內容,扼要說明動力學知識在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從歷史的回顧來看動力學理論的建立(一)   歷史的回顧 1.       對實例的討論      ⑴ 實例:用手推在水平面上的小車,小車前進,停止用力,小車會停下來;小車與接觸面間光滑些,停止用力,小車能運動較長一些時間停下。      ⑵ 討論的焦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運動速度的原因。      ⑶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明確:小車原先停止,手推小車施加推力迫使它改變靜止狀態開始運動,手離開小車推力即撤去,但小車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速度逐漸減小,最后停下來,即力使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接觸面越光華,說明小車所受阻力越小,小車運動時間越長,假想沒有阻力,小車會永遠運動下去,即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       對歷史的回顧 ⑴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伽俐略的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⑵ 伽俐略理想實驗斜面的介紹      伽俐略通過斜面實驗得到推論:一切運動著的物體在沒有受到阻力作用的時候,它的速度保持不變,并且一直運動下去。      伽俐略理想斜面實驗是想像中的實驗,但它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現代科技可使物體所受的阻力越來越小,使實驗越來越趨近于實際情況。【演示】氣墊導軌上的滑塊的運動 ⑶ 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來自日常經驗所帶來的錯誤認識。    伽俐略觀點的正確:理想斜面實驗的支持。【例1】關于伽俐略理想實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完全是理想的,沒有事實為基礎 b.      是以可靠事實為基礎的經科學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規律的 c.      沒有事實為基礎,只是理想推理 d.     以上說法都不對【解析】真實的實驗是一種實踐的活動,是可以提高一定的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而實現的實驗。“理想實驗”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正確選項為b。“理想實驗”并不是脫離實際上的主觀臆想,它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是在真實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是以一定的邏輯法則為依據的,而這些邏輯法則,都是從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并為實踐所證實了的。理想實驗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規律。(二)   牛頓第一定律 1.       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截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       牛頓在伽俐略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伽俐略理想斜面實驗為牛頓第一定律提供了實驗依據。 3.       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 ⑴ 指出了物體的運動都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的性質(慣性) ⑵ 指出了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       慣性:物體的這種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⑴ 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一切物體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運動和 圖3-1-1怎樣運動,都具有慣性。【演示】如圖3-1-1,小車上豎直放置一個木塊,讓木塊隨小車沿著桌面向右運動,當小車被擋板制動時,車上的木塊向右傾倒。 ⑵ 慣性的利弊【例2】下列關于慣性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物體只有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才有慣性 b.      物體只有受外力作用時才有慣性 c.      物體運動速度越大時慣性越大 d.     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解析】因為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會因為外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與物體是否運動、是否受力都沒有任何關系。所以a、b、c選項均錯誤。正確選項為d。對慣性概念的理解應掌握“一切”的含義是指:不論物體的種類、質量大小、是否受力、是否運動、做何種運動都毫不例外地具有慣性。【小結】伽俐略理想斜面實驗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牛頓在伽俐略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牛頓第一定律 篇7

  6.1  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1、教學目標

  (1)體會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思想沖突,通過動手實驗,用分析和論證的方法探究出牛頓第一定律,并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從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探究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論證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認識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實驗的實質。

  (3)通過大量事實認識慣性,并了解利用慣性及防止慣性危害的方法。能夠將該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踐當中,強化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

  2、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兩部分內容,是學習力與運動的基礎知識。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對實驗探究的參與,強化學生分析與論證的能力,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轉變學生的經驗觀念(例如:用力推箱子、箱子運動、停止用力推箱子、箱子不運動、說明力使物體運動的原因等;物體的速度越大,其慣性也大等)是本節的難點。

  3、課時安排:本節內容用一課時。

  4、教學準備: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塊、刻度尺等。

  5、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牛頓第一定律

  1.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秋千會停下來,草地上滾動的球會停下來……

  2.學生對以上現象中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亞里士多德和伽俐略看法,哪一個正確?

  a.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運動,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

  b.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護。

  4.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表 面

  狀 況 磨擦力的大小 小車運動

  距離s/m

  毛 巾   

  棉 布   

  木 板   

  (2)分析數據,得結論。

  (3)引導學生推理:如果小車不受任何阻力,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

  5.板書: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慣性

  1.想想做做

  (1)做課本中6~7的實驗。

  (2)做鋼筆不倒的實驗。

  2.慣性的意義

  3.分析汽車中慣性現象

  4.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慣性現象。

  小結

  課后作業 

  觀看、思考。

  表達自己的看法。

  分析兩個正好相反的觀點想辦法進行分辨,提出問題:運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呢?

  在老師的提示下設計實驗。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從而驗證了伽俐略理論的正確。

  理解:物體不受力時,原先靜止的物體將____

  原先運動的物體將____

  動手做實驗,理解運動物體的慣性和靜止物體的慣性。

  分析自己產生前傾、后傾的原因,理解物體保持原有狀態的意義。

  理解怎樣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所造成的損害。

  同步訓練。 

  用多媒體演示這幾種常見的現象。

  引導學生用實驗來分辨兩種看法的正誤。

  向學生交代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保持物體初始速度相同,使運動物體在不同表面運動時所受摩擦力不同,觀察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距離。

  介紹伽俐略推理是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推理。

  6、板書設計

  第一節  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一些常見事例。

  2.亞里士多德關于力與運動的觀點。

  3.伽俐略關于力與運動的觀點。

  4.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1)提出問題。

  (2)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3)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4)分析與論證。

  (5)牛頓第一定律。

  (二)慣性

  1.什么是慣性。

  2.生活中常見慣性事例。

  3.慣性利用與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

牛頓第一定律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

  教學難點 :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牛頓第一定律 篇10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l_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會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分析一些典型實例。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兇,和利用結論分析實例。

  難點  利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教具 小鋼球、磁鐵(條形)

  教學

  方法 講授 活動 討論

  教       學       過         程

  投影: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下落。

  思考與討論

  1.蘋果未熟透前為什么不會從樹上下落?

  2.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下落說明蘋果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改變?

  3.是什么原因導致蘋果下落的?

  教師歸納  蘋果未熟透前,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保持靜止狀態。

  熟透的蘋果從樹上下落,說明蘋果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而導致蘋果運動狀

  態發生改變的原因是樹對蘋果的拉力沒有了,蘋果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蘋

  果原來的平衡狀態破壞了,物體就沿著另一個力的方向運動起來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思考與討論   

  1. 小孩用細繩拉住氫氣球,一旦脫手,氣球將升空。你能說明氣球升空的原因?

  小孩用細繩拉住氫氣球時,氫氣球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靜止。

  但一旦脫手,氫氣球失去了手的拉力,平衡就會破壞,此時氫氣球就會升空。   2.水平道路上行駛的汽車

  (1)若發動機牽引力大小等于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汽車將怎樣運動?

  (2)若此時駕駛員關閉了發動機,則汽車又將怎樣運動?為什么?最后汽車的運動狀態怎樣?

  (3)如果要使停止著的汽車重新啟動,則駕駛員應怎樣做?此時,汽車受力平衡嗎?   

  (1)當汽車發動機牽引力大小等于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時,汽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若駕駛員關閉發動機,汽車失去了發動機的牽引力,則汽車會在阻力作用下逐漸減速,最后汽車處于靜止狀態。

  (3)要汽車重新起動,駕駛員應起動發動機(汽車受力不平衡),在牽引力的作用下,汽車由靜止運動起來。

  實驗或投影:磁鐵的吸引力使鋼珠改變運動方向(如圖2—3—1) 備注

  想一想  從上述實例和實驗中,你能總結出一條什么樣的結論?

  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都是在______作用下發生的。

  即:力是使物體_________發生改變的原因。

  例1 下列情況下,物體的運動狀態沒有發生改變的是    (    )

  a關閉發動機后向前滑動的汽車    b.正在拐彎的汽車

  c.扔向空巾的手榴彈             d.正在勻速降落的傘兵

  解析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指的是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顯然關閉發動機后.向前滑行的汽車速度將越來越小.正在拐彎的汽車,運動方向在不斷地改變。扔向空中的手榴彈運動速度和方向均在不斷地改變,所以物體運動狀態沒有發生改變的是正在勻速降落的傘兵。正確選項為d,

  討論    下而兩種情況中他們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

  (1)運動員在繁個自行車比賽中。

  (2)滑冰運動員沿著冰道轉彎時。

  解  (1)運動員在整個比賽中運動狀態是發生改變的^

  (2)沿著水道轉彎說明運動方向在發生改變即運動狀態在改變

  例2 關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物體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則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c.物體運動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靜止的物體,一定沒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解析  根據力和運動的關系可知,物體的運動跟物體是否受力及力的大

  無關。而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則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則物

  體可能是受平衡力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受外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受

  衡力的作用。故正確選項為a。

  備注

  板書設計:

  四  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

  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都是在不平衡力作用下發生的。

  教學

  后記

  (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 :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牛頓第一定律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

  教學難點 :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牛頓第一定律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

  教學難點 :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牛頓第一定律 篇15

  牛頓第一定律- -                                     

  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的:理解掌握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用具:斜面 小車毛巾 棉布 木板

  教學內容:

  一 復習與引入

  1.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回憶下,力可以產生什么樣的作用效果?

  改變運動狀態:動←→靜  快←→慢

  改變物體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沒有了力物體會是怎樣的呢?也就是說力是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呢?

  帶著問題我們來看如下的試驗

  二.分析講解試驗

  讓小車從不同的表面滑下,觀察小車前進的距離有何不同

  a處:毛巾表面   b處:棉布表面   c處:木板

  注:1、觀察小車靜止的位置(用不同色粉筆做上記號)

  2、思考它為什么會停下來

  討論:1、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學過摩擦小車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它受到了不同表面對它的阻力,三百多年前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對類似這樣的實驗就進行了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進的就越遠(聯系實際舉些例子)

  2、觀察小車速度的變化,可以看到小車的速度都在減小,直到停下來,但還可以看到毛巾表面上的小車速度減小最快,而木板上小車速度減小最慢。所以: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時,它的速度變化就越慢,運動的距離就越長

  推廣到光滑的平面,并得出結論

  推廣結論:1、若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一直運動下去

  2、同樣,阻力為零,速度變化為零,即物體的速度不發生變化

  綜合結論:對于絕對光滑的表面,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即物體不受外力,則物體將一直以一個恒定的速度運動下去。三: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再回過頭來看課前的問題(提問)四小結:牛頓第一定律時通過大量的實驗,經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用實驗來證明它,但是從牛一律推出的一切理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一律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五課后思考題:判斷: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六、作業

  板書設計                           §3.1牛頓第一定律

  一.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物體的形狀二.實驗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進的就越遠,它的速度變化就越慢,運動距離就越長。三.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牛頓第一定律 篇17

  牛頓第一定律

  1 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 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的建立過程及其意義

  3 知道什么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 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5 通過慣性現象,向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 了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及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的現象

  難點 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利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的現象 教具 斜面 毛巾 棉布 小車 慣性球、慣性小車和木塊 ppt

  教學

  方法 講授 活動 討論

  教       學       過         程

  新課引入

  在前面幾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機械運動和力的有關知識。那么,運動和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實驗1:手用力推動小車,使其前進一段距離。

  問題⑴ 小車為什么會運動?⑵ 為什么又會停下來?

  分析: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直覺容易推測導出錯誤的結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學生實驗2:用力推小車,小車由靜止變為運動。

  分析:根據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得出另一個結論—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提出問題:物體受到的力與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究會是做什么運動呢?

  引出新課:

  一  牛頓第一定律

  問:放在桌面上的小車,假如沒有別的物體對它們施加力的作用,它們會不會運動?

  學生回答:不會運動

  教師總結: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

  問題:原來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別的物體對它們施加力的作用,它會怎樣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

  【科學探究】

  1.探究目標: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運動?

  2.實驗思路:我們很難為運動的物體創造一個“不受力的作用”的實驗條件,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實驗加推測。

  3.本實驗人為地控制了實驗條件:

  相同條件: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在平面上作直線運動(相同的方向)。

  不同條件:受到的外力大小(采用控制小車運動表面的粗糙程度)

  4.教學準備:每四人一組,每組給1個斜面,1條毛巾,1張紙板,1塊玻璃,1輛小車。

  5.探究過程:

  ⑴小車從斜面上滑下后,為什么最終會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輔的材料不同,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速度減小的快慢一樣嗎?

  ⑶組內討論:用你所給的器材,怎樣檢驗你的想法是否正確?

  ⑷在學生交流評價設計方案后,教師集中大家的意見,統一給出一個標準的格式。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實驗,作好記錄。

  材料種類 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較大、最小”)

  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填“短、較長、最長”)

  毛巾   

  紙板   

  玻璃   

  ⑸實驗結果表明,小車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受到的阻力越  ,通過的距離越    ,運動時間越     ,速度減小越     。

  ⑹推測:假如小車在運動中不受任何阻力,情況又會怎樣呢?

  教學時注意:

  1.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時,要求學生明確這個實驗觀察到什么現象?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把實驗現象及分析填入表格中,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2.實驗過程中,要學生把小組實驗中碰到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大家共同探討解決。

  3.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么?(運動的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距離越長,速度改變越慢)

  4.推理:若阻力變得很小很小(小到0)時,物體運動的距離將很長很長(一直運動下去),速度改變將很慢很慢(速度將會不變,即為“勻速”)。

  5.問題1:若運動物體的速度為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為0)上將如何運動?

  問題2:若物體的運動速度為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為)上會處于什么狀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1) 要提醒學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寫成“和”字。

  (2) 對定律的理解:任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來靜止的,將永遠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將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3)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這個定律,并知道這個定律的因果關系。

  (4) 這個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簡介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結論,教育學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獨立思考,有主見,敢于創新,并使學生初步了解理想實驗這一研究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二、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我國以前有人用“動者恒動,靜者恒靜”來表述物體的慣性.這句話可 備注

  以做如下解釋.物體具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物體運動時要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物體靜止時要保持靜止狀態不變.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運動狀態會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運動狀態改變.

  這里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三、慣性現象

  教師: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下面我們做幾個表現物體具有慣性的有趣實驗.

  1.慣性小球實驗

  我們把一個小球穩穩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彈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彈出去,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

  (演示)小木片彈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處.

  這是由于小球有慣性.但是如何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解釋這個現象呢?

  我們用慣性解釋物理現象,必須抓住慣性的實質.慣性的實質是物體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物體原有的運動狀態.以小球為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于靜止狀態.小球由于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簡言之,物體原來是什么狀態,由于有慣性,它要保持什么狀態,這是解釋慣性現象的關鍵.

  2.鋼筆帽的慣性實驗.

  教師示范:拿一個小紙條放在桌邊上,在紙條上壓一個立著放的鋼筆帽,將紙條迅速抽出,鋼筆帽不倒.(學生操作)

  教師提問: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筆帽為什么不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鋼筆帽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于筆帽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筆帽不倒.

  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教師:我們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使小車和木塊一起運動,小車突然停住時會發生什么現象?(演示,并請學生解釋,教師講評)

  教師:剎車前木塊和小車一起運動.剎車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向前運動,所以木塊向前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4.汽車起動發生的慣性現象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么向后傾倒(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四、學生練習 備注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一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 說明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概括出來的

  2)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一種理想的規律

  二 慣性

  1 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屬性

  3 慣性的表現

  4 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教學

  后記

  (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牛頓第一定律

    第1節 [課前預習] 1.代表人物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雅里斯多德伽利略笛卡兒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是想象中的實驗,但它建立在________基礎之上,經過________,抓住________,忽略__________,從而更深刻...

  • 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 課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目的:理解掌握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用具:斜面 小車毛巾 棉布 木板教學內容:一 復習與引入1.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回憶下,力可以產生什么樣的作用效果?改變運動狀態:動←→靜 快←→慢改...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情感目標...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情感目標...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情感目標...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情感目標...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情感目標...

  • 牛頓第一定律

    [知識要點]1.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 ①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②力是產生物體運動的原因。2.伽利略的運動觀:①他的觀點來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②觀點: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自己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3.:①來源于實驗。...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

  •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

  •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進行合理的推理,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3、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重要應用。教學重難點1、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含義。2、做好演示實驗。...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2021成人乱码 | 一级在线| 日本高清WWW午色夜COM | 岛国精品 |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 JULIA无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 chinese中年熟妇free | av在线大片 | 久久爱www| 蛇女欲潮性三级 | 精品国产1 | 国产乱xxxxx79国语对白 |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观看 | 欧美久操视频 | 日欧137片内射在线视频播放 | 在线天堂资源www中文 | 又大又爽又黄无码A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淫片a级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喊 | 99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日本 | 国产成人剧情AV果冻传媒 | 色屁屁影院www国产高清麻豆 | 国产精品视频–无名网 | 亚洲成人首页 | 91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乱码 | 91sex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 | 97天天综合网 | 古惑仔1人在江湖在线观看粤语高清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主页 | 一本之道无人区 | 国产66av|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 天天草天天操 | 1024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国产网红主播精品av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宅男软件功能 | 欧美bbwbbwbbwxxxx 欧洲中文字幕 | 特黄特黄aaaa级毛片免费看 |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