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悲劇》課例點評
課例----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王曜君
新課程的教學追求:
“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
“不求回答最好,只求人人思考。”
“課堂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
一、教學目標 :
1.自主閱讀,品味故事的生動性。
2.合作交流,感悟語言的潛在美。
3.探究主題,體驗情感的震撼力。
二、設計思路:
1.預習就是自學,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閱讀,它不僅僅是為了字詞,更主要的是對故事的整體感知。----自主中有方法
2.比較文本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語言,能利用文本外的資源加深理解,填補閱讀文本時的“淺”意識,從而突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合作中講深度
3.拓展閱讀是為了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得到升華,加強學生思想的深度,達到體驗情感的震撼力。----探究中求完善
三、自主閱讀預習題:
1.找出最容易讀錯的字3----5個,并注上拼音。
找出最難理解的詞2個,查出意思。
2.故事中最精彩的片段、最有含義的句子、最讓你感動的人物各一個,可與同學交流。
3.與原著進行比較,選擇一處加以辨析。
四、教學流程模塊:
(一)在情景中走進文本:音樂渲染、圖片展示(略讀)
在《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樂中,慢慢展現南極景觀圖片,滾動式出現阿蒙森、斯科特的個人資料介紹,以及作者簡介和兩條南極探險線路圖。
(二)在交流中感知文本:交談切入、由淺入深(粗讀)
1.從《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的名言入手:“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種時刻,是因為它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著光輝,普照著人類暫時的黑夜。”
2.黑夜中出現了哪五顆星辰?特別醒目。
3.感受南極的環境,領略行進的艱難,選擇語段朗讀。
(三)在感悟中解讀文本:講述故事、精讀語段(精讀)
1.講述最感人的故事。
2.邊聽邊思考,用一句話概括故事的內容。
3.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環境惡劣的?讀相關段落(第七節)。
理解“銷蝕”----學生動手查詞典,在比較領悟中解讀詞語。
4.分析人物性格特點,體悟人物精神品質。出示文章第十節:
a.齊讀文段。
b.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c.從詞句的感悟中領會人物的精神境界。“戰栗”、“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為什么?
5.從文章中找出最讓人感動的語句加以細細體會:結合“研討與練習二”進行,著重討論“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根據學生理解的情況,加強朗讀指導,選擇情景步步深入,加以領悟。
(四)在鑒賞中領悟文本:刪減內容、賞析解讀(賞讀)
截取原著中的相關部分,進行鑒賞閱讀,體會表現情感內容方面的異同。著重分析:
157頁第三節末句“因為那時侯豐富的營養所含有的化學能和南極之家的溫暖營房都給他們帶來了力量(原文為‘熱力’)。”
“不僅如此,他們心中鋼鐵般的意志現在也已松懈,來的時候他們滿懷無限的希望,這希望體現了全人類的好奇和渴求,這希望給他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當他們一想到自己所進行的是人類的不朽事業時,也就有了超人的力量……說不定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與其說盼望著回家,毋寧說更害怕回家哩。”
策略:進行朗讀。
個體閱讀----小組閱讀----共同討論----形成共識。
(五)在拓展中體驗文本:比較閱讀、體悟挑戰(悟讀)
閱讀《莫名其妙的“挑戰”》
1.比較閱讀,領悟文章主題,進行情感體驗。
2.學生各自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用思辯思想解讀文本。
3.思考:作者認為北大五名學子登山遇難值得嗎?哪些理由闡明了作者的觀點。
(六)在音樂中融合文本:基調悲壯、撼動心靈(心讀)
再現“研討與練習二”中的第三個句子,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品質?
在背景音樂中,教師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評析,以達到情感的升華,然后出現以下畫面:
“在英國國家主教堂里,國王跪下來悼念這幾位英雄。”----滾動式拉過。
讓我們一起深刻地記住他們----斯科特、鮑爾斯、威爾遜、埃文斯、奧茨----把五個名字刻在紀念碑上(碑在轉動著,它的背面是四個字:“人性之光”)。
五、作業 :
搜集有關探索自然方面的資料,增加和豐富自己的拓展性知識。
你能把這堂課的感受和收獲敘寫出來嗎?
點評----杭州市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李勝建
謳歌人性之光----評教師進修學校王曜君老師教學《偉大的悲劇》
悲劇----偉大的悲劇----悲壯:斯科特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替自己的對手完成一個證明的作用。雖然失敗了,但失敗的過程中卻閃耀著人性的美麗光環:誠實、勇敢。道理很簡單,但要讓學生的心靈與久遠的事情所蘊涵的精神品質獲得意義的聯結、共鳴,似乎是一個難點。然而王老師抓住了學生與文本的契合點,那就是朗讀。朗讀中體驗、感悟文本的感情基調。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不斷地朗讀、品味、體驗語言的魅力,情感的細膩、含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了那種悲壯的情感,形成了一種內心思想的共鳴。朗讀是語文教學回歸到了語言學習的本位,符合語言習得的規律。
揣摩語言,培養語感,領會悲壯的內蘊。新課程非常強調學生閱讀的獨特的個性體驗,強調學生個體與文本的對話,使讀者與作者、讀者與文本構成意義的心靈碰撞,產生思維的藝術之花。而產生這個的基礎是語言,語言是對話、碰撞的載體或場所。王老師深諳此理,揣摩語言,是他本堂課的重點。尋找同類詞,替代原來的詞,辨析、理解、品味不同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美感,讓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和文本的內蘊產生摩擦,形成交流、回旋,從而在反復回環的體驗中習得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就是要適合語文學科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