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孤獨之旅(人教版九年級上)
第10課孤獨之旅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69—77頁。文章節選自曹文軒的小說《草房子》,節選部分描寫了少年杜小康隨父放鴨的經歷,這是一段充溢“孤獨”的旅行,也是主人公成長的過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快速閱讀的相關知識,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2.學習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能夠運用環境描寫抒發感情。
3.培養學生鑒賞、品評文章的能力,能夠體會文章的精妙描寫。
◆過程與方法
1.結合曹文軒的介紹,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創作追求來理解文章。
2.組織學生快速閱讀,把握小說的主要情節線索。
3.設置問題,渲染情境,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杜小康所經歷的“孤獨”之旅。
4.結合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暢談各自“成長”的體會與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夠體會文中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景物描寫與作品的融合。
2.感受杜小康所經歷的“孤獨”感,并體會“成長”所需要經過的歷練,從而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品味“孤獨”,體會“成長”的感受。
2.理解編者命題“孤獨之旅”的含義。
3.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難點
從寫作和文章結構兩方面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突破1.讓學生為節選部分命題,引導其在思索的過程中體會編者命題的用意。2.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體會文中的情境、情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布置學生準備個人“成長”的小故事,查閱作者曹文軒的有關資料,閱讀作品《草房子》,查找電影《草房子》的音像資料或者相關影評。 .
◆學生準備
能夠主動的閱讀作品《草房子》,準備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
教學步驟
(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結合介紹曹文軒及其作品導入 新課。 1.了解作者的創作追求,在閱讀中體
會。
2.鍛煉學生快速閱讀能力,梳理故事情2.快速瀏覽文章,提取故事主要情節。
節。
3.啟發學生,領會杜小康的“孤獨”。 3.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杜小康的
“孤獨”。
4.培養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認識環境4.鑒賞文章,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描寫的作用。 5.體會“成長”,激起情感共鳴。 5.感受杜小康的“成長”,交流成長的感
一、整體感知。梳理故事情節(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介紹曹文軒及《草房子》,從作者“如 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的創作追求 導人新課。 | 1.了解課文是節選文以及作者的創作 追求,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會。 |
2.布置學生通讀文章,概括故事內容。 3.再次瀏覽課文,要求學生復述故事的 主要情節。 | 2.學生快速瀏覽文章,整體認知,概括 故事內容。 3.鍛煉快速閱讀的能力,提取故事主要 情節。 |
二、結合景物描寫體昧“孤獨”(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 學生活動 |
1.提問:“孤獨之旅”是編者加的標題, 你認為合適嗎?還可以怎樣命題? 對于學生的擬題適時評價。 2.提問:文章標題為“孤獨之旅”,請同 學們說說你對“孤獨”的理解。 3.組織學生找出文中描述“孤獨”的有 關語句并朗讀,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對 “孤獨”的體會,領悟杜小康的“孤獨” 感受。 4.請同學推薦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 段環境描寫,并說明理由。從寫作和 文章結構兩方面把握,對學生的推薦 作出評價。 5.總結:環境描寫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 氣氛、抒發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的作用。 . | 1.自擬標題,和文章標題相比較,體會 標題的內涵。 2.暢所欲言,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 驗談一談。 j3.自主閱讀,鍛煉篩選信息的能力;有 感隋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細細品 味;結合自身感受,領會人物情感。 4.鍛煉文學鑒賞能力,推薦自己喜歡的 環境描寫與同學分享,主要從寫作和 文章結構兩方面說明理由。 5.自由朗讀,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以 及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
三、結合課文,暢談“成長”(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提問:杜小康的心理變化過程是怎樣 的? | 1.分組討論后回答: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后 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變得堅強。 | ||
2.提問:作者對鴨群的描寫與表現杜小 康的成長有什么聯系? 3.組織學生暢談自己“成長”的感受。 | 2.回答:有關鴨群的描寫對完成杜小康 形象的塑造有襯托作用,使杜小康的 感受更真實化。 3.聯系杜小康的成長,和教師、同學交 流成長的感受。 | ||
本課總結
文章是《草房子》的節選部分,要注意結合原作的創作追求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快速閱讀文章的能力進一步得到加強,同時,環境描寫的作用也是這篇文章學習的重點。教學方法上,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以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的方式為主。
板書設計
蘆蕩 鴨群景物描寫蘭孤獨——成長風雨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合作的主動性,鍛煉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同時,帶領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欣賞的過程中感悟人生,豐富自我精神世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這篇課文節選自以描寫少年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并且是當代作家的作品,教師可從作家和題材這兩個方面切入教學,和學生進行交流。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受的作品容易進入學生閱讀的視野,通過文章的教學,引導學生培養和提高欣賞小說的能力,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小說的藝術魅力。
補充資料
曹文軒,1954出生于江蘇鹽城農村,1974入北京大學讀書,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著作有:學術專著《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長篇兒童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短篇小說集《啞牛》、《憂郁的田園》、《暮色籠罩的祠堂》、《紅葫蘆》等。其中長篇兒童小說《草房子》獲得多個獎項,還被改編成電影。曹文軒的創作追求一種“古典情懷”的永恒感,他認為藝術是一種節制,因而他的作品呈現出溫暖的憂傷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