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故鄉(人教版九年級上)
第9課故鄉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54-68頁。《故鄉》敘述了“我”重回別過二十余年的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建構了回憶中的、現實的、理想的三個“故鄉”,表達了“我”對未來希望的朦朧追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魯迅小說集《吶喊》的創作背景,梳理總結已學的魯迅作品。
2.學習小說的相關知識,了解小說的基本構成要素和藝術特色。
3.學習品讀人物的方法,能夠運用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領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5.把握作品中對比描寫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梳理小說的敘述線索,明確小說的故事情節。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通過朗讀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作用。
3.通過對楊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導學生品讀人物的方法,并指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分析閏土的形象。
4.提供資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小說的主題以及作者復雜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夠體會“我”重回故鄉所見所思時的悲涼感受,能夠領悟作者對理想故鄉的向往與追求。
2.學生懂得閏土悲劇的深沉和憂郁,進而思考產生這一悲劇的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狀況。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分析閏土、楊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學習品讀人物的方法。
2.學習文中幾組對照描寫,把握對比的寫作方法。
3.領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難點
1.理解文章最后的議論語句,探討小說的主題。
2.領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教學突破
1.抓住對比這一寫作手法,主要分析故鄉的變化和故鄉人的變化,兼及其他。尤其要抓住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變化,再究其根源。
2.由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作品主題的探討,把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前,布置學生預習,要求:查閱魯迅小說集《吶喊》的有關資料,以及了解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社會狀況,翻讀已經學過的魯迅作品。
2.第二、三課時前,準備有關小說主題的資料。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前,查字典,學習生字詞。預習文章,通讀全文,總體感受。查閱有關資料,對作者的創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形成感性認識。
2.第二、三課時前,可以嘗試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故鄉景象、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同學問互相探討交流。搜集魯迅的相關資料,翻讀已學過的魯迅作品,與《故鄉》的學習結合起來。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結合魯迅作品的介紹,導入 新課。 1.結合學過的魯迅作品和課前查閱的
資料,進入新課的學習。2.訓練學生整體閱讀文章。 2.總體感知文章,把握敘述的順序和線
索。3.朗讀教學。 3.認真朗讀文章景物描寫,體會其中傳
達的情感。4.引導學生認識環境描寫的作用。 4..結合文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結合魯迅作品。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結合魯迅作品的介紹,導入 新課。 2.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請學生簡要介紹 小說集《吶喊》以及20世紀初的社會 狀況,提示其把握好介紹重點。 3.轉入課文的教學,請學生瀏覽課文, 提問:“我”是何時回故鄉的?在故鄉 呆了多長的時間? 4.進行學習方法指導:閱讀應抓住課文 中時間或地點等轉換詞,可幫助你把 握文章脈絡。 | 1.學生回憶此前學過的魯迅的作品,如 散文《風箏》、小說《社戲》等等。 2.學生課前查閱好資料,介紹自己整理 的相關資料,同學問相互補充、評價。 3.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深冬回鄉, 呆了大約半個月。因課文中提及:第 二日、過了三四天、又過了九日。 4.體會文章轉換詞的作用,積累學習方 法。 |
二、設置問題。梳理小說情節線索(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提示:既然能從文章中分析出“我” | 1.總結回答:按照“回故鄉”、“在故鄉”、 | ||
在故鄉呆了大約半個月,說明小說是 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的。那么小說按 照時間敘述了哪些主要情節? 2.提問:回故鄉的活動是敘述的主要線 索,但中間還穿插了什么故事情節? 3.講解分析:作者不僅僅描寫了“現在” 的故鄉,還描寫了“回憶”中的故鄉。 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何在?這有待 于我們進一步理解課文來解答。 | “離故鄉”的情節安排,描寫了“我”回 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2.回答:還回憶了少年時和閏土相處的 一段時光。 3.認真領會插敘描寫,同學問互相討 論,帶著疑問深入理解文章。 | ||
三、朗讀教學,體會故鄉景色的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組織學生找出并朗讀文章中的景物 描寫。 2.提問:這幾段景物描寫分別描寫的是 什么時期的故鄉?你讀后有何感受? 3.肯定學生的回答,繼續引導并分析: 描寫“回憶”中的故鄉都用暖色調,深 藍、金黃、碧綠,給人靜謐安祥的美; 描寫“現實”中的故鄉時則用冷色調, 蒼黃、深黛,讓人心感悲涼。 4.分析:小說環境描寫看似閑來之筆, 實則可描繪情境,烘托人物心情。 | 1.找出并朗讀景物描寫段落,體會其中 情感感受。 2.經過討論交流后回答:“回故鄉”時所 見、回憶中的神異圖畫、離鄉時的景 色、朦朧想象中的景色;故鄉的景色 有變化。 3.再次朗讀景物描寫片段,對比幾次景 物描寫,體會文字傳達的意境,由此 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4.結合文章領會老師的分析。 |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復述,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進入本1.復述小說主要情節,復習上節課所學
課。 內容。
2.分析楊二嫂形象,指導品讀人物的方2.分析楊二嫂形象,學習品讀人物的方法。
法。
3.指導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分析閏土3.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分析閏土形象。
形象。
4.朗讀教學,學習對比寫作手法。 4.在朗讀中體會對比寫作手法的作用。
一、分析楊二嫂形象,指導學生品讀人物的方法(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請學生復述小說主要情節,復習上節 課所學內容。 2.提問:我們品味過故鄉景色的變化, 故鄉還有什么變化? 3.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回答:楊二嫂是 個怎樣的人?通過什么可以看出來? 根據學生回答適時補充、引導。 4.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指導學習 品讀人物的方法。 | 1.復述小說主要情節,進一步熟悉文章 內容。 2.回答:人的變化。 3.經過自由閱讀、討論和交流后回答: 從楊二嫂的肖像、語言、動作描寫,以 及她發展變化的過程來理解這個人 物。 4.由分析具體人物提升到學習品讀人 物的方法,尤其注意在對比變化中、 文章前后聯系中品讀人物。 |
二、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通過對比分析閏土形象(約 分鐘)
l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l 1.組織學生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分析 | l:分組討論,全班發言,講述各自對閏 | ||
閏土形象,要求先概括人物性格特 點,再講述理由。 2.評點學生回答,提示學生對比手法對 塑造閏土形象的作用。分析少年閏 土和成年閏土形象。 3.總結講解:小說進行了閏土外貌、動 作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 度等方面的對照描寫,刻畫了他由 “小英雄”到“木偶人”的轉變。 4.提問:是什么原因使閏土產生了這樣 的變化? | 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形成討論交 流的氣氛。 2.找出文章中閏土前后對照描寫的相 關語句或段落,在對比中體會閏土形 象。 3.默讀,領會文章中對照描寫的相關信 息,體會閏土性格特點的變化,領悟 作者從閏土變化中感受到的悲涼。 4.回答: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 紳,使他苦得像一個木偶人了。 | ||
三、體會小說對比的寫作手法(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提問:對比是本文重要的寫作手法, 除了對比故鄉前后景色,以及楊二嫂 和閏土前后的對比之外,還有哪些對 照描寫? 2.請學生評論這兩組對照描寫。 3.提問:作者通過對比描寫要突出什 么? 4.組織學生朗讀文章,按照對照描寫的 不同內容分組朗讀。 、 | 1.通過閱讀課文回答:“我”和閏土關系 的前后對照,“我”和閏土與宏兒和水 生的對照。 2.根據文章內容,評論這兩組對照描 寫。 3.回答:通過對比描寫突出故鄉前后的 變化。 4.有感情地朗讀文章,體會對比描寫的 前后變化。 |
教學步驟
(第3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體會 1.繼續學習本課,結合課文理解“我”回
“我”回鄉心情的變化。 鄉心情的變化。
2.從情感入手,領會最后的議論語句。 2.沿著“我”的心情變化,領會議論語句
的內涵。3.提供資料,研討小說主題。 3.探究學習,就小說主題發表自己的看
法。4.解決學生疑問。 4.自由發言,積極探討。
一.結合交童.體會“我”回多心情的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r | 學生活動 |
1.復習上節課內容,進入“我”的形象的 分析。區別作者和“我”。 2.提問:未見閏土前,“我”有關閏土的 記憶是怎樣的?“我”見閏土前后心 情有怎樣的變化? 3.講解分析:見面前后的心情是“我”回 鄉心情的一次重要變化,與閏土見面 時“我”幾次“說不出話”的原因都有 所不同,要求學生仔細體會。 4.組織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我”心情的 語句有哪些?“我”心情的變化過程 是怎樣的? |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繼續學 習本課。根據小說的特點理解“我” 和作者的不同。 2.回答:見閏土前,在“我”心中,閏土就 代表著美麗的故鄉的一切記憶。未 見時,“我”心中充滿期待、憧憬;見到 后,覺得隔著厚障壁,心中悲涼。 3.通過教師分析,體會美麗的故鄉在 “我”心中幻滅的悲哀。理解開始“說 不出話”是由于興奮、乍見之下的陌 生,最后“說不出話”則是由于彼此隔 膜。 4.討論、交流后回答:“我”的心情經歷 了回故鄉、見故鄉、憶故鄉、憶閏土、 見楊二嫂、見閏土、離故鄉幾次變化。 |
二、分析最后議論語句,理解作者復雜的情感(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提問:作者通過對比描寫了故鄉景物 的變化、故鄉人的變化、“我”回鄉心 情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許多 變化? | 1.回答:文章題為“故鄉”,就是意在通過 對比來突出描寫“回憶”中的故鄉和“現 實”中的故鄉的反差,從而表達作者對 “理想”故鄉的向往的情感。 | ||
2.提問:“我”的心情變化與故鄉種種變 化有何關系? 3.指導學生理解“我”離鄉時的復雜心 情。 4.提問:“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 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應該怎樣理解? 5.提問:“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 茫遠罷了。”應該怎樣理解? 6.提問:“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 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 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應 該怎樣理解? 7.分析講解:注意將語句聯系起來看, “我”的復雜情感反映了“現實”故鄉 對“我”“回憶”中的故鄉的毀滅,而對 于“理想”中的故鄉的構思又伴隨著 彷徨和希望。 | 2.回答:“我”回鄉心情的變化是故鄉種 種變化對“我”心情影響的直接表現。 3.朗讀“我”離鄉的段落,體會文中情 感。 4.回答:隱含意義是指我在探索、跋涉 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國家和民族的 路。 5.回答:反映了“我”在前進道路上的彷 徨和茫然,缺乏創造新生活的信心和 勇氣。 6.回答:關鍵在于人應該去爭取、創造, 應該積極面對未來。作者沒有承諾, 但是給了我們希望,鼓勵我們去追 求。 7.再次朗讀離鄉的段落,結合教師的講 解品味作者的復雜情感。 | ||
三、組織對小說主題進行探究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提供關于小說主題的三種說法,組織 學生討論。 2.講解分析:“我”對“理想”故鄉的憧 憬,實際上也是“我”對“新生活”的向 往。課文中提到了三種生活,結合課 文,說說你對這三種生活以及“新生 活”的理解。 3.請學生就各自文中疑問處自由發問, 師生共同探討。 | 1.針對小說主題的三種不同說法:“隔 膜說”、“農民問題說”、“批判辛亥革 命說”進行討論。 2.結合之前有關小說主題的討論,理解 閏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楊二嫂“辛 苦恣睢”的生活、“我”“辛苦展轉”的 生活以及“新生活”。 3.閱讀文章,提出問題,積極探討。 |
本課總結
這篇作品具有“悠長的憂,悠長的美”,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認識作品的主題、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學生應懂得:欣賞小說,關鍵是了解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既要使學生懂得作品的基本內涵,又要保護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板書設計
故 鄉
魯迅
回憶中的故鄉
↓ /楊二嫂
故鄉的景色一變一故鄉的人 |閏土
(對比的手法) \“我”
↓
現實的故鄉
理想的故鄉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這篇作品的主題具有多種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從分析人物形象人手,在形象的對照中分析人物形象,進而層層揭示出作品的主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據即可。這是文章教學的關鍵和突破點,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以及懂得分析人物各種行為表現的深層原因的途徑,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遷移運用。
教學探討與反恩
培養學生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是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指導思想,教師教學中通過文章的教學,不僅應指導學生理解本篇作品的主題內涵、人物形象等,還應使學生學會品讀人物的方法,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另外,小說教學首先是要喚起學生對作品情感上的認同、共鳴,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體會作品的情感氛圍。
補充資料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轉而進行文藝創作。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設后,他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一生創作頗豐,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等各種文學樣式都有作品問世,且成就極高,現有《魯迅全集》出版。魯迅的一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一面旗幟,極具號召力和凝聚力,是青年精神上的導師,也是一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