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故鄉(蘇教版九年級上)
第5課故鄉教學內容
小說以“我”回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遭遇與精神病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2.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3.了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過程與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2.揣摩抒情意味的語言特色,背誦積累精妙的描寫段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
3.理解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難點
1.以中心事件為線索結構文章。
2.最后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教學突破
1.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對比朗讀。
2.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閏土從少年到中年、楊二嫂從青年到老年,肖像、語言、行為、思想、性格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課前查閱相關資料。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毒學生準備1.預習課文。2.在預習的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結合創作背景,導入 新課。 1.結合作者介紹進入新課。
2.設置問題,討論第一部分。 2.討論交流,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3.指導學習課文第二三部分。 3.討論交流,學習第二三部分
一、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 學生活動 |
1.導入 新課: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 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寫于 1921年的一 篇小說《故鄉》。 , 2.板書課題并講解:“故鄉”這一題目, 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 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 | 1.回憶以前學過的魯迅的課文,想象 魯迅筆下的故鄉是什么樣子。 2.聽教師講解。 |
的場所和環境。 3.提問: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同 學們知道是什么?提示:對于一般人 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 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 不同。 4.給予鼓勵。然后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點名讓兩三位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 3.瀏覽課文,思考教師提問。明確: “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 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令“我”寒 噤。 4.被點到的學生復述故事,其他學生 聽復述,然后補充。 |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講解:小說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回 故鄉搬家的所見所聞。請同學們以 “我”回故鄉——“我”在故鄉—— “我”離故鄉為線索,將課文分成三 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提問: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 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么特點?應該 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系上下文,這 個句子起什么作用?提示:由于故鄉 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 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故鄉,對懷疑加 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復雜的思 緒和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故鄉的對 比作了鋪墊和暗示。 | 1.瀏覽課文,討論交流。明確:第一部 分(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 去)寫故鄉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 悲涼的心情,交代“我”回故鄉的目 的;第二部分(“第二日清晨我到了 我家的門口了”到“已經一掃而空 了。”)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 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 插入對楊二嫂的描寫,作為襯托;第 三部分(“我們的船向前走……”到 全文結尾)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 和感受。 2.思考問題。分析、明確:這個句子采 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 構。“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 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 ||
3.補充講解: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 下,轉換自然。提問:第四段開頭寫 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 的故鄉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寫法, 下文應該寫故鄉“好”在哪里。可是 下面卻用“但”字一轉,說故鄉的“美 麗”、“佳處”“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 辭了”這是為什么?提示:這要聯系 全文來看。后面寫記憶中的故鄉, 只是少年時代的“我”眼中的故鄉, “時時記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鄉 的局部的“神異的圖畫”,沒有也不 可能要求一個少年對故鄉的全貌進 行整體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 意力集中在閏土身上,因而他“時時 記起的”只能是閏土與他所到之處。 同時在這二十余年里,中國始終處 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之下,故鄉不會有什么令人難忘的 美好記憶。 4.給3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這部分 課文。巡視課堂。 | 3.展開討論,最后明確:故鄉如此的荒 涼又與少年時代的記憶產生了很大 的矛盾,“我”剛剛回到故鄉,在未了 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 度加以解釋了——“本沒有什么好 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 下文,點出此次回故鄉的目的。 4.自讀課文第一部分,還有其他疑問 提出來討論交流。 | ||
三、學習課文二、三部分(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講解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 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指導學生 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對比人物前 后的變化。 | 1.找出這些句子:“非常難。第六個孩 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 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 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 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 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多子、饑 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 一個木偶人了。”等等。 |
2.鼓勵學生:同學們找得非常好。讓 學生對比思考:為什么閏土變成“木 偶人”了呢? 3.提問: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 樣認識?在文中楊二嫂起什么作 用?指導學生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 句,并概括。提示:在小說中,楊二 嫂是作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 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 實。 4.提問:這一部分寫了“我”和宏兒的 幾句對話,作用是什么?讓學生思 考并討論,引導學生找出答案。 5.繼續講解:“我”這次回故鄉,已經感 到與閏土的隔膜,那么宏兒與水生 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 “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 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 活”的議論和企盼。 5.提問:小說最后三個自然段是以議 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中 心是什么?和小說主題有什么關 系?引導學生概括歸納。 | 2.討論交流。明確:多子、饑荒、苛稅、 兵匪、官紳苦得他像一個木偶。 3.找出:“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 仃的圓規”;“……慢慢向外走,順便 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 出去了。”概括出:尖刻、能說會道、 令人可鄙;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4.思考討論。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 出宏兒的天真和對水生友情的留 戀。 5.聽教師講解并積極思考。 6.思考問題。明確:小說中的“我”既 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 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但他意識 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向往和追求新 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 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 |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出重要語耐,討論交流。 1.討論交流,分析課文重要語句。
2.小結并布置練習。 2.完成課后練習。
一、組織學生繼續討論交流(約 分鐘)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小說的 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 中還有一些語句需要認真分析、思 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說的主題。提 問:“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村,沒 有一些活氣”。這一句中,為什么用 “橫著”?用了“荒村”為什么還要用 “蕭索”?把“活氣”改為“生氣”行不 行?指導學生討論。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并適當補 充。提問:“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 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 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怎么能成為 “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提示:這 里,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判斷 句來理解,而是要聯系上文理解。 3.提問:小說為什么要用許多篇幅寫 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這和全 文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指導學生 | 1.討論交流,最后得出:“橫著”是不整 齊、不規則Ij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種 “被遺棄”的動感;“蕭索”是形容詞, 突出了悲涼的氣氛,“荒”字描繪出 村落的凋蔽和沉寂,這里都是寫 “我”看到家鄉的感覺。一動一靜, 動靜結合,寫得具體而形象。這樣 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 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 的生命力,用在這里不確切。 2.討論并明確: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 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 鄉,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 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故鄉。 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 來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正是協 調一致的。 3.討論明確: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 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 “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 | ||
從兩方面考慮。第一,這些敘述和描 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 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 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后面 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 來,而把生活寄托在神靈身上,變得 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第二,正 因為“我”從閏土那里知道了許多希 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 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 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 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 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 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 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 4.提問:“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 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 迫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 應怎樣正確理解?指導學生討論交 流。 5.提問:“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 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 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指導 學生討論交流。 | 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 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 對未來的朦朧的希望。這兩點正是 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 在。 4.討論明確: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 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 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 都麥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 沒成立,魯迅并沒找到解決中國問題 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 憬 不免朦朧。 5.討論明確: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過經過努力才能實 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 活的堅定信念。 | ||
二、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小結:《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 感受為線索,描寫舊中國農民的生 活遭遇和精神病痛,抒發了作者對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問相互隔膜的 深沉的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 求人生新路的執著精神。 2.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 1.結合教師小結,回憶討論過的問題。 2.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課文中 的人物形象和語言。進而加深對小 說主題思想的理解。 |
本課總結
《故鄉》是一篇取材于作者親身經歷的小說。通過本文學習,學生了解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遭遇與精神病痛。小說抒情性很濃,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而產生的深深憂慮,同時對魯迅小說的語言風格和作品深刻的內涵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第5課故 鄉
閏土:小英雄,活潑,勇敢(兒時)木偶人,遲鈍,麻木(現在)
楊二嫂:豆腐西施刁蠻,自私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課文篇幅比較長,難度比較大。對于課文中的難點不必一一解決,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重點問題,其余的可讓學生合作探究。關于本文的主題是一個難點,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把握,特別是課文最后關于“路”的議論,是分析課文主旨的關鍵。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討論。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給加點字注音。
模糊( ) 縫隙( ) 禁不住( ) 鄙夷( )
陰晦( ) 親戚( ) 鵓鴣( ) 顴骨( )
2.選擇正確的義項。
①陰晦(, )
A、夜晚B、夏歷每月末一天c、昏暗
②素不知道( )
A、本色B、平素、向來c、事物的基本部分D、白色的
3.填空
①《故鄉》選自魯迅的小說集________。
②《故鄉》以________為線索,通過________的變化,描繪了________
,揭示了________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________的愿望。
4.下列各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A、兩手搭在髕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
B、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c、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
D、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 )
5.說說下列句中省略號的作用。
A、“我們沙地里,潮汛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B、“啊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c、“種出的東西,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答案與提示:
1.略
2.①D②C
3.①《吶喊》②“我”的見聞和感受;故鄉二十年前后;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的景象;廣大農民生活困苦;對現實不滿,追求新生活的迫切。
4.A、比喻B、借代C、比喻D、借代
5.A、話猶未盡,顯示少年閏土活潑,經驗豐富B、中年閏土遲鈍、麻木,說話謙恭
而又含糊。c、欲言又止,表現中年閏土生活悲苦,倒不盡的苦水。
個性練習設計
閱讀課文倒數第三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1.對文中的“路”有四種理解,你同意哪一種( )
A.地上的路
B.人生的路
c.既是地上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D.我自己的另一條路
2.3個“辛苦”的不同含義是________。
3.“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指( )
A.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
B.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c.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D.以上三種都不是,新的,遙遠而渺茫的生活
4.這段所用的表達方式是什么?
答萊與提示;
1.提示:本題重點考察對文中重點詞語的理解能力,“路”既指“地上的路”,叉指“我所希望的閏土和水生們能有新的生活”,一種“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我’正在尋找但還未曾找到的一條實現新生活的道路”,也是“人生的路”。所以答案是c。
2.“辛苦”的不同含義是奔波勞碌、辛勤勞動、挖空心思。
3.D
4.本段主要的表達方式是議論。
教學探討與反思
魯迅的文章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深奧難懂,因此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不宜過多的對這些問題深入講解,只要學生能理解大意即可。教學中重點是對兩個主要人物進行分析,通過前后的對比,揭示出小說的主題思想。
補充資料
1.關于《故鄉》的背景及有關資料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西直門內公用庫八道灣ll號的住宅,于11月2l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鄉紹興.在家停留至當月24日,與同校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后,魯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只把三只書箱寄存在五云門外張欄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于29日回到北京。 ,
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伙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過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向魯迅講述了他的悲慘處境,引起魯迅的深切同情。后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于小說《故鄉》之中,并以章閏水的原形,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