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教案7
依據: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
學法指導:從三個方面有機滲透學法指導:1、 講解過程中示范和點撥。2、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自悟和總結。3、 練習設計中,引導學生運用、遷移。
教學設想:在文章倒數第三行并不顯眼位置上的\'女兒綠\',是朱自清先生自創的獨具魅力可以輻射全篇的奇巧之詞。由此切入,逆向推導,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變濃厚的興趣為主動求學的動力,而且整篇文章的分析也可以由點到面,延伸到寫景、狀物、抒情各個環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綠色是大家喜愛的顏色,但大家聽說過\'女兒綠\'?觀賞過女兒綠嗎? 如果沒有請打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綠》。(引起學生對\'女兒綠\'的注意。)
二、 請一組學生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十二三歲小姑娘\'的特征。(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女兒綠\'的具體寓意創設條件。)
三、 閱讀品析第三自然段
1、 請順著我朗讀的引導,品味梅雨潭的綠是否具有女兒的魅力。目的:學生邊聽教師配樂朗誦,一邊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綠意盎然的畫面。(為學生品析梅雨潭的綠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第三段末的女兒綠與段前的博喻、比較、想象結合起來,由\'女兒綠\'這一點,延展到對文章寫景狀物各個環節的分析。)
2、 教師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顯示的情與景。(通過教師精講示范學法,有利于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3、 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綠\'、\'比綠\'、\'想綠\'的描寫。注意啟發學生從\'十二、三歲\'這個年齡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 仿寫練習: \'我若能 …\'寫幾個句子。(加深學生對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5、 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為什么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啟發學生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經歷。(把握情與景的對應關系,突破難點。)
四、 引導學生回顧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