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教案7
對教學內容的總體思考散文,可以\'鏗鏘得象詩,雄壯得象軍歌、生動曲折得象小說,活潑尖銳得象戲劇的對話\'。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樣的表現形式,作者總是要追求他的某種真摯情致的表現。
教學大綱中對高中階段的散文教學有明確規定:理解和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及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
考綱中亦規定考生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初步評價鑒賞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感受文字內外的氛圍、情調和特色。而近年來高考試題對現代文閱讀題型的設計也多側重考核學生的理解分析力。
《綠》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將要學習的第一篇散文。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有關散文這一文學體裁的知識。借助本文要引導學生掌握從事與意相合、情與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脈搏,從而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藝術想象力。
德育目標:體會作品中流露出的對新生活的熱切 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依據
1、大綱、考綱的要求 2、學生實際基于上述認識,我決定進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嘗試,把這篇文章作為一個范例,借助這一名篇引導學生學會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訓練學生\'整體認知\'的閱讀方法。并把這篇文章放置到整個散文單元教學中去考慮,舍去旁枝,利用現有教材內容,緊扣文章語言點,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分析的能力。
教 學重 點
抓住最能透視文章神韻的詞句,引導學生從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依 據: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把握文中情與景的對應關系。
依 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輔 助手 段:多媒體軟件、計算機
教 學方 法: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比較法:抓住特色,求同存異。練習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