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備課筆記
一、課文悟讀越巫為人驅鬼,自己卻怕鬼,這源于他心中有鬼。因此,越巫誤己在先,欺人在后;其可悲為最,可惡為次。
越巫至死不知投砂于他的是人不是鬼,這說明他相信世上確實有鬼。你看他“鳴角振鈴,跳躑叫呼”的樣子多么虔誠,他若不信有鬼,早叫他人看出了破綻,或是自己在某一環節忍俊不禁。一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雖為吹牛惑眾,但亦足顯其癡迷,自信法力可以凌駕于眾鬼之上;至于后來的三次遭飛砂襲擊,更是毫不懷疑地以為自己遇到了鬼,于是由“首岑岑”(血已涌)到“角不能成音”(氣已弱)再到“惟大叫以行”(魄已散),直至后來的“舌縮不能言”(膽已破)“膚色如藍”(人已死),我們都能夠看出他已鬼迷心竅,魂人泥淖,自欺至死,可悲可憐。
我們再來看看越巫生長的“土壤”,越巫之所以能行騙成功,源于眾人心中亦有鬼。所以才會病而不求醫,酒食奉巫師;而當巫師于壇場上滿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大嚼,于人群中招搖取財時,民眾是以怎樣無知與無助、純樸與愚木、崇敬與信仰的眼神在注視著他,這又是多么可悲可嘆的一幕啊!更不知,越巫被嚇死之后,有幾個人會幡然醒悟?巫師自欺,是一人之悲;眾人自欺,乃民族之悲。巫師騙財,損人民一時之利;邪說惑眾,乃為人民難醫之毒瘤啊!
讀罷故事,掩卷細思:借古鑒今,敬醒世人。
二、亮點探究
1.文章中“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他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為什么越巫不論是否治好他人的病,大多數人都不懷疑他?
探究學習:
越巫惑眾騙財固然可恨,民眾的迷信愚昧為越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卻是最發人深省的。
2.文中少年的舉動雖為惡作劇,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學習:
少年有著清醒的頭腦,他痛恨越巫,勇于捉弄、懲治他,并于無意間為人們除去了騙財惑眾的“這一個”,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人。
3.文章寫越巫三次遭砂石襲擊,他的動作與神態有什么變化?請品味作者用語的簡潔、傳神。
探究學習:
初遇“鬼”時,越巫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已是“心大駭”,“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騙子色厲內荏的形象躍然紙上。“鬼”又出現時,則“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已見得膽氣下沉,氣息漸弱。而“鬼”三至時,已是“手栗氣懾”、“角墜”、“鈴墜”、“惟大叫以行”這情景,哪是魂飛魄散、落荒而逃一類字眼可以形容的。
該情節用語簡省,音節漸短,足見氣氛漸緊,又輔以“角”、“鈴”兩道具的巧妙使用,加速了情節的發展,凸現了人物的惶恐情態。
4.文章最后一句話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學習:
用冷峻、深刻的語言寫出了越巫的可悲與可憐,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意味。
5.想像一下,越巫死后,他的妻子、村民、那幾個少年以及官府分別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探究學習:
此題開放性較強,但要注意這些人的身份及他們所處的時代、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因素。
三、選題設計
1.研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若干篇,談談《越巫》的重要意義。
研究方法:
(1)研究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