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備課筆記
(2)志怪小說產生的根源。
(3)志怪小說對后世的影響。
(4)志怪小說的精華與糟粕。
參讀書目: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干寶《搜神記》;
張華《博物志》。
2.方孝孺研究。
研究方法:
(1)方孝孺的籍貫及生平。
(2)方孝孺的死及評價。
(3)方孝孺的學術宗旨及特點
(4)方孝孺的政治主張。
(5)方孝孺的文章特色。
參讀書目:
齊周華《名山藏副本》下卷;
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
金賁亨《臺學源流》;
《遜志齋集》;
李贄《續藏書·方孝孺傳》;
《明史·方孝孺傳》;
謝鐸《赤城新志·方孝孺傳》;
陳紀《正學先生事狀》。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方孝孺后裔宗譜在北京被發現
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因忠于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終遭滅門之災,聽說是滅十族(包括他的學生和朋友也一律問罪)。方孝孺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個歷史謎案。最近,筆者看到一本《上海著姓望族》和安徽廬江《方何宗譜》(28卷)后,終于揭開這一歷史謎案。方孝孺在上海南匯和江西廬江都留下了后裔,不過南匯方氏曾改姓余,后復姓方,廬江方氏后裔現已改姓何氏,不姓方了。現將有關資料整理出來,供對此感興趣的專家和學者參考。其中《上海著姓望族》《南匯縣方孝孺后裔方德宗家族(余氏家族)》記載:“據《松江府志》載,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難時,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寧丞魏澤匿藏之。托余學夔攜避松郡華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門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后欲入贅為婿,又改姓余。子姓繁衍,至萬歷17年(1609)己酉督學楊廷筠令復本姓,建‘正學書院’云云。及考明史,方孝孺傳有異,又朱國楨《遜國名人傳》載始末頗晰,未知熟是。余環,為方孝孺7世孫。其先避亂隱居松郡泖上。余環復遷南匯縣十九保大鳧涇南村。余采(環子,方孝孺8世孫),字元高,號竹癯。余采剛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嘗與婺源士子同舟,后該士子卒,余采出資含殮還其喪。晚歲以明經教授江右、閩粵,多所造就。余采子道南、道東,皆方孝孺9世孫,復方姓入學,重刻《遜志齋集》行世。”
另筆者在北京發現的安徽廬江《方何宗譜》(28卷),清何盛財等修。何乘驤等纂。清光緒27年二友堂木活子本。該宗譜《處士通公像》的《序文》寫道:“先生始來潛指邑為姓,卜居于縣東里居宅兆咸在焉。余謬揣先生之意,以忠良孑遺托跡茲土,旭日之始升于東而冀其后之當午于廬也。”另對通公介紹說:“圣公長子,有歙縣遷廬,因郡更氏,易方為何,遂為廬江何氏始祖。娶張氏,生三子:彥清、彥良梁、彥澄。”
●卡片② 不畏滅族的方孝孺
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縣北鄉溪下村人。他是明初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從師于大學者宋濂,盡得其所學。方孝孺通經史,擅詩文,博學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稱“正學先生”。洪武年間,蜀獻王聞其賢,聘他為世子的老師,把他的書房稱之為“正學”,故世人以“正學”代稱其名,表示對他的敬重。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改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