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教案5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
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現了梅雨潭的綠
有靈性。
8、問:作者筆下的“綠”和“瀑”你覺得哪一個更美?為引導討論,激
什么? 發審美感受,培
明確:“綠”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寫“綠” 養正確審美能力。
運用了加倍描寫的藝術手法,從多側面多角度具體細致地描繪了
綠的種種特點:從視覺的角度,從潭水的面積形狀寫它像荷葉; 引導體會從語
從綠波寫它像裙幅;又從觸覺的角度,從水的亮度寫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從感受的角度,寫潭水的潔凈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從而
較,廣泛聯想,經過這樣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筆下 學會審美。
立體化地呈現于人們的眼前。而寫梅雨瀑,雖然也十分逼真傳神,
但都角度較單一,只是從視覺的角度寫了亭的姿態,寫了瀑布的
遠景和近景,就是寫水花,也僅是寫它的色澤、形狀和活潑可愛
的靈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綠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襯托”地位,
也就無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動于字里行間的深情在感染著我們。段首以“招
引”和“追捉”兩詞, 傳神地表達出作者心旌搖蕩的激情。“招
引”是客觀物象影響于游覽者,“追捉”則是游覽者傾注感情于客
觀物象。正因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諸詞,以及
一連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體表現。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
之間撞擊飛濺,作者也“心中已沒有瀑布了”,只“隨著潭水而
搖蕩”——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張開兩臂抱住她”,
然而,這只是“一個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樣是一個
妄想,“可愛的,我將什么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贊
頌之情奪口而出,稱呼而由“她”變為“你”,神往、陶醉、傾
而生的百般珍愛之情則傾瀉而出,想裁為帶、挹為眼,最后還
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著”“撫摩著你”,“掬你入口”,
至此,作者的感情在與景物描寫的交融中已抒發到了極致,而讀
者的感情也被這如畫的美景和濃烈的詩情激發到了極致,于是,
“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便成了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心聲。
而正是在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個熱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
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愛綠的主旨;另一方面,則顯示了文章結
構的精巧:(1)開頭與結尾重章疊唱,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三)總結
1、1、問: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
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
的謳歌綠色呢?
明確:綠色是一種象征生命的顏色。本文作于北伐戰爭的醞釀
時期,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積極向上的
思想感情。
2、學生再讀課文。
(四)作業練習
1、畫出課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標上序號,體會運用比喻的好處。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寫法,運用比喻、比較、擬人等手法描寫你熟 的基礎上,激悉的一種景色。發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