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案 5
19、魚我所欲也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本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中的重,難點。課上以誦讀為主。通過誦讀,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體會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本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教師應當提倡互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鑒賞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