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案7(內(nèi)含練習(xí))
教學(xué)目的:1. 積累文言詞語。2. 準確、明白地翻譯文句。3. 學(xué)習(xí)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4. 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教學(xué)重點、難點:1. 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對論證方法的理解課文研討一、整體把握1、作者作品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xué)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xué)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xué)術(shù)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fù)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陡孀由稀返闹饕獌(nèi)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yīng)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yīng)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人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2、字詞掌握【所欲】“所”動詞,相當于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镜眉妗客瑫r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緪骸縲ù,厭惡,與“欲”相反!净肌康溁迹瑸(zāi)難!臼埂考偃,假使。下文“使”義同!竞尾挥靡病坑惺裁床豢梢允褂玫哪?【由是】按照這種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見!痉仟殹坎粌H僅!疚饐省坎粏适Вㄆ浔拘模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径埂抗糯埢蚱渌称返钠髅!靖恐蠡蛘舫傻闹瓲、糊狀、凍狀的食品!竞魻柖c之】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吃。爾,助詞!觉頎枴坑媚_踐踏著!静恍肌恳蜉p視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ú)四斗為一鐘。萬鐘:指很厚的俸祿!竞渭印浚ㄓ校┦裁匆嫣!痉睢糠钍!舅R窮乏者得我歟】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鞠驗樯硭蓝弧繛椋瑸椋ㄖ┤洌簭那盀榱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窘駷閷m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èi,介詞。第二個“為”,wéi,動詞,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颈拘摹刻煨,天良 3、課文講解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論點。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而取義”的結(jié)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第一層中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引出論點,雖然很巧妙,但比喻畢竟不是嚴密的論證,第二層就直接對論點進行較深入的分析與闡釋了。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fā)展到極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第二、三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guān)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枴倍c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耙缓勈,一豆羹”雖然比“萬鐘”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里作者又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shù)量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yīng)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