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兒》教案2
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小黑板顯示: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里)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學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1)并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舍不了的鄉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回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于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們總有回歸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棗兒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棗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