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1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朗讀練習,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概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詩以一只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詩一問一答,直接抒發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二、賞析第一節詩
1、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義。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預示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2、詩中三個“這”字所指代的分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個“這”字分別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語“土地”“河流”“風”和“黎明”。“這”字與題目中的“這”字呼應,強化了“鳥”與“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關系,突出了鳥兒護衛祖國的主動性,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3、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突出了鳥兒的“愛國者”“吹號者”的形象:歌唱“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即是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做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著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而呼號禮贊,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一天。
4、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回答:“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詩人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表達強烈地愛國之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三、賞析第二節詩
問:第二節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與第一節詩是會么關系?談談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