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孔乙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
2、在具體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描寫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孔乙己悲劇生活的社會根源。
[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握主題
[教學時數] 四教時
一、導語:
二、 時代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1918年冬天,發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志,后來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在當時的文化教育領域,雖然在1906年就廢止了封建科舉制度,但封建復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魯迅先生針對現狀,寫了二十多年前的社會現實,啟發人們將其與當時現狀進行對照,懂得批判與取舍。
三、作者介紹: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從文學創作方面講,魯迅前期創作成熟和影響最大的是小說,而他后期則主要從事雜文創作。小說集:《吶喊》《彷徨》,《狂人日記》是新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他寫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雜文集:詩集:《野草》
四、讀課文
1、檢查預習,正字注音
闊綽(chuò)闊氣。綽:寬綽,如綽綽有余
羼(chàn)混和,摻雜
綻出(zhàn)突露出來。比較“綻”“淀”字
間或(jiàn)偶然,有時候。注音“中間”讀jian
拭(shì)擦 蘸(zhàn)打折(shé)打斷 附和(hè)(言語動作)追隨別人(多含貶義)。比較:和平he
不屑置辯(xiè):認為不值得爭辯
頹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傷害。戕:殺害。
2、聽錄音,要求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通過“我”——咸亨酒店小伙計的口述,記敘了清末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
3、
五、理清小說結構
1、指名回顧小說情節的四個組成部分。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按照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劃分課文結構。
開端(1~3段):介紹咸亨酒店,交代環境。
發展(4~9段):孔乙己的經歷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慘遭遇。
結局(12~13):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3、小說直接寫孔乙己的情節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東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進學。(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計寫字。(第7段)
孔乙己給孩子們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這篇小說的情節與小說的一般情節結構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獨立,不能構成因果相關的情節鏈。
-------五個不相干的情節怎樣連成一個整體?
——安排一個線索人物“我”作為“見證人”,用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把五個片段連成一個嚴密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