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教案
教學目的
1 初識《詩經》中“風”的特點。
2 了解“詩”的反復疊唱。
教學設想
《詩經》中的詩,學生開始接觸,《詩經》,“國風”,應給學生作一簡要介紹。
課文中的詞語、詩句,應逐一講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理解本詩的內容和特點。
用30分鐘講完本篇。
教學重點
1 《詩經》簡介,“國風”的特點。
2 本篇誦讀的節奏。
3 反復疊唱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詩經》簡介。
教師:《君子于役》是《詩經·王風》中的一首詩。《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有周代詩歌305篇。《詩經》中的詩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風”,又叫“國風”,包括15個地區的詩歌。周王朝的都城原先在鎬(hào)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后來周平生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稱洛邑為王城,“王風”就是洛邑地區的詩歌。“風”詩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這些詩歌描寫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反映了百姓的思想感情。
二、范讀課文。
三、正音
曷(hé) 塒(shí) 佸(huó) 桀(jié)
四、學生誦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基本上是兩字一逗)先叫一名同學朗讀,然后讓全班齊讀。
五、講解課文。
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于”:在。“役”:服兵役,戍守邊疆。“其期”:指丈夫服役戍邊的期。“曷至哉”:什么時候才回來呢;“曷”,何時,“哉”,表疑問。
提問:這幾句描寫什么?
講解:這幾句描寫妻子思念自己服役戍邊的丈夫,企盼丈夫能早日歸來的心情。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棲”(qī):鳥類歇息。“于”:到。“塒”:雞窩。“日”:天,一晝夜。“夕”:傍晚。“下來”:意為回來。
提問:這幾句寫什么?
講解:這幾句寫她看到天傍晚,雞回窩,牛羊歸家,不由得涌起思念丈夫之情。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如之何”:如何,怎么。“勿”:不。“思”:想念。
提問:結尾寫什么?
講解:結尾這兩句直接寫出妻子想念戍邊在外的丈夫的心理。
第二章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不日不月”:不計日月,沒有期限。“佸”:相會。這幾句也是描寫妻子思念長久戍邊在外的丈夫,企盼丈夫能夠早日歸來相聚的心情。
“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佸。”“桀”:小木樁。“括”:到來,會合,這幾句也是描寫天傍晚,雞回窩,牛羊歸家,妻子不由得涌起思念丈夫之情。
“君子于役,茍于饑渴?”“茍”:或許,也許。結尾 這兩句直接描寫妻子惦念戍邊在外的丈夫之情,他默默祝愿丈夫在外不要受饑受渴。
寫作特點
提問:這首詩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點?
講解:這首詩以反復疊唱的表達方式,抒發妻子對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君子于役”,各章開頭,結尾反復重唱,兩章反復疊唱;久役在外,天已傍晚,想念丈夫,這些意思兩章反復加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