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9、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1、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
方法,有力地證明了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一中心論點。
2、選出品讀有誤的一項( a )
a、本文以“魚”比喻為正義,以“熊掌”比喻為生命;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這種本性”,即“羞惡之心”;用原文句子說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c、“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d、“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
3、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d )
a、這段文字運用了正反論證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b、第一段文字主要側重于講道理,第二段文字則側重于列舉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論點的作用。
3、歸納段意:第一部分(第1節):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性的行為。
第2節 從正面舉例,說明義的存在。
第3節 從反面舉例,接受萬鐘這是喪失人的本性。批評見利忘義)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義
6、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7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8、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 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義)對舉 向與今比較等
9、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10、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
十四、開放性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