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語文二輪復習閱讀突圍方略:記敘文理解詳略及照應
【知識導學】記敘文閱讀必須關注記敘的詳略與前后照應。
記敘的詳略是文章取材、組材如何緊扣中心,體現主題的問題。“詳”指對所寫內容進行比較具體的述說,六要素比較齊全,對表達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使文章內涵深刻、情節生動;“略”就是對所寫的內容只作簡略的述說、交代,對表達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從而更好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
照應是謀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應,對貫通文脈、突出中心、渲染氣氛起一定作用。照應的特點是“前呼后應”,它的形式基本有兩種:1.前后照應,包括內容對文題的照應,如《最后一課》;結尾對開頭的照應,如《故鄉》;2.反復照應,這種照應在形式上也屬前后照應,不過它與前后照應略有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對重要問題或內容采用多次相互照應的手法,從而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文章主題起加強作用。如《背影》中連續出現了四次“背影”。
閱讀記敘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礎上,要注意材料的詳略處理是如何分別為主題服務的。次要材料涉及到文章點面結合的問題。要理解點(詳寫)體現的是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題思想;面(略寫)體現的是文章的廣度,使文章全面、豐滿,完全不寫次要材料,會使文章的面受到影響。
關于照應,閱讀時,要統觀全局,理清思路,做到四看:1.看首段與題目的照應。如《故鄉》開頭一段:“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全文就此開始,寫到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相關內容。2.看開頭與結尾的照應。如《故鄉》一文,開篇寫回到故鄉,結尾寫離開故鄉。3.看前文所設懸念,后有照應。如《藤野先生》一文,寫“我”去仙臺的路上只記得兩個地名:日暮里和水戶,暗含作者的愛國思想,到后文看電影事件發生,作者的愛國之情終于爆發。4.看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落復疊式照應。同一或相近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現,使其于反復中得到加強。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最開始菲利普先生(父親)永不變更的那句話“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強烈地表達了他急切盼望弟弟歸來改變自己生活狀況的愿望。
【精題講解】
一個鴨梨
陳興華
如今,對縣城印象模糊了,但我記住了那個金燦燦的鴨梨。
快過年了,爹剛想歇口氣,城里的遠房親戚捎來口信,說要搬新屋,讓爹過去搭個幫手。爹為人厚道、老實,做事舍得下力氣。
我嚷著要去。爹說,大冷天,路又遠。娘說去吧去吧,娃崽還沒進過城呢,爹沒再言語。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頸上圍了一條她出嫁時戴的紅綢布,又往我兜里塞了三個剛出鍋的糯米飯團。娘做完這些,從一塊黑手帕里摸索出五塊錢,囑咐爹買點糖,過年用。爹說剩下的錢我買兩包豐收牌煙行不,娘說不行,家里有煙葉子呢。我揉了揉眼,搶著說給我買掛鞭炮。娘想了想,對爹說,就依娃崽。
外邊下著雪,走了一陣,我有點累,爹便把我背上。爹的脊背很寬厚,且暖暖的。不一陣子,我就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久,我睜開眼,看見好多很高的房子。爹說縣城到了。
走了一陣,我看見一個巷口有幾個人圍著一口冒著青煙的鍋在買什么。我問爹那是什么,爹說是油條。我問好吃嗎,爹說當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