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
——全文三大段,分別著重寫了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聯系。比如第1段的“從容淡靜”與第2段的“不慕當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諷諫”與第3段出任河間相時的“治威嚴,整法度……稱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經,貫六藝”“才高于世”與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等等。我們都能看到張衡無論是平時為人還是政治才干,無論是謙遜自處還是潛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貫、渾然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九 本文寫作特點。
1詳略得當。
2課文語言質樸簡練。
如“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短短二十三字,就寫出了張衡的學歷、水平和特長。“……不行,……不就,……不應。”充分表現了張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節奏感很強的語言,表現了張衡的態度果斷,措施得力。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1張衡的生平和成就。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杰出的科學家。17歲離家,先后到長安、洛陽,拒絕官僚貴族召請,在太學日夜攻讀,博覽群書。28歲任南陽太守鮑德主簿。29歲寫成《東京賦》、《西京賦》。《二京賦》是模擬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班固的《兩都賦》寫成的。34歲為郎中,后又作過尚書郎。太史令、侍中、河間相一類的官。作太史令最久,前后幾次,歷時數年,掌管天象觀測。寫有著名天文著作《靈憲》和《算罔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他用肉眼觀測星星,制成星圖。當時他觀察到星星有2500多顆(現代天文學用肉眼能看到3000顆左右)。漢陽嘉元年(132年),又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他曾上疏要求禁絕當時流行的圖讖迷信。任侍中期間,遭受宦官讒毀,遂作《思玄賦》以宣情述志。59歲離京任河間相,在職之年,“郡中大治,稱為政理”。以后又征召為尚書,不久即去世,終年62歲。有《張河間集》存世。
張衡勤敏樸實。崔瑗說他:“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體性溫良,仁愛篤密,與世無傷”。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里說他是“約己博藝,無堅不鉆”,“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辭賦和詩。《東京賦》、《西京賦》描寫洛陽,長安的繁華,諷刺貴族官僚的荒淫無恥,描述了一些民情風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危機四伏的深刻憂慮。他的詩歌以《四愁詩》成就最高。詩分四章,寫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漢陽”,“雁門”等“遠道”,但都有障礙,而不能致。以一種情詩的形式寄托了政治的懷抱。它是一首七言詩。在它以前,《詩經》和宋玉的《招魂》,荀卿的《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漢代韻文七言句逐漸增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當以這首詩為最早。他也研究過地理學,繪出一幅地形圖,流傳好幾百年。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圖記》卷四里又把他列為后漢時期六大名畫家之一,在數學方面,他對圓周率也很有
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