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閱讀突圍方略:敘事散文篇
【知識導學】敘事性散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的散文。一種是著重記寫、刻畫人物,以人物為全篇的中心。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等。它們雖然也是以寫人物為主,但與小說的區(qū)別是明顯的。它們不像小說那樣多方面、細致地刻畫人物,也不講求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和曲折。另一種是側重記寫一定的風物、場景。作者對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將外物與內情融合起來,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抒發(fā)一定的感情。
閱讀敘事性散文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六要素”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抓住它們,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結構,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二、明確人稱,理清順序
記敘的人稱有三種,以第二人稱“你”來寫的甚少,但第二人稱好像是面對面的對話,較易抒發(fā)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稱“我”較常見,但文學作品中的“我”只能視為人物形象,起串聯(lián)情節(jié)的作用,為線索人物。記敘的順序通常有順敘、倒敘、插敘等。使用倒敘能造成懸念,增強藝術效果。
三、抓住線索,掌握布局
記敘的線索,是指自始至終貫穿全文的一條線,它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動,也可以是某種行為、問題、認識,甚至是一句話。它是作者展開文章內容、安排情節(jié)的思路,因而理清線索,有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散文的線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朧到明朗,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時間與空間的轉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記敘內容的變化、事情發(fā)展的階段、一定的語言標志、文章的題目等都是捕捉線索的主要切入點。
四、抓住特殊語句,領會文章主旨
敘事性散文是以記敘為主的,但其中也有描寫句、抒情句、議論句,閱讀中抓住這些特殊句,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描寫能較好地刻畫出人物的神情、動作、心理以及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場景等;抒情則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使讀者與作品內容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顯示中心;議論能直接點明或加深所敘之事的內涵,提示段旨乃至全文主旨,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五、研讀重點段落
對散文中精彩鋪陳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領悟內涵、捕捉情感、揣摩語言;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開頭的往往是總起全文,中間的往往是承上啟下,結尾的往往是總結全文,首尾呼應,是主題的深化和感情的升華;記敘描寫以外的議論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關鍵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環(huán)境描寫段落往往是為烘托氣氛、襯托人物心情的。
六、透析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謀篇的外在形式,回答問題時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對比、聯(lián)想和想象、欲揚先抑等作為鑒賞的術語。
【閱讀演練一】
油桐花開時
龔文瑞
四月,又到了油桐花開得最盛的時節(jié)。
我對于油桐花的印象,要追溯到25年前。1981年,我畢業(yè)分配在一個叫橫溪的鄉(xiāng)村中學教書。學校生活極為簡樸、單調,教書之外幾乎沒有一點帶色彩的生活內容。好在那時年輕,19歲的生命如花一般,從來就不缺乏美的創(chuàng)造。記憶中就是那三年的鄉(xiāng)村生活,我學會了縱情山水,熱愛自然。
我經(jīng)常讓自己幻化成自然之子,或是一枚嫩葉,或是一只小蝶……迷醉于醇醇的有點甜的季風吹拂中。我的居室在一面山坡上,圍墻外面是無數(shù)綿延不盡的群山,讓我對“開門見山”這個成語格外有體驗;山風終年不息,響如哨音,特別是冬天,風聲簡直可以用凄厲來形容。我的居室兼辦公室,一張睡覺的木床,一張堆滿教科書和作業(yè)簿的寫字桌。那時,我還沒有沉醉于文學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