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閱讀突圍方略:敘事散文篇
后來,我讀大學時,讀到了朱自清、俞平伯兩位散文大師的同題美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對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這時的秦淮河,已然沒了六朝的歷史古韻,但仍有商女的歌聲從“生澀的歌喉里機械的發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顯然不適應這種缺乏情韻的歌聲,他們寧愿在燈與月交融的秦淮河靜靜的一隅“靜聽那汩——汩的槳聲”……于是,秦淮河的風月在我心中演變成了“汩——汩的槳聲”。
XX年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時值寒冬,卻人流如織。秦淮河窄窄的,不過百米,兩岸燈火如炬,迷離閃爍,舊唐詩流淌的風韻有些變味兒,感覺上更似一位珠光寶氣的女子。這熱烈的場景令我一時竟不能適應。我心想:秦準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應該是如許艷俗的呀!
顯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詩歌與傳說中,只會是如同朱自清一樣的結局了——“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21世紀的市場經濟,商業運作于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濃郁得像黏稠的蜜,現代、時尚的霓虹燈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調的人語,蠱惑得秦淮河的清韻了無蹤影。或許,秦淮河的唐詩宋詞的妙韻全部回到詩卷中去,回到歷史中去了。這日,天寒地凍,我四處尋覓也沒有尋覓到曾經載過朱、俞的那種帶槳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棄了船游的想法,我預見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詩韻,感受不到朱、俞筆下的那感動人心的“汩汩的槳聲”。
其實,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終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層層疊疊的歷史,流逝了年年歲歲的時光,而且,還將繼續把歷史沉淀,把時光溶解,直到永遠。秦淮河始終是靜謐的,她歷經千秋歲月,早已看慣了風花雪月、刀光劍影,看慣了朝野更迭、聚合離散,看慣了春風楊柳、冰霜殘梅。秦淮河始終是自然的,她為城市承載了過多的奢侈,包容了過多的繁華,可這奢侈與繁華是人類給予她的呀,應該返樸的是人類,是攪了秦淮河清韻的人類。歷史一頁一頁翻過,世事變遷,世事繽紛,靈魂屬于自己,本就是走馬觀花的我們又何必向秦淮河尋求些什么呢?
對秦淮河有了這樣的理解,我的心驀地清明起來。身臨繁華卻心如靜水。而在這心的靜水中,一支靈魂之槳在游弋,發出“汩汩的槳聲”……
(選自《散文選刊》,有刪改)
探究練習
1.作者在沒有看到秦淮河前,對秦淮河構想了一幅怎樣的優美圖畫?
2.作者讀了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后,對秦淮河有哪些新的感悟?
3.作者走近秦淮河時,為什么會失望?
4.作者對眼前的秦淮河一度失望,但在第六段中又說“歷史一頁一頁翻過,世事變遷,世事繽紛,靈魂屬于自己,本就是走馬觀花的我們又何必向秦淮河尋求些什么呢?”你對作者這種心情是怎樣理解的?
5.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在沒有看到秦淮河之前,對秦淮河的印象一直是神秘美好的。
b.作者花大量的筆墨描寫想象中的秦淮河,是為了和現實中的秦淮河作對比。
c.文章對現代人不愛惜人文環境、丟失古老文化的行為進行了批評。
d.秦淮河中“汩汩的槳聲”是作家心靈中的一支歌,懷念“槳聲”就是懷念秦淮河的歷史。
6.第七段中說“身臨繁華卻心如靜水”,這是一種人生處世的態度,你如何看待這種人生觀?